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第一归正会 First Reformed (2017)

    最近更新: 2024-05-22 720P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第一归正会》的牧师救赎,最好听的一版《leaning on the everlasting arms》

    作者:Exc1ted

    《第一归正会》 (2017)导演:保罗·施拉德

    作者:眠耳观影笔记

    4K《第一归正会》的影画视觉

    作者:MovieWink

    伊桑·霍克扮演一个前军队的牧师,他在儿子不幸去世之后始终沉浸在悲痛中,阿曼达·塞弗里德扮演的女主角是一个教堂成员,曾是个激进环保主义者,遭遇了丈夫自杀,于是两个受伤的人有了人生交集。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2 IMDB 7.4 正片
      The Lighthouse
      2019
      剧情片
      加拿大

      灯塔

      The Lighthous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罗伯特·帕丁森转型很成功,从《好时光》到《灯塔》《信条》《蝙蝠侠》……潜力很大。
      • 这电影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一起同居久了都会把彼此逼疯
      • 暗色调黑白画面仿佛噩梦,在电影院保持不困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
      • 应该更喜欢《女巫》一些。但艾格斯这系列《新英格兰民间志怪录》已渐入佳境。《灯塔》也可以更好定位艾格斯总体创作企图,重新纠正很多人对《女巫》错误定位。说到底惊悚、恐怖只不过是他讲民间传奇的视听元素,远远不曾构成一种特定类型。
    • 豆瓣 6.6 IMDB 7.1 导演剪辑版.BD1280高清中英双字版
      Midsommar
      2019
      恐怖片
      美国

      仲夏夜惊魂

      Midsommar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可能比遗传厄运观感好一点吧(前半段),情侣吵架段落写得不错,女主角也演得好,还有一些幽默的地方,当然主要得归功于好演员威尔波特。但是后半段又开始胡作非为了,并且真的没必要搞这么长,真的。这个导演怎么火成这样的,他的两部电影都有种厌女感,给人很强的不适
      • 场面比hereditary大了,却没有让人惊艳。这一眼望到头的故事硬拍了两个半小时有点没必要。还不如少点配角专注在女主身上。前半段入戏的过程还挺吸引我,可惜后半段没嗨起来。当然,摄影还是很强。
      • 此片应改名为《阴毛诡计》
      • 如果你的同学邀请你去他家乡参加什么神秘节日,答应我赶紧跑路吧……
    • 豆瓣 7.6 IMDB 6.6 HD中字
      Петровы в гриппе
      2021
      剧情片
      俄罗斯

