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场有句台词里特别用了theatre这个词,theatre本身即有手术室、战场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舞台三道医用隔帘和病床的多种改装使用(隔帘:医用隔帘、舞台幕帘、政论屏幕、场次景板、空间隔断;病床:病床、政论讲台、门、战场、墓床),就不单单是一些舞美形式的别出心裁,更成就了辅助故事内核的精确表达。Sheen太可爱了,他的表演让剧本的一些政治宣讲性的东西没那么直楞,人物最后的告别充满天真优美。 |
|
奈伊的一生凝结在舞台上,他从未停止过奔走,而Michael Sheen除了中场休息之外也几乎没下过舞台。其实剧本并无太多创新,是主演精彩卓越、无懈可击的表演,以及充满巧思和新意的舞美设计,让这部作品脱颖而出。《奈伊》讲述Aneurin ’Nye‘ Nevan的一生以及他为之奋斗的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开始于1948年7月5日的NHS以“人人都能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为宗旨,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疗体系之一。《奈伊》是NTLive的第100部作品,首映的日子也是NHS的76周年纪念日,可谓精挑细选,又恰好赶上工党时隔14年再次成为英国执政党,老天真是最好的编剧。 |
|
看戏剧现场放映的独特在于能听到屏幕里多了一层观众的笑声掌声或咳嗽声,渐渐就分不清究竟来自屏幕的哪一边了。
很简约又灵活的多层次舞台,第一次看到吊杆放下作为桌面,梦境中病床倒置也是很巧妙的用法,既方便也增添了梦的魔幻和趣味性,亮绿的生命曲线为人和地球所共有,首相丝滑来去的办公桌也很有灵魂,光脚的Nye就是不怕穿鞋的,人如其名的反叛。
Nye独自面对整个医疗体系是浪漫化的爽文表达吧,and how can we rely on one person to take care of the rest? Something is gravely wrong here.
这两天看的剧都有用技术手段帮助演员免受皮肉之苦和声嘶力竭的消耗。振奋人心的数据背后,医学能做的只是延长生命时间,至于尊严,hmm… |
|
戏称来自威尔士考生的英国高考满分作文(大雾。对比NHS70年献礼片《哈利路亚》就会觉得怪有意思的,如果说当年还算隔靴搔痒的话,五年之后更加摇摇欲坠的NHS当然更需要这样一部不忘初心之作。辛妈为角色找到坚定又可爱的人设,加分不少;但制度若只谈理想,太单薄了。 |
|
真没想到2024我看带英nt live还能受社会主义爱国教育。辛老师表演全方位的好,挑不出一丁点瑕疵~ |
|
#英国舞台影像展 3.5 好看的主旋律剧。灯光和音效设计有巧思,心率监视器上闪烁的绿色曲线,呼吸机的起伏声和监视器的提示音作为主元素贯穿在全剧的试听体验里;布景简单也不简单,始终就是这些道具,但通过重组重构完成了病房、唐宁街10号、议院、老家、煤矿厂的转场;多媒体运用属于教科书级示范,后景的多块幕布投影组合恰到好处地具象化肺病患者的体感,展现民众和医生群像,制造一个人照顾/对抗所有人的冲突;《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的肢体剧元素在这部剧里有了更让人惊喜的发挥(丘吉尔拉票时的气氛组、临终体验的表现,一看编舞还真是小狗团队的);人物塑造偏功能性,夸张的脸谱化的高位者形象讨巧地放大了权威的压迫感(首相人均光明顶,丘吉尔贱得有点意外);游说医师学会的桥段强效煽情,靠对白的强节奏快速推高情绪,技术流的胜利。 |
|
“Did I take good care of everyone?”
