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人迟暮时”是一句屁话。因为说这话的人只看到了“美”,没看到“人”。如果是你真正爱的美人,永远没有迟暮。 |
|
容易被忽视的颁奖季冲奥片,每年这样的小片子也不少,个别环节比较突出,表演跟摄影是亮点。大故事没啥毛病,但小细节处理的还是比较糙,靠情绪上的一口气吊着,但幸亏片子也没有抻太长。这年头能在90分钟内讲完的故事我都得多看两眼。 |
|
不仅是女版《摔角手》,不到90分钟到时间更是塑造了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群像。科波拉这家族基因也太强大了,都第三代了还能有这种质量 |
|
不太好看,很乱很散,做作而刻意,结尾和解好突然。女主表演也就还好,甚至不如浮夸的JLC |
|
如果不是Pamela Anderson的表演如此令人信服,这单薄的片子就有点完蛋。真的会有一个女的这么傻,孩子都生了还痴迷于一个一看就不怎么样的舞台吗?也许是真的流恋青春,但同样的内容跳了三十多年,身边还有衰败了的朋友,怎么会一成不变呢?有一种年轻作者写想象中的老女人的揣度感,人到了岁数刻意的转变也令人不适。credit好强,不愧是Hollywood royalty嫡传三代,有众人拾柴。Miley Cyrus写的主题曲很不错。 |
|
如果是你真正爱的美人,永远没有迟暮。 |
|
在愤世嫉俗又支离破碎的showgirl群像里,却要像迪斯尼的公主一样骄傲地、简单地活,并因此被嫉妒着/羡慕着/恨着/爱着/怜悯着。若非Pamela Anderson以身入局,不会这么有说服力。 |
|
Pamela Anderson表演让人感到惊奇,魅力不可否认,颁奖季她也算有效公关最后没提上可惜了,Jamie Lee也比预想的好。温柔地表达自己的固执,她骂脏话都是娇媚的,年华浪费精神的消耗轻描淡写,任何人看来她都是不值得或愚蠢的,但出于某种见地还是想看她能实现些什么 |
|
跟爆款《某种物质》分享的其实是一个内核,美人迟暮的无奈,岁月和潮流面前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退出,还有从来没有情面可以讲的残酷生活…Pamela Anderson和Jamie Lee Curtis的演绎让这个不新鲜和不饱满的故事变得相当可信。科波拉家族到了第三代依然有这样的创造力,基因的强大不服不行。 |
|
每年颁奖季都有故事可讲,这一季心目中的最佳不是某人“画面太美不敢看”的言论翻车,不是Mikey的横空出世;而是「Pamela is BACK」。即使她最终未有跻身让人都足够羡慕的五强,SAG、金球、独立精神肯定也是鼓励——尤其对于一个似乎持续几十年都在经历公共检视(却好像始终没有被重视)、认为自己已经走向生涯末端的人来说。迟暮的舞女,“谁人了解悲哀 只有留着眼泪 笑嘻嘻”;两年前再被电视剧揭开伤痛记忆、却只是想讲出自己故事的女演员。很难不把片中讲述之外的那些经历代入,又或者,Pamela的表演以及整部片的发生就希望观众如此。它的情感探索很艰难,也些微流于陈词滥调;但这是个太独特的故事,为之心碎,受到鼓舞,片内片外。 |
|
人物刻画扁平,人物关系也没头没尾,尤其最后结束得特别仓促。剧本和表演上,人物都仿佛横空出世一样,缺少存在在这个世上几十年的层次感。整体挺失望的。 |
|
【7】短。小。精。悍。不到90分的电影已经能生动地描绘了人物的故事,调动情绪,单单凭借这点本片已经配得上这四个字。或许是范霍文《艳舞女郎》的Another Side ,是当我不再年轻,不再漂亮,支离破碎的灵魂,在当今世代的落地。是衰老,臃肿,满脸皱纹的57岁舞女面对过往职业的热爱,对当今现实的回应。帕米拉·安德森的表演尤为动人。科波拉家族女导演继续未来可期。 |
|
最后一声哀鸣 |
|
全程透露缺钱的质感,一查成本2百万美金,在美国确实算小成本了。导演的出身应该让很多演员是友情价出演。大家的表演都不错,但故事薄弱之余,导演一个劲塞情绪镜头也没足够能力去把观众带入情景。虽然一早就知道,但末尾出现Miley的歌还是怪惊喜的。65 |
|
不如去看《女人世界》。 |
|
Women written by women performed by women