      彼得罗夫的流感

      Петровы в гриппе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等老娘来做一个playlist
      • 这部优于《盛夏》。电影致幻,让人高烧般和主角一起体验似真似梦的俄国现实,在只有77年的阿司匹林(历史)和UFO能解救(未来)的病患中死而复生。阉割的喉舌,无望的作家,以及杀人的知识分子,都表达了导演因被政府长时间禁足而生的复杂的情绪。可以想象他在深夜意识迷离,变成了卡夫卡笔下的一只甲虫,也或许他会变成壁虎,从死体复生。除了最后snow maiden视角一段我不太喜欢觉得多余其余都很好。
      • #27th SFF# Kinoscope。前入围2021戛纳主竞赛。极多主义的过载文本,确实很飞,把《盛夏》里面的各种脑内小剧场无限放大了,随时随地甚至一个镜头之内就进入幻觉和梦境,有几个超高难度的长镜头,Day1部分那个服用1977年阿司匹林后的18分钟梦境长镜头尤其厉害,虽然构思是舞台剧换景片式的,但是空间嵌合与转换十分复杂,人物众多。彼得罗夫一家都有各种脑内小剧场,男主尤甚:记忆,梦境,幻觉,漫画等等随意转换,而且有情感上很动人的地方。不过最大问题可能是Day3部分“雪女”30分钟左右《盛夏》式的黑白段落(1977年),虽然给出了很好的多视角叙事,但真的有点不兼容啊。
      • 上一部我嫌泛滥无节制,这一部不仅给泛滥无节制找到了正当理由,更是变本加厉彻底放飞,不受限制的创作,现实、虚构、想象和回忆交织重叠,完全抛弃观众,想起日耳曼《上帝难为》式的噩梦体验。
      • 快半个月没发豆瓣影评了,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彼得罗夫的流感》难住了我,十多天中分三次才把这部二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看得好累哦!这位导演过去的电影《盛夏》我挺喜欢,技艺独特,就是故事性薄弱了些,没想到这回他更是肆无忌惮地只是在玩技巧,炫时空、影像的错位,情节人物时时让观众摸不着头脑。导演确实是个营造气氛的电影天才,但是这次还是玩过火了,只顾自己嗨。可惜像我这样的老年观众早已是见怪不惊,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创作毫无兴趣了。
      • 我没慧根。
      • 导演在视觉调度、观众注意力控制,声音和时空的再造上想象力和技巧都很惊人!在主客观情景和虚实间的转换几乎达到了今敏动画里的自由。夫妇俩回家之前的段落有点太飞,给我一种“列宁是蘑菇”的荒诞感,有点抓不住导演到底要玩什么。等到后面旧日时光以童话般的pov滤镜呈现,你才感受到那股熟悉的今昔对比的乡愁,70年代的阿斯匹林治不了今天的流感,《秋天的马拉松》里那美好得不真实的莫斯科也不知是否真实存在过。父子通过新年舞会达成了和解,但存在男主童年记忆里美丽的雪仙子的痛苦遭遇无人记得。结尾那段实拍的长镜头再次否定了所有的记忆和叙事。也许只是普通的新年夜里的普通流感而已,却串起了生活在莫斯科的苏联人的前世今生和对于当下不如意的种种复杂情感。北京的筒子楼和莫斯科的太像了,像到我可以理解这画面里的一切。ost一绝!
      • 乍看费脑,回想走心。流感是社会之症,它让你高烧不退目眩神迷,在摄影机被逼到最角落的一刻,你还能靠声音感到幻觉中的窒息。魂穿塔可夫斯基《镜子》,私语般的个体历史化作癫狂的梦境,病入膏肓又生机勃勃,越想越妙。
      • 导演拍飞了 我看睡着了
      • 谢列布连尼科夫,这届戛纳真正的卡拉克斯
      • 三星半到四星水准,戛纳技术大奖还是实至名归,不过和前作[盛夏]的毛病类似,都是形式过于飞扬炫目而内核却较为空乏苍白。梦境、幻想、回忆与现实互切,沉睡如长逝,惊醒似重生。传染疾病的隐喻与苏俄30年间的物非人是,过去的美好与怀想成为一种想象性满足,现实的冰冷和苦涩只可借着死亡与复活的演绎来冲淡调和。1977年的阿司匹林依然具有退烧特效,一百万之一的生育能力竟而改变少女一生命运。落魄作家在自杀与他杀的交融中归于毁灭,压抑妻子于图书馆、雪地与内室中释放杀戮暴力。雪姑娘的裸男透视力与彼得罗夫的UFO召唤力恍如穿透岁月雾霭交联相通,及至在灵车里兀自复生,唯有孤独地在荒寂的公交车中面对僵尸般的检票员。(8.0/10)