看的过程一直回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则新闻。麦克辛老师花了 10 万胖子帮助家乡人民免于 100 万债务追索(很多银行会把不良资产打包来回倒手持续贬值)。这像是一个有趣的互文。但至于奈伊许诺的“我要让医生成为最赚钱的职业”估计是黄了,前些年本卫肖的《疼痛难免》已经生动形象演绎了如何在妇产科鞠躬尽瘁支离破碎。但 NHS 尽管存在很多缺点,依旧是全球公共医疗体系的典范。
里面有一句台词我很喜欢
“生病不是一个人的事”
“是国家的事” |
|
没想到NTL都15年了,这竟然是第100部了!中场休息的10分钟回顾混剪看到了好多看过的剧,但其实也只看了十分之一而已。完全感动,因为真的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能看现场的,NTL给了大家一个了解更多元文化的窗口,谢谢各位的努力。这部作为第100部还是有点原因的,以奈伊的一生讲述全民医保制度的建立。前半段有点太聒噪了,每个人都演得太声嘶力竭,但舞美很棒的说。后半段进入角力,挣扎和妥协的部分就非常好看了,和医生协会battle全剧最过瘾。尤其喜欢最后那句疑问:我有好好照顾所有人吗?简直心头一击。有机会还想看更多的NTL🙌🏻 |
|
2024英国舞台影像展 in 百丽宫北外滩来福士店。。新冠疫情带来的对公共卫生系统的质疑,加上全球民粹主义抬头,不难理解这个时候推出本作背后的官方目的——提醒民众对全民医保制度来之不易的珍惜,同时抬出Aneurin Bevan这样一个「社会主义者」来讨好左派。当然从剧作本身而言,这样一个有自身污点(对家人的关心缺失、出轨)的公众人物塑造又回到了「厌男」时代之前,当然煽情有余并缺乏真正的思考,说明只是为了迎合一般大众而已。 |
|
开创NHS确实值得被记录和书写,但不缺这么一部,太陈旧了,各个角度上来说。 |
|
NTLive15年第100部录制作品,中场贴片回顾小片看得心潮澎湃。因为这些作品,如今谈及NHS也仿佛成了熟悉的朋友,而无论今昔是何面目,从民众中走出的奈伊最初带着些理想主义的创造一定值得我们的尊敬。另外即便存在主旋律之嫌,这样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轻巧而运转流畅的作品,也都绝对称得上优秀。 |
|
就像吴琦导赏提到的,好一部工党主旋律,这个节点看也算应景了。 |
|
#2024.7.6资料馆放映# 不愧为里程碑意义的NTLive第100部舞台影像,整部剧的叙事手法、节奏把控、演员演技和舞美布景都非常精彩。通过躺在病床上的奈伊的记忆闪回再现他跌宕的一生,从一名矿工到一位部长,他用自己的行动去为工人阶级和更多人民争取权益,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好好活着。“我想给人们的不只是国民医疗体系,还有他们应有的尊严。” |
|
NTLive33/100纪念。导演还是厉害的。虽然这种新戏比起现当代经典文本还是很明显地力有不逮,但很多事情还是只有这样的国家才能做到。 |
|
讲述了NHS创立人Nye的一生,算是主旋律为历史人物立传的话剧,但编排很有趣,每次看NTLive都要感慨舞台设计中蓬勃的生命力。看了中场休息的纪录片,这部剧是NTlive第100部剧,通过NTLlive有幸看了太多精彩的舞台剧,希望这种艺术形式可以一直继续。 |
|
