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尔芙说:伟大的脑子是半雌半雄的.即言其不局限于女性的小格局,同样也无男性的过分扩张.我的理想就是做这样"中性思维和气质的人士",哈哈,Tilda Swinton是榜样. |
|
天然呆版的道连格雷吗 |
|
2023-8-26重看;忠实改编原著(原著格局甚至更宏大,力荐原著),保留主干情节(除了出任大使的原因和大公出场顺序),将400年的时间切分成七个章节,利于衔接时空转换,毕竟省略的很多文字无法在90多分钟内阐述清楚,每个章节凸显不同主题,结合时代症候非常具有典型意义——比如有关女性的发言。
蒂尔达·斯文顿绝对是最佳演绎者,独特的中性气质无痕演绎雌雄同体之美,她具有超越性别甚至种群的高阶气韵。
在时间长河中最终确认“我就是我”,无关性别或阶层,她在迷宫中奔跑是对身份归属的追寻,烟雾散去迎头碰上火车意寓的新时代,她扑倒在大地上呼唤“take me”是找到立足的支点,她永远年轻保持不朽,目睹人类毁灭或重生,这是一首永恒的女性之歌。 |
|
分章结构、中庸平常的试听与符号化都让意浮于言,毫无深度,毫无意蕴。对于原本带有游戏感的原著仍然是一种破坏。不过斯文顿当然是棒棒的啦。也很可能带有因烦老师产生的情绪化。 |
|
这是一个英国女导演改编了个英国女作家的本子找了个雌雄同体的英国女演员来拍个活了400年的从矫饰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男子变成了女子还生了孩子并经历了世界大战的传奇人儿的片子,你说你不看么? |
|
分別在兩個學期的電影課上看過多次片段,老師說這是她的性別啓蒙片。我一直覺得男人只有真正變成女人才能體會到什麽是不平等什麽是權力差異什麽是女權,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但即使如此,女權仍不是夢,雖然遙遠,但只要相信,就一定會有到來的一天。 |
|
用400年的时间成长与成熟,穿过生死、性别、爱情、梦想、权力、自由的重重困惑。我想伍尔夫的小说原著会比电影更有深度,光影,永远是浮于表象的,它能做的,唯有启迪。 |
|
“为什么你这样悲伤?”“因为我无法接受这样的幸福终究会终结。”“可是我们在一起啊。”“是啊,仅仅是现在,明天呢?还有未来呢?”“我觉得你的忧郁很荒诞,好像你得提前忍受痛楚。” |
|
波伏娃认为不死是一种天罚;伍尔夫则让一个不死的人活得异彩纷呈。 |
|
作为男人他被宠爱,他也爱过。作为一个女人她被仰慕,她也热恋。但更多时候的她,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她的目光曾在数百年前游荡,听聆三千米上高空。心思也曾沉于海底八千锚链深处,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嬉戏于麦田,她的目光清凉直视现下的人间,能够遗忘了硝烟前世,才能终于做回她自己。 |
|
蒂尔达·斯文顿的中性之美,美丽华服与四百年的成长 |
|
本片海报说这是部女性主义电影,来自我伦敦国王学院著名校友的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经典大作。但是其实一种极致的女性主义是无关性别的,只是关于人,人的自由和人对自己能掌控的事物的管理。我觉得奥兰多背后的精神就是这样,你可以说它为Queer的生存空间提供意义,一个生为男性最后却建构为女性的人,如何继续做自己。但它或许也并不是让我们牵涉太多精力去思考性别的两元对立,而是回到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不关我是男的还是女的,我还是我自己。这个自己不仅是自己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幸福其实完全可以由自己去创造! |
|
