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Berlinale Premiere
观众缘好是可以预见的。这种简单直白的剧本和没什么门槛的视听和表达,不放在死气沉沉的柏林主竞赛,就是在普通院线也大抵是会爆的。
这剧本都算不上是大女主叙事了,这tm妥妥的是凤傲天叙事啊。第一次摸钢琴就玩出左手主旋律实在太难绷了,爽文都不敢这么写,莫扎特都没您这么天才吧。但话说回来,对阶级森严的古典乐发起音乐革命,不把女主写成天才也就只剩血脉压制一条路了,这两个哪个更土味我也实在不好说,以及极为脸谱化的配角们。这一眼望到头的王道叙事放在日漫或是JRPG里还能接受,在柏林主竞赛实在是太幽默了。
加之音乐革命的主题但音乐的运用也称不上太严谨;最后也是用最肤浅的方式来实现人文关怀的价值。但就跟这电影最后拍的一样吧,观众喜闻乐见,我们这些原教旨主义者算什么呢。 |
|
这不挺好的一部女性电影嘛,那场高潮戏拍和剪的都不错,女性音乐人/作曲家以一种重新夺回自由的姿态为自己赢得了话语空间。尾声部分略冗长。唾弃本片的人是否和片中的男性角色一样认为这是一个该立即停止的离谱玩笑呢?退一步说作为爽文叙事又何妨?把这个当作槽点开喷之前先细数一下有多少以男性主角为中心的爽文电影好不好?@Berlinale74 |
|
【74thBerlinale】请看请看请看。全程哭得我稀里哗啦的,谢谢伟大的女导演拯救看完another end和l’empire的我。献给被历史埋没而隐身的女性作曲家,我们被父权限制被宗教限制,但我们依然坚持旁若无人般唱歌、舞蹈、演奏、作曲。女性凝视真的太舒适,没有姐妹不能活。 |
|
好看是好看的,但是哪有这么简单的一条线故事。王子和公主一路有小兔子和小鸟们帮忙,顺利轻松战胜艰难险阻,最后幸福生活在一起。配乐风格是80年代italo disco混techno,几段浅尝辄止歌舞戏的拍摄手法也是照搬好莱坞,就没什么新意。好主题好立意,可就跟导演在首映后表现出来的状态一样,过于简单天真了。 |
|
用沙漏在交换演奏权,用音乐去争夺话语权。你的神明并不能救赎我,只有我们的乐谱能够拯救你。地下室的烛火里谱出的音符气死了总督,是在亵渎上帝,但却是音乐在这座教堂最直击人心的瞬间。钢琴是属于孤女的礼物,音乐让哑巴也能发声。在密闭的地窖底,在勒紧的胸衣里,不要为男人割腕,要为自由颂歌。 |
|
6/10。以赋权为中心的女性爽片,全程顺拐有如神助,最后为教皇表演一场大闹教廷,可笑的权贵精英们乱作一团,竟然赋予了姊妹情谊改变音乐创作史的能力,整体情节的潦草令人担忧。影片将大众流行音乐与古典乐范式融合,来呈现近代威尼斯的历史变迁,一群从小被遗弃到寄宿学校的女子忍受着宗教僵化的管理制度,通过音乐与情绪感受的联结,重新找回生命的活力,女人们劳作的声景被特蕾莎视为一个独特的存在信息,激发了她凝聚人心的弹奏才华。当内敛沉默的特蕾莎弹奏着奇怪的音符,吸引着露西亚的伙伴们快乐地合奏,露西亚严肃的古典乐却叫人昏昏欲睡,情急之下她对特蕾莎的攻讦,包含着音乐划分的等级秩序,她所信仰的理念遭到了打击,贬低不识字的特蕾莎以抵抗对新兴事物的恐惧。结尾那些历史灰尘中被遗忘的女人,在公共空间的表演展现了坚持创作的历史。 |
|
这种质量的电影都能入围柏林主竞赛,可见今年柏林是有多差 |
|
#Berlinale主竞赛 |
|
这才哪到哪啊就女性向爽片???做出这个评价的人是第一天生活在这个父权制社会吗?? |
|