结尾那一句Did I take good care of everyone? 和许许多多的推动时代的伟人一样,作为他们的家人亲近的人很辛苦放弃牺牲了很多,可是这个时代的people又是多么的幸运拥有他们。也许到了生命的尽头,人的一生确实是会像梦境幻灯片一样串联播放吧。本剧用类似梦境的这一意象展现了奈伊的一生,而全程的奈伊始终穿着那件躺在病床上的条纹睡衣。过程中会忘了这位是麦克辛,而一些可爱的小动作又提醒我这是麦克辛。你能想象仅仅只是用医院的病床和帘幕就搭建起了奈伊这一生的舞台吗?哦谢谢所有的为工人们为无产阶级争取权益的人们呀! |
|
想不到4202年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向改革中寻求慰藉。思考沉迷NTL的原因,优秀的剧作和表演之外,是电影在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真实”,而话剧依旧是用人工抽象化现实——电影数字化前的质朴 |
|
对于“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的直白翻译是“政治是妥协的艺术”,Nye从一个刺头逐渐成长为政治家,向丘吉尔妥协和向医生妥协是他关键的两步,这两步在剧中得到了精细的演绎。但剧本简化了进入地方议会的过程和通过医保立法的过程。舞台无可挑剔,每位演员的表演都颇为精湛,而道具更是大道至简,用简单的床和帘子构成了复杂的场景切换。好久没有看到如此有观赏性有深度的话剧了,希望上海持续做NTLive展映。 |
|
知道为什么让麦克辛演这部了,实在是太像天使了……中场休息放了好多NTlive的片段,我发现自己至少一半都看过……从《李尔王》开始,看NT成了我的精神粮食和习惯,记得之前就算发烧到说不出话都要去看卷福版《哈姆雷特》……谢谢NTlive和这个时代,能让我不管在那里都有剧相伴。说回剧作,用病床、矿脉串联起医疗体系这个主题的表达真的很有意思,让我重拾了几年前还是个纯粹的冲动的理想主义者的感觉,也让我再次思考自己喜欢的剧作虽然在现实层面没有直接意义,却能在人的心里种下一颗颗坚韧的种子。麦克辛诠释的结局也很动人,真的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了希望和真诚,为久违的被打动多给一星。 |
|
24-7-6@电影资料馆小西天。被最后Did I take care of everyone 深深击中。和医生们博弈的舞美很有压迫感很喜欢。以及在想Jennie Lee如果不为家庭牺牲自己的事业是不是能做出更大的成绩? |
|
这是第一百部NT Live 直播剧目。在疫情后了解Nye的功绩更感其伟大。喜欢舞台设计!喜欢结尾处表现Nye离去时的方式。@资料馆 |
|
说实话因为我刚看了James Graham在2013年温情又冷面嘲讽了英国政治 一样有类似机构改革内容的难免有点人工糖精…… |
|
NTLive都已经100部了,第一次在影院看正好是10年前的Billy Elliot呢!辛老师憨态可掬,又能演出跨越年龄的天真感。 |
|
剧本身倒还好,被幕间休息的纪录片给感动到热泪盈眶了,就像工作人员说的,ntl一开始只是一种实验和尝试,让剧作走进影院,乍看上去确实不伦不类有些离谱,然而却有一群人为之努力直到现在的第一百场,从英国境内的70家影院到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7500家。之前还看到介绍说这个过程其实充满困难,既要用传统的表演方式,又要经受高科技的审视,对演员和妆造等都提出了新挑战。想想其内核与本剧的NHS建立也是相似的吧。为了让更多人更平等地享受资源。 |
|
整部剧都在勾动我的无穷羡慕。一是英国有奈伊这样的人,推动国家医疗体系的落实,让治病起码不是百姓的心病。二是英国有这么优秀的戏剧传统,仍在源源不断推出让我沉迷的精良戏剧。真庆幸十五年前开始有NT Live,而这第一百部,依然有汹涌的情绪驱动。麦克·辛真是小可爱一枚,学鹿那段特别作弊,但当然,还是跟《好兆头》的天使一样,反差的倔强和坚执,在冲破重重阻碍时,让我们遥不可及的希望显得更加明亮。而他们对伟人的塑造,是不吝探照大爱之下无从顾及的小爱。四星半。@ moma |
