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 主演:未知
    • 导演:信友直子 (Naoko Nobutomo)
    • 编剧:未知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日本 
    • 年份:2022 
    • 更新:12.10
    • TAG:纪录片
    • 别名:I Go Gaga: Welcome Home, Mom
    • 片长/单集:100分钟
    • 豆瓣评分 8.1 (278票)
    • TMDB评分 8.00 (热度:0.66)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日本电影《我痴呆了,请多关照。~欢迎回家,妈妈》的免费在线观看,《我痴呆了,请多关照。~欢迎回家,妈妈》是对白语言为日语,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1分,有278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本片是电影导演信友直子的一部纪录片,记录了导演信友直子98岁的父亲和患有痴呆症的90岁母亲的日常生活。向来掌管家务的乐观母亲,在患病后日渐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改由年迈得父亲悉心照料。   本片大胆地直面了衰老带来的私密现实,凸显了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紧迫性,也保留了父母......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10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12-10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10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12-10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10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12-10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10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12-10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10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12-10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10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12-10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10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12-10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80 时长:10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12-10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百度云盘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欢迎回家,妈妈~.2022.1080p日语官中.mp4 详情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欢迎回家,妈妈~.2022.1080p日语官中.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夸克盘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欢迎回家,妈妈~.2022.1080p日语官中.mp4 详情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欢迎回家,妈妈~.2022.1080p日语官中.mp4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本片是电影导演信友直子的一部纪录片,记录了导演信友直子98岁的父亲和患有痴呆症的90岁母亲的日常生活。向来掌管家务的乐观母亲,在患病后日渐失去生活自理的能力,改由年迈得父亲悉心照料。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7 IMDB 6.7 正片
      Chantal Akerman par Chantal Akerman
      1997
      纪录片
      法国

      阿克曼自画像

      Chantal Akerman par Chantal Akerma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很喜欢她的片断中的女性群体表达。将追踪她的电影。
      • 阿克曼的开场白说的很好,每一个影视工作者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自己的作品就像一匹马,它可能不是最好看的那一个,但那是最上镜的,这匹马可能卖不出去,但我要给你们看,这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 当我们在一台小小的显示器上看阿克曼,我们实际上看的是什么?视野的中心是阿克曼自己与她的影像的喃喃自语,而我们的余光环顾着四周固定不动的房间,在这观看的过程中,我们看的正也是一幅阿克曼式的影像,而此时的她从银幕的另一头,正和我们“对话”呢;我一直希望听到秘密,但我反过来问我自己:如果换作是我,我会把我的秘密说出来吗?
      • 除去开头结尾都是阿克曼电影里的片段,但那仅有的几句谈话也足够珍贵,独一无二的镜头语言。“在星星上有很多女人的脸”“还有一件事我没忘记,亲亲,爱你”
      • 追忆逝水年华,光影展载时光;古典烈女阿克曼,镜头回顾自言自语,看过留爪~
      • 斯人已逝
      • 我真想听香坦多聊聊电影和人生,结果六成以上时间是在重复过往作品片段,但还是要给4星,因为仅有的一点聊天记录实在是太棒了
      • 在学校纪念Chantal Akerman的放映会观看的此片,非常感慨。一系列经典的镜头回顾,让观众和她产生一种奇妙的联系。她是我最爱的导演之一。
      • Chantal Akerman并不是一个会表达自己的人,从小生长在一个和艺术完全不沾边的犹太人家庭,18岁开始出外闯荡,直到后来的纽约岁月,她其实内心都是充满了不安感的,拍完每部片子都觉得那不是自己拍的。也许正是这种敏感和不安全感,才让她的片子充满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们感受了时间的流逝中的孤独无力感。
      • 无需了解我,我已在我的作品当中。看电影就够了,创作就够了,安静就够了。
      • 我们需要女性的戈达尔吗?是的,我们需要。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UStWsegZ0k
      • 深深的不安扑面而来
      • 前面1/3 缓慢地 三种景别渐次推进 真是喜欢啊 她的作品混剪 真是感动
      • 头尾独白好棒!阿克曼镜头下的女性太有魅力了。
      • 星星上有很多女人的脸。
      • Chantal Akerman本人的魅力甚至大于她重剪的自己电影的片段。是一个不太擅长言辞的,但真诚的,为女性本身发声与表达的女性导演,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标杆。开篇的“读本”让我想起了杜拉斯的《写作》都是对自我创作的剖析,并不一定有趣或者有共鸣,但很有价值。
      • 即便是影片回顾 也被影像和坚定的眼神及文本吸引..
