|
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
|
油炸食物是治疗我疼痛的氧气,也是杀死我的毒药。你的作文是阻碍你毕业的原由,却是救赎我的宗教。原本以为杀死那头鲸鱼,人生就会变好。却变成向命运乞食的乌鸦,摔碎了求生的骨碟。人要为过去赎罪,这是上帝对人间的惩罚。人无法漠视彼此,这是人类最接近的神性。读你的文字,让白鲸直立,让爱永生。 |
|
真的边看边感叹怎么可以这么惨,但是这可能才是现实中同志群体里一部分人的真实状况?同志群体看似光鲜亮丽,instagram上刷到的永远是肌肉丰满的年轻美男子和美到不真实的夫夫。可是我们看不到的是更大一部分外貌并不出众,生活并不那么幸福的人,他们可能像Charlie这样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被生活的困苦磨平了棱角,丧失了追求幸福的动力与能力。这个角色的对现实的极端化与戏剧化处理,与此同时Charlie也是活在悔恨自责中、不幸福的、寻求救赎的人的集合体,现实到令人胆寒和害怕。所以这个角色给Brandon Fraser再合适不过了,他和主角Charlie一样经历了太多起伏,事业受挫之后身材也走形,这个角色就是他的回归和救赎之路,给他鼓掌。 |
|
全程心疼利兹,亚裔,被收养,因为信仰被养父抛弃,哥哥被抑郁症折磨她照顾直至哥哥自杀,哥哥的爱人查理因为哥哥的去世暴食肥胖生病无法出门她照顾,她学的护理仿佛是为了他俩而学。然而查理只为他的女儿存钱,利兹心疼查理无钱看病她的车出了问题不去修一人提着查理的日用品在雪地里艰难行走,她承受着哥哥离世的痛苦,承担着哥哥爱人的护理重任,并即将承受查理的死亡。然而她还是心软放不下查理,最后赶来看他,甚至为他带了赛百味。查理有她这个朋友真的一生所幸。 |
|
从未想过吃会是如此悲壮的一件事。如果鲸鱼真是无情生物,他又怎会一心吃死自己?“鲸”和“单身男子”同样是关于同志的有序死亡,但阿伦诺夫斯基比汤姆 ·福特更加内敛,探索的是照亮幽暗人心的一点微光。布兰登·费舍贡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让人恍惚相信他就是那只叫Moby Dick的白鲸。 |
|
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作者始终以一种猎奇的目光凝视人的丑陋和悲惨,这令我非常不舒服。拿掉男主奇观般的躯体,其实只是个相当一般的故事不是吗?男主似乎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一座丰碑,用这座狰狞而巨大的丰碑来压倒性地彰显自己荣耀般的苦难。而我认为苦难遍地都是,大部分人承受了苦难却根本不会有什么丰碑。我最讨厌的部分是男主一直说amazing amazing。Come on, I live in California and I’ve heard enough of this B.S. |
|
误入媒体场的我在一群拿着纸笔的媒体人里哭成泪人 我们不允许自己得到救赎 只要他不开门 外面永远是阴雨天 |
|
男主真的演得太太太牛逼了,他的眼神和一直在说sorry的状态真的让我觉得闻到了将死之人的腐败味道。全部室内场景的群戏的确很有舞台剧的影子,但是每个人物都蛮有料的。最后和女儿的对手戏我都完全看不进去女儿在干嘛,就看着他每一个动作就能哭晕。(一边擦眼泪一边赶船也的确搞笑) |
|
单一的场景让戏剧改编的本色展露无遗,但是想到主人公特殊性,这样的单一又说得通。剧本很厉害,一个不想被救赎、也不想被原谅的孤独灵魂,在选择结束生命之前,被动地与自己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一一和解(至少我个人愿意理解为和解)。电影看到最后,你很难不被前面堆积的情绪所刺激,再加上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十分到位,更是推波助澜的让人感动的一批。 |