|
四星半,我看过的NT live里最精彩的那一档,伟大又有缺陷的政治人物,英国有自己的《汉密尔顿》,辛老师作为威尔士人真情实感人戏合一。
十来个演员每个人都分饰三四个角色,在跳跃的时空蒙太奇中,穿梭了安奈林•贝文的一生。快节奏,激烈的政治辩论,如梦似幻的舞台装置变换,为底层劳动人民求公平正义的主旨,引人入胜。
从临终前的走马灯引入,矿工之子身份代表工人利益自始至终。童年时口吃被压抑羞辱,在图书馆的大量阅读中对抗口吃,青年时做联合工人的领袖,在行业协会中当选逐渐投身政治。政坛博弈妥协,战时激烈反对首相被当作刺头,战后走入内阁建立国家医疗服务体系。
我也很喜欢它不避讳主角灰暗面,妹妹一直在照顾父亲他却逃避不敢面对重病,“一个勇敢的懦夫”。妻子珍妮“本以为我能成为首相最后却做了家庭主妇”也振聋发聩。 |
|
拜服情节的紧凑和演绎的精湛,在Nye以一己之力在面对整个医疗工会反对的压力下做出决绝的政策推行宣告的时候我的情绪完全跟着走,浑身都在发抖。参与labor union被记黑名单无业三年、父亲黑肺病弥留照护作为男性缺位,引领这样优秀政策的人也走过这些人生低谷。但在黑暗之中,相信专业主义、相信人之为人之尊严的信念。希望政务学院感兴趣公共政策的宝子都有机会看到这个剧,不逊色Yes Minister的佳作。 |
|
在广州新现场看的,事先简单看了下介绍,然而精彩程度远超想象!
剧情聚焦在英国传奇人物奈伊的传奇人生,在资本主义帝国硬是开出了一条社会主义的路,创立了NHS。奈伊本身是个非常有游说能力的理想主义者,处世不圆滑心直口快但却是个性格很有魅力的人,主演拿捏的蛮好的让观众也觉得奈伊纵有再多不足之处也是讨人喜欢的。我最喜欢奈伊强制推行nhs制度那一段,迭进的情绪把那种要干成一件大事的兴奋又紧张的氛围渲染的太好了,再来就是最后奈伊临终的片段,表达上真的蛮感人的。 要说哪里不足或是剧本在英国历史相关的背景上没有怎么花篇幅交代,但也能理解毕竟主要观众是英国人,没有这个必要。总之超出预期的好看,很thought provoking,边看忍不住边思考剧里辩论的内容,三个小时结束后脑子发烫程度不亚于参加一场辩论… |
|
「Did I look after everyone?」
很欣赏这部visualize的创意,把一个四平八稳的大英主旋律本子拉到了让人深感动容的高度,末段和医学会成员的对峙(谈判),看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中场的贴片回顾像是跌入冥想盆,回溯了数不清的经典剧目。期望未来还有机会亲临现场,感受舞台魅力的辉耀。#100thNTLive# |
|
2024.9.28 2024英国舞台影像展
较为成功的工党宣传片(不是。看完辛老师的Blair三部曲后我已能坦然观看政治类型剧,故而这180分钟并不算枯坐(但还是会需要对你英政党有一些基本了解不然会极度痛苦)。以一种临终走马灯的形式去回顾了Nye的一生,舞台的丰富性不会让人昏沉枯燥,在这版你甚至可以看到麦克辛唱跳(。而且辛老师实在太可爱了!瞪着无辜的眼睛激情四射地穿着红睡衣满场闪现,以人格魅力消解了故事里本会让人不适的部分。你能明显感受到这部作品连带着nye的一生都充满了大量的理想主义,尤其在最后一句台词结束的那刻,感动至想起立鼓掌的心到达顶峰。 |
|
NTlive,“戏剧电影”,病房三一律 |
|
这个舞台真的太好了
虽然基本都用病房里的东西做道具
但是场景转换并不会跳戏
而且非常自然
完全不会打断观众注意力
真的是目前为止看到的道具运用最好的!