时间会不停地,不停地过去,在脸上脖子上爬过,爬进舞女笔直的脊椎里。折断亲手缝补的羽翼,看到聚光灯下的幻影。舞台是什么?"hard" is not a word. A show is a show. |
|
#ZFF 20
4
又一位中年前“性感女星”(Pamela Anderson)以身入局的大女主戏。(演员年龄与人物年龄完全一致)不安的摄影机运动和恋旧的胶片质感在中段便勾勒出专业主义和职业理想主义消亡的暮日,而“Rizzle Dazzle” dance show视觉呈现在结尾前的始终缺席,让其“娱乐消遣性”和“艺术性”两极的成分究竟几何,成为笼罩在观众心头的谜题,与后半段着重刻画的主角的性格缺陷一同在“暮日”之上抹上一层阴霾。最终反高潮式的(观众可能更期待压抑已久之下,一场酣畅淋漓的情绪宣泄式的)局部dance show和幻想与真实掺半的主观视角则进一步确定了主角身上复杂的悲剧性。非常成熟的处理和群像掌控。 |
|
3.5星,Pamela Anderson表演太精彩了,手持摄像的晃动造成的眩晕感刚好和影片里女主角对那种舞台梦想的无畏无智的痴迷完美契合。
故事本身其实是属于看到片名就能猜到的经典美国中下层普通困境,和The wrestler的结构高度一致(看到短评里不相信这种类型故事的真实性,但是实际情况就是普通美国人真的很多的一生都很miserable,女主角真的还算是有自己的一份热爱并坚持下去的伟大表演者了,更多的美国人是一辈子都在一场漫长的gap year里打一辈子零工)最后舞台的亮相配合音乐真的让人如梦似幻。
每一位女演员都很美,打光也很温柔,不过人生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性大于对于单一选择的坚持性吧。
质感极其像迷失东京,严重怀疑你们科波拉家族是不是用同一套家族风格祖祖辈辈地拍下去了。 |
|
看这部电影的时间不如回家睡觉 |
|
美国梦对于一个showgirl的两面 鼓励去追逐个人梦想 但如果这个梦想没能成就主流认可的伟大时会摧毁一个人 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只会比同为现代舞女阿诺拉中的女主只多不少的问题 但是两片表达的重点却截然不同 一个是梦碎时分的心酸与不平 另一个是多年之后必须从梦中醒来的悲凉和委屈 |
|
重复地怀念-01/12/25 at AMC Garden State Plaza 16 |
|
发现希望西方导演真的很擅长塑造一些不完美角色,复杂的性格特别真实,群像也很精彩,great show! |
|
A raw but multi-layered presentation of the dancing body |
|
明明不是什么新鲜的故事,但是被感动了,对女性关系的探讨(浅尝辄止但恰到好处)只有女导演能拍得出来。另外Pamela Anderson选角完美,她未必是一个好演员,但是演这个角色适配度100% |
|
热爱舞台的她,音乐响起那一刻,她舞动起来真的好美。 |
|
自欺欺人的固执建立在一戳即破的梦想泡沫,结尾强行给予一种虚假的圆满。因为Pamela Anderson而特别。(镜头太晃了,救救晕车的孩子 @Cine Embajadores Rio |
|
化好妆,穿上闪亮亮的服饰,音乐响起,逐渐铺出一片凝滞—倒回的时空,那是舞台极力创造出来的属于旧日的虚幻的纸醉金迷。影片无时无刻不在给出这样的魔幻,人物前一秒钟沉溺,后一秒钟马上被现实的惊悚打破,再执着地沉溺,几乎是用微小而可笑的坚持托举出神圣的理想,所有人物只能在一次次的独舞中完成弧光。对舞台的眷恋是对往日的眷恋,记忆美化出传奇,是无法应对当下真实的残酷,悲伤没有出口,就让我们活在自己的时代。3.5. |
|
@Landmark Theatres Midtown Art Cinema. 帕米拉·安德森的局促感完全有资格帮她拿到一个女主提名。但就电影来说,结尾的上扬就有些俗套了。 |
|
错过了开场回头补上,举手投足之间shelly还是年轻的模样,Jamie的solo dance瞬间就想起了真实谎言里面的艳舞,巴蒂斯塔贡献了符合年龄的和气质的表演……nepotism也没有带来更多的资金啊,唉 |
|
very vegas 啊… 节奏好紧凑,喜欢那些用来呈现情绪的桥段 |
|
帕米拉安德森的表演堪比几年前的芮妮齐薇格。杰米李柯蒂斯和戴夫巴蒂斯塔也是贡献了近期最佳演技。 |
|
