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长官请示才能媾和,靠鞭子抽打才能进化,杀死奶牛要以死谢罪,放走人质要换掉靴子。培养童子战士就好像制造小熊软糖,既要有一定硬度又要耐于咀嚼。无线电故障是无序的土地,对镜头读报是自由的禁区。孩子会长大,猴子会进化,蜷在桌底的孩子是否长成复仇的猴子,端着机枪的猴子能否进化文明的孩子。 |
|
不知道为什么没来柏林主竞赛而选择去圣丹斯首映。导演可以去好莱坞发展,影像掌控力和表现力都很高效出色。 |
|
影射哥伦比亚长达60年的残酷内战,将年轻演员引入卡司增加青春气息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张力。从山巅到雨林导演的调度让人惊叹,尤其一场漂流戏太震撼。配乐和摄影都非常给力,制作水平极高可预见会直指各大影节奖项,新一代哥伦比亚导演们或像墨西哥一样雄踞影坛。PS:演Rambo的是女孩 |
|
电影是哥伦比亚内战在高山野岭和原始密林里的巨大留白,用寒冷与湿热的两极野蛮环境中和未成年身上还未定属的能量渲泄和成长空间,只有性别模糊却自带人文主义属性的Rambo经历了自然训练家庭接纳和回归社会的洗礼,但是没有定性的Rambo在社会中依然不会有一席之地。导演影像和声音的风格非常清晰有力,吸人眼球,英语还说得这么好将来肯定会成为好莱坞外籍导演打工大军的一员。配乐可以给满星。 |
|
又生又猛,恍惚间分不清是原始还是现代。时常觉得看此类电影总有一些文化、社会感知上的隔阂,点评它,满脸都是洋人见了中国皇帝下跪时的尴尬。 |
|
#Berlinale2019# 精确的,组织化的,军事化的影像,有别于《阿尔及尔之战》。奢侈的,但并非享乐的视听体验,有别于《野小子们》。是否美国人绑架了哥伦比亚人,而非相反? |
|
#9thBJIFF#杜比声效实验品+浸入式摄影展,整体过誉,视听高度风格化的同时也减损了叙事连贯性。导演很会借用环境意象营造出瞬时的感官冲击力,那山谷间翻卷的云海和潮湿雨林,共同构筑成了冷洌蛮荒的物候空间。但如何将严酷的政治背景溶于这套隐喻系统,来说明“地狱如此恶劣”和游击队内部分崩的原因?这就需要更进一步的调度和具象思维,而不只是想当然的片段轰炸。Mica Levi黑洞般的配乐有些招摇,不过观赏性满分,最后一镜很有力@影史经典凝视 |
|
从山脉、河流到丛林、地下,视觉方面做得挺纯熟,故事基本还是南美电影的思路,年轻演员们非常棒,躁动不安,鲜活肉体,蠢蠢欲动,可惜人物太多,前面镜头太远,看到一半才分清谁是谁。 |
|
6.3 导演想通过自然主义尝试去营造一种生猛,混乱的视听,很有想法,但最后的结果里只有镜头,没有构成电影语言。配乐和摄影单独拎出来自然都是好的,可放在电影里却成了毫无意义的符号堆积,这种不明不白的剧本拖了很大的后腿。 |
|
雨林裡的煉獄,一個政治寓言,鏡頭語言真的很霸道,这片应该送柏林,而不是圣丹斯。 |
|
#9thBJIFF# 看到一半的时候还觉得都尚在可接受范围内,越往后越显生猛大胆,当然指的并不全是情节桥段上带来的冲击,而是整个文本在高度概念化的外延之下仍然保持了十分具象化的内涵,且在充分调动视听情绪的时候也给予观众以自喘的空间。被规训的蛮荒之地、消解二元对立性(道德意义上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行为范畴内的等等)、失效的“野蛮”与“更野蛮”的冲撞、在Rambo的觉醒和更多人的牺牲之中,一切都走向混乱但又渐趋明晰的情境,那种自然的、原始的、浓郁的神秘主义气息是对于整个故事隐隐绰绰的悬置背景的最好注解。 |
|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一卷无法辨别真伪的地方志与组织档案。类似曼多萨《人质》和波尼洛《夜行盛宴》的杂糅,一篇以超前沿领域为选题的论文,可惜只完成了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两部分,至于研究的是什么,导演暗下不表。 |
|
拉美地区偶尔就会出现一部这样的电影,美学风格很独特,但是搁在利桑德罗·阿隆索和卢奎西亚·马特尔,或者卡洛斯·雷加达斯等这些拉美导演之中,这类电影的感应感受其实是大同小异的,算是这些地域独特的艺术电影风格吧,非常不一样,导演亚历桑德罗·朗德思非常有才华和创作力,特别喜欢他在声音上的处理,让人再次看到了声音在影像风格上的某种可能性。 |
