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解除好友2》和《网络谜踪》是通过屏幕推动剧情,那么《罪人》就是通过打电话来推动剧情,创意和形式非常厉害,堪比《活埋》。
而且80多分钟的电影一波三折,多次反转,不得不佩服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和演员的演技。
甚至男主的经历还和案件产生关联,与女主的经历形成呼应,让她产生共鸣,同时也让男主再次反思自我。他不但重新给予女主希望,也通过面对和忏悔实现自我救赎,剧本很扎实。
唯一不足的是丈夫将女主扔进后备箱,却不没收她的手机,有点不合理。 |
|
#2018IFFR# Bigscreen竞赛;圣丹斯世界单元观众选择奖。有年度爆款潜质的惊悚片,几乎是男主独角戏!故事时间跟影片时间严格等长!全片都是在打电话!全靠台词和音效来建构故事!!还有好几层反转!!!虽说B故事写得刻意了点或者功能性太强了点,但这种把局限性用成极致风格的电影就应该被赞美!!! |
|
从头到尾惊喜从未间断,你原以为可以做别人的救世主,后来才恍然大悟,自己和那个试图去拯救的精神病母亲没有本质区别。但好在上帝给了你一次赎罪的机会,你需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它,所以片尾那个电话是打给谁的还有疑问吗? |
|
#FIRST#只有一个演员,通过电话内容对话出一个凶杀故事。丹麦演员表演出色,特写远景情绪变化分明。对话中故事反转,两个对话视角牵扯出彼此关联的案发现场,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成功获得内心解救。极度疲劳下开始有些混乱,小空间,剧本和表演加分。 |
|
我靠张弛有度 室内剧光打电话也能拍得那么让人不困实在难得 @ mk2 bibliothèque |
|
同类型悬疑片看过不少(《活埋》《恐怖直播》《自杀热线》… ),这部导演处女作在手法上非常成熟。观众通过与接线警察共享实时信息产生相同的焦虑感。剧本出彩的地方在于主线案件的发展让警察重新审视自己,从而影响了另一个案件的发展。从判断小孩的父亲是否有罪,到判断小孩的母亲是否有罪,最后判断警察是否有罪,很有意思的过程。# 12th FIRST - 7.26 |
|
把话撂这儿了:
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之一。 |
|
极简结构下人物故事内涵丰满 |
|
生活是个圈。最后的电话打给老婆还是搭档,也是两种选择。阿斯格的处事太自大了,很让人出戏甚至产生反感,对最后的结局产生“这是他咎由自取”的感想,压过了人生的味道。#FIRST2018第一场 |
|
反转个毛线,太无聊了! |
|
远程探案,蓝色星球,肚中小蛇,拉下窗帘,走出大堂,答应过六岁的小孩要让她妈妈活着回去,一个罪人和另一个罪人的对话……封闭空间内心戏,黑暗却又暖心的北欧式反转,厉害 |
|
2.5 人物行为的极端设置并把心理刻画以悬念处理导致整个过程与观众产生了距离,很难像例如《活埋》那样产生强烈代入体验,还好剧作最后能说得通圆得上,但从类型构思上仍然是有巨大缺陷的。音效设计不错。 |
|
故事和拍法都挺老套无新意。但完全可以想象好莱坞已经急急地买下版权,迫不及待要拍成小成本口碑力作并顺便捧出影帝候选人 |
|
Good job, Asger |
|
从头到尾发生在报警中心的接线间,男主独幕戏carry全场。从形式上来说很精巧了,但剧本归根到底还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救赎观之上:做错一件事后,能否用做对一件事来获得拯救?Sorry,这个命题我不感冒... |
|
和Elon Musk保持通话 |
|
不再信前期口碑了 |
|
放映前后的鸡肋交流比电影还令人窒息 |
|
又是那种以小博大的悬疑片,这种惊艳的技法常见于新人导演的处女作。 |
|
感觉在所用语境中,已经极力呈现了足够多丰富的信息。构思巧妙,节奏抓人。四星半。 |
|
