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好于德里森前作,很担心它会是个melodrama,但还好没有狂煽。死刑之后的戏其实都可以掐掉,好让Hilde视角贯穿始终。德里森的问题在于他对表演的理解太浅了,女演员们都用力过猛,观众哭是气氛到位,但表演本身真的不动人。 |
|
#10294. 74th Berlinale-主竞赛。7分。德里森算是东德背景的导演里面现在创作力最好的了吧,他的戏真的还是很托演员(女主会是主角有力争夺者)。这个“德国江姐”的故事也确实是很有意思,一方面是今天讲一个“一颗红心向苏联”的故事本来就不太有空间,另一面则是影片有意或无意地把纳粹按东德史塔西来塑造了,非常不纳粹刻板印象是真的……导致我看了十几分钟才确认这是个二战年代的故事(德国江姐牺牲于1943年)。影片在后冷战的今天虽然注定有不少无法贯彻的信仰表达,但也促成了导演以爱、性与身体来填充希尔德这个人物,并导向了一种以女性自主选择和独特逻辑来重述“革命先烈”故事的(大女主)笔法。闪回线的剪辑也相当不错。 |
|
#Berlinale主竞赛:旁边坐的几乎都是德国观众,大家哭声一片。自己也两次为之流泪,一次是希尔德初入狱,在分娩前的痛苦焦虑,以及分娩的惨痛,满屏的恐惧和委屈都顺着女主欲言又止的表演满溢;一次是到结尾以为被赦免但最终还是要面对死亡,与婴孩分离的绝望。两条线并行,与纳粹周旋是冰冷的现实主义,连空气中的尘埃都带着冷峻的冰意;回忆的爱情线仿佛带着金黄色的滤镜,温暖的色调一如希尔德陷入爱时的光晕。其实觉得导演最后淡化了对希尔德动机的阐释,归结到她所做的一切都来自一种纯然的大爱,在爱丈夫还是爱信仰这个问题淡化处理(也怕是因为在yyst对立蔓延到今天,去讲述一个德国人爱共产主义的故事会多些质疑,少些听众)但就连狱卒棋子都为之散发出的坚毅,包容与爱所动容。一个立体的抗战女英雄形象,但作为主竞赛又略显普通 |
|
唉 |
|
哭掉半包纸 Hilde真的很勇敢 主竞赛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berlinale74 |
|
可能会是我今年看到最好的电影之一。片名以常用写信落款,表达出哪怕微小流淌出的爱也会被铭记在生命中。最后那段死刑戏的处理,让我呆若木鸡。 |
|
对这个故事而言,打乱的时间线确实是个好主意。但现在这个样子,我觉得实在是切得太碎了,多少阻碍了观众情绪的流淌。监狱戏份的比重过多,一帮年轻人带着天真的热情一边涉足抵抗运动一边享受生活的戏份比重则显得不够。或者换个角度讲,这个故事的核心本该是一场群戏,结果那些配角都没有塑造好。可惜。 |
|
【5】布景,表演,拍摄都很美丽。但唯独美丽不到这个故事中去。这种关于谍战年代爱情片拍到顶是《色戒》,拍通俗易懂一点是《窃听风暴》,奈何本片拍的不上不下。且过分通过两段时空叠加,就拍的不明不白。电影说服我接受爱情,他们肉体感官的力量,可以跨越生命的高度,但后半段所呈现的那些监狱,酷刑,残忍,并不能让我接受以及感受到时代的浪潮。女主角的表演牺牲太大了,但电影并没有继续她充分的回报。很是可惜。 |
|
动人的原型故事未能转嫁为更加流畅顺滑的人物史诗,频繁的切换、较为温吞的节奏总有种这类题材不应该的平静。但那种“既定命运”所带来的无力以及对曾经热情的捕捉依然抓心,也更加突出两人举动的力量和勇敢。很喜欢最后部分成段女主角在狱中的戏,也算得上一个很精彩的结尾。 |
|
6.0。無趣的板正,剪輯與人物動機上為數不多的改動無法整體抬升影片1.0的敘事視角和立意。 |
|
#Berlinale主竞赛 |
|
#74th Berlinale#Competition 唯一值得提及的,也只有闪回和两条故事线索的剪辑处理得还不错,其他却然是全方位陈旧的东西。 |
|
很多大问题大讨论,“因为我爱我老公”+”我就不能有我自己的想法吗“,真实但是脑仁疼。哺乳期和娃生死分离,简直不敢想。 |
|
