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说呢!导演有点自私,如果我拍我不会这样展现母亲,我也会让父亲去问问母亲的意愿,一起商量持续治疗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让母亲活着,我绝对不会有这样不体面的镜头流出! |
|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选择的生活,Naoko 和父母的生活的确让人感动,是非常理想的晚景了。有点困惑这种记录,是给自己看的,还是给观众看的,比如父亲摔倒,女儿匆匆赶回家,到家门前的时候在摄影,先展示了地面上的血迹,才推门看到父亲。看到98岁的父亲在第一部电影观众交流里,感谢大家支持女儿的事业,让人很疑惑用胃管也要维系母亲的生命,并且在此状况下在病榻和母亲说,希望她好好康复早日回家,是否带有一丝丝表演的性质在里面?是一种适合写作的内容,第一视角的记录还是让人感到真诚里是否有水分。 |
|
有预感会很催泪,看的时候也果然从头哭到尾,但这种难过仅仅是因为这个题材以及因为对自己家人的爱和对失去他们的担忧而产生的共情。要说电影本身,反倒因为女儿(导演)无时不刻举着的摄影机而产生一种不舒适的感觉。电影这种媒介实在是太客观了,客观到产生冷漠的距离感,让人感到不适宜去用它记录这种巨大的个人苦难,更不要说摄影的人就是这种悲痛的亲历者,却能在父亲撞到头的时候先去拍门上的血迹,还冷静地拍医生告诉自己母亲时日无多。她举着的摄影机让我感受不到她的悲伤,而在这样的题材里我最在乎的还是情感的流露和连结。 |
|
反正在影院哭成傻逼,这种类型的片子要想不飙泪实在是太难了,妈妈去世告别那点真的是绷不住了。不过感人归感人,导演的立场实在是有点迷,总觉得镜头后的她拍摄父母带着常人以外的冷漠与冷静,太导演身份而缺失了女儿的感觉。嘛,不管怎么样,希望老爷子一路健康顺遂。 |
|
和之前那部有些素材重合。记录下了认知障碍老人如何失去对生活的控制,记不清事、东西买了好几遍、衣服一直堆着没洗、非常容易疲惫,似乎自己不再是自己了,很无力。老人之间相互扶持,很感人,但肯定有力所不及的地方,所以上一部中还是用到了介护保险,不过日本人不想给人添麻烦的思想真是太根深蒂固了,妈妈哭着说不想成为负担想要自杀,太痛了。这部没把怎么让父母接受援助的过程放进来,重点放在母亲住进医院后的事,病床旁的画面和语言有时候让人不忍面对,转院回家时母亲的反应冲击力太大了,之后疗养院的画面更让人难受,而且又给出了如何面对是不是要维持生命的难题。
看完感觉目前自己比较困扰的是距离,一旦发生意外别说立马能不能当天赶到都是个问题,特殊情况甚至连回去都困难,可能赶到已经安稳下来了,可能赶回去了什么都不会,太难了。 |
|
原来这算是2018年那部的一个补充/续篇。无法解释的是,在一片撕纸巾和啜泣声中,我竟然一滴眼泪也没掉。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去年12月国内这惨烈的情况,比影片中要更撼动人心吧。片中已经很好很人性化了!想想咱们…多少人家别说最后一面,排队领的骨灰都…但也让我想起我姥姥、我爷爷……这老爷子身体真的太好太好了!为了照顾老伴儿90多岁健身做力量!全麻手术后5天出院!希望现在仍然健健康康的。听说是的!而女儿这表现…仅片中呈现出来的,太不合格。内嵌英中文字幕偶有日文字幕。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1号厅。约六成满。映后边老师抽奖送书。2023百老汇日本电影展三连之三、果然是秋分日观影12小时,四连之四。9-29中秋节又去看了导演信友直子的映后交流并提问,她103岁老父亲居然还在独居!豆瓣暂无评分。 |
|
最后一次回家那个场景非常催泪。以前的好多事情我都不太记得了,有一天突然就记起当时爸爸最后一次回家的情景。他从医院请假回家,吃了一餐饭,吃完饭就静静坐在藤椅上。有一次突然记得那一顿吃了藕饼,然后想起其实家里好久没有做过藕饼了。 |
|
温情的表面下是母亲主体性的缺乏。成为妻子,成为母亲,为了他人而非自己生活了一辈子。唯一一次真心的流露被丈夫呵斥还要为自己的失态向女儿道歉。最终被迫为了家人被各种管子捆在病床上数年并最终衰竭而死。 |
