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y Son, My Son, What Have Ye Done/年度十佳。施拉德终于找到沉浸于形式的路径,视觉简约,但剪辑具有节奏。耳朵舒服,难以理解与德莱叶、布列松(两位最不重视“听”)的类比。难道大家都只看故事梗概吗??? |
|
当年教堂给黑奴庇护,令徒众获得救赎;如今信仰供游客观摩,被资本裹挟捆缚。负荆的背上扎出鲜血,酗酒的胃里生出肿瘤,救下的野兔已不能再死,扶起的墓碑亦无法复生。母胎里的新生给不了毁灭的先兆,圣经里的新约寻不到苦痛的解答。绝望的男人拾起绝望,对自己上膛;希望的男人摆脱希望,便获得永生。 |
|
备受创伤摧残的主角因巨大的存在焦虑而对自己进行了一场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灵魂放逐,随之导致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同现实世界产生了错位,并因这种错位所导致的质疑而走上了用反抗来进行修正的道路,且在通过近乎自毁式的绝望痛击而获得了某种短暂的超然后,终于接受洗礼领略世间真情而成为人,施拉德一生的创作皆以此为轴心,本片中更是直接将超然凝练为神性,将焦虑放大于“污染”这一自然的癌细胞,进而由此展开了一场内心世界的天人交战,可谓是对其作者性的一次高度概括和升华,纵使较之《迷幻人生》中的威廉·达福,同样在深夜写作和游荡的伊桑·霍克获得了更为令人欣慰的归宿而不够残酷,但这部奇特的黑色电影仍旧可以排进我的施拉德前五。 |
|
B+/ 不惜以过载的文本搭建人物的内心困局,看似漫溢实则凝冻,看似外放实则内收,看似剖析实则呈现——而这一切如果没有足够彻底足够精准的影像执行力是做不到的。因此结尾或许没有把这游丝之气支撑到底,不要有太多的迂回,或许反而能突出影像所直达的凝练通透感。/ 二刷,一次对《三岛由纪夫传》舞台美学的现实性重构。 |
|
4.5 宗教环保这些所谓的主题完全不重要好吗,作用只是在于设置情景,关键是用镜头所带来的逼仄空间感、压迫的环境以及各类声音所构建出来的精神上的恐惧感。ps: 原来还是从修女艾达那里得到的灵感,的确像是找对了方向的帕夫利科斯基。另外好就好在和布列松伯格曼没有任何关系。 |
|
不管你是老伯、布列松还是老塔,我只爱我的Ethan Hawke. 中间太出戏,但结尾够烈,Amanda是真怀孕。 |
|
首先,是教堂塔顶的一个小十字架,以及一本摊开的日记,《第一归正会》大多数时间是中景或全景,它的极简主义形而上学似乎顺接着布列松的乡村牧师及伯格曼的《冬日之光》,老塔《牺牲》之后,“信仰”再一次在信仰拥抱科学主义的后现代语境中出现。环保与极端主义是这个时代致死的疾病。信仰摇摇欲坠,一个恰如其分的克尔凯郭尔式文本:2010s的无限弃绝骑士。但在那场圣歌中,阿曼达·塞弗里德的“最后一分钟拯救”一方面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却又在升华中悄然回归伦理,在那场拥抱之后,它依然是一部美国影片,而不是欧洲。 |
|
3.5 其实氛围已经渲染得很好了,庄严、压抑而阴沉。角色受困于自身的信仰危机与救赎无路,甚至是局促的镜头画幅与空间场景都在为其制造“困境”,同时不得不思考着一个自己无能为力的特别宏大的主题,只能在幻境飞升中换得一次喘息的机会。情感转变的铺垫和说服力也许不够,但可以肯定的是,每每看此类宗教题材的电影都有一种无法共情太多的遗憾。 |
|
除去极端选择到来前,一场从逼仄室内困境中“双修双飞”的幻梦外,Toller的情感和行为转变,尤其是对环保极端主义突如其来的信仰,还是铺垫得非常没有说服力。保罗.施耐德没能力再造一场《出租车司机》自说自话的经典场面,也没本事如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那样,制造关于“上帝缺席”的奇妙意象。 |
|
#Venice2017# 片名应该翻成「第一归正会」。施拉德拍了个美国小镇或者市郊的环保话题版的「乡村牧师日记」,还掺了点类型元素。可惜就是太说教了,全在喋喋不休地讨论上帝与环保话题。某些地方还用了点声画叠用但是完全没有形成结构。看得出来预算很低而且摄影完全是数字美学,不过很讲究 |
|
非常《出租车司机》,看的时候觉得画幅不同于常规,机位,摄影视角,画面组成都不同于常规,其实都是导演故意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教士从拒绝到觉醒到挣扎,但叙事的方法很跳脱。导演在拍一部让自己开心的电影,观众们能跟着乐就跟着乐吧。伊桑霍克演的教士诠释了斯文禽兽,我看的分分钟想被S。 |
|
