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女,一个正在慢慢消失的职业。看着镜头里七八旬的老太太还在尽力浮潜,也许生活就是如此艰辛的。她们其实都有各自的苦难,这种苦难有结构性因素造成的,也有很多是社会变革引起的。虽然可能不会改变日本拍核废水的事实,但她们也努力争取过。在感动之余有听到一些可能人为引导的倾向性话语,不过更多时候还是看到她们的朴实无华。感动于她们的执着和乐观,还有和年轻一代海女之间的女性情谊。 |
|
很有力量 |
|
A24的纪录片 少见 |
|
#🍋观影# 自古以来就有的海女(日本也有),这个职业,从前拯救丈夫,现在保护自然,看到她们衰老的面容,残破的身体,甚至没什么文化,却敢于自由地表达,觉得这样的女性真了不起!片中海边神婆做法的那段真的很韩国,也有点败笔。 |
|
评论区那些打低分的是真看懂这部纪录片了吗?不了解海女,没有兴趣或者看不懂的可以不看,没必要强看,又吧啦吧啦一堆与片子无关的P话。海女的职业非常古老,风险大,中国也曾经有。她们的存在,和海洋密不可分,更是生活所迫。因为危险和辛苦,已经没有什么人愿意从事这个职业了,所以才是最后的海女。 |
|
标题真是一语双关,不仅揭露海女职业后继无人的本质问题,也是明示海洋环境污染对于职业环境的重要影响。那种真实平铺直叙,看似只是事实陈述,却给人内心深远一击,一切尽是时代的眼泪。 |
|
顽强的女性在哪里都闪闪发亮。但是作为纪录片,有点零散。音乐好评。 |
|
BIFF 2024 No.3|面临生存困境和后继无人危机的韩国海女纪录片。四星主要给题材和海女们本身,片子剪到100分钟更好……部分素材看着略尬。UN承认也好去发言也罢,最终都只是心理安慰,十分无力。映后导演和海女们都出席了,感觉很棒。制片人之一居然是马拉拉…… |
|
女人与海,强壮的臂膀和声量,和大海对抗而共生。最后走入到政治里去,竟然也有一些悲壮。 |
|
济州岛海女的抗争。
人至少应该拥有能被感动的能力,虽然一系列抗争从结果上看是然并卵,但是至少抗争过,在时间长河里留下注脚,供后人参考。 |
|
靠海吃海而已,还守护大海,守护你个JB,你一海女看眼大海就知道污染是从中国飘过来的,SB |
|
有那么点硬拗的感觉。 韩国想给"海女"文化申遗,奈飞想置入部分环保和反核污水排放的议题。双方各自成就对方。 我个人觉得这个"海女"文化本身存疑。说是男人太懒,不愿做,就只剩女人去下海... 个人猜测是因为战争原因。小小济州岛,高峰时,曾有3万海女?天天下海采集,恐怕要寸草不生了。 |
|
“ 一开始我甚至不会游泳 但我喜欢大海 我想避免做家务 妈妈会在家里对我发号施令 而当我在海里的时候 我可以自由地玩耍 ” |
|
原来是一部环保纪录片,没拍多少海女的生活,主事件主要是拍海女群体在民间环保组织的指导和组织下,集体上街举牌子抗议日本政府排放核废水,她们担忧核废水会污染海洋,影响下一代。中间还穿插上年轻一代的海女拍短视频直播,海女们搞拜神活动跳大绳,素材有点乱。2024年9月20日的新闻说,中国将恢复日本水产进口,日方同意协调IAEA扩大核污水监测范围,如今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她们在片中的担忧,也回应了国内网友一直以来的担忧。 |
|
男人嫌辛苦不做的职业轮到女人做。从老年海女到年轻海女,女性职业与家庭平衡并没有因代际不同而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短视频和祭祀的素材、以及两代海女短暂见面时老年海女给年轻海女说媒的部分都很有意思,但为了最后更宏大的主题并没有做出更多的展开,蛮可惜的。 |
|
去济州岛的时候天气很好,远远看到一些海女在工作,虽然没能近距离接触,但从岸边还是能看到她们的橙色浮漂。岛上有很多以海女命名的餐厅,还有不少雕塑和壁画,能感受到当地人对她们的自豪。不过看起来海女在医疗和保护方面的保障,似乎并没有和她们作为联合国文化遗产的地位相匹配。 |
|
评分偏低,主要是趣味性不足,前面有海洋的部分悦目,后面涉及政策就比较枯燥,但线索“何以为继”非常清晰,从代际传承到福岛排污,再回到两代人的交集(做媒),最后在潜水时响起劳动号子,很完整,可能有些人更期待的是《走私》的部分吧 |
|
当深入了解到这样一群人,一种文化之后,我深深的被蝴蝶效应带来的改变感到震撼,这就是命运的无常吧 |
|
层次丰富,切近当下,观感舒适,好纪录片。讲的是人类与海洋的相处之道。 |
|
除了片子本身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对她们生存状态的披露之外,电影由美国发行/她在联合国被迫以英语发表声明都说明在处理世界问题上依然是以西方世界做主导的,明明是受灾一线,韩国政府却在片中根本未被提及。 |
|
类似《我们的蓝调》这样的影视作品已经对海女生存、日常都做出过覆盖,当真正成为镜头下的主角后,反而感觉纪录者未曾想到到底该做怎样的切入和影像补充。将标题里的“最后”成为重点,却将更多的篇幅放在废水这样有些大的时政讨论中,却有些忘记了经济方式、生活习惯对职业的冲击。偶尔一些地方,像是突然想起芙的和海女日常产生“联动”让人会心一笑;但更多的东西却未有见到。 |