演员的状态转变也非常非常流畅
妆造没有变化
但依然能明确一下就感受到
人物在哪个时期哪个状态
(辛老师演的童年状态真的太可爱了啊啊啊
nye真的能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瓦解组织能力真的好强[允悲]
社会公共医疗 真的伟大
一个从头到尾都想在关系“人”的伟人
(srds一个印度演员演丘吉尔还是有些许好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话说辛老师光了两个小时的脚不会窜吗[允悲]
(听说录制版是辛老师带病上的
虽然很心疼,但是这样人物状态超级对!
最后再说一次这个舞台太好了!
导演真的天才!!! |
|
这部结合《疼痛难免》一起看会很有意思。一部讲的是nhs的建立,一部讲的是nhs的种种问题。 |
|
要想做事,就得专制,而要想专制,得学会妥协。为了公众利益,必须以希波克拉底誓詞为借口,好好弄政治。 |
|
【20240921NTlive】暌违多年上海终于又能看到NTLive了(借着影展额名头)实属不易,加上本来就是辛老师的热门剧票真的是1min抢完。本来担心这种“主旋律”题材会无聊,没想到幽默的细节、辛老师表演感染力、加上非常丰富的舞台调度,看完完全不累也不走神。。。但是可能需要知道NHS困难的存在(比如之前看了疼痛难忍)以及英国的一些行政逻辑,才会更辩证理解这部剧的内容。。。个人觉得这里还有很多辛老师personal的东西,包括威尔士的身份认同,对政治体制的意见等。 |
|
7.6 中国电影资料馆。“在死亡的阴翳下,过往旧事如走马灯般进入昏迷间歇的梦境中:从青年时代带领工人运动,到投身议会为民众发声,再到与丘吉尔政党博弈,最终率先建立起独树一帜的英国国家医疗体系(NHS),奈伊的理想激情燃烧始终,却也难免被绝望与愤怒萦绕,而行至生命尽头,奈伊那句‘我有没有照顾好每个人?’不禁令人动容。” |
|
NT Live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百部制作,选择了一个稍微有些陌生、但透过故事(乃至结束之后的资料查找)也会很容易记住的人物立传。Michael Sheen曾形容Aneurin本人有着“钢铁般的正直和狂野的激情”,事实上他本人亦从来不吝表达对底层演员薪酬、医务照护、威尔士独立这些时政社会议题的关注,自然在这里演绎颇有种和原型人物“合二为一”的境界感。对比系列另部聚焦相近话题的《哈利路亚》,这部在调性的切换和把握上更加灵活;一件事从零开始、伴随着误解和斗争并且始终心系照顾所有人的故事无疑是悲壮的,但它也不忌讳利用唱段、偶尔的笑话来丰富调剂它,做得漂亮。P.S. 即使之前已经看过间中穿插的纪念短片,但真正再看到时,仍然无比感动。感谢戏剧,感谢NT Live,感谢奥哲维。 |
|
下半场好很多,尤其更加利用了舞台空间、声光效果,把被追问、谈判等场景呈现得非常赤裸直接。辛全场表演,卖力又辛苦。还有中场休息时的NT Live100部纪念短片,看到熟悉的画面,可惜看过的太少,多来点。3.5星。 |
|
像是为了ntlive百部纪念量身定制的作品,比起同样在声光电上大做文章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被影像记录后的明显水土不服,以及大部分剧目被不得不多景别剪辑的情况,这部大量的全景甚至俯拍来呈现声势浩大的帘幕切场、巨幅投影、大群戏气氛组,还有震死人的沉浸式音效,都让整个剧目显得像极了电影,但又保留了舞台表演高度象征化的特性。剧本本身倒是非常一般,典型主旋律式小骂大帮忙的剧作,人物展现没啥深度,政治博弈又高度漫画化喜剧化,像是为了视觉呈现而有意扁平。 |
|