      • 国家一个喷嚏, 人民全民感冒, 国家一个喷嚏, 人民全民免疫, 一边感冒一边看, 一边麻木一边活, 可能全民已死亡, 只有病毒还活着…
      • 从头到尾飞了两个半钟,奇技淫巧眼花缭乱。对深层次的情感输出还是存在隔膜,但表面的那些情绪张力太足了,完全靠精巧的视听迸发出来,无论长镜头调度还是POV视角(有一个照镜子的镜头令人咋舌),都炉火纯青、信手拈来,至少是一场尽兴的旅程,始终没有让人感到腻烦或疲惫。导演展现出超强的自信心和执行力,相比之下《盛夏》都略显乖巧了。#SarajevoFF#
      • #MarchéduFilm# “花车巡游”还是“灵车巡游”?一场借尸还魂的多层苏俄旧梦,梦的逻辑产生了一些自由感,想到《俄罗斯方舟》,还是那些melancholic nostalgia,时代症候群只是随着幽灵公车被扩散开来。有时整部电影都像是一个圣诞装饰雪球,被摇动的时候雪花、装置和人物一同起飞,里面的旋转小人在循环不断地开着新年派对,圣诞树的顶端也是一个1971年苏联火箭的形状,天花板上还画着UFO。(在某个角度看,甚至还能发现里面的小人儿是不穿衣服的。
      • 虚实相接的跳跃叙事,过于滑畅的转场,多线的拧紧——视听技巧的花哨和场面调度的繁复程度肯定是《盛夏》的加强版,但也显得满溢而臃肿;所谓“流感”乃整个社会的症结,甚至从往事深处绵延而来,1977年的阿司匹林是否已然失效,人类是否得到痊愈,望向大变革之前的怀旧成为一场集体性的癔症。
      • 原以为是将流感置身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宏观叙事影片,没想到在多重炫目技巧下包裹着的故事本体并不直接与社会挂钩。一部精湛的技术大赏,有人嗑药嗑到嗨,这里是萎靡里盛放。就绚丽的技术方面而言与朴赞郁的《机器人之恋》有相似之处,后者借由精神病患者的超现实思维构造天马行空的世界,而本片则是依托流感对人大脑所产生的奇妙影响进行臆想与抽离。影片虽说并非多么宏观,但整体格局却打得很开,十分晦涩,多次倒回也还是不甚理解。|7.5
      • 导演是氛围营造的高手,到了这部里,直接让镜头跟着男主角的脑内小剧场游走,随时都会飞起来,让炫技般的镜头设计跟剧情结合的很好,形式就是风格特点。其实这种拍法以前也见过,只是这次被这个导演玩的恰到好处。
      • 正如导演上一部作品《盛夏》的公交车中的长镜头,在《彼得罗夫的流感》中,基里尔通过长镜头之下的幻想与暴力漫游将90年代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转化为某种充满男性气质的狂欢,穿插着77年的阿司匹林与随着苏联一并失落的太空主义想象,令人想起上个世纪的东欧影片以及佩列文长篇后现代主义作品,正如同后者在波普式的反讽与拼贴背后是一种沉重的悲剧意识,彼得罗夫的狂欢与幻想同样建立在流感这一病态的具身体验之上,这种体验指向并增补了导演被俄罗斯当局囚禁的状态以及当下令人不安的生存经验。 非线性的多(跨)主体叙事如同在high fever下五彩斑斓的意识分泌物,混杂着早年的回忆,随着影片的漫游,最终将通过沉重的黑白回归童年,通过雪女的扮演者不幸的爱情重新祛魅自身的神话。
      • 俄罗斯查理·考夫曼,真人版今敏,“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 经不起推敲的猎奇影像,自娱自乐的转场镜头,装腔作势的童年乡愁,不要怀疑,这背后没有任何根基,只是导演在找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发泄自己莫须有的恶趣味。
    • IMDB 5.9 HD中字
      America Latina
      2021
      剧情片
      意大利/法国

