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没死,只是永久的长眠。 |
|
前面追悼会上年轻的林正英和洪金宝维持秩序,我还截了几张图,后面到了美国各种摆拍李太就看得意兴阑珊了。国语旁白带着科教片的意味,可见当时还真是国语片的天下。香港脱离大陆文化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
|
嘉禾出品。与李小龙相关的珍贵的影像资料,尤其是开头李出殡时的片段。★★★★★H00220 |
|
多年前買錄像帶看的, 龍哥!! |
|
李小龙 |
|
怀念巨星 |
|
怀念! |
|
小学时候租到的。印象深刻。记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
|
何冠昌作为嘉禾创始人,指导了这部纪念李小龙的电影,李小龙也是早期嘉禾创业过程中引进的重要电影人,为嘉禾创造了票房奇迹。纪录片以葬礼为始,以电影为终,总的来说在当年算是新闻纪录片而已,为不了解李小龙的人做了很好的诠释。 |
|
1940-1973 |
|
解说词很弱,看到结尾终于明白这只不过是当年嘉禾为《龙争虎斗》造势的宣传片。但是,长达十多分钟的李小龙葬礼镜头,或者说只要这是一部关于李小龙的电影,已经足够了。 |
|
看完后脑子里只有一个感觉: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把后半生的好运气都放到前半生了。 |
|
向小龙致敬 |
|
0 0 |
|
嘉禾在李小龙逝世后推出的纪录片,1973年10月14日在香港上映,是最早的关于李小龙完整一生的纪录片。内容包含葬礼的影像资料、李小龙生平及演艺历程回顾(亮点是有李小龙童星时期的作品的片段)、截拳道及部分传统武术的展示和介绍、李小龙主演的“四部半”嘉禾(发行及参与发行)电影的介绍和精彩片段集锦(遗憾的是片中对李小龙生前未完成的《死亡的游戏》的介绍非常少)和对李小龙古装武侠扮相照片的点评和“吐槽”。看的是国语配音版(部分粤语、英语)的无字幕版,旁白是温柔的女声。纪录片在《精武门》结尾“陈真”英勇赴死的镜头中结束。 |
|
the man and the legend, just come from fighting and passion. |
|
多年饱览李小龙的相关纪录影视和传记著作后,回看这部在他去世当年制作的纪录片还是有不少价值,开头结尾的葬礼画面,学艺武馆的相关影像,香港宅邸room tour、筹备《猛龙过江》时那段口说蒙太奇,绘画书信和古装造型等等,都带来新鲜感。不过此片制作时间仓促,也现出许多粗糙,旁白信息重复、画面过度停留等,举一个细节,此纪录片是73年10月上映,旁白说“我们即将看到《龙争虎斗》这部影片”,《龙》上映于7月26号,李小龙去世于7月20号,可见旁白文稿就在这短短几天内写成,尽管拍摄素材肯定远晚于这个时间,正片中却没有做相应调整。 |
|
旁白是英文的。。。。。 |
|
这个纪录片小学时学校组织看过,莫非校长也是李小龙迷? |
|
李小龙的试镜那段真不错。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一部比一部厉害 |
|
以中式葬礼开头,以西式葬礼结尾。虽然纪录片本身拍得不怎么好,但也是李小龙过世后的第一手史料了,最有价值的应该是听到了李小龙的真声(电影国粤果然都是配音……)和他解说的分镜图,再次印证了我看《猛龙过江》的时候对李小龙的印象:功夫之外的他也是个有趣的人啊。 |
|
很好的纪录片,人物传记类型就应该这样拍,不要揉入过多创作者自身的趣味,要尽最大可能去还原传主本人。珍贵的第一手影像资料,以香港葬礼起,以美国葬礼止,完整回顾从出生、当童星、学功夫、开武馆、重返香港拍电影的人生经历。