|
感觉导演卡在创作者的客观身份和女儿的第一视角中间了 克制却失掉了感染力 本身人物经历是感人的 |
|
在上一版上映之后,导演继续拍着父母的日常;一边看一边想着家里的老人,忍不住一会被感染地笑,一会被感动到哭;看了《年轻气盛》、看了《人生果实》,也看了《四个春天》,预习了这么多,好像还是不知道以后怎么面对父母和自己的老、病或离开;或许真的到了那个时候,一切也会像现在的日子这样平常吧 23.09.23 MOMA |
|
咦 标错 我看的是这部
提到了疫情以后的生活以及母亲的过世
过世那一周 父亲天天都获准许去医院看母亲
在床头跟妈妈说要一起去快餐店吃铁板汉堡肉
爷爷一百零一岁了 奶奶骨灰一直摆在奶奶佛坛前 他说想奶奶在家的日子 食欲还是很好 自己大概可以活到120岁
最后一段是过往一家三口在老家餐厅的片段 跟山田洋次版东京家族片尾一个拍摄角度(没记错的话) |
|
流著泪看完。98岁父亲还健身保持健康照顾好妻子太泪目了又搞笑。最后老奶奶离开才放低心头大石,活著太难受了。也侧面反映出日本医疗不会带给病人家属太大负担,而且那个导演没子女,父母还是与女儿过得很幸福,父亲对女儿称赞不断。母亲还是很想念家啊,转移疗养院时候用尽意识来与父女打招呼 |
|
#BC日本影展2023# 本届日本影展最喜欢的一部吧,几乎从头到尾都在泪奔(感谢门口递纸巾的检票员小姐姐),老母亲一直身患恶疾,老父亲始终不离不弃陪伴在旁。话说世上最美的情感是什么?就是年轻时真挚相爱,老了生死同归一路偕行,爱人亲人不分你我。以前不懂为啥结婚了总要祝福“白头偕老”的意思,今天在银幕上真切明白了。疫情这几年大家都辛苦了(看百岁老父在健身房健身,一心守护发妻让人唏嘘),用心关爱是他们一家抵御风雨的防护罩,映后信友直子导演(也是女儿)坦言,处于摄影者的身份就可以消弭这份悲伤,母亲生病期间,她和父亲努力让母亲舒服(不要让她觉得是负担),无论何时都乐观面对,这就是他们一家的相处之道(最有爱最幸福的一家)。谢谢你们让我再次相信爱,祝老父亲健康快乐。 |
|
虽然相比第一部略有些“演”/“摆拍”的感觉,也好几次想对导演大喊“别拍了!”,但还是被一些真挚的瞬间感动到了:文子一边因为过生日特意去做头发一边又因为病痛哭喊着想死,丈夫不想丢下妻子先死于是做了人生第一场手术,妻子病榻上的临终时间……导演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但有时候的镜头未免太残忍,像无形的武器,伤人又伤己。 |
|
前面刚看完《妻子的后事》,生老病死的话题,很沉重,但也是我们都要经历的。随着母亲的年纪越来越大,不惑之年的我也会有很多担忧,尤其是今年养了13年的小葵离开我们,小狗也好,人也好,在暮年,都非常不容易。 |
|
泪中带笑🥲乐观有爱的一家人,看着勾着背的老爷子推着车走向医院,想到也是勾着背的老妈,今天回家陪她和老爸一起吃了顿饭,一起慢慢走路回家…..以后要多陪陪他们! |
|
尽管老人痴呆症逐步加重,最后撒手人寰的影像纪录很沉重。但是能看到两位相亲结婚高寿老人相互依偎,漫步人生路,还有一位好女儿。让我又对婚姻和家庭产生美好的幻想了 |
|
#百老汇日本电影展# 看了放映的最后一部片子,检票时工作人员就在赠送纸巾,提示我们很催泪,果断拿了,影片放映开始就感觉拿少了,太催泪!孩子得乳腺癌,妈妈想跟她换;妈妈得了认知障碍,爸爸接受了,家庭角色颠倒,但妈妈在少有明白的时候“我想死,我不想成为别人的拖累”;后来妈妈摔跤住院,再也没有出院,而在转院时回家则让一直没什么表情的妈妈情绪激动,放声大哭,她知道这是哪里,但家庭不具备照护条件,只能选择离家近的医院,家人可以天天来探望;最后因器官衰竭而死!从此这世上只剩下老爷爷一人!影片可以称为纪律片,真实,也因为真实而显得残酷,病死任何人都无法逃避,但最后全身插满管子,靠胃饲延迟生命是本人的意愿么?答案永远也不知道了!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感觉对老人住院就医还很友好! |
|
哽咽的感觉真不好受,尤其是一直堵在嗓子眼下面,一直在哭就老是用手指头挤下眼眶,邻座一姐姐递过一张纸巾,很感谢她,不过我还是没好意思接,我觉得拿手蹭蹭可以了,没到泪崩的程度。 |