虽说在柏林电影节这样的欧洲电影节是不太典型和恰当的存在…被誉为傻白甜迪士尼公主爽片,但本片带有个人强烈的主观倾向和情感,因为在看电影中几次泪目,会觉得女孩们真美好,这样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真美好。会沉浸在童话所带来的梦幻与感动当中,但历史之上有这样的女性艺术家们存在过,将她们最美好的一瞬留在银幕上又未尝不可呢?典型的双生花形象的塑造,以流动于世俗之外的灵动,跳跃与专注和努力在世俗之中,依靠正统的艺术和持续性的积累来打造出的更加典雅和尊贵的艺术。但无论是人还是音乐,古典与流行并不是孰低孰高,需要比较跨越的阶级,更不是完全持有各自调性,在自己的墙内闭门造车而不看向对方一眼。真正美好的艺术无论技巧如何,形式如何,总能与灵魂共振。触动人心的音乐打破生命的僵化状态,何尝不是顶级的美好 |
|
1800轻音少女,坦白讲,我有点喜欢!进柏林主竞赛属于是时代风潮吧,如果欧洲年轻一代真是这样的精神状态,那我也不得不说句respect,大革命已经遥远到可以这么可爱地去呈现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从《间谍之妻》到《利益区域》,连人体实验和大屠杀都在被用最新的数字影像技术去负负得正地讲述了,那么一部坦诚明快的上帝将死时代的童话的出现,也是可想而知的吧。观众反响极好,全场欢呼声满天,我倒愿意是由这部电影来引起,而不是《过往人生》。 |
|
片子本身没那么好,但是还是多给一星。生而为女人。 |
|
类似《women's talking》,《助产士》路线,以女权代替理性对抗神权重写历史,发现历史的无声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哥哥(✓) |
|
开头的女主脑中音乐节奏的外现挺喜欢的,但结局真的是太不现实了。 |
|
比预想的要好很多。虽然作为长篇首作确实有略显不足的地方,但胜在通过音乐传达出的情感和对灵魂自由的渴望都是真挚的。因此结尾即使客观上有些失真,但个人倒不介意把它当个理想情景再延长一点 |
|
有像《圣母》一样在不停的矛盾冲突中最终激发出强大的女性团结度的主题情节,也有像《某种物质》一样将试图讽刺与鞭挞的反面人物刻画得如同卡通片一般滑稽可笑的小料辅佐,但最厉害的却是全片真正做到了用音乐去推动故事的发展,让每一个音符真正成为情节节奏的注眼,在一次又一次旋律的螺旋式上升中最终让所有观众都达到与乐曲的终章完全一致的情绪顶峰,也同时在这一刻让人明白,原来真的有这样一群默默隐藏着自己能力的女性,当她们的能力历经磨难之后终于现身世上的时候,我们才清晰地知晓,原来荣归主颂的这个“主”,其实是女字旁。 |
|
不理解这么多一星,是因为觉得不配主竞赛提名么。仔细想了下,这个片子是近几年看过数一数二好的现代女性主义视角进入历史戏的作品,而且元素丰富,角色丰满。19年有幸看过Irvine Welsh写的一个名为Let There Be Rock的好剧本(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拍出来),第三幕异曲同工。 |
|
@Belinale2024 一篇girls help girls的爽文,一路平坦到底,剧情确实有些草率。但确实在疲惫的电影节后半程庆幸看到这样一部轻松愉快的影片。开场的编排惊艳,后面的每场音乐段落都赏心悦目。贯穿全片的电子音乐时时提醒本片的当代视角。最后一场在教皇面前的表演是姐妹们的无政府主义狂欢,女孩们用流行歌舞尽情释放快乐的能量,而一旁的各路精英权贵们乱作一团,在电影宫这个空间里展映也似乎影射了骚动的影评人们。《芭比》之后又一部女性和大众文化的携手之作。 |
|
那些打一星的,你们是也被锁在阁楼里了吗? |
|
与《还有明天》形成了有趣的互文:音乐展现女性态度,女性也有向压迫她的人说不的权利。
结尾高潮段落,女孩向老师、教会以及那些死板的音乐模式反抗,完成了属于她们自己的音乐会。总督看到这不受控的一切竟然一命呜呼,可笑又脆弱的男人们。
喜欢她们在地下室共用钢琴作曲歌唱的部分,奇特的旋律,饱含真实情感的歌词,后面女孩们也用这个方式鼓励自杀未遂的露西亚,音乐是有救赎力量的。
