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院里的观众就像电影里看审判的观众一样,期待一个疯狂的小丑却得到一个Arthur |
|
“Just talk, please stop singing.” |
|
?哥谭变歌坛 |
|
5.5
前一个小时真是没啥必要。另外,如果Harley Quinn不是人格的隐喻的话,压根没有出现的必要,和其中的歌剧叙事一样多余。
一颗星给前作的老本,一颗星给主演们的演技,一颗星给结尾的隐喻和精神转移。
如果把《Die with a smile》作为主题曲我可能会加多颗星。
不过豆瓣真是人才辈出,谁评论的《Ha Ha Land》,笑死我了2333 |
|
无人在意亚瑟,包括观众,只想要小丑 |
|
我好爱这部,前作的完全反面,是一部解构小丑的反小丑片。如果说前作聚焦尽皆癫狂代表兽性的小丑,那么本作则回归脆弱压抑代表人性的亚瑟。小丑的诞生是对传统英雄叙事的解构,而本片在反英雄小丑逐渐被神化后又重新解构,将他打回人形,讲述其复杂的人性:从来没有天生反骨的小丑只有反抗压迫的亚瑟,或者说从始至终都只有亚瑟,脆弱、破碎、暴力与疯狂都是他的本色。其实当小丑被还原成复杂的人,那么人人都是亚瑟,人人也是小丑,只是随着哈莉·奎因一同入戏的观众,和她一样,只想看他们想看的:要么轻视他嘲笑他,说他是懦弱顺从的亚瑟,要么仰视他神化他,称他是暴力反抗的小丑,可他们偏偏无法平视他,接受他既懦弱又暴力,而这则是影片解构之后的建构。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6217703/ |
|
人人都爱Joker,但大家需要的只是fantasy,没有人在乎Arthur。作为被幻想的主体,这部剧展现了更立体的小丑以及他是如何被对待的。律师和Harley Quinn代表了两种人。一个是理性把你当做客体来看的人,帮助你过上一种正常但普通的生活。另一个是为幻想而来靠近你,鼓动你的疯狂,他们希望你成为神话,斩断所有通往平凡的路,就像荧幕前的我和你——我们都想看到极致的小丑而不是平庸的Arthur不是吗? 3.5⭐(在监狱放火我超爱,但歌舞太多了有点出戏 |
|
注水到飞起。试图讨论被推上神坛后小丑的自我认知失调与必然陨落,却仅抛出了空泛的概念。一半时间对首部无效复盘,另一半像在看小红书情侣博主秀恩爱,结局强行拉升格局,一代丑终将老去,总有丑正在年轻。媒介不再成为推动叙事和塑造人物的关键元素,而仅仅是强行煽动情绪的下下策。感觉好莱坞对Gaga已经有了规范的使用说明,会唱歌爱跳舞的大傻妞&女王无缝切换。 |
|
躺在第一部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就像阳痿的dick,嘴上吹嘘自己硬很久,实际上半分钟就泻了。如果说第一部讲的是Joker的诞生,那么第二部讲述的是Joker的陨灭。它试图在Arthur和Joker之间的双重身份之间做个了断,片名Folie à deux更像是Arthur和Joker两个身份的搏斗、共舞、难分难舍和相爱相杀。枯燥冗长、乏味无聊的对话也没能交代明白Arthur的自我认知构建,法庭戏也没能如愿变成Joker的马戏团;Gaga的角色真的是……莫名其妙且有点多余,她的人设始终是Joker/Arthur这个自己的设置都有点模糊的附庸,那她还能怎样呢?唱歌部分真的是……大白嗓也就算了,配音效果明显,旋律也不咋好听,双人在台上对唱的段落甚至让我想起刘老根大舞台……(sorry😓) |
|
第一部本来就是一个自我感动式的烂片,第二部只是回归了它原本该有的评分而已 |
|
#Venezia81 见过把角色写死,没见过原地爆炸的。Antihero存在的意义是挑战现有司法和道德体系,提供更广阔的讨论空间,现在矫正了,额……感觉导演花很大力气改正1被责备之处,但这份努力估计他们不会买账。虽然多处呼应1(后仰式抽烟笑死),但依然认为,没看过1可以看2,看过1不必看2。若不是因为国会山爆乱和川普打不死的小强,2实在是没必要存在,然看样早晚还有3,Mama Mia! 虽然Gaga表现优秀(华金礼貌式出演),但拜托表再音乐剧了。技术尚可,1️⃣每次以为要掉下来时都能及时挽救;2️⃣音乐剧形式一开始略尬,后面拿捏得比华纳其它薅音乐剧羊毛的影片好。p.s.法官一出来,我立即笑出声,不带这么致敬马丁•斯科塞斯的,1学出租车司机,2又学起华尔街狼,马丁造型不忍直视🤣 |