这部纪录片的成片时间很早,甚至在《龙争虎斗》之前,那时刚只有李小龙主演的三部电影上映,所以里面出现的随后两部电影的片段在彼时彼刻更加珍贵。《精武门》里的「中国人不是病夫」,《龙争虎斗》开头和少林师傅讨论武学禅意的普通话版配音,在如今更流通的版本中也是听不到的。 |
|
嘉禾出品的半官方纪录片,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但主要是为了宣传即将上画的《龙争虎斗》,所以你是看不到任何对传得沸沸扬扬的桃色新闻的回应的。 |
|
李小龙纪录片。 |
|
小时候看过的,印象特别深,怀念当年,怀念李小龙 |
|
还行. |
|
回顾一代巨星李小龙的一生传奇。 |
|
本片是李小龍去世後嘉禾公司拍攝的關於他的紀錄片,裏面回顧了李小龍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其中有記述詳實的李小龍葬禮,對李小龍慢鏡頭動作的解析以及李小龍生前未完成的動作片構思,還有部分李小龍遺作《龍爭虎鬥》的一些幕後花絮,算是一部關於李小龍的珍貴歷史紀錄片。 |
|
九区 大唐BD25 |
|
李小龙就是那个时代的“顶流”和“流动密码”,所以一切针对他的拍摄都不能摆脱“消费李小龙”的嫌疑。我突然意识到,越是顶流越被误解,比如李小龙、梦露、赫本…… |
|
2016 |
|
2015-08-10 11:02:24有不少珍贵的镜头,李小龙的纪录片大多都是英文对白的,没有中文的 |
|
该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嘉禾能将李小龙刚去世,各界的反应能客观的表现出来。。。 |
|
是一种精神 他代表斗志 代表勤奋 代表机敏 代表清醒 代表着中国精神 |
|
从化秋游电视看的…永远的偶像… |
|
对李的瞭解主要来自剧集《李小龙传奇》,缺乏宏观认识,这部简扼而又详略得当的纪录片弥补我这方面的不足。
至今除《龙争虎斗》因有初中同学借我碟片的缘故之外,他参演的电影基本都没看过,反而看他的书多一些。 |
|
85.52 |
|
李小龙在华盛顿大学学的竟然是哲学与心理学!
与僧人讲武道那一段经典、透彻。 |
|
李小龙 |
|
作为纪录片在谈李小龙的生与死片长只有85分钟,显然不够。看过李小龙最经典的几部作品,能被世人记住崇拜的真功夫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在读成龙的自传中提到,李小龙去世之后的那几年,功夫电影极速衰落,好多年后都不景气。在片中放出了很多李小龙的古装扮相,很可惜没有等到开拍的那时候,就像胡金铨没有拍上《华工血泪史》一样可惜,是影迷的遗憾。 |
|
“work on”就像是他人生的写照,伟大的功夫之王李小龙永垂不朽。。。 |
|
旁白太官腔,昏昏欲睡,拖进度条看完。不过前十几分钟香港葬礼也算珍贵史料,还能一瞥铜棺中李小龙遗容(8岁的李国豪真漂亮)。联想到前几日的金庸,都算是华语圈内「国葬」级的 |
|
原来李小龙是美籍华人……长姿势了~
这个李小龙还蛮真实的,有厉害的时候,还有发神经的时候
话说里面的魔头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搞得好像精神分裂……
话说好多肌肉……流口水…… |
|
看完了 |
|
3- 嘉禾赶工追毒。前半旁白教科书级别的差(其子葬礼对镜头厌恶一瞥),生的部分基本是专题片做法回顾平庸,两次葬礼走完匆匆一生。“你仰望到太高,贬低的只有自己”。 |
|
这些都是比较大众的东西了,想了其他的或是解玄乎的就看看丁珮写的《李小龙与我的旧时光》 |
|
这也许是影像资料最全的一份记录 |
|
小时候看的是这部。虽说是嘉禾为《龙争虎斗》上映做宣传的商业策略,拍的也很一般。但对普通影迷来说是最早可以通过影像了解电影之外李小龙的入口。
无线电视的艺人看到了非常年轻的郑少秋。 |
|
被女人搞死! |
|
看到了老李书架上的五瓶肌肉药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