|
#2023top10入围。“当我阅读无聊的章节时,我感到最难过,那只是对鲸鱼的描述,因为我知道作者只是想尝试,为了把我们从他自己的悲伤故事中拯救出来,就一会”。男主鲸鱼般的身形、肢体、气质贡献出2023年至今我的观片中最棒的表演。密闭的空间内充满着忧郁的悲伤的压抑又绝望的氛围,一个失去男朋友的父亲、一个父亲缺席的女儿、一个妄图找到情感寄托的女人、一个逃避生活的孩子。四个人在不透风的房子里上演着年度悲剧,没有人的幸福的,大家都像鲸一样,绝不选择救赎自己,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里,混沌的活着,直至死亡。 |
|
电影对肥胖的奇观化处理和对亚裔医护的无耻剥削一定让主创深陷自我感动当中吧 |
|
完美展示同理心如何在2h逐渐消失殆尽 |
|
达伦在拍另一种恐怖片。角色身体以及房间散发出的腐朽与破败感,真是太让人难受了。影片也努力做到以影像传递各种触感了。其实是很挑战的一部电影。 |
|
达伦再度交出探究人物心理幽微的一出好戏,以布兰登·费舍饰演的Charlie为核心,编织起他与同性爱人、爱人的姐姐、前妻、女儿、邻居之间的扎实的人物关系网,并借助对“宗教”“神性”与“人性”的反思甚至批判,令他们之间的互动时而荒唐讽刺、时而令人扼腕。
尽管故事场景几乎发生在室内,剧本也脱胎于戏剧,但精准的场面调度消解了过度舞台剧化的干瘪,最后的结尾则更添一笔魔幻色彩。
布兰登·费舍奉献了从影以来形象最为突破、颠覆的角色,哪怕只能全程坐在沙发上表演,也能够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递出一个濒死之人的绝望、回顾自己一生时的愧疚以及对他人看到自己真实样貌时的担忧。
过重的体态令他的肢体表达呈现出全新的风貌,哪怕是最简单的弯腰动作都要耗时许久,充满心酸。
|
|
我对自暴自弃、自怨自艾的男人实在是同情心有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善也没用。如果甚至无法拯救自己,就更难让我相信他可以用眼泪、迟到的爱和无用的补偿去拯救他人。不然男人也太好被谅解了。 |
|
年度最佳节食餐单,看完一部起码少吃两顿…… |
|
people are incapable of not caring |
|
又是骗婚gay的sad little story |
|
奥斯卡最佳男主要是不给Brendan 给 Austin Butler的话,我连夜开车去好莱坞扭断小金人的头。 |
|
赏心悦目的室内剧!完美的演技令毫无相似经历的我产生了深深的共情,完全代入到男主的角色中。他对爱人和家人的感情,他在生命将息的挣扎,他奋力起身迈向女儿的最后一搏……影院内哭倒一大片观众(包括我)。这在本届威尼斯毫无争议的表演都没拿最佳男主才是我无法理解的。 |
|
男人只是逃避责任的男人,女人只是围绕着男人的女人。他完成了自我救赎,被他伤害的人却一直被伤害。所有的一切都源于荒谬的自我感动… |
|
达伦在交出了2010s最叛逆的电影之后,这一次则完全臣服于主流审美,这倒没什么问题,但全片都是毫无惊喜的陈词滥调对于达伦来说或许就是个问题了。片尾煽情过火,音乐使劲往上顶,硬要拔向一个更高的情感层级,真的太过刻意了。演员调度方面让可活动空间形同一个戏剧舞台,在特定的表演区被叫住或中止动作对应的是演员在台上的走位记忆点。特效化妆有很大的功劳,毫无疑问帮助了演员表演。@Venezia79 |
|
#Venezia79 不知道是不是话改的原因,总体感觉push的用力过猛。暴食片段让我生理不适,一成不变的场景让人审美疲劳。 |
|
中间还行结尾怎么又是白男自我感动,看腻了,少搞点亲情和解,给女儿夸一顿只为留下她实际上还是一种操控。。不了,不需要这种电影 |
|