      • 香特尔的自画像。我是香特尔·阿克曼,一个犹太姑娘,出生于布鲁塞尔。
      • 我們有沒有可能越過Akerman自建的形象,了解真正的她,那個在屋企獨自焦慮要引爆廚房的女孩,那個渴求母親又無法共處永遠長不大的女人、那個不時流露笑臉的女性導演,和那個最後選擇以此方式與世間告別的她,都是真實的,是無法分辨開來了解,雖然有無數線索,但越進入其中,聽她自我分析時,越感到迷惑,就像要觀眾一同沉迷於自建的形象。問題核心是,閃避又不善辭令地訴說著自己的Akerman之後,作品和她是可否需要直接聯繫起來,真的可以回到電影裏去發現她,這自畫像是誰,她如何將自身和生活轉歸結這個形象,即是不是作者親身的,也是她思考過, 撰述自身經歷塑造而成。她不滿足於日常又試圖打破表象的她,會不會要觀眾也建起相同的目光來看待她?只有兩件事是真的「我叫做Chantal Akerman,我來至布魯塞爾。這是真的,這都是真的。」毁滅吧,她說。
    • 豆瓣 6.9 IMDB 7.5 正片
      我心我行
      2022
      纪录片
      台湾

      我心我行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HKIFF47#从第一个镜头一开始就很有装置感,所有的装置性,实验感,舞蹈的部分都很喜欢。谢盈萱和陈竹昇演的几段,让舞蹈和剧情相融合,喜欢的不行。
      • 許芳宜這個故事也請了太多人來作陪,但是怎麼哪裡都沒有真的觸及到你跳舞的精髓呢⋯每個來的人都只是組成的部分 走馬觀花一樣過去,還不如預告裡面你真的很真摯抽動的畫面(全片也只有預告這一個)其他也太難共情了吧,明明就是你自己把觀眾推開的
      • 导演利用了舞者的身份,不去对话,反用肢体、编舞的形式来表现舞蹈家的人生历程。有专业演员用三人舞分段表现的少年时代,这些舞也由舞者编排和训练。成年部分是舞者本人演绎的几段舞剧,经过电影镜头语言转化。有几场很具特色,比如螺旋梯中顶拍视角的步上楼梯的舞步,还有一场室内上墙的舞法明显是致敬了阿斯泰尔在歌舞片《皇家婚礼》(1951)中的戏码。而在纪录部分,可以看到荣誉背后受到的身心损害:腰椎受损和异乡落寞…虽然整个类型很混搭,但也算是一次颇具实验的尝试吧。
      • 支持許芳宜老師!姚宏易的攝影確實厲害,但當導演的話以這部實驗性自傳/紀錄片就有點拼貼了。
      • 不是纪录片,半自传也勉强,一场带花絮的秀吧
      • 补一下去年GH最佳动作设计。确实很像《皮娜》,但更接地气一些。
      • 對最佳動作設計給獎的肯定高於對電影本身
      • “台湾有自己的《皮娜》”。楼梯之间,海边,教室里;随处都可作教学,随处都可让你的身体与心灵尽情悦动。游走在纪录片、纯舞蹈表演乃至谢盈萱和陈竹升作为父母的剧情向演绎,都力图还原一个作为舞者艺术家更为完整又更为内省的表达;虽然节奏上略微拖沓,但那种技巧上的掌控以及不同形式都着力提供的沉浸感,都让人进入了许芳宜的舞蹈世界。那么痴巅炽热,那么忘我留真。
      • 有几个舞蹈不错 叙事有点混乱
      • 做得最好的一点是,导演用电影镜头去呈现去配合,创作上完全退居二线将舞台交给主角和她的舞蹈,但在某些闪光的时刻依然能看到不凡的托举的功力,这是纪录片创作的正确打开方式。一个成功的舞者,她对身体的掌控和自我极限的不断挑战,她对世界的极度敏感和艺术的不懈求索,大部分时候,对美的攀爬都是孤寂的,身体上的过度运用也会产生病痛上的反噬,可是内心的充盈和由此产生的力量感,浸润在艺术中的纯净值得一切吧。采用戏中戏的方式隐晦地描述了许芳宜的成长过往,谢盈萱依旧在水准之上;好奇是怎样想到穿插孙翠凤一段的,树木掩映柳暗花明后的神来一笔。
      • ★★★☆ 傷病會殺死舞蹈家的第一次生命,許芳宜獻給自己前半生舞蹈生涯的一曲悼歌,會心懷感傷,但尚未悲觀。首部以舞蹈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獎的華語電影,能夠憑藉舞蹈贏過一眾動作片,是許芳宜的實力,也是評審團的魄力。舞蹈能夠承載的情緒與情感力量太飽滿了,一點點浸潤,一點點包裹,然後逐步進入到其情緒中,哪怕有時候並不能理解其中的情緒,似有千絲萬縷的千言萬語,卻依然會被打動。尤其是謝盈萱和陳竹昇參與演繹的少年時代,他們的舞蹈可能不那麼出彩,但是演技將張力拉滿。不過,回到紀錄片本身,實驗性的嘗試不算失敗,只是傳達出的信息量還是有限,看完電影,我會被許芳宜作為舞蹈家的魅力所折服,但是還不夠了解許芳宜本人。