@小西天。一个人可能拥有上千自我。肉体受困于某一特定的时段、注定的性征,心灵却无妨在不同的岁月与性别中穿行。不是如此,又怎能算是见识过一个辽阔的世界,活成过一个完整的人。伍尔夫的奥兰多,从阿里奥斯托的史诗中取名,糅合了她自己、薇塔与万千女性生命的奥兰多,在蒂尔达·斯文顿这里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诠释。怒吼一声“老处女”,跑进灌木迷宫,由18世纪跑向维多利亚时代雾气氤氲的荒原的那场戏,太燃了。“自然啊自然,我是你的新娘。请带我走吧!” |
|
不太一样的女性主义电影,有奇幻色彩加持。身为男性的奥兰多在对萨沙示爱时,与身为女性的奥兰多被大公示爱时,暴露了同样的问题:就是男性常常以爱为名,企图对女性强势占有。历经岁月的洗礼后,女性的奥兰多在当代更加独立的生活着,令人欣喜。结尾对未来的留白更是令人充满遐想。很多运动都在左右摇摆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男女平权亦是如此。可是绝对化的平权终究不会实现,找到彼此合适的位置是最优解。现在看欧美折腾的LGBT显然就是矫枉过正了... |
|
“我还是我,只是换了个性别”在经历一切之后,自我本质不变。非常优秀的女性电影。无论男女,自我不变。所有的一切与性别无关。自我价值追寻与认同。 |
|
蒂尔达·斯文顿真是美如画,冷峻而古典的面庞,轻易驾驭住400年间所有的流行风格 |
|
Tilda Swinton是女神>.,< |
|
章节还是有些笨拙,时代变迁与觉醒之路捆绑得并不牢靠。几个时刻反倒是很惊人,Orlando与Shelmerdine对谈,镜头在两性之间来回摆动,意识的交流;下一场便是性交之后互相凝视,身体的交汇。随后,Orlando并非顺从Shelmerdine给出的某种正确之路,“我抉择”比“应当”更加重要,很厉害。 |
|
[大光明 4K修复版]1.莎莉·波特与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合体之作,高贵、纯净、容颜常青又颇具中性气质的蒂尔达·斯文顿太适合演绎这样一位永恒不老又性别流动的贵族青年。2.涉过四百年时光长河又不失纯真的设定,亦让我想及贾木许[唯爱永生]里的血族,以及芬奇[返老还童],两片恰恰都有蒂尔达·斯文顿出演。3.七个章节,由死入生,经历恋爱、(诗歌)创作与政治上的热情与失落,渡过虚浮而不平的时代,遇见真正意义上的浪漫,怀着新生命穿过战场,终于成长,释然,拥抱自由的新生。4.冰封雪原上的炽热爱火,带着巨大裙摆在宫殿廊道里艰难走动vs.卸下重负在树篱迷宫中奋力奔跑及至开阔花园的场景,极具感染力。5.奇幻又无痕衔接的变身方式或跨时转场,配上多次打破第四堵墙的直视观众,以及并不宏阔的片长,都让原本沉重郁结的“史诗”变得轻盈。(8.3/10) |
|
Virginia Woolf让四百年的英国历史打磨出一个真正的“女人”,而她生活的20世纪初女性主义才刚刚处于萌芽状态。电影采取章节式的叙事结构,从伊莉莎白一世到20世纪初,从爱情、文学、社交、权利等方面全面呈现一个女人的成长,是一支讲述女人从男人的倒影和附属走向独立的浩瀚而优美的史诗。 |
|
B+. 借奥兰多的眼睛展现时代变幻的瑰丽图景,又始终保持着宠辱不惊的沉静气度。结尾的“解放”并非任何自主性的索取,而是纯粹象征社会进步的寄望。因此比起“主角”,他/她更像是被动的见证者,历史变迁里的常量,一个被符号化的理念。事实上,电影也的确将“美”的理念贯彻到了极致。从花园迷宫瞬间变装,到奔跑时裙摆拂过草地,直至与从马背跌落的情人共同听见火车轰响,配乐和影像的共振,堪称本片的神迹时刻。也正是在这样惊人的绝美中,电影短暂背离了它的超脱,迸发出无限蓬勃的生命力。 |
|
画面很美,但莎莉·波特那几把刷子还是更适合在剧场或者美术馆玩…… |
|