这部电影我越看越觉得恶心,尤其到了片尾,最后父亲向女儿走过去那里我真的要吐了。我觉得恶心不是因为角色的体型,相反,前期我正是被这个胖子吸引的,因为这个胖子把胖子的人生演绎得太好了,并且这还是个帅气的胖子(人猿泰山肥成这样还是帅的,尤其那双眼睛)。我觉得越来越恶心这片儿是在太矫情了,矫情得令人烦躁。你想说什么呢?你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黑就是白白就是黑吃就是饿饿就是吃好就是坏坏就是好?也不用这么个说法吧。还有啊,怎么一到这样的题材就得拉个女的做垫背呢?女人必须被骗,必须繁殖呗?你爱去医院不去医院能证明啥?怎么谁留下钱谁是爸爸吗?我在想这群人是不是总以弱势群体自居?不光明正大的事儿干多了反而还觉得自己忍辱负重了? |
|
像是另一种画风的《单身男子》,在极致孤独的时光里把绝望转化为实体的脂肪,用富有仪式感的慢性自杀祭奠挚爱。与单男的忧郁不同的是《鲸》更显悲怆,极力渲染不愿被拯救的哀痛和巨物陨落的悲壮。达伦出色的室内镜头调度和布兰登费舍的精湛表演相得益彰,几段查理起身、暴食的独角戏里他如同化身追逐白鲸的亚哈船长,也是那头被当做猎物的白鲸。信仰与凡爱的对立、亲情与怨恨的矛盾如明暗分割的灯光在脸上相对。但父女线实在是刻画得过于粗糙直接,达伦像是清楚这一段即短板又重要,用力过猛地一遍遍强调那句“You are amazing”,过分地煽情反而损耗了我前半段积攒的情绪,当查理在女儿的读书声里站起来,企图把巨物之死烘托得温情而壮烈,给夸张沉重的脚步特写时,我脑子立刻浮现出“假”字。 |
|
他这么胖都不吃披萨饼边 |
|
拼死吃披萨和竭力站立起来一样燃。 |
|
男主的演技在影片最后几分钟可以封神,但也是在这几分钟,影片的质量开始断崖式下跌,仿佛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在为最后的和解作铺垫,可是人怎么可能在短短的几天消化掉积攒一生的伤害,跨越八年的苦痛学会爱与被爱…… |
|
从什么时候开始,演员扮丑就是敬业了;演员化妆几个小时就值得尊敬了;电影是个自赎的过程,号称直男的爸爸为了男学生,抛弃家庭跟男学生在一起。男学生自杀了,直男爸爸自暴自弃;老了,病入膏肓了,找女儿赎罪了。一边骗看护没钱,一边给亲生女儿攒钱,希望获得妻女的原谅的故事。男主演技是有,但感觉没那么好。虽然同为gay,但抛弃原配,自暴自弃,欺骗朋友,快死开始忏悔,这是我无法共情的一部电影。 |
|
查理的肉体是那头没有感情的鲸鱼,而他的精神则是猎鲸的海盗,他用食物谋杀着自己。“我也为亚哈感到难过,因为他认为只要杀了这头鲸鱼,他的人生就会变好,但事实上,这根本无济于事”。查理对生活不抱希望,失去挚爱之后,活着只是为了给唯一有血缘关系的女儿攒钱而已,希望女儿过上好的生活,希望她是一个好人,既是出于责任和爱,也是为了“这辈子起码做对过一件事”,他把自己封闭在昏暗难闻的屋子里,就像他的精神被困在那具肥胖丑陋的身躯里,全片仅有的明亮,都集中在了查理濒死前的戏份里,阳光从艾莉拉开的门外射进来,打在艾莉脸上,驱散了她漠不关心的伪装,也终于让查理摆脱了肉体的束缚,与那道光融为一体,他解脱了。片子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各自的枷锁,他们都需要被救赎,但“任何人都没法救赎任何人”,除了自己。 |
|
支持Liz申请劳动仲裁 |
|
Sadie sunk the film |
|
把他关心的人都吃到体重里 |
|
这电影之所以被注目,是因为它建立于一种“奇观”之上,一种极端的肌体奇观,这奇观本身使得悲剧与困境显性和外化,但如果剔除这种人造的奇观,这个故事本身并不那么饱满,至少绝不新鲜。它从初始的动机和行为的结果的角度讨论了善与恶,讨论了伤害与拯救,讨论了这世界值得去爱还是应该去恨。即便自我戕害,查理仍然有不甘不舍,他愿意让女儿和学生们成为幸福的人,真诚的人,愿意说服他们相信世界的美好。从这个角度上展开出去,最后就堕于煽情过度。故事展开的方向,进展和结尾大多数时候都可以猜中。表演比故事本身要好出许多。 |