安提戈涅在纳粹的牢房。 |
|
这几年都没看过该题材下如此契合的选角了。湖畔边阳光下的年轻笑脸就是这样的电影需要一直反复拍的理由 |
|
可看可不看,10年前可以提名奥斯卡外语片但不会太多人记得的那种电影。 |
|
故事所选取的叙事角度还算新颖,战争和具体的人。采取的现在与过去的双线结构,让情感力度更饱满了,情绪释放力度也更大。只是内核还是个爱情片。女主表演很强大,没得主角奖有点可惜。 |
|
【7】双线叙事位使得本不足够的叙事空间得以延展 |
|
双线越拉越长,其实没有必要曝露这么多的内容,背景在情绪就在,能够看懂就不用再强调了。 |
|
最后的死亡画面太直接恐怖了 |
|
德意志主旋律(。其战后反思多数会充斥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或理想在 还是很煽情的//正义是个相对概念 |
|
爱,爱,爱。不论是合法性还是合理性在“因为我爱他”面前又是什么呢?不期待得奖,但真的算是主竞赛里完成度高的了,Liv好美。@Haus der Berliner Festspiele, Berlinale24 |
|
74 Berlinale 10 如果国家成为恐怖本身 没有人有出路 那些发现有问题的想良心过得去的人会把自己带向死亡,那些庸庸碌碌要明哲保身的人,会成为杀人的工具和帮凶,那些慕强的被洗脑想有一番作为的人,则成为毁灭别人也毁灭自己的武器。催泪有点严重,旁边德国老头老太太哭的稀里哗啦…想来他们的感受更深吧……叙事从中点开始,对文一般一段对应一段,hilde被抓前时间倒序 从绝望到热烈;而被抓后则正常时间顺序从绝望到更绝望;前面的故事越美好,后面的绝望就更深扎在心。被抓前一天的湖边野餐,让我也想起每个柏林美丽湖畔的夏天…..80年前的年轻人与现在也没有任何不同…..想做对的事 迷茫 容易被洗脑 以为自己做的很重要 但恐怖会杀死这些年轻人 剥夺成长的机会…… |
|
真实、热烈而动人。 |
|
影片以二战时期的德国为背景,通过希尔德和她的恋人的故事,展现了纳粹统治下普通人的命运。通过细腻的叙事,揭示了恐怖政权如何侵蚀人性,将普通人变成帮凶或受害者。 |
|
如果顺序下来不是很好吗?不会突兀,有了结尾的集体殉道也不会让人感到轻飘飘。不断闪回的恋情和任务是让人感到在历史坐标中的徒劳,这种空虚感压过了内驱的情感火苗。 |
|
分娩戏我觉得还好 但是行刑前的戏实在是太难受了 |
|
因为喜欢女主看的,这片子跟CCTV8的八点档一样,还是快点搞巴比伦柏林吧 |
|
略感拖沓的德式节奏 |
|
(3/5)难得有从纳粹时期的德国年轻革命者角度出发讲述这段战争,算是新颖。但整部影片还是点平,情感牵动力稍稍欠缺,但也还算中等之作了。 |
|
从表意内核与串联方式,都试图变出新的,但依然陈旧。如果还有一点喜欢的,是生理的展现,无法控制的沁湿的乳汁,一种自然的流露。 |
|
Berlinale compétition |
|
在沉静的氛围中走向必然的死亡,却又饱含生命的动势,令人动容。以女主的形象塑造来说,让她没有明确的政治理念和诉求本可以让影片靠向《一九五一年的欧洲》,但这种潜力并没有被发挥出来。相比之下,《色戒》是真牛逼。 |
|
有力的是真实事件本身,回忆的插叙倒叙没太大必要,反而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对于女主角的动机交代得很模糊 |
|
如果这还不算恋爱脑。。。
战争之下具体的人。正叙的现在➕倒叙的过去简直杀人诛心,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回忆交织,生离死别之时,记忆中最温馨浪漫甜蜜的爱情是我们初见时跳的那支舞,像行刑前的阳光,令人不舍,也让我变得勇敢。 |
|
