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趣了~两个姐妹两种选择,姐姐表面上是自食其力其实是依附男人,妹妹表面上是嫁“人”生子但从未放弃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关键是无论你选哪条路都免不了被男“人”强暴的过程~真是在男权社会生而为女即是原罪啊~
没有特别明显的性别觉醒更没有形成理念和口号,比较符合时代现状。但通过妹妹和公公的对话——“你们做的是生活用品,我们做的是工艺品,咱们不会形成竞争关系。”公公便安心铩羽而归——点名了男性通过不择手段垄断资源才能占据有利地位的事实。
不觉得男性角色被丑化了,绝大部分到现在不也就是那德行~邻家小哥一直温柔的守候姐姐,公公虽直男癌却懂得给别人留余地哪怕是女人(和妹妹说开前他就阻止了流氓们砸姐妹俩的屋子),美国小哥……就是个凑数的……罢了~这都看不到也太敏感了吧~
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到底是德国人~
|
|
娇妻和恋爱脑都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这就是男人,说不过就qj,自己没能力就要毁了别人的成果,追求白幼瘦就是为了在体力上压制女性,重男轻女,这就是男人的基本盘,烂透了,女性当自强,你现在能过上的生活都是几代思想觉醒的女性拼了命争取来的,真不明白现代社会怎么还有女的自己往脑子上缠裹脚布的。。。。。。 |
|
平权之路,道阻且长。
昨天就说了一句:“在买房这件事上,相比男生,女生几乎得不到家里人的帮助,压力更大点。”我姐说她认为这是正常的,所以我这句话她是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女性的枷锁如此之重,连自己所受的不公平对待都可以视为理所应当!
可堪慰籍的是,觉醒的女性会越来越多,即使只是星星之火,但总算有了一些光亮!
今天早起看到湖南有个女孩子,在高考结束的采访中说,自己要学教育学或社会科学,再读研深造,以后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或教育署工作,为人类的教育公平和性别平权事业付出努力——太让人感动了!不论小妹妹在这条路上可以走多远,但评论区里很多人说第一次听到“性别平权”这个词,就说明她已经为人类平权做出了贡献! |
|
前面那么悲惨,结局却美好得像个童话故事,一派祥和,很不现实。好在镜头干净,妹妹很美,还了解了吹玻璃这个行业。三星半。 |
|
2020-3-8,非常适合妇女节看,毕竟到现在女性能合法工作还不到100年。对男性的刻画非常符合那个时代,以及本质上和国内当下没有什么分别。暴力换成了天花板与男性优先。——结尾那个美国商人不来就好了,全面平稳,就这一个点不太老实。 |
|
女性自强典范,另外,好羡慕有门手艺的人啊😹 |
|
“活成什么样都有人说三道四,不妨大胆点” |
|
姐姐是“不称职”的助手,妹妹是“犟脾气”的妻子,对应两大剥夺者:资本家和父权。姐妹同心,其利断金,虽然矛盾的解决有点理想,但女性的遭遇却是写实。一个玻璃球一样易碎而美好的童话。 |
|
看过 |
|
赞美自立自强的姐妹俩。看时就猜到短评里除了关注个人的平权,一定会有拳师你来我往。看完一看果然。。。人性之恶压根就不是针对特定性别,是针对弱者。有成天嘴炮的功夫努努力把自己经营牛逼点不香吗? |
|
在哥哥、母亲、父亲死后,两姐妹在面临着社会系统性的歧视、侮辱,和制度性的剥削后,被当时的法律剥夺继承权的她们分别向婚姻全职主妇和助理职业女性的方向发展,19世纪女性在这两条路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直到今天全球女性仍遭受着类似于她们的经历。在她们失去“父”后,她们世界里的“父”以虚伪的利好和直观的暴力一体两面的形式出现,被性侵犯殴打、污蔑打压排挤的女性留给她们的路非常窄,甚至有生命危险,可她们从不认输,顽强与命运和不公对抗,这个德国女性故事有着艾米莉勃朗特笔下呼啸山庄之感,坚毅、强悍、自强独立,在处处枷锁的时代做出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抗争,与此同时也因历史社会发展的局限而有她们必然的局限性,如受害者有罪论、幸存者自我嫌恶等,她们是19世纪女性的缩影。玛丽约翰娜最终也拥有了她们童话般的事业和爱情。 |
|
一部好看的剧情片,制作精良,画面及色调是典雅复古的油画风格,两位女主的形象气质也是非常美丽典雅,很耐看。 |
|
同受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压榨的女性也很难彼此理解吧。蛮好的一部女性电影。 |
|
“她不会那么容易被打倒”
为什么全世界都曾经重男轻女?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全球统一的潜意识?