#英伦展第五季#@大光明重看,4K版大银幕看体验升级,单单是大光明高悬的大海报和映前的定帧图已经华丽至极,疯狂拍照中,全片每个时代美术方面精美考究,如果看过原著对更好的理解电影也不无裨益,会对碍于时长(九十几分钟也太短了!)交代相对含糊的地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但是却少了大量内心戏,关于女性主义方面,不同时代的男人们求婚的反应跨时代的一致性满堂笑翻了,但相比伍尔夫的思考这些展现还是不充分的;言而总之电影虽然已经很好看了,但还是强烈安利原著,如果没读过伍尔夫请记得一定要读啊且是任一鸣译本哈 |
|
本来以为是探讨两性,后来发现更多是在讲女权。简洁如诗的台词,精巧构图的画面,但是情节不够有力,片段式的一段段没一以贯之地连起来。蒂尔达啊,怎么越看越是一脸自攻自受的模样。 |
|
萨莉波特这一部影片拍得形式奇美,影片的各层技术构成也精美非凡,技巧超伦。这部女性主义的A级制作电影在百年电影史中,我所知道的只有土耳其女导演Isil Özgentürk的Seni seviyorum Rosa (1992)能与之媲美。而凑巧的是,两部电影都诞生于1992年。 |
|
波特的成就是把伍尔夫的兴趣范围翻译成电影,不仅在语言和文学方面,而且在历史、自然、天气、动物、两性关系和两性本质方面。尽管小说可以经得起抽象和任意性(比如奥兰多的性别变化),但电影更实用。因此,伊丽莎白女王将奥兰多的长寿赋予了他,[……],而在书中这一点仍未得到解释。这部电影的结尾需要被带入现实(1992年电影发布时期),这样才能忠实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小说结尾时对实时的运用(故事在她放下笔完成这本书时结束)。它意味着承认20世纪的一些关键事件——两次世界大战,电子革命——空间通过时间的收缩被速度重塑。 |
|
裁缝电影,真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形式主义。 |
|
文艺派果然不好当,本质庸俗的我真心看不懂好吗。为什么主角活了四百年都不会老,为什么主角前半世是男人后半世是女人,就是为了强调女权吗。追究这些是太没必要吗。看完只能夸夸女主角的样子很漂亮很合适无眉装服装也很考究,其它的就算了。为了维持我没文化装文艺的样子这片子不打分! |
|
【英国大师展@大光明】TS还是很适合奥兰多一角的,但影片本身低于我的期待值。个人感觉翻拍得不好,太薄了,对原著的演绎浅尝辄止,很多重要情节都没有涉及(比如哈里大公原著设定及其与奥兰多戏剧冲突的删改省略,吉卜赛人、苏姬等关键角色的参与,思绪与幻想中萨莎的返场等等),对身体的感受也太表面了,原作对双性转化概念的设计与性别等方面的思考要精妙深刻太多,台词与内心独白应当铺设得更为饱满,意识流精华不就在于此吗?需要更高的景情融合能力。虽然影视化与原著有出入是必然,意识流小说实难全然还原,但没了这些的奥兰多就不是奥兰多了……最不该越过的都越过了。远无原著精彩呐! |
|
有点尴尬 原著中描写的奥兰多笨拙的肢体行动在电影中真的呈现为“行走的巨婴” 电影拍摄于20世纪末 差不多是四百多年 当天使唱着流行曲风的赞咏重降大橡树 这确实是一个漫长的幻想 |
|
真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啊,居然真的在一个半小时里跨越了四百年的时空,跨越了生理/社会性别的桎梏,跨越了爱情、诗歌和政治所划定的边界。古典的、又是现代的,女性的、又是人类的。奥兰多不断打破第四面墙,像是历史的幽灵、故事的导游,邀请观众参观一场漫长的命运,以高度提炼的蒙太奇(而非流水账)穿梭其间。斯文顿最后望向镜头的那滴泪令人心碎,她终于不再是自身命运的旁观者,在那么多年的流放和抵抗之后,她最终来到了我们身边,与我们同在,引领我们感受生命的永恒流动。 |
|
传奇女子四百年。对于Sally Potter经常在作品里有的精美形式感,文盲如我只会用“好高级”的浅显辞藻形容。前面四个部分篇幅更重,但却更喜欢最后三段(“社交”、“性”以及“重生”)。在迷宫里的奔跑、在炮火里的行走还有骑着摩托的自由驰骋:它们一起展示了一个跳脱桎梏的女子最动人优秀的一面。 |
