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次感叹,同一部电影,很可能在不同放映条件下,呈现为不同面貌的一部片。凄风冷雨的PYIFF,观众等多一个小时,看到一个显然较为昏暗的版本。《拉噶》与《气球》,竟出现了相似的阿尼线索,最精彩的段落也出自于此(小女孩传话、结婚照上的胡子)。相比《阿拉姜色》的一条路,《河》的径流量,《拉噶》以无法安放的一张大床,譬喻各有故事的一组男女,无法步入世俗的婚姻殿堂,人们对幸福的期想太大,现实的空间又太小。最后就是如此两难。德姬的线索偏弱,且比较容易猜中。 |
|
与《阿拉姜色》一样,要做的是对藏族电影的去猎奇化,关注更普世性的人的困境。不同的是,《阿拉姜色》是偏于外放的,这部则尽量克制尽量收着来。内容上,聚焦于每个个体,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疏离的,人物所面对的障碍只能靠自己克服。所以形式上,也用了浅焦镜头。影片好在结尾处,每个人都有华彩段落,男主以灰烬抹脸、放自己一“马”;女主自组剧场,实现心理上的救赎。这种拍法也有局限,情绪与剧力都不如《阿拉姜色》集中和浓烈,难以直抵人心。了解到,这部的剧本比《阿拉姜色》要早,松太加导演依然还在进步。 |
|
PYIFF30,故事的文学性不如万玛才旦的电影,其他方面还挺像的,在导演风格方面,松太加的类型技巧更明显,这部主题的力度不太够,好在两个人物的收尾都处理的很漂亮。 |
|
#2021冬暖# 跟松太加前两部差的有点远。大概是有太多不能黑,好几个本来可以往更喜剧/更社会剧方向做的情节点就这么轻易放过了,直接结果是情节上好几个大顺拐;俩主角不来电,前史拎得也不清楚……观感就是,咋看都是个在藏区拍的伊朗电影,又努力地把它往《我不是潘金莲》等等地方上拽。结尾处理拉回不少分数,摄影和调度用心,最佳一个点可能要数登记处办公室那个镜子。 |
|
【平遥电影节展映】现实题材,非常细腻、扎实,完成度极高,且几乎无关信仰。从嘎贝视角而起,先是离婚而不能,再是结婚而不得。最终落到真正的主角拉姆身上。如果去掉藏戏和出家的元素,那便是一个世俗皆准的故事。每个角色都面临着困境。对嘎贝来说,爱情、亲情、领证、新家、赌马…没有一样事情是顺利的,困兽犹斗满心苦闷无处发泄。而拉姆则默默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以及藏戏角色身份的尴尬与自我救赎。始终未曾露面的阿尼则看破红尘了度此生。藏床无法送入新房,藏戏不能顺利收场,虚假的死亡证明化为纸灰飞扬。既然心灵无法得到慰藉,罪孽无法消解,只能让马匹获得身体的自由境界 |
|
#3rdPYIFF# 松太加跟万玛这次的新片都在有意无意地选择出走藏区,出走传统。这次的故事让我想起之前刘苗苗导演的红花绿叶,同样是讲述少数民族一对男女彼此亲慕但又有难言之隐因此求而不得的缘分,松太加的出发点更带有点悲剧性,去奇观的同时仍保留了个人宗教信仰的重要地位,也让这个故事到最后更显无奈。只是整体节奏似乎欠了一点,讲得有一点平,背后的深层原因揭示得还有点不够,但是收尾挺有力度的。男女主表演都不错,摄影和调度也保留了一贯的水准。 |
|
伊朗电影继续哺育藏区,这次是法哈蒂的《推销员》,王猛摄影够大气。 |
|
成型于《阿拉姜色》之前,故事上也算是前传,小女孩还与《河》联系起来了,也算把“太阳”系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长篇。一如既往的温柔和悲悯,只是这次略闷了些,故事戛然而止,但似乎还能再拍十多部。松太加可能是国内最会拍儿童的导演了,与之相关的情节总令人眼里泛起泪花。也让我更确定他才是真正去奇观化真实讲述藏族人生活和情感的藏族导演。 |
|
2019.10.16 平遥 同样是困境和冲突,我更喜欢松太加导演的表达,抬不进新式楼房的藏族婚床,解不开裤带而尿裤子的藏族小男孩,这些隐喻都表达得微妙而准确,女二始终没有露脸,好像就是象征不可言说不可反驳的宗教,小女孩传话那两段真好,藏区干部下尼姑庙为群众办离婚手续,又好笑又无奈,最后结尾那段吟诵出来眼泪就止不住了,困境有时候没有解决方案,并且一千年来可能都没有改变