两姐妹相依为命
电影里能轻易跨越苦难
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却是连绵不绝攀登不完的山脉……
|
|
姐妹合体之后的剧情真的太爽剧了,算是女性赞歌的影片类型了吧,在德国那片灰蒙蒙的乡村滤镜中出现的玻璃器皿真是发光发亮的一抹存在。 |
|
经历过男人的荼毒,易碎的女人得到淬炼。 |
|
努力挣扎的女性 |
|
还是得自己掌握一门手艺才行啊 |
|
在女性地位还低下的年代,碰到渣男也不是只有忍气吞声一条路。两姐妹能靠自身奋斗摆脱厄运,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不向渣男和社会偏见低头,又有一技之长。这是部既反映了真实的阴暗,又激励女性自我救赎和奋斗的影片 |
|
前面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相当写实了,后面的励志鸡汤来得有点陡,不过要不是这样生活就太难了,电影也需要给人一点希望,两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享受到的有限的平等不也是一代代女性斗争的结果。皮特这样的暖男简直就是一道光,至于美国小哥就是创造童话的王子。 |
|
努力挣扎的女性 |
|
豆瓣评分偏高,电影还是挺好看的,非常动人的故事。 |
|
真的能感受和看到里面坚强倔强的力量,而且我觉得整体的立意和表达是蛮不错的 |
|
一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不一定得是为了繁衍后代,有时是来看花是怎么开的,水是怎么流的,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活在世上无非是想明白一些道理,遇见一些有趣的事和物。 |
|
这个结尾感觉导演赶着下班 |
|
“你和那些纽约的女人不一样”这样的话其实本身也是一种物化和异化。被强暴的苦难,工作的艰辛,是那个时代的必然,强行扭转的甜蜜结局太唐突了。希望文明一直在进步中。 |
|
上个世纪的德国,天赋人权对于女性而言更是无从谈起。姐姐会比妹妹懂事很多,但是妹妹更有独立思想,她希望冲破女人不被吹玻璃的禁锢,自己吹玻璃养家。妹妹是不幸的,她遇到了整日酗酒且时常暴力的丈夫,当她被家暴去他乡找姐姐求助,当丈夫破门而入殴打她时,姐姐挺力而出扇了妹夫一巴掌;当她偷偷吹玻璃时,有邻居彼得帮忙把守着,当吹玻璃的原材料胚子不够时彼得给予帮助;当她丈夫带着人过来砸窗户时,是公公及时制止,妹妹最后说服公公两者的玻璃制品针对不同的人群,对其没有竞争力,公公便放下了内心的戒备;美国商人愿意相信她的工艺和真诚,下单了800的玻璃球的订单,当妹妹的订单无法完成时,邻居大婶和大叔主动请缨过来帮忙;美国商人来到小镇与妹妹一家一起庆祝圣诞节,并下单了1500的新订单。 |
|
可能碍于是德语片不算很有名,其实作为一部女性电影很棒,我发现德国电影好像就是要残酷一点,如果这是英国片那估计是简奥斯汀那个类型,法国人拍可能要搞个禁忌之爱,只有德国人拍的最写实,失去父亲的女孩们穷困潦倒无力自保,被资本压榨被男人侵犯,也幻想过通过婚姻得到拯救,最后发现唯一的救世主只能是自己,残酷且敢于面对现实的德国人 |
|
这部德剧的剧情之简单,令人难以置信!没有太多狗血情节,甚至没有太多跌宕起伏,足足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讲诉一个故事线非常简单的故事:女性之独立在哪个文化下都不容易,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被压制、被贬低、被利用、被性侵、被伤害后,搽干眼泪依然向前生活的这份女性的坚毅在哪个文化下都存在! |
|
最棒的圣诞月女性电影,被色调和导演的小情趣给惊艳到了,诸多信手拈来的细节让人大饱眼福。满足且被温暖着。 |
|
男人真烂 |
|
纽约市商人是救星…… |
|
剧情推动过于快!主角好美,男人好烂,镜头色调好看 |
|
很喜欢,简简单单不拖沓。 |
|
几百年来女性都在争取自己的权利上不断斗争,坚强,勇敢,希望文明不要倒退 |
|
4—,摄影太美了,节奏太快了,为了推进剧情几乎没有细微的刻画。 |
|
虽然有点仓促,但是近期看过质感最好的电影了,拍成剧就好了 |
|
意外的挺圣诞的电影。结尾略仓促。。 |
|
3.5,前面咋那么惨啊,吹玻璃真是个美活 |
|
妹妹有点美;结尾仓促了。[2017上海电视节] |
|
大团圆结局。原来国外也有过重男轻女 限制女性的历史。女性解放任重道远 |
|
女性的困境,一不让赚钱,二被侵犯的危险,三被家暴。 |
|
女性挑战 |
|
圣诞节的玻璃球,情人节的红爱心 |
|
标准的八点档电视剧的剧情,故事简单又俗套,适合阖家观看。整个电影都拍得比较赶,人物的处境和性格变化太快,节奏放缓一些会更好。导演选取的行业比较冷门,观众通过电影也能对吹玻璃这个行当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
|
女性的自强之路 |
|
39度 很认真的看进去了 节奏很好 |
|
苦难与温情 |
|
很励志的一部电影,但是结果太理想化了,不过很完整的一部电影,冲突啥都的都蛮自然的,但是解决问题太理想了 |
|
姐姐从阴霾中走出来的时候,整个画风逗变得明亮起来。事情并没有好转❤️🩹,但事情开始好转了。好起来的从来不是生活,而是那颗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