|
@Venezia2022 只是有些时刻觉得太像舞台剧了:大吵之后人物定住,差点以为镜头一拉就出现布景和观众席了。以及,结尾煽情过火了。 |
|
独自看完,挺窒息的。四星半吧,总觉得它拥有再高或再低的分也没啥意义。生活中一定有着这样的人生,他们不愿再努力活着,他们想要弥补错失的种种,他们信爱不信神,他们对一切都很抱歉。 |
|
片名侮辱鲸鱼了,高分是人类的悲哀。 |
|
#威尼斯79 精彩的室内剧。根据话剧改编,作者亲自操刀剧本。擅长玩心理的Darren Aronofsky这次不耍《梦之安魂曲》花活,摄影和剪辑不炫技,关门关窗下的灯光如妙手春花化妆师手下的裸妆,全靠演员表演和如大海般的背景音乐(堪比《Become Ocean》)。这是一个回溯的故事,过往伤疤在争吵中被一点点揭开;这是一个剥洋葱故事,一层层剥开才能看到心,过程是痛苦的。疫情滋生了很多热门主题,如人与人的关系、与自己相处,有人致力于提出问题引发思考(《骨及所有》),有人致力于教育大众(《白噪音》——把原著结尾改得真cheesy),有人致力于唤醒心中早已不相信存在的善(本片——本片也是白噪音,昏暗的房间里到处弥散着死神的气息)。古有全程躺着演,今有几乎全程坐着演,影帝候选;得奖相,给哪个都不意外。 |
|
2023.1.31巴塞罗那Phenomena。7.5。Do you have the feeling that people are not capable of not caring?庞大而柔软的男主角身陷沙发中就像一头搁浅的鲸。暴食自毁的他怎么会是前妻嘴里“永远乐观”的人呢?他自身就已经是一个黑洞。他的死仿佛鲸落——回归大海,创造生命绿洲。就本人而言其实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叙事像主角一样虚弱而过分理想主义,在Darren Aronofsky的作品里规矩得像老师布置的作业。怎么回事啊?阿伦诺夫斯基,朴赞郁,阿莫多瓦,导演一老叙事就会变得平和吗?故事是拯救和治愈,但现实其实是披萨小哥惊愕中带点厌恶的表情,是夜校课程学生皱起的眉头和恶意的笑容。Ps. mark赫尔曼的《白鲸》。 |
|
呃呃,为什么你们gay痛苦完了伤害到周围所有女人还弄得这么自我感动啊 |
|
已经成为我的人生电影top2。今年最出彩最情绪化最工整但是不会无趣的最伟大的电影。整个屋子仿佛都弥漫着和男主一样放任自己腐烂的味道,巨大的有点可怖的身躯就像要烂死的鲸,我太懂的这种不是想自杀只是放任情绪把自己熬死的感觉。抱着会睡着的准备去看没想到哭了整整一场电影。好像终于有个合理的借口能让我们这种不想努力活着了的人发泄出来。在男主的女儿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就没忍住想哭,男主拖着无法行动的身体,像一个只能困在屋子里的巨大的鲸鱼,只能看着女儿离开的背影带着哭腔喊,你看一下这个论文,这是个很好的论文;最后他好像开玩笑又好像逼迫恐同的牧师才能开口和人说一段爱人的往事那段我也崩溃了,暴食的场面拍得太真实,哪怕再恶心也要吃进去又吐出来最后在呕吐物和食物里崩溃大哭。很伟大的情绪电影,说贩卖苦难的你自求多福吧 |
|
1.虽没有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往日大多作品中的炫目飞扬,但本片依旧关注着边缘人群与处在边界上的极端生活。2.自我放逐的男主角查理实在可恨又可怜,既因难以挽回的错失过往而自厌自弃自我惩罚慢性自尽,又在生命最后时日中渴求与家人达成和解,虽不信宗教却又追寻救赎。而周边人对他的情感态度也不无矛盾,本片也由此获得足够戏剧张力。3.学院派画幅比不仅突出了查理所处环境的逼仄窒息,又强化了他给人的庞然大物之感;阴沉暗淡的布光亦反衬出拯救时刻的耀眼明亮;配乐则适时地阴郁悚然或充满激情。4.布兰登·费舍的影帝桂冠及化妆造型团队的小金人实至名归。5.“鲸”成了身体、心理与精神回忆三重意义上的象喻:巨大体型,徒劳无益的执念(一如[白鲸]中的亚哈船长),重返那片海滩。6.尽管“人人都是混蛋”,但人也会关心,也能拯救他人。(8.0/10) |