      • 泰坦廳看真的會加很多分,很喜歡片中許芳宜的第一句話:「我從來沒有想過」就跟後面全片所有內容互文。的確是一部用攝影與許芳宜的創作對話的電影,中間有一幕坐飛機的鏡頭,詩意到想觸碰,太美。
      • 姚宏毅作为导演独占我观影史资金投入均价第一🤣…两部纪录片每一部光交通成本都在300+。但这一部没有《金城小子》好看。说是艺术家为自己艺术生命的终结立碑之作,但正如片子最后一个镜头舞蹈家突然复活的即兴一样,表达和被看见的欲望还是那么强烈,根本不想死去嘛。ps所以艺术职业里我最敬佩的就还是舞蹈家,不断打磨意志肉体技艺,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工具和手段,就可以完成表达同时兼有结构和节奏,真是厉害
      • 【HKIFF47】用半紀錄半劇情的形式實現了一次精彩的平行創作,姚宏易的攝影讓電影在美學上保持極高的水準,把許芳宜的魅力無限放大,光是看許芳宜的十三支舞蹈都是極致的享受。
      • 介乎于肢体艺术和纪实影像之间,从作者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作品,艺术表达是真诚的,推荐观看。
      • 侯孝贤监制,原来舞蹈可以被翻译,忽然就明白过来了
      • 创意有的,信息点寥寥
      • 前面一个小时不知道意义何在?后半部光是舞蹈本身和舞者日常,就算拍成vlog都足够吸引人了啊
      • 表达的不好,误解会更多。对这部片子、对现代舞本身,都如此。
      • 摄影和舞蹈都好美 想去看蔡明亮了
    • 豆瓣 6.7 IMDB 6.8 正片
      Sur l'Adamant
      2023
      纪录片
      法国

      坚毅之旅

      Sur l'Adaman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巴黎真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是愚公移山般的劳作(海量的时间、耐心、等待、倾听)——艺术/劳动给心灵的慰藉。
      • #berlinale73# 如果不知道背景的话,它几乎就是一部怀斯曼式调查社会组织结构的纪录片——正如映前介绍所说,这部电影的关键就在没有一个地方直接告诉观众谁是医生谁是病人。于是我们看到一群人竭力为另一群人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现实,这不恰恰就是一种元电影吗?毕竟影片开头就说了,“they are all actors without realizing.” 现实与幻想(或另一种现实)的隔阂在这里竟被神奇地拉平了。最后镜头拉远,外面是梵高曾经画过的树,产生一种奇妙的共振。大概只有这样细腻的观察力才能在此地看见诗意吧。赞美评审团,金熊实至名归。
      • 天然的奇异空间:一艘从不远航又永远飘在远方的船,空镜中的城市像船外的另一个世界。近景特写已呈现一种稍显残忍的真实,于是不必再去触碰“病人”痛苦的源头(或描述痛苦),只须自由跳跃的闲谈,即使不够顺畅,音乐与绘画则给予我们另一扇理解他们的窗口。从对个体的观察转向描摹社群生态,像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合作互助中向外界输出能量。同情心被轻盈地消解,渐渐变成一种渴望。
      • 从《所有的美丽与血泪》到《坚毅之旅》,纪录片频频摘得最高荣誉,既说明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本就并不兼容,但事实上也反映出这个时代西方社会的种种价值体系正在经历全面洗牌。无论是欧美还是第三世界国家,已经不再像过去二三十年有那种博采众长、具备极强的世界性表达了。艺术创作的文化壁垒越来越森严,互相之间存在孤立和隔膜,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境况。
      • 塞纳河畔助眠白噪音,开头睡了一觉醒后发现左右都在睡,掰着大腿强行坚持着半清醒看完,几乎没有多少变化的访谈堆砌,结尾还要总结下中心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巴黎的精神病日托中心办的影迷俱乐部选片看起来也比北影节好
      • #BJIFF# 比起他们的精神状态,我的精神状态才更适合进入这家日托所..