特别喜欢,回去补一下导演其他片子❤️ |
|
2024年了,导演还在遗憾2019年那次平遥展映技术故障,然后说今天看完又发现问题了还会继续调...松太加已经是很成熟的藏地导演了,可能也是跟万玛最熟悉&风格最像的一个。这部里的年轻人婚姻爱情蛮有当下性,面对传统婚俗背景下的矛盾--一个有个出家了的前妻(但仍然很愿意配合他办离婚手续,甚至还送来结婚祝福),一个有个未婚偷偷生下的孩子,他们展现出新一代年轻人的拧巴、发疯、信任一击即碎…看前面容易走神,因为有很多剧情留白,随着慢慢拼凑起前因后果,故事就变得好看了,有时候还有些幽默感。可以算双主角双视角吧,男主形象更立体一些,女方留白多一些。 |
|
每头世俗中的困兽,无法进屋的大床 |
|
结局挺好的。格萨尔王失婚记。片尾曲好听。20191215@广州增城1978电影小镇民族影展 |
|
3.5 前80分钟是一出“秘密与谎言”,隐喻自然,留白有余味,看得出剧本是精心打磨过的。但写到最后有些失衡了,对男主刻画的完整度远远超过了女主。 |
|
7分,延续导演之前的话题,将个人情感与困惑融入信仰与传统当中。 |
|
相比于《阿拉姜色》关乎“爱与承诺”的主题,松太加这次将镜头对准了“人的困境”。前续婚约的阻碍、父母强硬的期待、突然被揭穿的谎言、不想扮演的角色、被孤立被欺负的孩子,所有的一切成为了拉姆与噶贝之间无法超度的心魔,他们的感情就像无处安放的床和受伤的赛马,没有着落、没有解答。/ PYIFF @小城之春 |
|
松太加的电影直觉非常之好,本来觉得本片比起前两作拍得太“平”了。但看到后面一场《海面上漂过的奖杯》时又恍然觉察到松太加的视听思维有多么电影化,即便故事上不抓人在影像层面上的思考与美学也完全与凡俗导演拉开了难以逾越的差距。不过本片在剧作上同藏地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有大量联系与映照,对非藏族的观众来说想要理解体会这种深层蕴含强烈民族性和宗教性的文本是较为吃力的,这也就导致了相比他的前两部电影,想共情这一部变得格外困难。 |
|
剧本、立意、拍摄和表演都还是很厉害,但唯一的遗憾是感情和叙事都有些浅尝辄止,如果可以再浓烈一些,再往深走一点或许会更好,比如说好几场戏,其实从观众看来情绪还没有到达那个份儿上,但人物就已经表现出来了。男主发问:“结个婚怎么这么难?”随便开个证明都要比这个难一百倍的我只能觉得还好。相比于两个女人,男主角简直太惨了,讲真的这两个女的不配。非常喜欢用收到的分手信作为分手信这个设计。 |
|
熟面孔和相似剧情好似与《河》、《阿拉姜色》连成了小宇宙,女主侧脸太像小宋佳了,小孩子作为传话的角色这个设定太喜欢了,大人间的沟通无能,感情失语,这一切混着大雪和呢喃,残忍而温柔。 |
|
不如《阿拉姜色》 |
|
被误解的阿巴斯的一生。
两个女人,俗世与寺庙,都以掩藏的姿态与男主对话,此处需要注意寺庙小女孩的设置,而在俗世的拉姆因为《格萨尔王传》的加入,同后者中的阿达拉姆完成合一,俗世因对男女的折磨而召回地狱的苦痛。把故事的谜底与缘起叠加并放在结尾处的处理让影片过于头重脚轻之外,还让影片失去了一个简洁结尾的可能性。
|
|
不小心蹭上映后见面会,不过导演解释得越多反而越降低了影片的复杂性,真是不如不见。男人的前半段缘分和阿拉姜色相似,都有幽微、细腻女性情愫氤氲其间,反而是主演(出镜)的男性在苦苦探求而不得,这才是真正的大女主(度母?)嘛。而把符号意旨定格在自我救赎、自我解放就……也太讨好现代性了。但,不管怎么说松太加仍然是非常值得推荐的藏语电影导演。(尤其如果万玛才旦再那么墨镜王的话)【2020金鸡】 |
|
最开始以为是制度的戏谑,而当不合理都变为合理的那一刻,讲述的阻碍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戏谑。只不过前者荒诞,后者则流露出一种试图突围的无力感。 |
|