|
8.5/10。①奥兰多四百多年(16世纪末-20世纪末)的传奇史诗:从青涩的贵族少年到受压迫的贵族女性再到独立自主的贵族单身母亲。②通过华美典雅的摄影美术(色彩/布光/服化道/置景/构图)、庄重的章回体叙事、诗意且充满古韵的台词营造了极具古典之美的气质。③运镜精准娴熟,配乐也很不错。④各章节的连续性没做好(即主角的心理曲线不够连贯有些跳跃)。 |
|
相见恨晚,目眩神迷。以前看过不少Tilda Swinton的作品,都觉得还好,在这个片子里完全被震住,超常发挥的选角,她太好了,极具可塑性的脸和气质,可以是贵族美少年,可以是无邪少女,可以是沉静妇人,还可以是飒爽的女机车手,无怪乎电影、艺术、时尚界的人都偏爱她。反而是对女性的讨论,倒是没有什么好说的。结尾是导演自己加的,明显略弱一档,惜减一星。 |
|
在豆瓣电影的第3000个标记。跨性别的惊情四百年,这四百年不是一个绝对的男性主体追求着爱人/他者的幻影,而是一个性别流动者逐渐实现自我的完整。因为过长的时间跨度、章节化、片长限制等原因,每个部分都给人不够深入的感觉,想要对宏大历史叙事管中窥豹的话怕是要失望,但这似乎与意识流很贴合,甚至传达了某种更酷儿的史观。我感觉这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现代性中的性别觉醒的过程;一个活在情感、思想和身体里的人,并非完全被其时代所定义,边界并不表现为激烈的冲突。正如性别的流动,那一夜的转变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开关,历史和社会也不在某个年份里突变。对没看过原著的我来说这是一部酷儿爽片,甚至Tilda Swinton也属于酷儿爽片的要素——我们看到她,就像她看到David Bowie,是看到美梦,看到未来,看到可能性。 |
|
奥兰多在四百年后,在这个中性品质被吹捧的时代,才感受到了快乐。忽男忽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要不断成长和完善自己。四百年无论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复精致,还是冷冽的冰上舞会,东方土耳其的宫殿,树迷宫中的时代穿越,以及迷雾中的策马狂奔,电影很多画面都美到无以复加。 |
|
#2023.3.12资料馆放映# 7分,感觉这种题材和体量更适合以话剧/舞台剧的形式呈现,而通过电影表现则显得有些局促。四百年的历史汇聚于一个人的一生,死亡、诗歌、爱情、政治……随着时代与话题的更迭,社会发展与人的思想也在不断变革。文字与画像可以流传下去,而回忆与故事却只能成为过往云烟。 |
|
8/10。大橡树下品读诗歌的金黄麦田,贵族们嘲笑冰面底的冻尸,花园迷宫狂奔,跌落于炮火硝烟泥草地,穿纸服的天使低呤;雪女王便是活脱脱的奥兰多,冷峻忧郁的面部线条,六日昏醒后褪去男装,一头红发沉浸在日光浴中,真像一幅流动的油画;导演也功力雄厚,景观恢弘绚丽的调度贯穿了四百载的动荡一生。 @2015-07-13 05:24:49 |
|
大爱。2004夏,在东华。2014SIFF二刷@影城,见到了略显憔悴的Sally Potter. |
|
5# 乘兴而往 败兴而归!太糟糕了 整体不至于拉屎全要仰赖Tilda姐 是她让这部1分电影升至5分 伍尔夫要是活着看到估计要气半死 叙事被时间俘虏 打破第四面墙也老土得要命 观众为了不离场只能盯着华服看 截至目前还无人能比贾曼更会展现Tilda姐的一切slay处 请接下来要拍她的导演们去研习 /资料馆 |
|
两性观念甚至是酷儿电影的奇观,把历史变成寻找身份的舞台,而不局限于宗教文本,时代剧往往倾向保守,但依然无法掩饰这个富有创意故事所散发的醉人魅力。80s影片刚开拍时几乎所有导演都说这片拍不成,业内还不知如何处理这么大胆的剧情,而对于莎莉波特来说,此片便是证明他们错误的更好选择。|影片中以大量的自反态势,让斯文顿望向观众,描绘超自然现象的人物与当下产生联结。莎莉·波特如何看待、拍摄、安排、结构女性/性别,这与对待男性的方式是十分不同的。550 |