像是给Pamela量身定做的,很难想象年轻时如此美艳Pamela居然这么憔悴真实。我还是很向往show biz的,但是每个人都有谢幕的一天,pay也不高挺心酸的。其实没有预期的精彩,还可以再深入点探讨困境。 |
|
倚靠他人目光的活法,当然不能帮你存养老金啦 |
|
全靠着帕梅拉的表演和其个人的感染力撑起来全片 让这个非常单薄得剧本有了更多触动人的时刻。美术摄影也是加分项,能帮助情绪推进。剧本的残次过于明显,以至于最终的和解有点强制性。这部要是能最终冲进奥后提名就好了,这不比黛米那个表演强多了。多丰富多细腻多有感染力啊。 |
|
#8 这都没奥提😇 原来Oscar的溺爱也是有限度的 |
|
2.5,冲赛友好,但。 |
|
我不是很满意这个故事,这只是不谙世事的衰老的金丝雀。 |
|
工作女性的暮年挽歌,吉娅科波拉导演用温柔的女性视角描述赌城舞女群像,女主扮演者安德森值得一个奥提,詹米李科提斯粗俗而乐观的好友角色加分。永恒的母职惩罚:你的毕生追求38年舞台时光在孩子眼里可能只是“露屁股”而她要责备你却不责备缺席的父亲(当然最后导演留了光明的尾巴)巴提斯塔的蓝颜知己线处理得恰到好处,谢天谢地导演没有把爱情当成“失败者的奖励”糊弄过去。结尾BGM是麦粒的高辨识度声音,你盛开过你是美丽的。 |
|
如此精致怀旧的影像居然是18天内在拉斯维加斯最破烂的酒店地下室里拍的🥹感觉主角一直生活在纸醉金迷的粉色泡泡里,永远不会停歇的盛宴,每晚所有人目光汇聚的荣宠,一个响指,回到现实,那种幻灭感令人动容。摄影太好了,手持镜头塑造了不稳定的局面,镜子的不断使用使人不断跳出跳进,令人沉迷的一部电影,只觉得太短 |
|
结构简单,剧情松散,但是胶片拍摄的质感结合虚焦摄影营造的影像氛围出来了。迟暮舞女的最后一舞,落日余晖彷佛布满帕米拉安德森的双眼,不可否认年轻时超级肉弹席卷全球的狂热吸引力,毕竟时过境迁,本片与现实的映射也是值得玩味,可惜她的表演上限太低,嗓音真的是致命伤。 |
|
这个题材把Pamela这样的过气艳星请过来就完成了一大半,伴随着科波拉家祖传的dazzling镜头,试镜时producer说“你过去年轻性感,但你现在没有什么可以sell了”,舞女谢莉没有,但是像Pamela这样的名人还可以再兜售一次自己的可悲。可谢莉并不是stupid girl,她也并不可悲,她可以三十年如一日地披上劣质但华丽的珠宝,当永远的舞台主角。/如果JLC真的提上了,建议给邦妮·泰勒磕个,独舞时的插曲竟然是《心之全蚀》 |
|
6分左右。
生活啊一地鸡毛,尤其当你的梦想在别人看来也只是鸡毛的时候,哪怕它飞上天都只是鸡毛。最后的舞女看得人憔悴,她们其实是群众的大多数,大多数人只不过在隐忍。她们在舞台上有闪光的瞬间,芸芸众生却是暗淡一生。大概这就是与电影的仅有共鸣吧。 |
|
7.5/10 |
|
和阿诺拉恰好形成一个对比,不管是主角还是拍摄。昏黄的光线下,老去的舞女站在Vegas标志性的showgirl雕像下,无法解脱。最伤的大概是女儿的不理解和试镜导演的戳穿事实。但又怎样,就是年轻漂亮的showgirl,就是愿意过这种聚光灯下的生活,也无可指责。感觉评价很两极化,我倒挺喜欢的。 |
|
纵情一曲。 |
|
amc 想看个跳舞电影但特么 |
|
刻意地不展示舞女们的集体表演,而代之以每个舞者的个人情感独舞。这样的展开当然是行之有效的,只是向后发展时我们不得不自问:集体表演不也蕴含着更强大的迷人力量吗?在影片中它去哪了呢?//好想当科波拉孙子。 |
|
4-…帕米拉安德森真的非常投入在演这部片,显然是找到了某种约等于本色出演的共鸣…但这部片会给很多人共鸣,就是那种“人身和人生都如此渺小,年华老去之时理想尚未实现”的失落和惆怅……故事讲得有点散,舞团群像起初给人感觉要刻画一下,后半段表现其实也不太深入,给个减号 |
|
没有人能够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在年轻。现场表演行业的衰落已经成为现实,有的人选择接受现实去其他地方打工,但女主为了坚持自己的想法,还是选择站在舞台上坚守到了最后一刻。她明白只有站在这里的感觉是属于她的,但岁月终究不会放过任何人。至于修复母女关系这块,多少显得有些潦草,但好在该说的都说了。 |
|
另一种形式的《某种物质》+《阿诺拉》,简单真实,恋旧式的胶片质感和出色的配乐有加分,结尾应该是幻想。科波拉孙女掌控力不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