直观上觉得太拖沓了,看完回想了下,一是因为整个片子做成了双视点(一如片名所示),男人和女人的困境都要关照到;二是领证、儿子、赛马、演戏这些大段落的叙事效率实在不高,松太加在摄影上又追求自然主义,也不见太多设计。很自然会跟《气球》做一个联想,觉得万玛的剧作的咬合力更强吧。 |
|
人生是一场渡 |
|
不能相认的儿子,无法离婚的妻子,两个人都有着不能言说的秘密,当秘密被揭开,就如同揭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随之而来的是现实的困境与信仰的考验。 |
|
#PYIFF2019#没有美化与浪漫化的藏区。静静沉入其中的世界。拉姆的戏、贝嘎的马,都与自己相映照。放不进新房的床,如同谶语,终究没有把对方放入心房。另:拉姆摩托车车牌号是3333,意思是什么?应该是导演的迷之彩蛋。 |
|
26SIFF太好了松太加!我最爱的内地导演!不过确实越来越失去那种他原生的粗粝感了(但我依然能给很高的分)!电影院里没想到他不仅直指且能直白女性议题,很棒👍🏻不愧是他!还有点笑料,平衡得真不错。不过看起来他好像也意识到自己风格的转换,有些初生牛犊之感终究是留不住的,很大胆,下一部直接商业大制作了哈哈。有点害怕,也很期待! |
|
电影作为电影还是挺好“看”的,就是作为一个对藏族文化和宗教都一无所知的俗人,不太能理解为啥误会或者矛盾不能稍微用语言沟通一下。。于是只共鸣了那个民政局工作人员(手动捂脸 |
|
戏中戏,情中情,人生如梦如痴,忧患冷暖自知,何以相通,岂能相通…… |
|
褪去了《阿拉姜色》会给更多人带来的“晦涩”,似乎松太加和万玛才旦经历了同样的转变,在情节剧的叙事上更加丰满。一半时间专注男主和前妻之间因为离婚的拉扯,所面临的俗世凡尘和精神世界的碰撞;另一方面则由人戏不分的女主视角出发,审视家庭关系和种种制约带来的“地狱”感受。即使两人共戏的部分不多,但始终如同一对经历考验的恋人,在各自的问题下审视“缘分”与充满了各种条件的内心抉择。PS《江湖儿女》的客串和这部片总制片人的挂名,05年喜欢的成都唱区超女冯家妹竟然在十多年后以这样的方式活跃在视线当中,甚好。 |
|
有点可惜了拉姆和措雅两个这么有故事的人物。另外,男主的长相简直就是藏版黄轩。 |
|
北电要素过强的一部,由“证事”的荒诞性入手,以民俗文化为强情境设置,动物拟人、直视镜头、假戏真做、呼唤回归,几乎是照着北电方法论拍的学院派电影。片子里最好的设计是父不父、母不母、妻不妻、子不子的家庭线索,用藏民土屋搬公寓、床榻不得进的动作隐而不露地去讲融入过程中家庭关系的丧失,这点还是做得很到位,但关于“两个妻子”与嘎贝的关系,真是淡而再淡,而关于拉姆的戏中戏-自我化度,又太过直白,始终无法捏合的家庭关系在孩子的逃学过程中看似成立,但更关键的拉姆与嘎贝的关系,导演却始终“避而不谈”,还是觉得差了口气。全片最灵的一笔是烧掉的假死证书,电影之神还是有降临。藏地导演拍的藏民还是有无限魅力,那种钝感式表演与执拗不讲理的劲儿,就是异域凝视着重滤镜美化的部分,这股劲儿没丢,藏地电影的魂就不会丢。 |
|
两个即将领证的新人,结果一个竟然有老婆还没离婚,另一个竟然还有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不知道两个人谈恋爱两年到底谈了些啥……出了放映事故结果推迟一个半小时,就去吃了个午饭,结果吃饱喝足进入温暖的影厅时实在太困了,后半段完全睡过去,一直到观众鼓掌才醒来,所以谁来告诉我后面发生了啥……10.15@PYIFF第六部 |
|
8.5 戏中戏 蓝色影调 后视镜|表现藏地的部分摄影 让我想到锡兰的电影|两人街道相对而立 最喜欢的一幕 要是多停几秒好了|最后拉姆的自演戏 至善至纯之人|女性主义 想到《人鬼情》|一场一镜|制片人寥希:从地上长出来的 合作的第一部片 但先做出《阿拉姜色》当代性 拓宽藏族电影的边界 避免藏族符号、奇观 追求普世情感 藏族青年人婚恋故事 16天拍完 补拍10天 (26天 本来计划25天)排练十天 把部分非职业演员换掉 # 19青年导演海上影展 |
|
6.0。 |
|