|
貴重な映像だが、やはり監督のように病に罹った家族をカメラに向かわせることができない。家族を傷つけるでしょう。 |
|
不要生病,不要变老,甚至都不要长寿。 |
|
#2022JFF。爱情融于时间长河逐渐沦为日常,最感动的地方是一直以“孩子妈”称呼,直到临别之际重新唤起名字。 |
|
家庭影像与个人叙事 |
|
刚好家里的老人正在经历认知障碍症,而且也是在家里特别能耐的爷爷。跟这部的区别在于性别互换,所以特别能共情。对于影片最后是否应该在母亲十分痛苦的时候强行延续她的生命,只能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而且还没有标准答案 |
|
寿多则辱……多么不容易的人生,我情愿不活到这样的年岁,千万不要让我活这么久 |
|
谁也不知道从哪一刻起,“老去”就到了一个加速度的进程,毫不留情地告知你要准备面对离去。很难过的是,我看不出导演的感情,好像她只是在……旁观……冷冰冰的旁观,所以她没有承接父母的任何情绪……可在这场告别中,她是无法置身事外做观察者的,因为她就是这个家中的一员,她不可避免的参与到这个家中的故事。 |
|
比第一部好哭多了…
笑着笑着就突然哭了(第一次是奶奶回家,后面就是爷爷说话真的太赚眼泪了hhh又笑又哭😂)
带好纸,
要不真的很局促,
因为全影院都是鼻塞的声音
|
|
2023.9.23@moma 8.6 从头哭到尾,哭到鼻塞头晕,这么可爱、温暖地热爱着生活、生命、爱人的老爷爷老奶奶,很难不流泪呀!时间真是很残酷,眼看着挺直的腰背弯了驼了,脑海里的记忆像沙漏一样漏没了,太难过了。希望老爷爷身体健康,开心活到120岁。 |
|
“我想过健康又时髦的88岁。”“是钱啊,真高兴,希望他常来哈哈哈。” |
|
片中母亲日渐衰老、走向死亡的过程原本隐秘地潜伏于恒定流逝的日常之中,正是因为影像的撷取这一过程才变得具体起来,对“个人死亡与家庭成员期望之关系”的讨论也有了落脚点。导演在拍摄过程中一定程度地放弃了“女儿视角”,如此才使得这样私人的影像获得了公众化的契机,让润物细无声的关怀从个例走向社会。 |
|
疾病衰老与死亡😭😭😭😭😭狠狠踩在泪点上,狠狠摩擦 |
|
“再见,对不起,给你添麻烦了”
“再见,抱歉!在你离开之前吵架了”
“要保重啊”
“希望不要堕落啊”“飞机”
“我不能再往前了,要是跌倒就糟了”
“不开心,要打电话回来” |
|
BC日本影展,入场时工作人员给每个观众发一包纸巾。 |
|
20230929,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日本影展。中秋这天来看这部感人的家庭纪录片,尤其是在上周我刚回老家探望病重在床的奶奶之后,五味杂陈…迟到了5分钟,刚看了5分钟就看哭了:父母从小鼓励女儿“人生只有一次,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女儿做乳腺癌手术、还没患病的母亲说如果我能给她我就给她了,但她说你的下垂了我才不要呢…映后信友导演连线说她一直在记录已经102岁高寿的父亲的日常,因为第一部电影的放映,他在小镇上成了名人,常受到人们的称赞和鼓励,也成了父亲余生的支撑之一。祝愿她父母家门口的山茶花和绣球花每年盛开🌺❤️ |
|
#2023百老汇日本电影展#@广州百丽宫影城天环店 |
|
看哭了好多次,全程都很感人,但我始终有点疑问。老奶奶在脆弱发泄的时候,明确说了不要拍了,那之后那么不体面地躺在床上的悲惨样子,真的有拿到过拍摄和作为电影素材使用的许可吗?当自己胃造瘘后在床上难看等死的事情,成为女儿的电影素材,爱时髦的老奶奶不会感到被消费和难过吗?考虑到事先连是否进行延命治疗都没有和她妈妈商量过,我想这个许可也没有事先拿到吧?延命治疗也是让我很不解的一点,很不人道啊,你们明明知道她再也回不了家了,还一直说那种你加油治疗之后就能回家了这样的话,很残忍啊。 |
|