|
所以拍续集的意义?被小丑女嫌弃的小丑的一生?华金·菲尼克斯张嘴就是车祸现场,嘎嘎唱歌更像从天而降一个“爱乐之城”,只有两人彼此觉得深情的违和画风贯穿始终。托德·菲利普斯捋捋小胡子心想这ending终于够格在中国上映了而我只觉得晦气... |
|
不要指望看到任何的爽感和煽动情绪,此片的小丑不是希斯莱杰。导演很聪明,避开了这条道,让华金演透亚瑟joker 这个人。 |
|
gaga land,买了个嘎嘎票钱 |
|
本来以为a deux指的是小丑和harley,但逐渐发现其实指的是joker这个角色和arthur自身的人格(倒也是种常见的超英片设定);第一部中的“爽点”在这部续作中反而助力了故事的暗黑展开和悲壮结局。可惜的是这个剧本归根结底还是joaquin的独角戏,gaga的精彩唱段也没法改变这个角色作为“大众代表”的工具人功能。 |
|
导演试图尽量让唱跳段落合理化(比如设定成人物本来就爱唱歌,或者是用歌舞表现幻想段落,和现实的沮丧形成反差),但后半段还是唱得太多太密了点,好像生怕浪费了嘎嘎女士的片酬似的,有时候就一个固定镜头怼在人脸上拍完一首歌,再有魅力的影帝或音乐剧歌手也禁不住这么沉闷冗长的拍法……我的内心已经被凤凰的台词说出来了:能不能说话,别再唱了?反类型、反英雄也还是得先把电影拍好看,前一部拍得多好啊,这部成了纯纯的一半庭审片+一半歌舞片了。明知道现在观众就喜欢看复仇爽片,它偏不,就让你憋屈到底,很少见到能把人看得这么郁闷的超英电影,这版小丑真的是手无缚鸡之力啊。生活已经够苦了,如果可以的话,还是想在电影里当个坏人。 |
|
抽了所有喜欢《小丑1》这部电影以及小丑这个IP形象的人一记耳光。可以说,《小丑2》就是反《小丑1》的一部电影,这部续作正式宣告了亚瑟这个角色的死刑,在主创看来亚瑟早就应该一死了之,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他不是天选之人,和《银翼杀手2049》里的复制人K一样,他只是成神的台阶。亚瑟和小丑不是一体两面,而是完全的两个角色。如果抛开小丑的光环,他就是背负六条人命的罪犯;如果去掉《小丑1》这个名头,电影就是讲述莫名被捧上神坛的罪犯的故事。《小丑2》就是在不断地祛魅的过程,亚瑟甚至落入到比上一部开头更不堪的境地,只是这一次再没有小丑出来机械降神了。虽然是歌舞片,却更冰冷、更现实,法庭就是一个手术台,把亚瑟解剖的不成人形。歌舞片段与其说是幻想,倒不如说是走马灯,一切只是死前的一梦黄粱。 |
|
影片原台词:我求求你鳖唱啦!咱好好说话不行吗!? |
|
3.5 亚瑟和小丑不是一体两面,小丑终究只是被大众期待的一个角色。丢掉这个角色,亚瑟、华金、托德,成为了一体。所以Folie à deux,不是指亚瑟和莉,不是指亚瑟和小丑,而是亚瑟和创作这部电影的人: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走向了与大众预期相反的方向。 |
|
#Venezia81, 菲尼克斯演技很牛逼,Lady Gaga唱得很好,演得也在及格线以上,但是我真的没办法假装喜欢这个剧情。 ——9.7更新:看了IndieWire对菲尼克斯拍摄期间经常即兴改剧本的报道,终于明白我对剧情的不适感从何而来了,我的观影雷达永远能第一时间检测到过于膨胀的男性ego以及自恋性的投射,不论是导演的还是男演员的。也难怪我看电影时候觉得菲尼克斯演得更舒适,而Gaga只有一些束手束脚莫名其妙的工具人属性。整个Joker2说是围绕菲尼克斯设计的过家家也不为过,剧本是单薄而失败的。 |
|
滤镜、摄影、剪辑、男女主的表演,看这个电影的每一秒都是享受,感觉在做梦,看两个筋疲力尽的中年人,被这个冷漠的世界逼成了疯子,我感觉也对自己不那么内耗了哈哈哈哈 |
|