      • 湖畔上,明亮版的《囚》。
      • 75/100 这个机构看起来像是由一些“怪人”组成的乌托邦,其实也无需太谈及是不是疯以及谁又正常的问题,它们显得不太重要。在众多的日托服务内容中,有在强调电影/艺术的存在与作用。菲利伯特处理素材还是有一套的,并非由一场访谈紧接着一场来填满,而重视那些停顿的时刻:房子外的树叶、光线、人物沉默的时刻...被提取出了诗意。
      • #Berlinale #BerlinalePalast #Competition 柏林电影节第二十八部。题材很不错,但也是属于想说的太多,却都没说清楚。片中展现了太多被访者感受,这种表象确实容易得到观众带入,但是远没有提出问题后用更深入的交流来让观众思考来得深刻。群像戏展现不错,聚会带来空间上的扩充,但跳切让真实性大打折扣,而且采访非常密集,节奏非常差,最喜欢的一场戏是谈及感受后的一个侧打,有空喘口气的感觉。(提及很多作品及事件,如瓦尔达的《狮子、爱、谎言》,文德斯的《德州巴黎》,吉姆莫里森,帕梅拉库尔森和詹姆斯迪恩的死亡等)
      • B-. 对精神病患者的展示,总是让人难以忽视影像与对象的权力关系和其中的伦理困境,但这种“不适”,客观上也迫使观众反思所谓“正常”的标准:艺术和精神病的根源都是个体的异质性,那怎样的“不正常“才能被人接受?电影花了几乎所有篇幅去完善这第一问,而在最后十分钟才试探性地扔出更刁钻的第二问:在感性层面,精神病患者都是内在的艺术家,但在现实层面,他们是否能够承担管理者的角色?社会失能的标准又如何判定?诗意的共性当然很好,但这个更锐利也更无解的附加题,或许是更有意义的。2023.4.25 BJIFF 资料馆
      • #Berlinale2023 3.5
      • 13th BJIFF@小西天 他们有音乐,有绘画,有电影,有摄影,有舞蹈,有手工,有诗歌,有文学,他们讲述着各自的创伤,他们讲述着各自的疗愈,但是他们还有永远有差异的账。他们是最作为人的存在,也是最社会适应不良的存在。他们被社会的机械的部分定义为不良,在水上坚毅地以人的姿态存在。看本片需要一些耐心,虽然摄影机就戳在一个地方拍,但是每个人讲述自己的方式构成了一种叙事方式。不过柏林把金熊给这部,我只想说柏林你还是快点别办了吧。另外需要提一嘴,你北影节外语片的译介过程到底有没有控制有没有校对,quote文德斯的德州巴黎的那一小段翻得乱七八糟的。
      • 溫暖,真誠,這樣的片子更大的意義在它的外部,拍出來就已經贏了,很難得的體驗。全球首映,也是第一次看到有精神分析師作為主創團隊一員上臺。
      • 从昨天看完首映,到刚刚颁奖之前,万万没想到这个电影竟然能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看的时候,前面部分还一度在打盹……聚焦真实的特殊人群,描写每个病人的精神世界,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可能就是获奖原因?记得导演后面说的一句话,没理解错的话,大意是每一个疯狂的人,都是一个物种,觉得还挺正确的。三星半给影片,半星给“金熊奖最佳影片”的头衔
      •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Berlinale Palast 并不理解结尾字幕的主题定调,在影片中没有感受到十分强烈的对应主题表达
      • 三星半。这是用谈话构建的影片,那些直击心灵的歌声,琐碎断续的聊天,人们讲述着各自的生活,之前与现在,还有那些失落的时刻,被疾病偷走的人生。诗意、炽热、黑暗、痛苦、真实,也随着话语荡漾出波纹,就像水鸟低空飞过静静流淌的塞纳河
      • 镜头直接对准病人,记录他们的日常和谈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甚至公开谈论精神问题。导演有意识地选择不将这些人放在任何既定属性内,所以没有人称他们为“患者”和“病人”,想让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人,避免物化,这一点很重要。国内同类型题材的纪录片也有,比如马莉导演的《囚》就是不同的角度。