|
还以为是讲海女的 |
|
在海水和空气中渡过一生的女人们。 |
|
后面一小段是关于日本排核污水 |
|
😭😭😭 |
|
“主旋律”,但是可爱的。 |
|
额,很难评,我以为能看到为什么这个工作叫海女,是因为男的嫌苦不干还是,怎么养家怎么改变命运了啥的,没想到:
明明是靠海吃饭,结果说成海的保护者(本子:那我们捕🐳是为了科研很合理啊😓)
明明是垃圾,强调是我们这和本子飘过去的,然后才补了一句棒子城市也有些,嗯嗯对你们自己没垃圾😓
一直提自己是联合国认证了blabla,缺啥就要提啥啊真是,最烦棒子提咩文化咩国际认可,偷偷藏不住😓
最后一半都在说抗议本子核废水,那这个标题是不是就起错了。
|
|
牵强的描述 |
|
为什么只有海女 |
|
另一种意义上的《老娘与海》,关于海女本身的挖掘比我想象中的要少,很多篇幅聚焦在海女现今的生存处境和为之所做出的努力与呐喊。年轻海女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海女文化看到了当下视频媒介其实承担了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部分,还是很触动的 |
|
除了劳动女性的韧性,还有一些非常真实的部分,等车的时候为了几点出发而吵架,受伤的时候说:因为工作太危险没法上医疗保险,只有死了才给补偿,这样的工作状况得到联合国认可又有什么用呢。但是被“联合国”或者说现代视角观看的感觉太强烈了,到福岛事件出现之后的部分更是如此,海女在争取生存的权益,也在争取被看见的尊严,那观看她们的人,关心的只是议题还是其中的人呢? |
|
女性在生活面前的坚强,从不输给男人 |
|
在这个老奶奶团体身上还能看到很多亚洲妇女的传统。不过肯定的是她们应该是最后一批了。一半篇幅在福岛核废水事件。其实与核废水更相关的题材太多了。如果能跟一些老奶奶的生活可能更深刻。 |
|
没想到这么touching BIFF2024 |
|
对于海女,有种熟悉的感觉。她们就像是济州岛的一片母性力量。片子拍的主要是海女的职业在消失,海洋的文化也在消失… |
|
这哪是讲海女啊,分明是借海女讲海洋环境 |
|
名字很吸引人,但内容实在一般。 |
|
海女也许终会消失。涉及到海女们反对日本排放核污水的活动。 |
|
本以为又是讲韩国海女的故事,结果就前面简单带了下,主要还是借壳讲环境保护,后面大部分是在抗议本子排核废水。 |
|
年迈的海女和做直播的年轻海女。再加上抗议核废水排放。 |
|
感觉拍的并没有真的聚焦在海女上,后半段着重在讲日本排放核废水去了 |
|
经济独立 身体健康 |
|
前半段铺垫,后半程环保抗议是重点。对”最后的“这个主题,只用一种近未来的危机感是不足以造成冲击力的。 |
|
海的良心(第一次嘗試日語字幕觀看 |
|
纪录片拍摄的时候日本还没往海里排放核废水,而如今核废水都已排放一年多了,不知道片中这些为此集结抗议的六七十岁的海女们,看到这一结果是什么感受,她们中有多少人在这段时间已经离开了?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女这一职业必然会像很多传统生产模式一样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消亡,即使被联合国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结果也是将来当做一种民俗展示来存在,想要恢复往日的兴盛应该是不太可能。所以,某种意义上这批老人确实算是最后一批“真正”的海女(那两年轻的更像是走网红路线的),对她们来说,这个工作更多是一种习惯和快乐。也不得不佩服她们的身体,长年累月如此高强度的劳动,还这么长寿健康,愿她们能更长久地享受这种生活。 |
|
本来想打个高分,可里头的大妈说垃圾来自中国和日本,怎么你们自己就不产垃圾么,那不好的事情都是别人的,就你们干干净净,如果不是中国日本对海胆的消费量你们这个工作都没有了好吗?讨厌这种默默宣传对立的片。 |
|
2.5。 |
|
#2024年电影#《最后的海洋之女》
一群真正靠大海为生的女性,在济州岛、巨济岛拍的纪录片。
她们的年龄都在六七十岁,最大的九十岁,曾经因生活所迫当海女,又真正热爱大海。
片中记录了海女的日常,她们的艰辛以及几乎没有的保障,生病、受伤都不能保险。
她们对日本排放核污水的抗争,以及巨济岛两位三十岁海女的传承与宣传,女性之间的团结与互助。
她们黝黑的脸上呈现的是坚韧、乐观与勇敢。
(又一次感谢电影,是我打开世界的最佳途径,让我不被自己狭隘的心性所困) |
|
配乐不错,尤其是祭祀活动那首歌。关于海女的部分也就有一半,对于海女的过去介绍的并不多,尤其是技术性数据几乎没有,对于这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来说,显得拍摄者的专业知识缺乏;另一半是抗议日本排放核污水的内容。 |
|
韩版《老娘与海》。海女这个职业不仅因为高危越来越少女性从事,而且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