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处理的不错,轻盈和痛苦在反复无常中拉扯,少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这可能就是十七岁吧。 |
|
温柔的粉紫系构图,大胆尖锐的少年援交话题,没有几个导演能把自己的(一部分)过去袒露得如此彻底,不愧是我喜欢的奥诺雷。既青春又怀旧的叙事,将内心所有噪音外放的性爱死变奏曲。从男主身上能清晰感受到悲伤的五个阶段,惟最后的接受部分有些拖沓了。少年的美好肉体让人目眩神迷,但他们绝不只是温室里纤细的花朵,他们也在努力抵抗每个凛冽的寒冬。 |
|
#TIFF2022 情感穿透力极强,感受到开心,绝望,歇斯底里。电影院里才能有的感受吧?美好的肉体我一个异性恋都体会到了。life is a wild animal, everything i think bites me.
迟到了两分钟,在过道里等主持人说完话,看前面有好几个人,我以为也是迟到的观众。没想到是男主和导演!最后当面夸了男主的演技,他和我说了好多谢谢。 |
|
作为苦逼老钟人看法国中产白人男孩在那里矫情自恋疼痛青春瞎几把折腾,我的心情和电影里那个不得不卖淫补贴家用的黑人帅哥是一样的。 |
|
这便是少数群体之于整个世界最真实的样子!!看似没有误解却充斥着误解,以为没有偏见却处处是偏见。男孩在心动与放纵间反复撕扯的样子让人心疼得想流泪。最终该来的总是会来,不是你的亦终究不是你的。知道会有腕上的那一「刀」,死亡也不过想是与这个糟糕世界的断绝关系而已。结局也压根儿没什么自我救赎,勉强活着只是为了在想得开与想不开之间继续痛苦地挣扎罢了!生而为人(Gay)没那么容易,成长太疼。。。! |
|
2022圣赛最佳主角奖。唉这片子肯定是戛纳主竞赛水平啊,拒了这部选什么《正午之星》和《姐弟》……奥诺雷把外省少年丧父之痛与青春期性探索结合起来,写得非常真挚。节奏轻快,音乐品味一如既往地好。片尾视点有一段跑到母亲那里略略有点破功了。 |
|
【8】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青春就那样飘忽不定又继续,将情绪不断摇摆,人物不断摸索,关系不断断开又链接。平行时空下我们的青春面貌的某种瞬间崩溃又再现。缺爱的孩子总是这样彷徨又天真,彷徨于关系亲密的确定,贪恋一个吻,享受一场无名的炮。贪恋一个人,爱他地铁依偎的肩膀。天真于无条件付出,宣誓我爱你,企图换回一点爱。怒吼过,争吵过,打架过,挣扎过,自杀过,放弃过,然后拥抱,放下,长大,继续年轻,继续少年,继续奔跑,相融于粉紫色的天空。 |
|
法文之“Vincent Lacoste专题放映”,这场来看的人超少(四舍五入约等于“包场”),依然是Christophe Honoré
的风格(只是更为凝重悲伤,许是疫情期间拍摄的缘故吧?),高于预期,也没有他人说的那么不堪,高中生Lucas的生活令人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他还多了性少数人群特有的迷茫痛苦),少年心,似海深。“如果没有人告诉我真相,我将一直保持沉默,我将进入沉默世界,我向上帝发誓。”,ps,除了结尾处有点不太自然,其余皆在水准之上,Vincent一改青涩萌动,举手投足越来越有“大哥”范儿了(人啊毕竟迟早都会成熟的),女神Binoche的表演返璞归真,导演本尊客串了父亲一角,原来饰演Lucas的Paul Kircher是Irène Jacob的长子,怪不得眉眼似曾相识。 |
|
#LFF12 三星半。细腻。在青春期与同性性欲之外还讨论了一些很个人史诗性质的内心经历,成就了一番苦中带甜的观影体验。 |
|
看了这部才发现导演对标的应该是岩井俊二,拍少年感的能力已经可以封神了。好久没见如此轻盈、灵动、清澈,可以说是美好到纯粹的主角呈现了。细腻得令人惊叹,对青春期的情绪捕捉炉火纯青,怪不得片名叫高中生。主演弟弟真是近期新发现的宝藏。(这片里男角色颜值水平好到一闪而过的路人都很赞。 |