      拉丁美洲

      America Latin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全部在喻体上展开的故事,就会让人忘记本体。如果说《日落》好歹还在Suspenseful for emptiness的话,那么本片就是suspenseful for nothing。表现主义的霓虹、超大特写、旋转飘移的运镜、极简配乐…这些已经用烂了的技法拼凑在一起表现多疑偏执的内心世界,只会让人看到家庭幸福美满的中产白男内心有多么“脆弱”——如果导演的目的就是让人piss off,那他是成功的。
      • 海报真的好像鸡蛋,每天都困扰于剥鸡蛋剥得稀烂,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剥鸡蛋没有?
      • +0.5 屬於那種觀感很邪乎 看到最後“啊?就這”的片子
      • 【2021 TGHFF】开场把悬念感做足,以为会很惊人,越到后面越疲乏,悬念感近乎失效,只能把关注点放在主角的个人状态上
      • 影史最傻男主,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傻的男主能有这么美的房子,仙女一样的老婆和天使一样的女儿,唯一的解释只能是这一切都是他臆想出来的。。。。看片名还以为和美国移民有关系,看到主创团队都是意大利人还以为在讲意大利移民,看到小女孩的时候还以为小女孩是拉丁裔,结果根本和移民问题没有关系,评论里有些人在云什么啊
      • 没有任何水平的电影
      • 莫名其妙
      • 只能说看电影前不要喝太多水
      • 兩位導演們,既然你們第一部片都站在巨人(這個巨人是女人)的肩膀上了,何妨這部不再找別的巨人再站一下呢?這片簡直就是寫懸疑寫成故弄玄虛的典中典。男主角的第一人稱鏡頭就不說了,就連導演的「客觀鏡頭」都在試圖在這個懸疑裡面欺騙觀衆,越看越討厭,越生氣。如果這片在懸疑表達上是稀爛,那麽《意外》這部片在保持懸疑的表達的同時又有足夠且清晰的線索給觀衆分辨。
      • 视觉/美学是优点;但是花80几分钟铺陈了一个A妄想的个案故事,再用1分钟反转成B妄想的结局,然后用片名来个自以为是的隐喻,充其量只是给观众制造了一次难熬的观影体验。
      • 每個人的表演都好好,光用得極好,好幾個寫意的鏡頭驚悚又充滿詩意。在這些強烈的視聽語言下,故事反而顯得有點薄弱甚至沒那麼重要了。#THGFF2021#
      • 印象里今年第三部从施害者角度入手的片子了 将隐喻放置在影片的各个角落并扫视它们 知人知面不知心吧就 看起来都是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无法知晓他们的地下室里有些什么
      • #Venezia78
      • #venice78
      • 迪诺森佐兄弟在心理惊悚氛围塑造上有着绝佳天赋,淡化情节,着力视听语言的做法,效果强劲。Latina作为墨索里尼臭名昭著的纳粹大本营,带有强烈的法西斯主义色彩,而前缀America,则是对美国拉丁裔生存环境的审视。略显可惜的是,视听和精神层面的结合度不够紧密,浅尝辄止。这或许也解释了,埃利奥·杰曼诺如此出色,却没有拿下威尼斯影帝。
      • 有bug,有大bug
      • 無聊,一切都是男主幻想,他獨身沒妻女,綁架囚禁一位少女在地下室。
      • 62/100。#TGHFF#从表达形式到气氛构建似乎就是把前作《烂故事》原封不动照样搬了过来,可故事上甚至却更加退步了,铺垫了那么多的悬疑惊悚、拍出了那么极端的心理呈现、表演了那么疯狂的人物形象,结果居然就是个这么轻描淡写的解释,看完让人觉得不知所云,产生了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 # 78 Venezia # 看完许久片中那些疯狂的举动和刺耳的尖叫声还会在脑中不停萦绕,无法理解迪诺森佐兄弟对于片名的解读,但是埃利奥·杰曼诺的演技依然可圈可点
      • 氛围基调 最后的镜头很喜欢
    • 豆瓣 6.6 IMDB 6.5 HD中字
      Tourment sur les îles
      2022
      剧情片
      法国