@ Lotte Cinema Gimpo Airport|WTF did I just watch…? So weird (not in good ways)… 歌舞确实怪,插入老坞片解嘲也没用。其实全片就一个他是而他不是但所有人都希望他是最后别人帮他证明他不是的概念,根本不需要水这么久。感觉原教旨Joker爱好者要气死了(哈莉已经先气死了)。导演最大Arthur Fleck嬷嬷(有一说一有些戏我看得挺愉快的)。太怪了,真的是太怪了,完全不知道怎么消化这个片,干脆不消化了吧(。) |
|
混乱又安详,续集也是终章。歌舞类型是一个精妙的选择,有效扩展了囚徒困境下压抑封锁的空间。前作里已经埋下太多矛盾的种子,续作直接不留余地地拷问,到底是亚瑟还是joker?到底是人格分裂还是极致的表演欲望?而托德菲利普斯出色地做到了一边擦除疑惑一边留下新的疑惑,一边混淆视听一边激起情绪。华金更如鱼得水了,在音符之间滑动着生命印记,gaga的哈莉奎茵堪称目前见到能量最强的一版,因为唱得太好太生动,所以太具有欺骗性,在这场邪恶的演出中强势凸显出自己的存在感。结局语气的落差纽结成一种庞大的悲剧感,托德同时给出了希斯莱杰版小丑脸上伤痕的答案。平行世界里的《小丑》落幕,生于dc宇宙,而又交回其中 |
|
看到这么低的分更觉得想笑了,怎么最后joker被arther战胜,你们就不再爱他。所以你们爱的果然是不敢发疯却妄图通过别人来自我表达的那个自己?(唱歌太多了!好听但是漫长。)出乎意料的结局,我猜他们都在等他来一个大底,于是没有大底他们很崩溃,不是DC哥谭市经典小丑他们不满意。
建议脱离出来看吧,他是个人。
他死去那瞬间突然那种从生到死一无所有的孤独和不配得的悲伤喷涌而出。
就这些,视觉听觉和脱离出来单纯看一个小丑的故事,我想到的就是四颗星星。 |
|
《小丑2》想要做出颠覆所谓歌舞,人格分裂,动作,犯罪等类型片的标签,不被人定义。
这样的剧情叙事实验性质,挑逗了观众的主流观影情绪和习惯,也势必会引起口碑两极化。影片并不是简单的利用歌舞和色彩,去让大家分清现实和幻想,正常或疯癫,也不会给出你明确答案亚瑟精神状态游离在哪个阶段。影片刻意的开放和留白,让观众有了更多的解构方向。
凤凰叔在一个个长镜头下,再次带来精湛的表演,灯影流动间让幻想和现实融为亚瑟和小丑构建的精神山脉。
PS:歌不怎么好听,确实可以少唱点(连影片都自我调侃笑死) |
|
这还不好看,啥叫好看? |
|
在主类型与主基调的改变之外,更是对前作的一次全方位解剖。述说幻想与现实的冲突并不新鲜,但续作的切入角度和内部结构完全建立在将前作一切成果毁灭的基础之上,通过这种车毁人亡式的自反来推出全新主题:无用的逃避主义之下只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自我。在整合式与轻歌剧式两种歌舞罗曼史中,维持着日常现实与虚构幻景之间的基本张力,架设一座从社会现实通往虚幻乌托邦的想象之桥,再将其彻底炸毁,而华金身为表演者的脱逃,到最终选择放弃、拒绝幻想叙事(终止了虚构时间的扩张),所以设立舞台是为了毁掉舞台,歌舞类型是为了反对歌舞,所有的幻想逻辑是为了在最后否定幻想,这才是菲利普斯的抵抗方式,他给出的答案是不信任银幕所投射出理想化的乌托邦世界。我只能说菲利普斯胆识过人,这当然是一部罕见的作者电影。为劳伦斯谢尔非凡的摄影多加一星。 |
|
狗尾续貂,丝毫没有第一部的疯狂,joker……this is the end。。。 |
|
世界的疯狂已经停不下来,每一个愤怒的人都是小丑,只有亚瑟不是小丑,他只想和心爱的女人生一个BOY |
|
基于已知事实进行无效的辩论,单纯以信息量衡量的话通篇都是废戏,几乎反写前作并进一步划向了极端的“情绪电影”深渊,但是,此种创作选择在歌舞片语境内居然奇迹般的奏效了,应该类比的不是前作或者《大师》或者任何一部斯科塞斯,而是《博很恐惧》,所谓双重妄想,是incel男在性别/社会权力关系的食物链底端,对被爱与自爱的双重渴求。 |
|
#Venezia 81
