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惜了开篇很带感的爵士歌舞,乐舞精神本该更深入地串起女主的转变和内心戏。葆拉*贝尔这次在佩措尔德冷静的学院派之外,外放、尽力地塑造完成了由受害者到加害者,战争中努力活着的悲剧人物,虽然通篇故事还是道德立场预设在先。斯黛拉被送入兵工厂,这个急促的硬切转场,倒很切合当时犹太人的宿命来得如此之猝不及防。柏林的夜幕,浓郁的蓝黑色,在她首次冒险外出踏入舞厅时,散发出超现实的迷离烟雾,一如精心设计的片头字幕,样式分明截取自她那金光闪闪的亮片演出礼服。青春、自由、享乐、音乐,以及战争险境中人的渴求、恐惧、紧张、变异,无论旁观者如何书写、评判,原本都是充分值得理解之同情的真实存在。 这样的电影,如果能作为批片引进,理应不缺所谓的话题热度;精细的品质,也撑得起该有的票房,毕竟同类的《波斯语课》表现不也不错? |
|
斯黛拉苟且偷生,还不如在20岁上死去,可以不必面对惨绝人寰的人间炼狱,可以少受愧悔的内心煎熬,可以早点投胎,哪怕转生为一只和平岁月的狗。 |
|
如果是国内抗日剧 大概对应的就是汉奸吧
国家面前人确实渺小 二十几岁爱唱歌的少女最后就变这样…… |
|
一开始以为女主只是蠢,整个德国被希特勒白色恐怖弥漫,她满脑子却只有演出,到最后为了苟且偷生背叛同胞,才发现她又蠢又坏! |
|
题材不新鲜 战争年代忠诚与背叛的抉择. 也是致命的抉择 但全程下来 没有感觉到深沉的场景和片段. 套路化 甚至没套路够...的那种程度. 必要的反思还是要有的. 尤其涉及(近在咫尺的)奥斯威辛困境. |
|
传记片本来就很难拍精彩,克制又有渲染,大量的黑场转场让人脑补那些不必言说的过程,其实挺有设计的。只是铺陈有些太多,重场戏再做足点就更好了。 |
|
Faudrait savoir s’assumer quand on sait bien qu’on est une salope confirmée |
|
不确定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是否能做出“正确”决定。战争真的会bring out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葆拉怎么瘦得成飞机场了jesus! |
|
Paula演得很好,尤其是慢慢变成癫狂的状态。两边通吃平衡不了好痛苦。 |
|
魏玛时期的德国爵士乐和歌舞场景令人向往,第三帝国时期其实也有爵士乐的痕迹……片子很德国,明明可以很煽动情绪但整体相当克制,葆拉·贝尔演得精彩,把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角色诠释得非常到位,德国95后这批年轻演员她应该是天花板了。 |
|
7.7分 剪辑不够理想,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达意。「“Let's misbehave”」是贯穿全片的双关。 前半程Jannis Niewöhner以最张扬恣肆的姿态steal the show——是以置身乱世,惟有少年意气地misbehave才能抒发出所有的愤懑。愈是绝色的面庞,愈得见荼毒、屠害之的时代之蛇蝎心肠。群魔乱舞一幕魂穿《地下》。后半段才是Paula Beer的个人秀:出于年龄考虑,她并不是斯黛拉的完美人选;但她演绝了人直面死亡时本能的恐惧,以及历尽风雨后的恍惚、麻木与无尽的悲怆。惟有背信弃义地misbehave方可保命,此谓真正意义上的恶行,可你又怎忍心怪她屈从于求生的本能? 电影亦真正表达出她出卖朋友时内心的煎熬。站在后人的视角回望,只觉处处苍凉。 结尾多么好啊! |
|
大概因为期待比较低所以看完觉得其实还成。毕竟全面展现Kollaborateur的似乎不多。喜欢趁空袭闯空屋听女武神快乐蹦哒那段。Jannis活泼疯狗,可爱。里头还有护照伪造者Schönhaus,这片比专讲他的《护照伪造者》还是强一些的。 |
|
3.5/5。着重于讲清楚故事,想到《柏林的女人》,同样是施害者与受害者双重身份错位转换,德国人拍这种类型太熟练了,好选题拍不出电影感,很遗憾。 |
|
赤裸残酷,官能性呈现斯黛拉一次次被侮辱侵害,出卖同族。暴行几乎没有掩饰。 |
|
女主角看着和她妈差不多年纪,演员选的实在不合适 |
|
看到斯黛拉最后的结局,人是否需要为自己在生存和道德双重困境下遵从本能的行为负责,她的内心总会有个定论,而真正的审判也不在法庭上。 |
|
这种题材较少见,一般都是保护了多少犹太人云云。。。 |
|
细节做得不错,对人物的同情也较为克制,运镜也四辣么肥四,但对人性的探究缺乏深度,可能是因为人物原型所提供的素材不充分导致的,但该片的重心显然应该更倾向于战后庭审以及斯黛拉的两次自杀,甚至该围绕庭审插叙回忆,把人前抵赖人后忏悔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更透一点,而前面的部分过于冗长,过于常识,过于讲求平衡 |