资料馆# NT live的市场与发行主管利奥•乔丹亲自到场很热情的进行了映前对谈,谈论了关于NT live的目的是让更多人看到英国戏剧,获知了这第100部NTlive,在中国的首映,讲述的“英国全民医保之父”故事与目前英国选举之间的呼应关系,除了欣赏作品外,还有关于NT live的小短片插入其中,也对此更进一步了解。 我们需要戏剧、文学、电影,将一个做出过非凡成就的人物的故事,表现出来,传播。感动于面对众人的反对,奈伊仍旧坚持自己的理想,后来为许多人创造了生命福利,“我是否照顾到了每一个人”,令人动容。 |
|
幕间还有个小纪录片,这竟然已经是第100场NTL了。感觉辛这场演得更卖力不知是不是错觉x |
|
#2024.8.18北京CHAO# NTLive15周年第100部作品,将关注视角放到了“人人都能享受免费医疗服务”的NHS上,不过想起This is going to hurt里把亚当折磨的要死的这套体系,你会感叹,曾经的理想主义规划到底怎么就成了这样呢?这大概也是奈伊临终前一直想要弄明白的问题。跳进跳出丝滑,场上调度绝佳。 |
|
终于等到了一场线下大银幕,NT还是对叙事的执念过强了一些,下半场几个段落的情感渲染到位,但是主旋律剧情的碎片化还是让舞台有些流于平庸 |
|
有点平庸,但辛妈很美 |
|
作为NHS的受益者我来磕一个了 |
|
中间会员日的续费免费场~(各种小礼品回馈下心情非常愉悦,继红鼎豆捞后特别有消费者归属感的机构了哈哈哈)完全没有想到NHS的建立时代会这么早——46年通过,48年实施。整部剧可以说是反应了各个维度的UK从地方到中央可能存在的政治参与情况。剧中Nye和丘吉尔对骂那一段非常震撼,第一次听到对后者战时的负面抨击——并呈现在某种程度上献礼剧的内容中,是在简中环境成长生活的个体很难描述的微妙兴奋感。另,场间穿插了第100部NTLIVE作品诞生的纪念宣传片,鉴证戏剧革命的参与感。待补历史功课~ |
|
酣畅淋漓近三小时的体验,丝毫不觉得枯燥,看得人热血沸腾,仿佛自己也亲眼见证了伟大历史的创造。 |
|
20240922@百美汇 个人传记却用了很妙的方式来呈现,舞台设计、现场调度当然还有演员的演绎都无可挑剔。辛老师喊爸爸说自己害怕,太沉浸了,难崩。 |
|
#英国舞台影像展# 百丽宫陆家嘴中心,居然是整第一百部NTL,有幸!在节目重要的时间节点,在疫青之后,排演一部关于英国国家医疗体系建立的剧,观众席上都是医务人员,不能更有心更令人动容了,舞台设计反复出现巨大的肺部X光片,矿工们的尘肺病与当下的新冠肺炎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振;奈伊其人在剧里已有总结:“一个有文化的矿工,一个口吃的演说家,一个花心的丈夫,一个没有权力的领导者。” 然而归根到底,他是一个五十多岁就死于尘肺病的矿工的儿子;“我有没有照顾好每个人”,真是泪目啊,明明是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没钱也该得到治疗,如今看来非但没有变得视之为理所当然,反而仍觉得理想主义到近乎不实际,这点才是本剧带来的感受中最悲哀的部分 |
|
so touching看的时候想到Hamilton,相比美国国父的一生故事,“安奈林比万”这个名字的知名度太低了,却做出了大人物传记一般的史诗感(无冒犯),不仅是完整娴熟的舞台调度,还有几乎是被演员的表演第一时间就拉入了这个人物的世界中,恰到好处的幽默和诙谐,知道最后会大煽情已经提前打了预防针最后还是没忍住,死亡是个太难面对的话题了,不论是亲人的还是自己的,尤其是人在死亡面前那种勇气丧尽的神态,比安详淡然的表达触动得多。熟悉的莎朗斯莫,在好人赫德里精湛的演技由于戏份设置在这里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她的identity和political function也没有交代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