要怎么才能跨越一切才能美满。现实的放映事故导致延时,忽然之间与片中“救赎”路上的停电有了一种玄妙的巧合。今天很冷就如同片中的季节一样。二次进厅看完电影再出来,与刚刚延时提前出来的状态完全不一样。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
|
3.5 松太加总是能够把一个说不下去的故事给巧妙升华出丰富的内涵,中国导演现在绝少有这本事的 |
|
#2021冬暖影展开幕片# 没有感情的情感生活终究不会有结果,而活在他人的观念和期许下也无法做回真实的自我。嘎贝的命运和那匹被束缚在笼中的骏马相似,为了想讨好父亲而一心想找人结婚,哪怕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准备好,而拉姆的命运则和那出戏中的阿达拉姆类同,因为自己的选择而被迫活在维持面子的社会,最终等待一场蜕变去鼓起勇气面对自我。 |
|
#冬暖影展#全片只有100多个镜头,完成度还能那么好。本来就是为了结婚的结婚最后也只能以悲剧收场。能理解嘎贝最终事事不顺的苦闷,但更欣赏措雅的隐忍和拉姆的自我救赎。 |
|
映后导演谈起这部作品的文本完成时间很早,因此理解了一些稍显稚拙的巧思。拉姆在藏戏内外的困境照映实际上完成得勉强了些,倒是嘎贝与马以伤口做互文是蛮漂亮的。冬暖@神影 |
|
#PYIFF# 松太加是国内少有的能做到镜头语言和电影表意统一的导演,这个片子里就很好地刻画出人与人之间的割裂(嘎贝与雅措之间的窗、嘎贝与拉姆之间的门、嘎贝与父母亲之间的柱子)。随着事件展开对人物前史的揭露也非常恰到好处,想起《德州巴黎》(导演说和维姆文德斯没关系)。以及嘎贝用信烧成的灰抹胡子的镜头是我的年度观影时刻,演员索朗尼玛对这个镜头也颇为喜欢。 |
|
曾有山盟海誓的女子削发,尚无一纸婚约的姻缘脆薄。尼姑庵里连语言都要传递,新婚房内只婚床最难容纳。为了母亲的面子亲子难认。为了父亲的满意耗尽半生。死亡证明烧成齑粉,涂在脸上成了胡子。阿达拉姆突遭断电,困在地狱不能超生。如果这出戏都是假的,那誓约过的爱情,没凭证的婚姻,怎么才是真的? |
|
拍得有点平了 甚至有点无聊 能看出藏区的信仰和世俗的规则之间的冲突无奈 感觉剪辑上改善的空间挺大的 不少东西稍微点一点会显得友好一些 |
|
松太假的剧作真的太有趣了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人物本身一点动力都没有,全靠不同的工具人发的任务推动剧情,其中还充斥着说完金句就掩面哭泣,重大剧情转折就天降大雪等神奇段落。长镜头感觉就是单纯不想剪辑,画外发生个事件就非要移过去看一看。 |
|
和《阿拉姜色》比,至少比较像个电影。 |
|
影像风格偏重写实,很少使用广角和深焦镜头,主动放弃了藏地题材最容易吸引观众的视觉元素,相当有勇气的尝试!
主题上依然延续了松太加在《太阳总在左边》《河》以及《阿拉姜色》几部作品中对于情感的困境与突围的思考。《太阳总在左边》的困境是罪感没法纾解,即使求助于宗教;《河》的困境是隔阂很难消除,即使亲如家人;《阿拉姜色》的困境是过去无法释怀,即使那是誓言。《拉姆与嘎贝》中的困境和《阿拉姜色》类似,都是过去的情感对当下的人的影响(束缚)。
但与前三部作品最后都找到了各自困境的突围方式不同的是,在《拉姆与嘎贝》这个涉及四组不同感情关系的复杂情感故事里,松太加最后并未给拉姆与嘎贝找到情感的出口,这似乎在表明,过去的情感会织成一张绵密的网,困住当下生活里的人。 |
|
和《气球》比较的话,调度和戏剧性似乎都显得有些平淡,但整体不算失手。 |
|
不知咋地,就觉得思维还蛮西化的,大量贴着人物的特写镜头,加强了人物都如困兽一样处境的感受,乡村社会的观念和宗教仿佛给他们加上了比汉族人更多的束缚……所以就连海誓山盟的爱情看着也好执念😹 |
|
尼玛,小帅对不起。 |
|
这种世界观碰撞与主体性质询的议题,与万玛才旦晚近的作品十分相似。但与风格轻巧的《塔洛》不同,这部影片试图用大特写与浅景深创造一种更具主观性的影像,试图去处理更为深沉厚重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