|
老影迷阅片打卡~(照例贴几张截图) |
|
历史大势下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凡人无奈的苟活。 |
|
影片讲述了一个民族内奸的堕落史,虽然惯例式的对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进行了反思,但其意味并不强烈,反倒是不经意间展现了些许犹太人劣根性——自以为傲的侥幸。影片中的犹太人是自以为聪明的、富贵的、侥幸的;战争发动初期犹太人就已经得到了局势不妙的消息,但依然心存侥幸的不舍财;在局势崩坏的情况下,一边狂妄自大的自诩聪明,一边侥幸的顺从;他们根本就没把日耳曼人当人,所以他们从不在乎一战末期他们出卖德国的事,所以他们敢在日耳曼绝大多数民众水深火热时继续过着与主体民族阶级割裂的富裕生活,但是日耳曼人记得;何等狂妄、何等疯狂,所以在人祸来临时已避无可避。女主就是这种侥幸与狡猾的显著代表,而女主的堕落并不让人意外。缺少国家认同、民族特性唯利是图的情况下,贪生畏死不是女主一个人的选择,但其短视愚蠢也可见一斑。 |
|
摄影不错,但电影太碎片化了,感觉导演和编剧的能力还不足以架构这样篇幅和沉重主题的作品。主角的塑造太平庸了,明明是很出彩的选点啊…… |
|
没拍出什么新意,老生常谈的传记电影真的不好看。葆拉贝尔也没什么突破,她真的很好的演技派,在这种电影里浪费。 |
|
真正意义上的恐怖片 |
|
只是想这个女演员了而已 |
|
看过~ |
|
切入点独特,着实让人觉得窥探到了阴暗面的细缝之处。也许正是在极端环境下,人对于生的渴望大于一切道德或是法律 |
|
#JIFF23 @Ritz |
|
斯黛拉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那个梦想进军百老汇的爵士女歌手早已死在纳粹的时代。 |
|
极为失败的传记片,典型的流水账,剪辑烂到家,用剪映就能完成的水平,而且葆拉·贝尔如此努力的演,我仍然看不到她作为犹太人变成叛徒在转变中内心的煎熬,剧本对人物的塑造是灾难级别的,完全就是为了叙事而叙事,为了完成而完成。 |
|
一些鸡零狗碎的剪接 |
|
不把别人送进奥斯维辛,自己就得去奥斯维辛。她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
|
德国娱乐圈真的是一个圈!这次是Paula和jannis搭档了lol |
|
这就是为什么和平很重要! |
|
其实就是“犹奸”,知女莫若母,她妈妈早就说过她是个荡妇,一点没错。倒是德国人的遵纪守法放她一条生路让人没想到。当然如果她能活到现在也许还能翻案! |
|
飞机上看的 |
|
剪辑在惩罚每一个走神的观众 这个题材已经拍烂了 很难再出新花样 观感比朗读者 波斯语课差远了 |
|
第一次看Paula 饰演这类不讨喜的反派角色,看的让人有种疏离感,电影的镜头衔接感觉有问题,前后之间的跳跃太大,缺乏逻辑和连环,看得出来主创有很大的心思去拍,故事选材也很好,但在整体的驾驭和掌控缺乏核心,比较凌乱,是一次不成功的创作。 |
|
一个犹太婊从老鼠到纳粹鹰犬的励志片 |
|
为什么这个故事节奏这么奇怪 |
|
5/10 剪辑太碎了导致观赏性极低。更大的缺点是剧本,完全和维基百科上写的personal life一模一样(除了结尾的自杀部分),不禁让人怀疑这片子真的是按剧本拍的还是按百科拍的。有Paula Beer,有Jazz等一大堆我想看的元素最后还是在影院两小时坐牢般的观影体验。 |
|
狗又演了一个貌美坏男人,又贡献露肉一次 |
|
20241220214900 |
|
平平无奇的传记电影…不知道是剪辑还是啥感觉很没重点,为葆拉贝尔看的 |
|
故事不错,全程没走神。演员可以镜头也好看,剪辑有点碎,略可惜 |
|
剪辑好烂好烂好跳脱,啥都写了啥都没写出来,小姐姐怕死当奸细真的不够聪明也不够狠,但没办法恶人夫妇Jannis和Paula好猫狗好配啊🤤🤤🤤(还是不愿意面对Jannis比北极熊大的现实! |
|
这个剪辑对于adhd来说真的不算友好🙂↕️ |
|
不错的传记电影~即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这需要多么强大的自我,才能走到这一步~嗯~请原谅我是个喜欢举一反三的人,最后的那段字幕,让我想起了……想起了……想起了…… |
|
关于斯黛拉生活的逃亡描写比较冗长,片长近半才开始叙述其出卖同族换取生存的行径,最能突出“战争激发人性之恶”主题的战后庭审却一笔带过,整部影片节奏十分跳跃 |
|
剪辑比较碎,有辛德勒这样的无私助人着,就会有斯黛拉这样为虎作伥的"受害者",毕竟,人为了自保,很难说作出什么样的选择。"但我们要确保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