保罗施拉德这几年一会儿拍拍这个一会儿搞搞那个的,也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需要急切表达的吗,至少这个电影里看不大出来。宗教和环保,哪个话题都很难讲清楚,这个还揉在一起讲... 总之很奇怪,主角信仰的突变没有任何说服力 |
|
7,是一种很舒服的闷,复古艺术片的闷感。有点喜欢 |
|
【B】在静止的中景/全景镜头中自然将角色压迫,走向极端(4:3的画幅更保证了来自影像空间的挤压),而后又在与女主的相处中,通过轻盈的运动来实现短暂的解脱。两处关键段落(冥想飞升和结尾),突如其来的室内全景,门框内外的光影反差,在正反打之后衔接以违背极简风格的运镜,于是自然走向欢愉的救赎。正如骑自行车的那段台词一般“运动有着让人惊奇的治愈力量”。 |
|
个体与信仰矛盾,世俗与神圣纠缠,了解众生苦痛被绑在十字架殉道之后,面对温柔与私欲还能否坚定,这是基督最后的诱惑,是人类始终不伟大的根因。 |
|
恐怖片 |
|
这中文片名得换。本来以为是个平庸的结尾,却嘎然而止惊四座,要跟出租车的结尾一样两极了。导演编剧出身,细节值得多看几遍。唯一败笔是阿曼达的演技。个人年度十佳备选。 |
|
NYFF目前看到最有趣的一部片子,风格突出. 个人觉得环保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素材而非主题...结尾打破规则... |
|
太作者了,完全是乡村牧师版的《出租车司机》,把结尾男女主角拥吻在一起的那个镜头拿掉可能会更好。 |
|
前100分钟可以说是完美的BP相,庄严的摄影,层叠有致,执行精确如纽约时报特稿一样的文本,以及Ethan Hawke无暇的表演,而这一切都终结在他手中酒杯滑落的那一刻——那是这个角色自我的崩落,是本可能诞生的另一部《血色将至》的崩落,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当代叙事创作以另一种形式走向终结的错觉。WTF! |
|
几乎渗出画面的恐惧。嘛布列松德莱叶的,咋不说致敬Georges Bernanos呢。 |
|
男女双修转移环境议题。 |
|
施耐德的学院式构图还跟帕维乌的不太一样,他还是在美国好莱坞训练体系(正反打、三幕式)之内的,哪怕眉眼间的深沉总觉得在偷师哪个欧洲大师。但如果只当是看了一出复古型电影,其实全片下来的调性还是十分受用的,平稳、节制,是有点简单,倒也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旁白的向前递进,一如电影的被仔细丈量的步调不仅是心理和剧情的辅助,也有成长式的哲思,一直来到最后的高潮。Toller这个角色的灵魂孤独修行,直至最后与Mary的浪漫式拥抱,让电影落在一个奇怪的流俗上。谈环保议题,安排恐怖主义式宗教殉道,真的特别像一名美国知识分子会干的事(我的刻板印象:p)。电影因为那段双人CGI飞天和自然航拍而变得不一样,跳脱了不停的沉闷,仿佛这名年老的知识分子当众嗑药了。 |
|
喜欢德莱叶、布列松、伯格曼不代表你就能成为德莱叶、布列松、伯格曼 |
|
保罗·施拉德的回勇之作,又回到了他擅长的领域,即“房间里的男人”的主题。随着世界的变化,人物也在不断变化。还能看到施拉德跟他喜欢的电影《乡村牧师日记》的相似之处,灵感、参考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影片还探索了“超越性风格”,即“通过朴素的摄影手法、缺乏自我意识的表演、回避评论的剪辑来表达一种精神状态”,这是施拉德的原话。 |
|
What the hell? 感觉这才是电视,还是最令人无法入戏的那种(非间离的不入戏),通篇废话与废戏,乱七八糟如坐针毡,且没有看到所谓形式带来的任何补救甚至仅是散发恐惧的效果,它就像是被玩弄了一次。 |
|
感觉更适合用小说来呈现,而不是电影。本来应该对人物和剧情推进有更多作用的日记本,仅仅只是一个转场的道具,略失望。霍克叔叔演技真的不错,可惜剧本太空洞了。 |
|
Ethan Hawke动态写真集《第一禁欲系》 |
|
看到大家都还在拿《出租车司机》说事儿就知道作为导演的施拉德大概永无出头之日了...整部片基本就是被伊桑·霍克上了......一课又一课。忽略前几部板上钉钉的烂片不计外,保罗·施拉德的风格也越来越“规矩”,这部甚至没有移动镜头,连简单的摇都几乎没有,差不多99%的时间用的都是固定镜头。新人越来越激进,老人越来越保守。 |
|
why am i not sure that this is good... |
|
有意思 第一改革与第一位改变想法的神父 环保与美国基督教会的内在关联与矛盾 其中霍克跟阿曼达贴一块的那段神游(极其幼稚的绿幕)和最后相拥相吻的旋转镜头给整部死沉的电影增色不少 一位在苦行与自杀爆炸之间徘徊的神父 |