年度级别诈骗,“双疯”居然不是Joker和Harley Quinn,而是Joker和Arthur??Quinn的角色弱到可以忽略,仅在Arthur冗长的对于第一部经历的反刍中充当心理状态转变的标记(推动作用为0)并贡献fantasy里的伴唱,连劝Arthur停药都发生在已经停药之后(停药是全片最大激励事件);如若把Quinn视作幻想的对象则应与现实在Quinn的形象上拉开差距或/并执行反讽的思路。阿卡姆、法庭和fantasy中的歌舞秀都毫无想象力。情节最终的低落走向与第一部形成对比,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氛围特征 |
|
在托导自己的角度来看《小丑2》绝对是成功的,单纯的摆烂不可能把对第一部所有吸引人的点拆解得如此精准彻底,就好像他透过银幕扇每位观众一个大逼斗,但他在此之前在小黑板上精心计算了角度和力度以及姿势。这种巨大的不适感绝非来源于半吊子音乐剧这个壳子,而是在第一部里,Joker从底层脱颖而出,成为了最疯的那一个,而在这部里,他周围的人和事,哪个都比他疯。这部就不该叫什么双疯,就应该叫小丑PART II,和PART I形成完美对照,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哈莉的妆造一次比一次完整,最终披上一袭红衣,对应的则是亚瑟被一点点抽干,他体内最后一点Joker被激发出来后也被吸食殆尽,亚瑟是真的撑不住了。 |
|
实在很厌倦对经典形象的惯性期待而因为片子“冒犯”了那份期待就怒打差评,所以很想逆风给满个分。从一开始它的定位就是一部角色研究电影而不是超英片,所以当带着想看小丑如何操翻这个世界的期待去看时,它必然是不爽的,因为这位小丑太悲凉太憋屈了。推崇小丑到底是真的爱它面具下的亚瑟还是小丑这个象征呢?电影抛出的最大思考便在此。双重妄想一是妄想自己就是小丑,二是妄想即便我不是小丑但这世上仍能有个人能爱自己。可惜的是,无论是银幕里还是银幕外都印证了一点,大家爱的不过是能代替自己说出不敢说的话,点燃不敢发泄的愤怒,甚至能藏在他的名义下伤天害理的象征而已。两部形成一个造神再灭神的闭环演透了这个象征的同时最后亲手毁灭。解构本就应该是多元的,所以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对这个经典形象的重新解构和塑造,都想给这份勇气鼓个掌。 |
|
2.5 / 点子其实比第一部充实,拍得也相对平实一些。但整体而言还是有种没调子硬起的生涩感,类型融合也做得不成功,谈恋爱和研究疯癫与文明几乎是各自为政。真的求求毫无才华的导演们不要往自己的片子里塞摄影机塞多媒介影像来装元电影啦!!! |
|
在成功塑造小丑之后,导演又选择亲手杀死小丑——这个概念非常大胆,在一个被过分解读与夸大的身份背后,其实只有一个可怜的人,无法承受任何虚幻的宠爱与追捧。可惜主创们对角色的挖掘停滞不前,引入小丑女之后,亚瑟的形象竟然反倒更加单薄,人物的表演性不断压过他的复杂性,于是那些违背现实逻辑的情节显得更加扎眼。歌舞片的形式对这部续作也没有丝毫加成,反倒因为贫瘠的调度而沦为噱头乃至拖累。 |
|
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破第四面墙 |
|
这烂片还能出第二部,第一部就是一坨。
希斯莱杰后再无Joker |
|
今年看过最悲伤的一部电影。虽然对歌舞剧的形式并没有太接受,观影过程中一直以为在看 lalaland也是真实吐槽,但对亚瑟的命运还是深深共情了。大家只想追随邪典领袖小丑,他给底层和想对抗这个世界的人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希望,但是亚瑟只能是最边缘的社会弃儿。只要有人对他示好(具体的人而不是在外叫嚣着追随他的群众),他就会被打动并相信对方,爱上莉和为侏儒流泪,都是他缺乏关爱于是会对任何人的善意轻易动容的表现。观影过程中一直想起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对应着疯人院与法庭。不是所有人都能克服制度和结构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亚瑟最终成为不了小丑,他的软弱早在自己的一贯经历中就已写定。 |