特蕾莎并非哑巴,开口说话代表她主动为自己争取利益以及行使拒绝的权利。从失声到发声,女性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身份转变,类似《钢琴课》。
一代有一代的个性、想法和讲述方式,正是每一代对上一代的反叛与创新,才构成了一个又一个艺术新浪潮,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不要遗忘高墙里女性音乐家们,需要更多这类打捞历史尘埃里的女性的作品。 |
|
很喜欢诶!真希望最后理想化的结局是真的就好了 最后结尾教堂段落太讽刺了 女孩子的友谊真好 |
|
帕瓦罗蒂坐在下面听到1800年的意大利歌剧融合了disco和现代techno不知道会不会愤然离席,平时不听歌剧还是别硬塞音乐了,和电影的不匹配度让一个本身觉得音乐剧再差还有音乐听的我坐在下面昏迷, |
|
剧情弱,音乐好听,议题加分。@ 小西天 |
|
十八世纪的故事背景叠加现代的音乐风格,声音,尤其是音效设计做得尤其出色,每次演奏的时候我觉得我脚下的地板都在震动,就是这个故事有点…我挺喜欢四个女孩子之间相处互相帮助的那一段的,很触动我,但是结尾突然上升到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宏大叙事里,让我觉得有些割裂,但是映后采访里,导演又说是为了表达这样的内容才拍的这部影片,以及一些自我表达的内容在里面…umm只能说我和这位导演的脑电波对不上吧,我会觉得前后的衔接有些问题,角色的剧情比重和人物弧光不完整,但整体来说还算不错! |
|
【4】立意,叙事手法和歌剧融合非常好,但观感很差。一方面是整个电影是跟宗教有关的,而基本跳脱不了女性反宗教压迫的叙事,二是电影拍的太顺,堆砌了议题让整个电影有内容,实则非常空洞。导演很厉害去让主创们真唱,以及有思维地勾勒,最后大闹教堂那场戏就很明显看出新导演水平能力不足而拍成一场闹剧收场,也以闹剧收场。终究是真主的宣传片吧。 |
|
#74th Berlinale 直通高潮的断章演练 情绪佳 故事欠奉 |
|
viva Gloria! |
|
Such a girly and lovely film |
|
这不挺好的一部女性电影嘛,那场高潮戏拍和剪的都不错,女性音乐人/作曲家以一种重新夺回自由的姿态为自己赢得了话语空间。尾声部分略冗长。唾弃本片的人是否和片中的男性角色一样认为这是一个该立即停止的离谱玩笑呢?退一步说作为爽文叙事又何妨?把这个当作槽点开喷之前先细数一下有多少以男性主角为中心的爽文电影好不好? |
|
音乐是武器,是自由的颂歌 |
|
…这种程度就是爽文了啊?爽哪了啊短评就嗷嗷叫 我还以为起码是John Wick的爽度 |
|
19世纪初出现爵士钢琴演奏和afro beat合唱有点穿越,但结合拿破仑大闹欧洲的时代背景,被解散的修道院孤女音乐家,无人问津的花朵🌺被禁锢的、被侮辱的、被抛弃的🌼声音响起,神父被反禁锢,总督被气死,教皇惊慌失措,一切又合理了 |
|
Sing your thoughts, sing your life! 音乐人拍电影这个音乐水平也太突出了!没想到今年的主竞赛还能有一部双女主爽片看得我老泪纵横((配乐不是italo disco 是导演参考Vivaldi写的pop |
|
女性用创作力发起的一次“革命”,但太浪漫化想象与处理了。 |
|
开头很惊艳 结局很喜欢 这绝对是女性导演的作品 |
|
结尾音乐非常好听,也很感人,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感 |
|
何止是女性作曲家和音乐家隐入尘烟。说累了girls help girls,让我为你颂歌一曲,我的姐妹。不知道为什么就哭了,是美好的旋律啊! |
|
