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把波兰语换成英文对白,就完全就是另一部《丹麦女孩》。本片从现实触及,伦理和议题深度上而言,比《丹麦女孩》更加有现实的落差感和一些触及权益,利益的瞬间。包括外界的流言蜚语,人性的态度以及法律条文都有现实的落地和保持警惕性。但这个电影之所以国际无声无息的原因跟拉雷恩女性三部曲会持续走低一样:缺乏主体代表性和延伸度。离观众越近,也就离电影越远,很可惜的议题表达,特别是视听处理,远远不够。但已经是去年威尼斯佼佼者了。 |
|
愿世界待之以温柔 |
|
6.0。波蘭trans群體的傷痛被一個四平八穩的傳記片框架緊密包裹。 |
|
用一个时间跨度极大的框架,却只探讨了跨性别者最基本的生存处境问题以及家庭关系的变迁,而对波兰社会制度的巨变、共产主义旗帜下的身份认同问题则着墨不足。《两生花》的巨幅海报出现在当时的波兰本就是一次震荡,然而也只是一笔带过,波兰天主教会的旗帜飘扬,也缺乏进一步的书写。不过幸运的是,这仍然是一部聚焦于跨性别者,而非将其符号化视为剥削对象而表达的电影(反例即《艾米莉亚·佩雷斯》)。 |
|
其实这个“前男后女主”,更像是爱家顾家的Trans吧,也基本只有自己认识而非对他人的性向。转性因子,从布置城市节庆会场时不小心掰断了天使雕像的鸡鸡,就埋下了伏笔。在今年回归传统保守价值的电影节,算是另类。 |
|
Woman of...,怎么样的女性,心理认同为女性的跨性别者,年轻时自然而然地和自己喜欢,艳羡的女性交往,结婚,生子,但是人至中年,渐渐的做出了改变,从细枝末节地铺陈,做的特别自然,妻子的崩溃,控诉,和女儿的对话,“你会被钉在十字架上吗,爸爸。”和另一个跨性别者的性生活,只是平静克制地展现这样一个人。也有那种特别日常的戏剧性,比如离婚后以女装卖麦当劳,想到了阿莫多瓦《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但是这个时代,“想要成为女性”,却忽视女性困境的展现,还是有一些剧本上的偷懒。评分:7.5/10。 |
|
! LGBTQ主题. 我暂时不能想象再细腻再梦幻再支离破碎再唯美绝望了 |
|
被理解的过程很痛 |
|
(2.3/5)关注支持LQBTQ很棒!但电影本身偏无聊。 |
|
【C】 |
|
用最温柔的语境和技术手段,讲述最血淋淋的故事。类似的故事看过,看一次痛一次。有切身的有身体之外关于社会的内心的推到重建。这样的故事很难拍,但带着爱意和温柔就能建立起新世界并帮助主角完成重生。你我没有勇气,但总有人披荆斩棘。 |
|
跨性别、同性恋议题,剧情饱满,人物充实,摄影配乐唯美。得到家庭的谅解也经历了十年,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谅解又需要多久的时间呢? |
|
飘过 |
|
7分/前半段更像是波兰版的《丹麦女孩》一比一的copy,除了动机之外别无二致。直到在后半段完全脱离男性身份的枷锁后,映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无疑是让影片上升到了另个高度。就像是影片结尾说的那样,波兰到现在还没有有关性别的法案,而那些trans仍然像过街老鼠版人人喊打。无论是他们早期性意识模糊犯下的“后果”,还是逐渐成熟后被社会拒之门外的凄凉,都是无数个trans要面临的挑战和现实。当社会普遍反驳时,个人诉求就显得极其微小。与《丹麦女孩》不同的是,《之女》没有着重展现变性的过程与艰辛,而是把trans面临的困境揭露出来以示警惕,不断的挣扎与痛苦,是把一道道伤疤展现给世人。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就不过度苛责,愿所有群体都会被温柔以待。 |
|
具有古典气息的摄影在前半个小时将男性的部分拍完,之后就是转变与挣扎。半生蹉跎然后各种和解又有些理想化,在矛盾的性别议题下没能找到一条更直戳现实的路径,显得过于温情了。 |
|
拍的好美,好复古,配乐也好美 |
|
每个国家都得拍部一样的么… |
|
现在好像是,LGBTQ是少数的,伟人也是少数的,所以LGBTQ应该像伟人一样被歌颂? |
|
成长于保守地区和性别认知落后的时代,酷儿群体的困境与痛苦近乎是延展一生的绵长。相较于《丹麦女孩》,这一部减少了与社会间的隔空层,对于跨性别群体的现实境遇有了更多的触及笔触,性别重置治疗的昂贵成本、家庭与人际关系的破裂隔阂、社会的系统性歧视、亲密关系再建立的艰难。摄影的美丽与剧本的细腻将Aniela一生对于身份自我认知的审视、藏匿到认同的所有挣扎、痛苦与接纳完全细微真挚且轻柔地铺展开来,在跨性别生存空间狭小的波兰,Aniela用近乎一人的孤独自救在生命的尾末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动人光芒,而家人最后的包容与理解也令人温暖动容 |
|
公众号「MutoFilm」更新 |
|
整体还算可以吧。 |
|