      • 2023柏林电影节金熊奖。7分吧但是金熊有点过誉或者不至于(还记得看颁奖和发布会导演自己也一脸懵逼)。想了想应该本届柏林的主题是“少数人”,基本表彰的片子都是在讲各种各样的少数。片子本身没什么可说的,毕竟尼古拉·菲利伯特也是老牌纪录片导演,技法纯属,本片发挥非常稳定(剪辑相当清晰流畅)。比较意外的“1968的孩子”这条历史线索所勾连出的含义。@观水 老师看完告诉我这片就是福柯《疯癫与文明》里的“愚人船” ,好吧这个角度看,K主席挑的这个片子还真挺有意思。
      • 没有评判、没有审视、没有猎奇。 虽然“精神病人没有家”,但我感到我回家了。(从放电影的时候看到观众玩手机的比例就能看出这部电影会有多少个一星)
      • L'Adamant是塞纳河畔的成人日托中心(「一条船上的人」)。有点像怀斯曼,但并不致力于探讨机构运作,而更关注人本身,尤其是那些有精神障碍的成年人如何展现出其艺术天份、创造力与人性。最精彩的还是片中的几段音乐,以及那个想想自己是凡高转世的人。(不过作为金熊,我宁愿给《音乐》或者《红色天空》)
    • 豆瓣 9.1 IMDB 7.1 正片
      Kim's Video
      2023
      纪录片
      美国

      金的音像店

      Kim's Vide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天,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太好看了(我爸现在就在这个b小镇参加一欧元房产项目,回去出资源了得赶紧给他看看,草泥马的
      • 看完只想高呼“电影万岁”!北影节2023.4.27
      • 所以文艺青年就是会因为报菜名而找到彼此啦!(没有说文艺青年不好的意思)
      • 😭😭😭我操哪有影迷不喜欢这玩意啊!!!!集结电影之魂偷电影,“戈达尔都帮你了,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戈达尔做什么都是对的”,“但是为什么没有昆汀?”我真的边哭边笑😭😭😭永远有那么多人扯着艺术的旗子蝇营狗苟,但永远有艺术之魂真的在燃烧😭😭😭😭
      • 结束后的三次掌声说明一切,北影节给这个片子磕一个也不过分吧。#13th北影节BIFF 保利天安门
      • #BJIFF2023&电影资料馆 北影节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其中插入了很多经典影片的段落,整个调查过程都充满了放克精神,电影培养了一代人,也需要这一代人为其发声。电影记载了历史,拥有所有出现于其中的人活过的证据。韩裔青年成功实现美国梦,而五万多张DVD在电影数字化的浪潮下被满载希望地运往西西里岛。音像店的管理者们企图通过电影为当地居民带来文化熏陶,使当地成为艺术家的天堂,只可惜曾经的约定只不过是服务于政治需要的工具。愚昧的人永远不知道他们拥有多宝贵的财富,历史也始终充满遗憾,总会有大量的电影被世人永远遗忘,无迹可寻。电影之神集体掠夺电影的部分过于热血,当梅雅、戈达尔、瓦尔达、贾木许等人的灵魂齐聚一堂共同完成电影拯救计划时,能感受到属于电影圈的顽强生命力,绝不屈服,永不妥协。
      • 爱电影尤其喜欢收碟的影迷不能错过。一个韩国人在纽约开的音像店被意大利人整个骗去西西里又重回纽约的神奇故事。 从开始满满迷影元素以为只是探寻一家音像店的变迁经历,到卷入意大利政治黑帮疑云,再到以一个Nathan Fielder式荒诞点子集结“电影之魂”取回自己被偷走的东西,直至那句“如果戈达尔也帮了你,那我一定支持,这个人不论做什么都对”,眼睛逐渐瞪圆,观感不断攀升。 最后接盘机构揭晓是我猜中的AD,心里给他们鼓了一百次掌;看到工作人员认真清理分类上架,完全与萨拉米做法相反,没忍住哭了,这才是应有的归宿啊! 此外还有很多电影之神显灵的细节,比如导演生于德州巴黎,比如在看《双峰》时第一次收到金老板回信,比如萨拉米的那场火。电影万岁![230427]
      • 影迷的事,能叫偷吗!