FIRST错过了这部惊喜之作。完全是一部低成本悬疑犯罪片的优秀范例,依靠一个精彩的剧本和一位出色的演员支撑起来的作品。电影将极简主义贯彻到底,影片所有的情节和线索都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这其实非常考验作为男主角的演员的表演,它必须用自己有限的肢体表演和大量的台词来给观众提供足够想象的“故事细节”。而导演高明的叙事技巧和娴熟的节奏掌控也为影片加分不少。尽管结尾解谜稍显套路,但作为处女作已经堪称惊艳了 |
|
聼完整部電影發現,丹麥語其實也蠻動聽的嘛~ |
|
1.2010年代又一部极简主义式的独角戏电影,较[活埋]更贴近现实,却也在张力上略逊三分。而同样以男主人公通电话贯穿始终的[洛克]则时刻处于移位变化的城市开放空间之中(雷德福版“老人与海”[一切尽失]则为自然开放空间,但一切人际交往均缺席)。2.对电话另一头传来的环境音极大地激活了观众的想象力与体验感,营造出广阔而精细的画外空间,进而造就了一部“反电影”的佳作——几无银幕内纵深空间,几无动作,以听觉取代视觉。3.剧作上,影片呈现了一条十分古典的自我救赎之路——以救人来达成自救。仅有的几处强视觉表现力的设计也彰显出了这条道路的艰难(黑暗房间中,孤独的警官愤而砸碎电话机,警示灯光将他的脸庞映照得一片血红),以及获得救赎后的希冀(向透出光明的、白色的窄门走去)。(8.0/10) |
|
想法和完成度都很不错,类型化处理大致也都很正确,一个男人,一部电话,一个封闭的房间,电影时长和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步,都是很吸引人的剧作设计,只是剧情采用了极简的方式,编剧并没有像同类型【活埋】那种,把故事处理的更复杂,而且关于男主角身份背景的叙事支线也处理的算不上高明,只是类型套路化的完成了角色塑造的任务,但这并没有错。不过这倒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在这么简单的情况下,靠男主角一张脸的演技加外部的环境声来叙事,还能把要表达的主题讲出力度,光是把这么多创作上的优点和创意融合到一起,就已经能看出主创们是真的很有创意,很用心了。★★★☆ |
|
看到开头男主接电话就知道最后必有关于他的反转,一部类型电影,悬疑点未免也太老套、无趣了… |
|
短短85分钟,没有现场画面,只有接线员和同事、当事人还有机构的一通通连线,牵出这个“谁是罪人”的讨论。从因为事件被迫调职接线员的职业式回复到陷入其中的流汗恐惧,全靠观众在心里对事件的还原想象,拼凑出电话背后的故事与转折。PS 1: Jakob Cedergren都历经这么多剧集和电影了,赶紧给我红。PS 2:没有主创到场,只有抽礼物的映后交流不停“掉观影袋”的观众让人窒息尴尬。 |
|
受害者也会变成施害者,嫌疑人也可能是监护人。在逼仄的房间内,构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空间。女人的慌张来自他人还是自身,孩子的恐惧源自想象还是真实。闪烁的红灯和发光的屏幕极具欺骗,个人的经验和性格的弱点极易误判。吞食镇静药,盖上创可贴,举起枪的瞬间,拿起刀的时刻,有没有一条蛇正在盘旋。 |
|
形式主义,想用奇情故事来吸引眼球,然而故事和价值观都很cheap,很像听来的地摊小说。而且为了形式刻意反转双故事线好假好矫情。比较同意“简直是浪费屏幕,不如拍成广播剧”的建议。 |
|
和有声书的区别不大。要不是听不懂丹麦语,全程闭着眼睛也错过不了太多东西。这种形式本身,失去了电影艺术的意义。 |
|
忽然电话一挂,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灯、一电脑而已。
(声音引导外延空间的佳作)
|
|
对比《恐怖直播》之后会发现本片更加厉害,前者牺牲了故事的合理性保证故事的跌宕起伏,节奏的环环相扣,而本片正好相反,牺牲了很多类型片的规则来保证剧作上的严谨和人物塑造上的可信,虽然偶尔会因为形式的关系让人感到乏味,但是整体上却具有极强的电影感,男主角表演上的细节相当让人服气! |
|
一粒希望的火种无限蔓延的过程就是《罪人》这部代入感较差作品的全部内容。极简的形式主义在这部问责主题的电影里显然不如侧重写实的《追击者》更能唤起人们的注意力和同理心,因此真正的支援不在那些空洞的话语间而在最终的情感互动中。然而仅靠一个小小接线员的努力、愤怒和反思无法担起整个体制的无所作为。 |
|
和它的台譯片名《厄夜追緝令》一樣很有千囍年間懸疑片的風貌。主視覺海報上的主角神情神似John Cena…… |