|
3.5 呈现出来的影像质感像是旧时的家庭录像,整部片都流淌着哀伤的情绪,就连青春伤痛也变得mélancolique,让人完全从角色内心去体认困顿和悲痛。最后收尾段落有些勉强了。 |
|
远比片名看起来要沉重的成长故事。还是坦诚的奥诺雷,音乐之动听如同男孩们的美貌。 |
|
你永远可以相信奥诺雷;;也可以相信他对卷发boy的taste和对音乐的taste!一边打电话一边把画拿出来看那里我感觉这辈子deja vu了两次? |
|
後半段……很難頂…… |
|
一个17岁少年在人生重要十字路口的迷茫与成长,也是一次释怀和重拾自我。看得出导演放了很多私人的东西在电影里,这样也使整部电影格外温柔细腻;除了结尾处母亲的独白大可不必以外,其他的部分都看得人很舒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忍不住想起欧容的《85年盛夏》,两部电影一个夏天,一个冬天,都是少年面对失去与学会成长,但这部似乎更完整。 |
|
有点子青春作逼伤痕文学内味儿了,但是架不住坦诚又心疼,伤感又浪漫。喜欢奥诺雷对于生活的细微切入,即便是很沉重的东西,也可以很轻盈地展现出来。在巴黎的部分特别好,男主角像是无意闯进残酷浮华世界的幼兽,面对诱惑既恐惧又好奇,频频流连于危险面前,却欣然道不过一场游戏。大概只有青春才会让人如此摇曳起伏又奋不顾身吧。 |
|
不知所云 现在这年纪不爱看青少年矫揉造作的心理变化了 一点没有逻辑的行为 理解不了 建议交给完颜惠徳老师调教一下 啊怎么突然小小年纪就开始doi了啊 他哥哥倒是长得挺好看的 想被有12年之差哥哥的黑人朋友上 然后所作所为完全想一出是一出 看不懂到底想干嘛 |
|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但情感却很复杂。面对父亲的意外离世,没有人一时承受得住,整个家庭都在慢慢消化。年轻的人往往更不善于处理这些事,再加上那个年纪的无所事事,他们缺乏情感的宣泄口,于是只好选择以其他形式化解自己的痛苦。电影的结尾还是很贴切,解铃还需系铃人,当一个人的痛苦得到化解,身边的人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与希望。 |
|
一直哭一直哭直到最后Lucas的bisou,片尾曲Johnny and Mary简直太洗脑!!!UGC Les halles提前点映,导演带着一众主创都来了,穿运动鞋的女神,温柔的小男主,还有昨天coma场刚刚见过的Vincent Lacoste,宛若做梦!!! |
|
TIFF2022第一部看了30分钟放弃的电影,多兰吗?多兰都不会自恋到对着镜头一直絮叨……给人特别自我为中心的感觉…… |
|
在巴黎与一个男孩露水情缘,为哥哥的黑人室友心动,甚至愿意替他出卖身体。只有把自己变成动物,才能谅解父亲的离开,谅解他的车祸是意外不是自杀。可以跟哥哥在葬礼上互殴,把嫖客约到哥哥的床上,自己则羞愧地躲进床底。手腕新增伤口并不能治愈心底的伤口,我们总会看起来安然无恙,毫发无伤地长大。 |
|
男主好可爱,表演也很自然,或是轻盈的,或是悲伤的,让人心疼。 |
|
3.3 #TIFF2022# Irène Jacob之子 |
|
细腻温柔的情绪浸润每个毛细血管,不仅仅是同性,更是重要的死亡教育。失去至亲,悲伤的我们怎样面对,怎样重拾自己,怎样重新生活。 |
|
文化研究三板斧:性別(男同性戀、少年援交議題)、階層(巴黎人/外省人、城市藝術家/鄉下平民)與種族(做不成藝術家的黑人),齊聚於一名憂鬱少年的青春成長故事當中,並輔以家庭和治癒心理疾患的內容——在主題和文類混雜至此的“一鍋亂燉”中,影片仍能在緊湊的情節起伏中維持一種秩序感。影片的尺度、腦洞和奇情的程度都相當高,但依然能收得住,是同一日所觀四部電影中觀看體驗最好的,大概這就是所謂的“平時看了100部文藝片,人類的本質還是喜歡商業類型電影”。2024年6月16日20:00於北京法文中心電影廳。 |