波兰的Aniela要比加拿大的Laurence的故事更为复杂,在保守的国度也遭遇更多困难。本片虽然在某些细节上还有进步空间(比如妻子一角色的弧光展现得不够完全),也丢失了外部世界的一些复杂性(虽然真实的社会会让故事更加沉重),但人物的心理展现得还是比较细腻。 |
|
#80th Venezia Competition# 5/10 挣扎的体验,在愚蠢与舒适间不断跳跃,在去年威尼斯主竞赛中算可看。 |
|
破镜重圆 但却是银氨络合物与葡萄糖一起产生的银镜 反应时间:几十年 |
|
摄影和配乐也太唯美了!虽然性别置换不论是主角自己还是身边的人去接受都经历了特别漫长的过程,但好在,所有人都是那么的正常和理性,没有嘲笑讽刺,甚至伤害! |
|
确实像是波兰版的丹麦女孩,不过剧情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好像是因为勃起障碍慢慢就"性转"了,着重点主要是在和亲人爱人关系的破坏以及重建上,波兰的环境还是相对比较包容的,无论是同事,还是亲人爱人。讲得比较碎,但也算是以一个样本剖析解构波兰对跨性别者的整体环境吧。 |
|
他用一生的时间,遵从自己的内心,走到了他期望的性别。家人开始都是对他不解,却也不断的被他说服而选择了尊重。 |
|
A toast, to those fight for being alive.
剧情或许平摊给了社会对待跨性别者的态度和法律对待跨性别者的态度,导致什么都看上去均匀发展。 |
|
构图、画面都很美。演员换人以后的代入感就差了很多,相较于一般同类题材大开大合的表达,这个片子的故事和情绪都很隐忍克制,甚至有些不痛不痒了 |
|
还行吧。故事节奏和剧本有点浪费主角的演技了。唉,但是我还是哭了。感觉这个世界真的对于LGBTQA+太难了。 |
|
时间跨度太大,好像什么都没展开。。(663) |
|
前妻真的太好了 |
|
单是这种完整和工整就很感人了。&(一切都和柏林比较就对了) |
|
真是老太太割双眼皮,开了眼了。这么水的故事拍的依旧水! |
|
他想成为的女性是男人定义的女性。。 |
|
波兰版丹麦女孩 我觉得这还是一部非常传统的lgbt片因为所有的冲突几乎都因为她是trans 当然这是个可以大做文章的点但我会更乐意看到除此之外主人公日常生活除了trans以外的矛盾在那里 前作’w imie'好的一点在于冲突除了来自性向外更多来自社会身份(神父) // Szumowska开始跟她的前夫兼摄影师联合导演之后我觉得作品质量反倒下降了 |
|
波兰竟然也没有关于性别认可的法案,电影还是很真实,想表达的问题会简单,让更多的人接受跨性别群体,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通过法律保护跨性别者的权利,所以慢慢加油吧 |
|
唯美,浪漫,又动人 |
|
镜头美但除此之外没什么看头,剧情有点像双面劳伦斯又没有劳伦斯那股劲儿,不很喜欢把性少数题材拍得自恋又自怜,相比之下多兰那种纯自恋倒还更舒服一点 |
|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前妻吧,流泪痛苦之后又给了他另一种爱,毕竟他们还生了两个孩子呢。 |
|
超级喜欢开头短短几分钟,看到后面像这样的抓人时刻也偶尔会闪现,但是不再如开头般了。看到和妻子重逢那段流泪了,很喜欢妻子这个角色,应该在前期婚姻关系中的塑造多一点的,有点可惜。想让自己有更强烈的共情,但真的很难 |
|
太冗长,这个故事就很作,非要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吗 |
|
“你以前也有胡子,他们也会把你钉在十字架上吗?”
理智上觉得不够好,情感上还是哭得乱七八糟 |
|
一个跨性别者在普通社会里要正常生活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影片对这一群体的心理描绘相当细腻,男主演得也挺不错的。 |
|
哇 |
|
3.5,怎么说呢,剧情虽然已经不算新颖,但是权利一定要争取,只要没有争取到,就一定要去呈现! |
|
Aniela has lived the first half of her life as a man: with an office job, a wife, and two children. But neither her family's opposition nor repression by the government in Poland can stop her huo87.com from finally becoming the person she's always been. An epic tale of queer self-empowerment spanning 50 years. |
|
公益性质明显,虽说对于此类作品来说流水账式的剧作从来不是问题,但除了多且覆盖范围广到几乎过量的典型困境和宏观层面的社会批判,细节中几乎看不到任何琐碎、私人的生命体验。 |
|
美化的痛苦和心碎 这么多年一定很累吧 |
|
喜欢中年开始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