      • 很后悔没有印制电影之魂面具来观看!
      • 最高境界的”影迷的自我修养”:从“看电影”到“救电影”,同时完成“拍电影”。综合了乔纳斯·梅卡斯(Jonas Mekas)的“自制”手法与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的“介入”姿态,最终呈现出安迪·沃霍尔式的大众文化的英雄形象(顺带一提:片中的“电影之魂”似乎就包括沃霍尔的面具)。电影的英文字幕似乎就是Final Cut Pro软件自带的默认格式,因而无疑发出这样的宣告和召唤:“爱电影、拍电影——我行你也行!”最后,所剪取的电影片段包括《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就冲这点也得加上一星。
      • 迷影向纪录片,配上funky音乐,看得很带感。55000部电影藏品完璧归赵的故事。金先生说:连戈达尔都支持你了,为什么没有昆汀·塔伦蒂诺?(全场爆笑)幸好这些藏品被带到了纽约,被分类、整理、收藏、展出并得到应有保护,Salemi只是想带动当地的旅游。金先生的一生落点《公民凯恩》。戈达尔说:事物的来处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向何方。“科恩兄弟的延期费不用还了。”【BJIFF13th/Day5/Scene18·西单】
      • 第13届北京电影节第40部。迷影迷到这种地步也算是到金字塔尖了!向所有梦想家与理想主义者致敬!这事儿本身就太电影了!
      • 去电影院之前:女朋友非要看的什么破片儿? 看完电影后:迷影+纪录片+邪典+黑手党+铅黄?电影万岁!
      • 旁边迷影青年笑的太聒噪了
      • 本届北影节迷影精神赏
      • 他是戈达尔啊!戈达尔做什么都是对的
      • BJIFF2023。非常惊喜,纪录片拍出了故事片的趣味性。影片以追寻收藏家金先生的音像店为主线,将纪实影像和经典电影画面灵活剪辑,讲述了一个对影碟收藏和电影艺术充满执着与热爱的故事。但这并不是故事,当信息化时代将一摞摞庞大厚重的录像带变成了方便流行的NETFLIX,一种对电影的独特仪式感却在悄然消失,对于影迷中的一部分人来说,将实体电影整齐摆放并归类收藏,仿佛它们就会变成触手可及的平行人生。
      • 应该作为资料馆常驻影片,提醒我们电影资料的科学存档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 纪录片不止要记录,还要会搞事情!还有不要丧失那该死的勇气和幽默感
      • BJIFF @资料馆 北影节接近尾声了,感觉今天这场小雨下得正好。生活有时候好像电影,电影有时候好像生活。这个纪录片给我一种《How to with John Wilson》的感觉,很喜欢。以后如果去纽约,要去圣地巡礼一下:28 Liberty St, New York, NY 10005, United States 地址是这个。
    • 豆瓣 9.2 IMDB 8.1 HD中字
      ぼけますから、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2018
      剧情片
      日本

      我痴呆了,请多关照!

      ぼけますから、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年轻时不会想这些,年老时懂得想了也是无奈。应该如何面对死亡?是否活着就不必想死亡?
      • 95岁的老头照顾87岁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太,日本老年人太刚了。即使已经失智,还会时常担忧自己给别人带去了太多的麻烦,要保持基本的体面。 两个老人的对话那么有哲理性,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好好活下去。爷爷被奶奶照顾了一辈子,竟然在93岁开始操劳家务照顾奶奶,甚至做起了针线活。 猪年最后一部电影,让人五味杂陈,希望医学早日攻克阿尔茨海默症。
      • 老年人要保持脑子清晰才好啊,得了老年痴呆真是无法照顾自己。日本的长护制度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还是活得有点艰难,老了哪怕有一点钱也没啥用了。有的老人老年痴呆后会乱发脾气,子女照顾时间长了难免会有怨气发生,难啊。
      • 很多母亲失控的镜头里,能听到导演自己带着哭腔的声音。太难了,怎么去平衡一个观察者和家人的角色。影片本身的力量,远远超越了同期的剧情片
      • 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與足夠維持生活的金錢,活著太久也是一種痛苦,即使是老年人也是想要有尊嚴的活著,老年化社會時代來臨,政府的長照政策是否跟得上腳步?