|
中间路是最难走。是自古都难走,还是在今时今日(末日前夕)尤其难。 |
|
镜头机位选择在每一幕第一镜都是大景深,之后对话部分几乎就在正反打和此定场镜头间剪辑,剪辑之间极为出色的构建了空间,大部分构图将人物推向一边,在另一边“留白”,即是在强调一种仪式感、抽离感,形式与文本的统一结合。 |
|
乡村牧师日记。 |
|
各方面配置都很像《乡村牧师日记》,对信仰愈发生疑且有自毁倾向的神职人员主角/酒精与疾病的设置,etc。那个极端环保主义者丈夫和关爱主角但遭拒绝的女性都有着《冬日之光》里冯叙多夫和英格丽图林角色的影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宗教和环保主题都不在意,我对主角心态和行为的转变不是很信服,感觉片子对信仰对人性的探讨都不深入,男主从一种假的精神分裂转变为一种真的精神分裂。但对施拉德的冷峻和对使用冲击性画面的不惮印象深刻。另外,玛丽家房间内的灯是一个明显的“上帝之眼”,酒杯中液体古怪交融的特写也非常漂亮 |
|
'To be sane in a world of madmen is in itself madness.' |
|
杰作 |
|
80/100,更像是双重身心困境下的一次考验与自我救赎,窄画幅下极力压缩影像空间,更突出表现主体,并用极简的布景与叙事手法充分强调人物心理,真的很有布列松之感。然而但凡涉及宗教,就总是我的盲区,不好多评价故事与思想。幸而不仅有很“飞”的部分,结局又是欢愉中戛然而止,很喜欢。 |
|
数字格式丧失了美感,还算优秀的摄影也于事无补。保罗·施拉德的上帝与环保之间关系的一次探讨可以自圆其说,但是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地方。[C+] |
|
属于吃饱穿暖后没事干拍的一个电影。别扯布列松伯格曼了,求你们。 |
|
试图借宗教之口对现实的荒诞进行critique,但始终不大容易入戏,最后一幕可算至少contexualize了Mary这个角色。现在看电影倒真的不怕bad image,反而最怕像卖高清电视放的那种片子(叫什么我都不知道)的质感。(尤其最后倒的那一杯汽油看了怕怕怕怕 |
|
一半《冬之光》、一半《鄉村牧師日記》、高潮輔以《生命是個奇蹟》。 |
|
宗教和环保主题结合,可能是我最讨厌的一种题材了。不过伊桑·霍克的表演挽回了一些。 |
|
当中两人飞在king crimson的islands封面上那段太好笑了。。但直到最后一个镜头之前都挺好的,这么完美的神父又让绝对反宗教的我感受到了宗教的召唤,大概出于自己幻想中的无处安放的大爱。。神父后来的诡异行为也让我各种感同身受(所以他大概只是抑郁和焦虑)。。于是最后一个镜头一下子让我破灭了,果然人还是人,就是俗气的动物。。 |
|
本身遍布伤痕的人,试图能得到宗教的庇护,但发现其实温暖不了这个世界、也拯救不了自己。前段功力十足,但后半段剧情发展比较突兀,结局象征着被救赎。 |
|
3.5 用宗教讲环保已经是很滑稽,崩塌的结尾我更是丝毫没有buy in(love saves all蠢死了)。施拉德确实不愧是新时代的超验主义践行者,端严利落的摄影精彩之极。可惜他的文本能力永远是Taxi Driver那种水平,直白浅薄平庸。 |
|
德莱叶,布列松,小津安二郎。 |
|
1.保罗·施拉德又一精神性题材作品,继续呈现愤世嫉俗的男性的心路历程。2.学院派窄画幅、近乎全程固定镜头(仅有的几个运动镜头多发生于男女主在一起时)、大量特写与近景、仰俯拍、冷冽低饱和色彩&低照度布光、屋内的极简陈设与逼仄空间、稀零配乐等形式语言均强化了影片阴郁肃穆的基调。3.故事架构如布列松[乡村牧师日记],自我叩问与质询似伯格曼,而男女主相拥神游世界的场景则仿若老塔[牺牲]中的浮空圣交与老库[2001]太空漫游的合体。4.伊桑·霍克的表演令人叹服,太适合这个角色了。(8.5/10) |
|
「Diary of a Religious Influencer, on Instagram」 |
|
台词毫无深度,在探讨更深层次问题时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却又不厌其烦喋喋不休,这种无力深入却周游盘旋的做法直接导致人物情感逻辑和故事主旨建构的崩塌,整个故事里里外外都是立不住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两位主角拥抱起飞的呈现效果仅仅是电视剧质感的风光抠图而已,大概可以看出导演是多么的眼高手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