|
确实有点冗长了~ |
|
男主演技不錯,但是太冗長了,長到無聊看不進去。。。 |
|
找到抵抗失去的方法,也被允许于悲伤中完成新生;很容易感觉到是个类似于《本回家了》一样的故事,但它可能被塞下了更多真实的分裂与痛苦。角色自身的身份问题反而没有很独特,更在某些方面创造了一种看黏糊同志肥皂剧的感觉;被充斥着不明意味的泡泡,也偏离了更多以亲情作为基础的出发。最后一个部分,镜头更多跳转至母亲的重新出发和思绪;连同着终于一笑的小男主,立刻可爱和生动了起来。 |
|
3.5,整体有些不通畅,但不乏动人瞬间。 |
|
在雨露均沾呈现多个人物多个面向方面,我喜欢奥诺雷大于多兰,奥诺雷和欧容一起步入中年温柔甚至慈祥了,差一辈的多兰还是孩子气地执着极端的冲突张力,某种意义上多兰也在走前辈类似的道路。奥诺雷拍的两部04和22恰好对应着我私人的生命,前半部直接ptsd了。比诺什让我惊喜也让我心碎😿。本来无法真正理解男孩的情结,但他提到“父亲的疲惫”的时候,好像那个瞬间所有的父亲形象都能涌出来。外省和同性恋身份叠加在男孩身上,几乎走了一条和《戴上手套擦泪》一样的冷酷老路,幸好奥诺雷手下留情,没让他疯狂的想法制造be... 不过怎么说呢,结局也be不起来,毕竟男孩不是寻找情人,而是在寻找自己。 |
|
用痛去治愈痛而变得更痛 |
|
5/10。我是真的不懂克里斯托夫·奥诺雷的电影,看了他三部片了都是5分。法国青春伤痕文学,郭敬明式旁白叙事,一直走不出的丧父阴影,通过性爱援交麻木自己。两小时太长了,说真的28分钟的短片就能涵盖所有。《喜欢,轻吻,快跑》是蓝,《高中生》是紫,下一部应该是绿或红吧。 |
|
有点混乱,感受到了导演在应对青少年创伤时的手足无措,节奏在轻快和沉重两端摇摆不定。(Vincent真是小太阳,有他在的地方都闪闪发光!导演又来客串抢戏了… |
|
在演员表中看见这些女演员就会有一种莫名很安心的感觉:朱丽叶.比诺什,凯瑟琳·德纳芙,伊莎贝拉于佩尔,朱丽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喜欢轻吻快跑》的导演,用紫色调讲了一个Taylor歌里所唱“I’m only 17, I don't know anything”的岁数的迷茫,阵痛,遇到不同的性伴侣,与自己和解治愈的过程。床笫之欢,拍的很好,色调克制又带有荷尔蒙。评分:7.5/10。 |
|
好久没看过这么难看的东西了。我可以把类似的创作称之为“典同电影”吗?就是虽然不乏小而美的动人段落,但过度沉溺于毫无自反性的自我表达。多兰虽然更有才华也不免得被局限于此。特别同意暖姐,本片压缩到半小时会比较不那么惹人讨厌! |
|
7.3 |
|
目睹忧伤慢慢分裂,一半忧心一半哀伤,与巴黎的多情落寞相映成趣。我赌多兰50岁时拍不出如此的少年感。属于你的和不属于你的,终将都不是你的。 |
|
删掉最后半小时可以四星 |
|
那个歇斯底里的扭曲嚎叫…那个死亡… |
|
想谈恋爱 |
|
是我的问题,看海报以为是3P,没想到却是导演的自传,忧郁,缠绵。电影看的心累着急,不太喜欢。 |
|
奥诺雷喜提年度最狗血电影 |
|
517观影 |
|
法国人的情绪的感受和表达很强,everything gonna going through |
|
【C】和上一部如出一辙的沉溺与任性。 |
|
太冗长了,这种情绪的电影篇幅过长会很累。文森特不拍喜剧都不习惯了 |
|
#LFF 不知道两点了还没睡着跟电影有多大关系 |
|
-.5 |
|
虽然故事狗血了点,独白也降分,但是奥诺雷拍情绪还是很到位的,自然流淌的感觉 |
|
看完立马拿出家里的酒猛灌一口 #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