很可疑,尽管门口发放的纸巾被我造完了。太流畅了,把所有人性的挣扎停顿抉择都剪掉了,说是AI剪的我都信。耳背的父亲和揸机的女儿,过度的乐观使他们过滤了母亲的呼救。拿起相机抱不了你,放下相机成了不了名,看到血迹第一反应是继续拍加解说,这和镜头先吃的up主有什么区别。医疗神棍伊丽莎白为让人信服使用男中音,而这里从头到尾都是元气音,无论发生的事件是生日还是去世。第一次哭是因为老奶奶拒拍且大喊想死后说,对不起,我发脾气了。路人都有肖像权,作为你的母亲就没有不被拍的权利吗?大家都在说我希望她活下去,她的意愿呢?她的不堪她愿不愿意以胃灌维持生命有人在乎吗?生病之前爱美染发的她愿意展现佝偻张嘴样吗?这就是影像的剥削,是每一个心怀怜悯的导演都不忍用镜头直视的部分。看的时候很痛苦,因为我觉得我参与了影像的暴力。 |
|
电影里的妈妈长得好像外婆,破大防。原来阿兹海默病人本人也这么痛苦。想到奶奶的状态,好揪心。单从电影看我还是更喜欢四个春天。 |
|
一个可爱的姐姐拍摄的她可爱的父母80岁到100岁的故事。还能说什么呢🥺希望能像ta们一样坦然面对人生吧 |
|
人到中年不要轻易触碰这种题材,心态太容易崩了;98岁的父亲驼背又耳背,十年如一日照顾89岁身患阿兹海默认知障碍的母亲,“你要满怀感恩的活下去啊”,另一种反抗生活的方式;真到了人到百年的时刻,几乎是另一种无所畏惧自由自在的境界了吧 |
|
上一次在影院哭泣是看《两个星球》,真的很难抑制住眼泪。上个月奶奶离世,寿终正寝。这段时间还没脱离思索死亡到底意味着什么的时候看了这部作品。进入生活深处的镜头时常可爱俏皮但也触目惊心,不知是我们渴望真实还是害怕真实。一种很难说清楚的感觉。对于疾病,死亡,衰老,离别这些无法避免的时刻我们到底怎样去对待,去接受,去和解真的好难。 |
|
一直都很反感那种太直接的纪录苦难的纪录片(其他类型的片子也是一样)。因为一直觉得这样导演的立场跟情绪还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就会太大的去介入所谓的“现实”,是一种把世界私有化的感觉。(但同样矛盾的是我却又如此喜欢日本的私小说那种不断的不断的挖掘自己内心感受的艺术)或许,也许我对文学的追求跟电影的追求确实不太一样吧。我心目中理想的电影形态就是无限的接近于“真实”这个东西的。但同时,这部片子又会让我想到摄影机如此强烈的存在,导演如此强烈的存在的那种干预现实,介入现实之后,纪录片呈现的那个“现实”就一定会比完全直观,完全没有立场,完全不介入“现实”的所谓的直接记录片差吗?我想我会带着这个疑问继续的向着理解纪录片,理解电影,理解这个世界而出发。 |
|
没想到又出了新的版本。与之前的相比,观众得以知道更多信友家的后续。但是原本更细腻的一些处理很遗憾的变成了赶紧赶慢的情节。失去了一些韵味和节奏感。
最喜欢这部影片的就是纪录片创作的“原罪”落在了家庭之间。上一部里,导演在镜头后隐约的哽咽还记忆深刻。将镜头放在家庭于业内来说已不新鲜,却没想到引发普通观众这么强的“不适”,也很值得玩味。 |
|
有爱的一家三口。 |
|
老爺子的精神狀態和心態真好。要加油奔著120歲努力喔 |
|
日领馆日本电影放映会第一弹第二场,催泪大片,看到后面全场全是擤鼻涕的声音,连工作人员后来上台时候鼻子都是红红的,比第一部自闭症的好看很多,有时候不是演员的普通人反而比专业演员的精雕细琢的角色更能打动人心呢 |
|
无法感动,手持摄影看得头晕反胃,差点在电影院吐了。感觉母亲很痛苦,却还要成为家人的希望,太累了。也许那一天早晨母亲说“给我一把菜刀,我想自杀”是真的发自内心吧。「SZBC日本电影展」 |
|
文子第一次住院直子去看她的时候,她第一句话说的就是“我不能再为你做什么了,对不起”。让我想起黄树立和他的妈妈,哪怕她们并不需要为此道歉,她们也会因爱而包容。我旁边坐着三位女生,最靠近我的一位说“我一般不会看电影时流眼泪”后来偷偷抹了好多次。结束后有位白发苍苍的老爷对他妻子说:好像看到了我们的后半生。直子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祝信友身体健康,祝直子蒸蒸日上,祝所有人勇敢而坚韧。 |
|
再一次见到了“形容枯槁”。你想度过怎样的88岁? |
|
日本的老年医疗很先进;菜市场多是临街店铺式设置,生鲜用包装盒预装;没有得失智症的父亲在98岁仍读书看报,享年91岁的母亲接受过如胃造口的维生治疗;影片基调温暖乐观(毕竟这确实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