|
确实从商业娱乐片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是失败的。但从内核来说,导演是成功的。打低分的人不就和电影里小丑的追随者一样吗,没人在乎亚瑟是谁,大家只在乎小丑。一旦他放弃了幻想,放弃作为小丑去建立那座大山,所有人弃他而去了。 片尾刺杀亚瑟年轻人,在模糊的背景里用刀划烂自己的嘴。或许让大家失望的不是dc大反派小丑呢。 |
|
一个受尽欺辱的社会底层,被赋予了反抗“上等人”的象征意义。有人模仿他有人爱慕他。无人在意真正的他是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精神领袖“小丑”。他们看到的,是影视化过后变得更加“传奇”的“迷人的反派角色”。一旦发现现实与想象不符时,这个象征不过草芥。于是爱慕者精神放弃他,追随者肉体毁灭他……
这可能不是很多人期待的小丑故事,却是我希望看到的,对第一部狂热疯狂煽动的一盆冷水。部分恶评和剧情呼应,怎么不算是一部佳作呢。 |
|
他妈的癫公癫婆来电影院开演唱会呢 真应了那句小丑竟是我自己 |
|
抱着看疯子的期待走进电影院,然后失望打一星的,正是杀死亚瑟的人。 |
|
绝对不是烂片,只是观众带错了预期。现实中的差评和电影里joker的信徒相互衬托、呼应,也是很魔幻和讽刺了:所有人都只崇拜炫酷疯狂的Joker,谁能看到他面具底下破碎挣扎着的Arthur?最后的法庭戏宛如《风骚律师》Jimmy的赎罪,摘下面具,面对自己,承认自己。但Arthur却迎来更悲凉的结局,可惜他没有kim,或者说他的kim(哈莉奎茵)爱的是他的SaulGoodman(joker)。最后死的不明不白,他真的好可怜,但以真实的自己的身份去死,也许是对他最好的救赎
//这是我的人生电影 |
|
现在看完了很生气,先打个一分,缓过来了再改。 |
|
以为是好莱坞大片,结果是宝莱坞大片。严重怀疑导演拍第二部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衬托出第一部多么好。那些觉得第一部一般的观众,看完第二部瞬间感觉第一部简直就是神作。 |
|
这个电影能不能出一个切歌模式? |
|
很喜欢亚瑟的那句话“别唱了,好吗” |
|
《小丑2:恋爱脑》或者《小丑2:观众才是制造悲剧的小丑》。
果然没有评分和票房所体现的那么差,那么多的差评还是在于:
1-第一部把观众的预期拉得太高,而第二部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核都是相反的,造成了巨大的预期落空,所以让很多观众失望。大家想要的爽点几乎都没有被满足,是非常典型的反类型反高潮电影。
2-可见大家都爱看造神,而不是看偶像的坍塌,Joker不仅是哥谭的神,也是很多观众用于满足内心反秩序反体制反规训的神。然后大家发现自己的神竟然甘拜下风,竟然主动认错,竟然是恋爱脑,竟然死得如此窝囊,自然会极度不满。
3-歌舞片终究是小众类型,不少歌舞片段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会觉得冗长、无聊且非必要。还有确实没有一首歌属于值得单曲循环的。
小丑2最厉害的地方还是在于敢于把讽刺批判的靶心对准大众! |
|
毫无意义的翻拍,好的部分都是第一部里有的,却又在第一部基础上,加了一堆奇怪的东西,比如歌曲,比如更多的解构,使得整部电影变得非常的自恋和自以为是。现在基本就是一部纯同人片了,跟DC基本没有任何关系了,尤其结尾的处理,真的太自以为是了。其实不是烂片,制作,表演,导演企图都有,但,实在是无法认同这样的电影,所以给了两星。 |
|
“别再唱歌了,和我说说话吧。”祈求者有多孤独,这祈求就有多无力。歌舞象征的自由温暖的幻想崩塌于现实的冷炮之下,元素用得巧,结尾收得好,猛戳人一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