|
希望这些电影意识强悍的导演能走更远。© BJIFF |
|
#BJIFF2019#视听语言炸裂了,导演充满自信的叙事,老辣的节奏控制,都非常牛逼!干脆利落又狠,没废话! |
|
电影不应该是概念的产物,也不应该是电影节的产物。对表演的、题材的、摄影的滥用和消费,但也算是当下电影节电影的一个侧面吧。 |
|
科波拉与赫尔佐格的直系后裔(赫尔佐格更多一点)。从山巅到丛林到河底,抛开政治隐喻,制作本身已经相当了不得,还有同样惊魂摄魄的摄影与配乐 |
|
【哥伦比亚】最惊人的是Julianne Nicholson被给予了一个可能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即使她的Doctora并非故事的重心,但几段求生戏单拎出来,已经足够做一个很强的女性电影了,爱她爱她爱她。前半段是成长片中的探索,后半段则有着《大逃杀》那样加剧的紧张,亚马逊河区被同时点出了地理意义和时政意义上的凶险,没有未来,也没有答案,终将等待任何一方的发落。 |
|
不喜欢,又一部豆友一看热评虚荣心作祟不敢打低分的作品。(上一部是罗马)看完感知到导演的沾沾自喜神情像极了毕赣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自我陶醉(说起来毕赣还在试图叙事)这部导演压根就放弃了叙事,并不觉得导演未来可期,能力不足只能执掌片段,每个片段都让人叫好但整体叙事就兜不住了。诚然视听语言接近满分,稳健的推镜很喜欢。但奇诡的音效低音轰炸除了骇人就只剩下喧宾夺主了。与其说大型音响测试,不如说是检验共情理解能力。相信和我一样共情理解能力强的都会感到生理不适,头疼。试图通过观察一些符号去推测背景和时空设定,但都被导演刻意隐瞒,报纸电视机墙上照片屋内陈列都推断不出。人物行为动机无刻画,有的只是展示,太浅表。换个编剧能成为类似猩球崛起的神作,末世有太多有意思的设定可以玩了,像佛罗里达庄园一样浮于孩童视角可惜了 |
|
蛮荒秩序,丛林法则,生存是壮丽也是残酷的。继“蛇之拥抱”后又一部生猛的南美电影,通过视听技巧营造出强烈的反文明气息。几个月前才去过安第斯山和亚马逊河,那些记忆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我竟然没被抓做人质,哈哈) |
|
照这个水平发展下去,早晚稳稳的三大节新宠。 |
|
军官是这群猴子和现代文明的唯一联系,大脚怪杀了军官,他们便涂上油彩,不再说话! |
|
生粝的战争儿童政治寓言,封闭丛林动物般的人类法则,追求刚猛野蛮的影音效果,但整体稍显稚嫩的摆架势有些没撑住所营造的绝望失序原始的氛围。《皮囊之下》《第一夫人》的配乐Mica Levi果然厉害。#北影节2019#资料馆午夜场。 |
|
今年北影节第一部。前半段觉得摄影和配乐有点太华丽了,后半段就开始叹服风格和主题的高度契合。未经驯化的哥伦比亚丛林少年,像是进化未完成的猿类,从丛林伊甸园到绝命杀场,野蛮和文明相互交缠渗透的历史与政治寓言。关注下这位导演。 |
|
#69th Berlinale# 全景。年度十佳预订。圣丹斯世界单元评审团特别奖。果然炸裂的片子!!!这片绝对是柏林主竞赛前三名的水准啊!去圣丹斯首映也不知道是怎么设计电影节路线的……讲述八位哥伦比亚游击队少年(“猴子”们,片名正解大概是“猴子”小分队比较合适吧……)看守一名俘虏,在训练官(非职业演员,本身就曾经是娃娃兵……)离队之后在山区基地留守,进而发生了一系列事件。群像刻画非常成功,但更重要的是堪称华丽的摄影和调度,精确捕捉了人物的情绪——严格军事训练、与世隔绝的生存、只有集体生活而缺乏个人生活的情况下的青春躁动,用很有新意且高度电影化的视听表现出来。影片把困扰哥伦比亚社会长达60年的战争提升到了普遍和抽象的高度。 |
|
今年至今观影最佳 摄影师可能是个神仙 |
|
用力过猛的视听,隐喻还是交给兰斯莫斯吧 |
|
热带雨林反战片真是百看不腻,想到赫尔佐格也想到科波拉,但这部电影还是有自己的生猛之处,节奏把握也很恰当,整部电影看下来是越来越沉浸,到最后当头棒喝,像朝圣也像献祭。 |
|
三星半//突然对这样失控的返祖的电影失去了耐心//有非常精彩的段落 只是我看不进去 |
|