      岛屿上的煎熬

      Tourment sur les îl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感觉人生浪费了两个半小时。塞拉本质上是个窥视者,他为了满足窥视而调整自己的位置(镜头调度),并害怕被发现(剪接随机发生)。当他拍摄日常影像时,镜头平庸得抓不住重点,毫无审美可言,转场的发生也毫无预兆。岛屿上的故事是煎熬的,不代表技巧也需要让观众煎熬,否则影像的叙事就失焦了。他适合拍一些特定题材,也只在这部电影的一些窥视镜头里体现出了能力。他让这部电影成了双倍的煎熬、平庸的二次方。
      • 四星半。海、陆、空,不同视角描摹小岛环境,再由不同角色的立场,刻画小岛面子和里子的兴衰。阿尔伯特·塞拉通过极强的视听调遣能力,并通过伯努瓦·马吉梅尔不动声色的优异表演,全方位呈现了波利尼西亚这片垂垂老矣的自留地。影像上如光谱般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
      • 塞拉可以上黑名单了。
      • 1966年-74年间,法国曾在海外领地波利尼西亚地区做了41次核试验,关于核试验将重启的流言…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海军的登岛,高级专员岛上巡游,繁冗话语,好像编织了一个暧昧的意义网络,教人不明觉厉,跪倒在地。实则只是另一种慵懒的日常。塞拉的抽象,不过是意义的驱逐,驱逐叙事,驱逐社会,驱逐政治,驱逐诗意,乃至于驱逐虚无。固然留下某种氤氲的氛围,所谓的现代性天堂,文明的病态,是牧神的午后,柔光祛除一切锋利的明晰的潜在的读解。如果说阿彼察邦教人打开知觉,塞拉并不有所给予。关于非生非死的独属于无聊的当代图景,波德莱尔、马拉美以降,我们已感知良多,并不独缺塞拉提供的这165分钟的煎熬。毕竟,将来的日子都是煎熬。
      • 打扰了。是我浅薄,是我没文化,是我不懂艺术。还是我,睡得最香!
      • @Cannes2022 本人水平低下,一个多小时了实在没看出啥,加上肚子饿,就退场了,比我平生第一次看安东尼奥尼的那座海岛还煎熬。
      • #12th BJIFF# 前入围2022戛纳主竞赛。今年北影节的头号王牌节目了吧,不过看得真是有点煎熬……还真是非典型塞拉,虽说这么点事儿也可以说这么长,不过这个“阴谋论成真”的故事反过来想一下还真是很有意思(还有“非专业间谍”+“一点都不政治惊悚”),全片反类型写法反流畅叙事,其实也带出了政治的“行政”层面议题。当然大溪地真是美啊,美到肝颤……
      • 看不懂 但想再看一遍 / 北影节给了我再看一遍的机会 大银幕第一排看冲浪还是很舒服的
      • 3.8
      • 北影节观影之3: 理性告诉我,这个片子不错,人物塑造的很成功,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是背景性(或许不应该用这个词?)人物都不是工具性的,真实感很强;营造的煎熬、焦虑的氛围也很成功,塔希提本地人的视角呈现也很有新意。但感性告诉我,这个电影太长了,观众就像电影后半段男主角车里副驾上的那个胖子,似听非听、似看非看、睡的像个baby!
      • 挺有意思的背景怎么拍得这么煎熬,欣赏不来大概是我道行不够吧……前面嘴炮也实在太多,夕阳倒是看了个够,想等等有价值的影评。
      • 12th BIFF. 观感与观后感同<Zama>。撕裂的殖民地上无叙事可言。若现的潜艇与传闻的核爆是殖民者政治上的克苏鲁。大浪翻涌。外来者永远不知道去留何时。正巧刚在海岛上待了一个月。每天的夕阳与海浪越美,便越清楚身不属此地。
      • 不再是追求凝滞、静止,想要使人煎熬的塞拉,而是《堂吉诃德》,是阿彼察邦的人与自然关系,是拉皮德的局部动作,甚至是洪常秀的结构。他为Bora Bora注入了生命,观察这具机体上的寄生物如何在威胁来临时奔波和自救,一部神秘、广博、完全颠覆的作品。20年代目前的最佳。
      • 观看的是北影节的展映。前半部分一直在跟自己的睡意作斗争,后半部分一直在跟自己的观影理念作斗争。似乎能够感受到影片想要营造的那种情绪和氛围,但当你想要进入这种情境时,又会被莫名其妙的镜头和场景冲散了。能理解观影是一项需要门槛的思想活动,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始终没摸到门槛在哪。
      • 这末日的幻灭感居然让我想起了《现代启示录》。同样如同催眠,只不过一个是摧枯拉朽地坠入疯狂,一个是一点一滴地浸透绝望。塞拉用放空般的长久凝视施展慢效应的魔法,一切绝美的影像都像华丽的裹尸布。2022.5.26 Cannes
      • A porn for intellectuals. The opium for cinephiles.
      • 3.5 在每个恰当的节点离开,人物的每个动作每次话语都以一种十分政治却不令人反感的形式宣告一种对抗的关系。这种状态是恒定的,以至于他们看似在不同的时间点出现在了不同的地方,却更像是分身的超现实对话,就像结尾不见五指的海平面,自然的神秘和确定的危险在极度暧昧之中互相纠缠彼此,混沌难辨。
      • 睡的我颠倒西歪都快要被保安请出去了🤷‍♂️
      • 哇男主是《钢琴教师》里的小伙子!变成老伙子以后就能让人心无旁骛随他看法国如何扒拉政治算盘了。还好,喝了咖啡,能克服白噪音、海风海浪还有灯红酒绿的昏醉气氛,略享受到这部电影带给人的足量“煎熬”。搜搜新闻,可怕的事情还在继续。 @英嘉金源 BIFF第二场
      • 对这几年的塞拉不要抱有期待,就那么多破事来来回回讲这么久,感觉他已经走上不归路了….
    • 豆瓣 6.9 IMDB 6.7 HD1280高清中字版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2017
      剧情片
      英国

      你从未在此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个纯形式感驾驭的以暴易暴故事,所要达致的并非宣泄式的、解放式的有道德正义感为基准的暴力快感,恰恰相反,影片充满了反类型的手法,以宅邸屠杀的反高潮段落为最甚。探求荒诞、微妙、淋漓尽致的临终死亡体验才是影片美学形式所真正追求的目的。
      • 这世界从老无所依进化到你从未在此了
      • 杀手救萝莉其实最终要自救于童年阴影,这么一个老套到崩溃的故事要怎么拍出新意和风格呢?林恩拉姆塞竟然做到了,她把角色写成一个看上去很笨拙做事情似乎总漏节拍但是下手快准狠并且对母亲很依赖的人,配合菲尼克斯面无表情的表演(哈哈,影帝),竟产生一种别样的黑色幽默感... 不知终版如何
      • 这部电影的混音非常艺术,混音是男主角内心情绪的直接投射,配乐重塑了影片的视觉节奏,参与了叙事,再加上一个反类型的极简化剧本,构成了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最后并不是强者拯救了弱者,而是弱者成了下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受害者。不是杀手救了雏妓,而是杀手看着雏妓变成了另一个小时候的自己。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