|
#VIFF2022# 影展最神秘的片子,最大感受就是戏剧感太强,配乐带节奏刻意煽情。布兰登复出演技出色,把对自己丑态的厌恶以及对他人的友善分得很鲜明,护士周洪的演技也很自然。但正如达伦其他片子一样,结尾把愤世嫉俗的女儿形象神化的处理太生硬 |
|
首先是“值不值得救赎”的问题,再是“不需要救赎”的理由,一个肉体消亡的人对于精神存活的价值需求,对于《白鲸记》的多次出现,也在暗示女儿的思想觉悟,男主最愧疚的是不能陪伴在女儿身边,却在死前想引导女儿的未来,“船长杀死白鲸却对人生没有任何改变”,正如男子想拯救查理的灵魂,却只能在别人的助推下实现自我生活的回暖,朋友想拯救查理的肉体,却只能像陪伴弟弟一样苦苦挣扎,将死的“罪过之人”不在于能否救赎,而是如何作出人生诚实选择下背负自己的“错误”和实现自我的意义,首先就是抛开道德谈论“错误”的虚实性,再者是禁锢伦理下聚焦如何挽回选择带来的后果,查理看到女儿身上的闪光点恰恰是她身上做的坏事却真诚如依,偶然间挽回传教士的家庭问题也是一个戏剧性的展现论点,整体就是,我的真诚是把利刃,歉意犹存但不悔岁月的矛盾 |
|
食物是他的酒精,Sorry是对这个世界唯一的语言。死到临头得到同妻原谅,毁灭自己却要女儿重生,老外是没见过中国式父母苦大仇深的自我感动吗?能共情的大概都是《白鲸》样式一往无前的理想主义 |
|
布兰登费舍尔的个人遭遇让他的表演显得更加揪心,就像三联周刊说的:“他无法重拾的并不是一把钥匙,而是他自己的人生……表演是属于演员的特殊救赎,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把经历的痛苦,转化为永恒的艺术。 |
|
男主这个角色诠释得真好,就是一头搁浅的鲸。全片看下来有些许牵强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表现力真的太强了,全场都在哭。说来很神奇,开场第一个镜头甚至主角没出来那里我就有想哭的冲动,片中有些隐喻我真的很喜欢,特别是这个上课不开摄像头的地方。男主根本不需要被传教,因为属于他的圣经早已找到 |
|
AMC 画面色彩就给故事奠定了悲伤灰暗的基调。阴暗的公寓里,体型庞大如鲸的男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周,放弃了被救赎和被医治的希望,八年未见带着怨恨而来的女儿和尘封在多年未用的房间里关于前男友的记忆是临终前最后的安慰。恰巧路过的传教男子、祝他晚安的外卖小伙、窗外偶尔停留的小鸟和不离不弃的护士朋友是能感受到的仅有的温暖。《谁先爱上他》的现实悲剧版,我无法同情或喜爱这个主角,他的不幸可以怪罪于保守的宗教、失败的医疗体系和淡漠的人情。但都不是电影要表达的重点。Charlie想离开这个世界,暴食的镜头痛苦绝望,我看了之后甚至都不太想吃晚饭。影片里除了Liz,每个人似乎都有可厌之处但他们也是受害者,和《报丧女妖》有些相似,故事里的悲剧无法明确归因,也没有办法解决,观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一如我们面对生活本身。 |
|
话剧电影,讲宽恕和努力去改变。隐藏在戏剧美学中,整部戏都在一个封闭的方形房间内,摄像机从一堵墙跳到另一堵,几乎没有空气。某种程度上,人与房间互为一体,人物的身体同样闷热、发汗、拥挤,随着剧情的演进,开始倾向于简单的道德。所有的角色都是单向的,故事里的情感具有操纵性,这都是戏剧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