体现电影工业化的艺术电影才是好电影。 |
|
观感奇特的一部电影,水下的摄影和鼓点配乐都让人印象深刻。隔绝在雨林中的游击队少年,回归原始的野蛮人类。#BJIFF2019# |
|
柏林全景单元欧洲首映。模糊时空的处理给影片带来极其神秘的气息,不见敌人的战争,雾气腾腾的山峦,危机四伏的森林,给影片营造出丰富解读的可能性,而其中恒定不变的人性刻画得最为出色,奇怪为什么不直接入围竞赛单元? |
|
丛林原生态,占山我为王。 |
|
山雾笼罩成一个孤岛,如此潮湿,又如此通透。三个人的吻、逐渐翻白的牛眼、砸烂的无线电…渐渐模糊的现代文明,被训练的猴子们终将成精。“我们去比这儿更好的地方…哪儿都去不了” 喜欢看现代人受制于原始雨林中的困境,感觉是在看《全金属外壳》+《浪潮》+《盲山》+《伊甸湖》,配乐、音效、摄影简直要高潮。 |
|
#BJIFF09# 影像风格和配乐都很好,野狼因为别人杀死了牛而自杀,让我想起了前些天因为作业没有完成而自杀的小孩,都是成长中的青春迷茫,体制下的人性退化。 |
|
应该是这几年看过production value 最高的电影。 |
|
本来就是部正常的反映战争期间少年变幼兽的故事,影评里的文青真的哈哈哈哈,没见识真的让人心疼。 |
|
【北京电影节展映】午夜零点场。在哥伦比亚丛林深处上演的内战大逃杀,残酷娃娃兵。把青少年折磨成如杀人如麻的原始野蛮人一般。摄影生猛不少场面视觉冲击感强。并通过音乐营造出剧烈的生理不适感。怀疑在技术上有意将音乐音效调至最大声,简直震耳欲聋。导致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捂耳朵,字面意义上的“从头到尾被震撼了”。 |
|
「猴子」分明是进化/退化的临界点,在广袤的荒野中,视听感觉发达到动物阶段,少年们被训练、被规诫、驯服与被驯服,一种类人/非人的动物世界。 |
|
青春期的内部张力和暴力世界的外部张力,合成一股滚雷,一路从山顶炸到了山脚。 |
|
看到蝇王式故事就生理厌恶 何况这部还混搭了点我另一部打一星的狗牙...倒没想呕 毕竟睡得算香 |
|
就算把现代文明像狗一样栓起来,我们也是被它俘虏的猴子耳耳。
*那个叫影志的号怎么有这么多关注这么多赞?把一部独立的电影称为xx年版xx片+xx片+xx片有意思么? |
|
年度最佳视听享受,漂流那段简直看呆了,以至于电影结束很久,我整个人仿佛还穿梭在哥伦比亚那片潮湿的热带雨林。少年们原始、野性、生猛的气息扑面而来,感觉给他们一整个世界都能被捣毁。最后小男孩的眼神,如杀人回忆里宋康昊般能穿透灵魂,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
|
D / 非常字面意义上的“好看”。毕竟许多段落单独拎出来都是挺不错的视听体验。不过导演大概也没想着用这一套花哨的视听来构建什么足够细腻的情境,所以人物基本上就是随着N次方顺拐的剧情展示外部动作,几乎没有内在探索。试图用镜头将地理环境人文化并提出疑问,但事实上环境和人是完全分开的,人又是完全扁平的。哪怕最终试图提出问题,导演也早已预设好了答案。毕竟某种干瘪的抽象的“人性”早已经存在了,图式化的“人”复苏之后还有什么未来可言呢? |
|
just insufferable |
|
影19349:乐极生悲,奶牛的生死怎么就让少年背负如此沉重?年轻人还是太天真。从自保团结到最后在权威威胁下又各自自保揭发,还是说明年轻人们太天真。论团队的土崩瓦解——美国博士到底还是下手了,人家还是个孩子…… |
|
摄影又美在哪里呢?这不应该是基本操作吗 |
|
四星半,整个一2D浸入式。Egyptian大屏幕前排点赞。不喜欢的大概要说声效奇技淫巧了,但讲道理这摄影机并不炫,和《野小子们》那种manufacture出来的视听语言不是一回事儿。可能主要还是故事节奏越往后越好,动静相切的处理也算顶级惊悚类型片水平。就不像Sundance出来的片,又看到短评讲导演可以去好来污发展了,哪能噶作孽非要去来污,来污拍得出来这种片子伐。 |
|
“演员真的好辛苦啊” |
|
【B-】视听真的绝美,高山极寒与雨林极潮的反差都成功通过视觉与听觉转化成全方位的感知调动,几个云雾缭绕的镜头拍的无比磅礴大气,简直是视觉盛宴。但对这片的夸奖,好像也只能止步于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