6/10。导演避免了对纳粹的刻板描绘,拒绝呈现哪怕一面纳粹旗帜,甚至看守的人员也行事温和,抵抗人士可以戴着手铐拥抱彼此,然而可怕的是,即使里面没有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体系也照常运转,死刑依然生效,当妇女们在监狱院子里排队,每隔几分钟就将一批人带到门后的断头台时,等待处决的时间令人无法忍受,这是个人反抗政治要经历的痛苦。希尔德并不天真,她知道抵抗的危险,在自身能力范围内采取行动,她小组的朋友都是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会去泳装、做爱、组建梦想的生活,业余才在墙上张贴标语、给士兵家属写信。她对汉斯的爱,就是接替他去搬运装有收音机的箱子的直接原因,这种热爱生活又低调的反抗选择,其实比那些并不狂热却被政治蒙蔽的人更有希望。随着希尔德承受分娩的痛苦,为她的孩子而战,粗糙、略微褪色的画面突出了主角内心强大的光亮。 |
|
蛮“直面”“现实”的。演员不容易。倒叙回溯的部分够阳光灿烂(以及这么草台班子地干革命……) |
|
金发德男老公起到了一个造型上的作用
(半场但实在是不想以黑鸽作为今年的结束封) |
|
Liv Lisa Fries的表演精彩且动人,动用了脸部表情甚至是身躯动作去传达内心情绪,观影之后脑海里满是角色的苦难、情感和坚强。四星。 |
|
2025.01.07
看得我的心脏快结冰了。一明一暗的色调,明显到看那么明媚的颜色就知道那是她人生的夏天。
草,写不下去了,lzy看完出来就疯狂骂我。也不怪我啊,我向来直觉选片根本不知道故事是这个背景啊啊啊啊。总之纪念一下人生中一个沉重的夜晚。
快到结局的时候,我看着荧幕里长长的队伍,脑子里在构想一个看似美好的结局:Hilde仰望天空,阳光明亮得发白,然后叫她名字的声音传来。"Hilde Coppi",然后画面定格在这一刻。
可是没有,她被带到处决室。铡刀落下,她的生命和影片都结束了,而我也不知道该做何反应了,我愣在那里很久很久。 |
|
#Berlinale2024# 难看 |
|
6/10 |
|
#Berlinale74 Competition 场刊不会突出的作品 |
|
爱你们的希尔德,看完了。
期待了一年,终于看到了,没有辜负期待,还是可以的。
我是被剧透了最后主角肯定会死,但被剧透了反而观影效果很好,因为你已经知道主角一切的挣扎,一切的侥幸,都是失效的,它让这个故事更加的去戏剧化,整个片子,几乎都是在为最后一场行刑储能。我知道主角会死,但我不知道主角到底是什么死法,是什么处刑方式,枪毙,毒气?直到行刑前剪掉后面头发时,我才明白是什么处刑方式,于是我就在想处刑画面到底会怎样,极度残忍,血腥?会不会主角走进去,满地是头颅?但完全没有,整个行刑完全不血腥,它强调的是速度,就是铺垫两小时,处刑一秒钟。
另外我一直没明白片名,是说她大爱无疆么?看完才明白,这个片名应该是爱你们的,希尔德,书信结尾常见的署名格式。
不怎么喜欢这主角的写法,放现在看是个恋爱脑。 |
|
“红色交响乐”亲苏组织中一名女性被审判后的几个月。闪回里露营、裸泳,挎斗摩托车上的运动镜头,“我们度过了多么美好的夏天”;交叉着现实中混凝土监狱、工作人员的简单指示,年代戏的画质和拟实的集中处决。其实不过一封电报:“向所有朋友致以千千万万的问候”。虽然在表现西方自由派青年的生活、发出抵抗右翼势力兴起的声音上依然显得刻板,但看到鲜活的生命在政治面前毫无招架之力,任凭摆布而显出脆弱、无价值,还是令人不胜唏嘘。 |
|
为信仰而死还是为爱而死?原来爱即信仰。 |
|
虽然觉得情节往返有点多,但确实是让人心碎的故事 |
|
她爱他于是也爱上了他的信仰和牺牲。
不过人家战争题材一直都推陈出新,我们的抗日怎么越拍越烂啊😓 |
|
6.在极端环境下人能做点什么,在为自己谋生的同时还能帮助别人吗?不断回忆过去的美好是一种支撑,同时也是一种残酷,尤其是最后发现只有一条电报发出去时,像是一种玩笑,但更彰显理想主义的悲剧与梦想。 |
|
抗战时期的爱情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