一部四处开挂的大女主爽文,以现代的思路和价值观去写上世纪的事儿,非常有观赏性的结构和各种元素,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音乐的铺陈和表达,都和电影的年代设定不相符,但又是某种打破类型和题材偏见的一种当代性的尝试。 |
|
#意大利电影新锐导演影展 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音画体验很满足。是女孩子们之间互救互助的温暖故事,表面很清淡轻盈,但似乎大尺度都塞叙述里了哈哈哈。借对音乐的探索去探讨自我的觉知太棒了——音乐本身应通向我们内心最纯净的情感和感受,是内心真实的表达;因此先是从对音乐的热爱达成了女孩子间的情谊联盟,再进一步用音乐引出女孩子们的真实情感流露和生命力,这种融合很美。影片对自我、肉身以及心灵三者的探讨也很有趣——“让渴望和爱回到我们的体内”——那也是它们最初生长出来的地方。今日两部电影都有让女性闭嘴的情节;大抵女人一旦开口表达观点就不得不思考,而重新找到思考能力,并找回自己内心那团火焰、那束光的女人,都会太过具备威胁性吧哈哈哈。最后,如果说中国人被认为都会功夫的话,那我真的觉得意大利人多少都和音乐沾点边。 |
|
5.0。拍了個了無血肉的劇本大綱。 |
|
3.8上海导演映后
非常喜欢!和《还有明天》正好是女性电影的两个不同的创作方向,一个更现实主义,反应了女性在历史和现实中的苦难,而这部电影则更乌托邦更个人化,着眼点很小很具体,集中在了五个女孩之间的女性友谊和音乐梦想上。但是在当时,她们真的能有这么好的结局吗?我不愿意去想,但我希望她们都可以像电影中一样奔向童话般自由的未来。 |
|
这些女性(女作曲家)就像干花一样,夹在历史的书页中 |
|
2024BIFF 开场前看到了导演的寄语就很喜欢导演这个人本身,无需多言,一看就是女生主创做出来的片子,女性友谊万岁!自我表达万岁!看电影的过程中除了能够感觉到音乐的流畅,还能很深刻地感受到镜头的呼吸感,果然在映后导演提到了,所有曲子都是她自己写的,现有曲子后有分镜,真的像mv一样舒服!看完其实是小小流泪的,结果一打开豆瓣,好嘛,压抑了一整部电影的女孩们直接被打为凤傲天,吃了那么多的苦有些男人可是一点不提啊😅很难否认有一些光环加成,但也正如导演所说,历史上的作曲家都是男性,为什么没有女性作曲家呢、于是有了这个剧本。另外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导演自己是学音乐的,女主之一是一位摇滚乐手,因为平时妆容很摇滚所以没人认出来她hhh导演说会在韩国上映,也希望来中国吧,总之是2024年以来最喜欢的电影! |
|
斯德哥尔摩电影节
生活中的乐章片段很美 |
|
全员顺拐卡通片,没有任何复杂性可言 |
|
喜欢,看到结尾真的落泪了 结尾安排很有水准,没安排一个中国影视剧特别爱的青天大老爷,而是在音乐中让失权的人(女性,儿童和穷人)获得自由和快乐 |
|
看片名差点错过系列。超喜欢里面对于音乐的处理,女性间的斗乐和真实困境表现得很生动(为情所困、嫉妒姐妹等),映后谈也非常生动,有讲到“你们能说出几个女性作曲家?”和怎么通过查资料逐渐完善本片原型的故事,很喜欢。导演是个cool girl我喜欢(再加一星)hhh |
|
本来看着还没什么,歌唱歌的时候就不行了,眼泪簌簌,女孩子们真好啊。最后一段在混乱中坚持歌唱的矛盾冲突好棒。虽然手会痛但笑着拉琴的演技正好,能看出完全释怀了,结局也很美好。小男孩是女主生的给贵夫人领养了吗? |
|
叙事上中规中矩,倒是音乐的运用让人印象深刻,用现代的欢快音乐风格渲染,稍微有些间离之感。 |
|
音乐是打开心门的钥匙,音乐是拉进感情的纽带,音乐是荣归主颂的姿态。女主叫特蕾莎,她是一个梦想家,用音乐谱写一部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