|
有点狙击电话亭的意思,一个人的独角戏非常考验演技。 |
|
所有的剧情,都在一通通电话里。居然还有两条线,一条别人的,一条自己的。画面全靠想象,却一样紧张压抑。男主极具正义感,但又处处自以为是。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电影就这样戏剧性地把他为何身陷囹圄却又仍旧死性不改的状态勾勒了出来。算不上惊,但喜。 |
|
第一个反转让我冒冷汗,真讽刺 |
|
话聊悬疑片。用纯语言系统构建出了悬疑惊悚气氛,利用语言系统传递信息的损失和现实情况差异做文章,把悬疑情绪烘托的相当到位。同类型的悬疑片也不少,这个应该算是精彩的。BUG也是不少,不过都是服务于剧情的。仿佛整个丹麦接警中心就他一个人干活……故意隐去重要信息……等等。 |
|
如果不把罪归结到人,世界上本该有更多的善而不是恶,也想去看那个蔚蓝星球,而且你们每个人看到的也都不一样。资料馆。 |
|
①哪怕是上演在电脑、电视屏幕之上的《网络迷踪》,也能通过摄像头来丰富电影的结构,本片则完全依靠故事的抓人能力与男主的精湛表演撑起了整部电影。一根电话线连接起两个不同的环境,观众听着另一个环境中传来的声音,却看不到任何画面。这样的做法是很具有挑战性的,一瞬间的节奏失控都可能会让观众彻底失去兴趣,但与此同时,这样的做法也充分给予了观众想象的空间,电影不是传输信息的工具,而是引人思考的媒介。
②电影运用了较为模糊的真实时间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说它模糊,是因为没有多次拍摄时钟来进行参照,只有一处:在30min时同事说“还有15分钟下班”,45min时同事就下班了,只有男主还在等着那一边的电话。
③我们可以骗过世上所有人,直到那时才知道,最难骗的是自己。 |
|
一个场景,几通电话,一段悬念十足的故事,一个男人的救赎! |
|
烂片。 |
|
几乎是只用近景和特写就拍完了整部电影,足够短小但不够精悍,通过光线和场景的变化来比对人物内心的状态是挺聪明的做法,但仔细想想,除了声音的设计以外,这个故事从文本到影像化的阶段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多新鲜感。换句话说,如果是看文字或剧本就能脑补出七七八八的画面,为什么要再来看电影呢,电影的优势被削弱了。 |
|
7.2 #FIRST2018# #Sundance2018# 影片时长与真实时长同比例严格一致,极为低廉的成本做出了精彩的类型片效果,而且设定是极为有限的空间:长时间都是一人一室一部手机一个电台。本片成功离不开:1、一人表演展示现任职业流程、前身职业、人物性格,面对A故事各种案情推进与多次反转的合理反应,同时引出B故事与之相联系而产生对自身的反省救赎,精彩的台词写作和表演是能抓住观众的,编剧清楚观众在传统类型片观影经验下将如何慢慢被“误导”;2、各位“配音演员”的精彩表演,紧张感把观众吸引在座位上直至最后一个电话挂断,与主角一同聆听案情进展;3、导演对头部面部各个角度的特写与少许镜头移动来传达情绪,还有一些不错的音效与光线设计加分。放在FIRST是很适合拿来学习的,成本和审查都不是问题。 |
|
不完整信息造成的心理误判,进而引导出男主自己的罪疚感,接受内部调查的警察来做报警中心接线员,造就了角色行为的合理性。 |
|
看过Tom Hardy演的LOCKE,再看这个,不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剧本的张力都差好多,居然也能被人捧的这么高分,好电影这三个字现在这么廉价了? |
|
罪人 Den skyldige (2018) |
|
论一个泉水指挥官是如何心态爆炸的(电话真是一个隐藏信息的好方法) |
|
现在为了拍摄低成本电影,在剧本上也是绞尽脑汁。看着一个中年大叔坐在办公室打了80分钟的电话,时而愁眉苦脸,时而愤怒暴躁,这样的作品我怎么可能喜欢?!换作是一个长得好看、声音好听的女演员,对于我而言,可看性会好一些。 |
|
剧作有太老套地方,但视听设计执行到这么微妙的份上(不仅仅是听),真的还蛮利害。基本每个画外空间,我都能一五一十描绘一遍。 |
|
7.0/10 分。有特色的片子。一个人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