|
非常喜欢打破次院墙的直视,特别是最后问奥兰多书写了多久,然后奥兰多并不回答,狡黠的眼神,哦这是奥兰多和我们观众之间的秘密。多么美好的愿望,永远没有烦恼永远年青。可是最后奥兰多眼角的那一抹泪。Tilda的眼睛太好看,而且男装杀伤力更大啊!最喜欢结尾的中性打扮了。服饰考究华丽,BGM也很赞! |
|
蒂尔达同志,你是这世上最妖孽的共产党员,没跑儿…… |
|
这种艺术品一般的作品,当然只能够属于电影院了。一个人跨越四百年,华服之下,性别之间。电影给我的整体感觉也和一件艺术品一样,美丽、吸引人、不可方物,但对这四百年也没有太多的领悟。是一件需要时间积淀,大概可以常看常新的作品。Tilda Swinton举世无双。ps. 第一次和同事在资料馆看的电影。 |
|
伍尔夫的小说并不是个适合改编的文本,其中众多意识流领域的滑行开拓皆是影像所不能及。改编只撷取了奥兰多生命中可作转折点的一些事件,而其间缺少勾连,呈现为走马观花似的断裂。电影就像蒂尔达斯文顿的美颜大赏与英国古早贵族景观的展演。 |
|
伍尔夫借用传记创新写作以此做图书类型的叙述革新与女性群体的迂回亮相在改编中直接消失,没有对位到电影的本体变动与角色创新,其角色性别变动中心理空间也在最糟糕的改编模式——内容梗概描写中消泯无痕,只留有斯文顿本身中性之美这一个地方产生的性别魅力。更糟的是,作为典型意识流作品,在改编中竟全部舍弃了这部分,本应是影像优势的主观展现竟主动放弃,令故事变为简单的流水账,或许心思全用到了浮华服装背景上。改写更是粗糙不已,不论担任大使时伍尔夫刻意对其成就的规避旁写,最后一章的爱情先是落在时代的压迫,后是细写两人灵犀一点的欢欣,再回归到奥兰多本身,使男友消失,孩子更是不曾露面。但电影却处理为俗套爱情故事,使奥兰多丧失了最高优先,更坠入了世俗。时代的更改更是对这的讽刺,现代竟不如伍尔夫写书是的1920年代先锋。 |
|
因为被将死的伊丽莎白一世赐予永远的青春,谈到死亡的奥兰多一直活着。他在寒冬和莫斯科大公女儿萨莎相恋,不惜毁掉婚约,却不得不分别,睡着7天。他想写诗,却被穷困潦倒的诗人嘲笑他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想不出来。他去土耳其当大使十年,升爵时却不敢杀敌而睡着7天,从追求女性、赞赏男性品格,变成女性。她的装扮变得冗余,财产继承受到法院质疑,而上流社会男士们也都看不起女性,还有一个一直喜欢ta的想因为自己有权就要娶她,被拒绝后怒骂她双性,老处女,孤独。她躺在草地马上过了一百年,有一个自由战士、探险家落马崴脚和她认识,一夜情后要带她去美国她不肯走。转眼间就是世界大战,她怀着孩子跑到了现代,写下自己故事,虽然不错但是被要求爱情、大团圆,带着孩子在开头的草地玩,故居已成景点。她自由多了,感觉是独立个体,非男女。 |
|
@小西天。本来就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换了个性别。只不过换了个种族,换了种肤色、年龄、相貌。是对广阔原著的有效改编,已经努力在凝练利落的空间内去呈现复杂问题的诸多向度,若干次直视观众延展了时代穿梭的真实。虽难避免寓言金句化的问题,但瑕不掩瑜。在每一个第七天醒来,在第七章重生。只要是自我,就不会凋谢。她拎起裙子奔跑的迷宫,迪士尼也有,圆明园也有。“权力”还真是爱这朴素的游戏,道路与壁垒互相戏谑博弈。去年读完了伍尔夫的传记《永恒的英伦百合》,多希望伍尔夫能像片尾的奥兰多一样清爽释然。散场看到红月亮。 |
|
某种意义上很像源氏物语千年之恋,人美衣服美景美所以剧情其实没关系。服饰真是美炸了,洛可可时期简直了!俄国美人也好美啊啊啊!欧陆400年风情变迁最好的教科书。蒂尔达女王雌雄莫辨,虽然演美少年也有说服力但我私心还是觉得她更像伊丽莎白女王。 |
|
Tilda Swinton太好看了。突然转身直接面对观众好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