      • 最感动我的两句台词:“我是个好太太吧?” “今天是父母结婚的60周年,今天也是努力生活,相互扶持的一天。”
      • 不煽情,却依然很打动人。看的好难过...爷爷奶奶一定要身体健康,活的再更久一些啊!T^T8.0
      • 並不是第一次看類似紀錄片,但這部明顯較為高班,當中的材料剪裁以及鋪排亦出色,看得見當中濃濃的親情以情緒變化但毫不渲染造作不錯一看
      • 日本的影片总是有一种魔力,慢慢地缓缓地让人感觉到温暖,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 观察性纪录片,手持摄影很私人视角。看这类片子真的心累,你会幻想自己会不会也遭遇这些?先是看着自己的父母渐渐驼背记忆退化脾气变差,然后就轮到了自己。你会想这一切是不是都是有意义的。但看着爷爷奶奶两人最后手牵手走在路上,你也许会想,相伴一生才是世上最难的事。
      • 三年前,父母为我在市区安置了一处小居所为的是让我能上下班更加方便快捷。三年前,我开始尝试自己全新的生活作息,尝试着让自己活得更加健康更加充实。这几年父母都已退休,母亲遵循自己的喜好成为了一名瑜伽老师,父亲在一工厂找了份现场监督的活继续赚钱。去年,他们将我居所剩下的房贷一次性还清以减轻我的生活压力负担。这几年,我用行动告诉父母即便生活远离了你们,我能够相对克制的照顾好自己,不会因为独居而放飞自我。父母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他们依旧健康依旧有赚钱养活自己的能力不用我操心。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朋友二三,不愁吃喝,有家可回,父母健在。
      • 真实。
      • 看着太难受了,想起《漫长的告别》,人的老去是在失去独立生活的那一刻开始。“长命百岁真是累呀,一直给别人添麻烦。”
      • 课上看的,当时有两个疑问,第一,当九十多岁的老人在照看妻子时,导演在做什么?第二,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是否有不出现在镜头面前的权利?
      • 啊看哭了,是心酸,痛苦又幸福的眼泪啊TAT面对父母以及未来自己的老去,有些恐惧,又好像获得了勇气。
      • 女兒親自拍太不容易了,好多的瞬間都覺得很心痛和心酸,還要這樣作為旁觀者去觀察和記錄,真的太殘忍了,看到老年癡呆並且有些失智的母親在發脾氣的片段太扎心了,以及,為什麼爸爸沒有配副助聽器和買輔助走路的器械,這還是一部婚姻進入老年階段如何在疾病中度過的記錄,看得人很難受
      • 女儿拍父母的纪录片,一生一部的真情倾注,带给人的不止是温情,更多的是心酸和感动。痴呆与衰老是个悲伤的主题,导演用粗砺而抖动的影像直面人生,直面疾病与痛苦,它打破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唯美想象。同题材纪录片《我只认识你》和《勿忘我》拍得也很好,我似乎更偏爱这一部。
      • 妈妈说:长命百岁还真是累呀。在不刻意煽情的情况下,点点滴滴的情感流露真的非常非常戳人。是妈妈的要强和努力还是做以前的自己,是爸爸的努力去帮助妈妈做以前没做过的,是女儿一直饱含爱意平衡工作和父母。每个人都在很努力的爱着,我们也要怀着感恩的心更努力的活下去呀。
      • 老了就是要麻烦别人呀~没想到长寿那么累啊~ 日本人真的过于有礼貌,所以总觉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点生疏。爷爷93岁第一次削苹果,第一次使针,第一次做饭(日本女人真不容易,当然如果她觉得幸福那当我没说) 日本的制度挺完善的,奶奶生气的时候完全就是一个小孩子。 爷爷长寿和健康的秘籍就是,要多阅读,多唱歌(哪怕你五音不全),要多发声,才不会大脑萎缩。
      • 老人和阿兹海默的题材必哭无疑,但是中间几次落泪却不是因为心痛,而是透过女儿的镜头和夫妻俩的对话感受到了温暖所泪下,本以为自己结尾会失声痛哭,结果没想到却是笑着掉下了几滴眼泪,也算是很甜美的结局吧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