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许老套,但也或许是近年来难得的诚恳动人的公路片,作为处女作非常值得鼓励。PS:某些说大写正面歧视“麻风病”和埃及的短评,真是穷尽心思博出位,以最坏的的恶意来抹黑导演的意图。 |
|
路过了金字塔,趟过了尼罗河,下次回来你就长出了双腿,照着镜子我就愈合了伤疤。叫奥巴马的男孩就是美国总统,叫穆罕穆德的朋友都是伊斯兰先知。动物会直接去天堂,我们却要经历审判日。至少那天我不必带着面罩,站在人后祈祷,可以在河中洗澡,在火车上听歌。相信父亲的承诺,就像相信我们终将平等。 |
|
一次失败的回乡之旅和重新找到的生活之味,两个孤独心灵的旅程和一段父子之情的诞生。影片直到结尾才在某种程度上跳脱了一点因太过于常见而产生的陈词滥调之感:生活不会变的美好,我们需要找到的只是生活的味道而已。 |
|
一部充满了一种关注气质的主竞赛。导演用鲜活的影像唤醒对边缘人士的生存状况的关注。意外不可预料,你我都可能有朝一日成为边缘人士,在一个制度和意识的双重缺失,包容度极低的社会,我们该怎么做? |
|
Sundance乱入Cannes |
|
只拍过ppt的人处女作这样很不错啊。音乐本身厉害(用得有点太煽情)。埃及版TFP。Tireless. |
|
这片进个北京电影节的主竞赛还差不多吧…… |
|
开头有点像史崔特先生,后面用公路串联底层问题,但剧作音乐用力过猛,视听亮点阙如,终归是一种关注水平,主竞赛有点凑数了。 |
|
开篇以为是埃及版本塑料王国,最终是个相对治愈系的公路小品。社会的多余之人,需要强大的自我愈合。这依然是个题材型作品,处女长篇即入围主竞赛,戛纳的确需要保有第三世界的良心代言人。 |
|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看埃及电影。开头觉得就是一个第三世界卖惨电影,后来渐渐好一点,但还是觉得略显刻意和套路。配乐一响起来就觉得突兀,不是不好,就是怪。 |
|
三星半。选择残障人士为主角,真实感无形中增加。但开篇节奏着实冗长,部分源自新导演不够果敢,另一部分则来自观者对主人公残酷生活的难以适应。好在后半程对主人公身世的探索没有卖惨,而是以细微情绪表达人们日常所见,却从未感同身受的无奈。若能去掉那些生硬的人性口号,会更加动人。 |
|
8分。看完哭得眼泪鼻涕一塌糊涂。即使如此,还是觉得这部从学生毕业作品一步冲上戛纳主竞赛的影片更适合放在一种关注或者平行单元里。难能可贵在于让观者从直面一个主流审美“丑”的边缘人物到能逐渐接受并被带入故事、被打动,从他者的视角观察周遭世界而歌与泣。好看。观影于戛纳Olympia 2。05/10/18 |
|
评分这么低 现在的人们心肠真硬啊 |
|
我也拍過一個流浪漢為主角的短片,老實說觀眾看的很沒耐性,以長片處女座入圍競賽片,而主角的臉是重點但不是因為完美無暇,覺得勇敢 |
|
我知道你们中有很多人觉得刘敏老师只是人脉厉害,实际上人家是至今唯一一个看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人。我仔细想了一下还真是。但终究是一个失败的埃及新现实主义尝试。关键是,作为一个拿着钱干活的影评人,你得搞清楚人家失败是怎么失败的,不是抒个情就完了。 |
|
对新导演的处女作来说,这么拍倒是一个安全的路子,套用类型框架,在整体的叙事节奏上就不会犯什么错误,也能保证片子的可看性。这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但对于还没有找到自己个人风格的导演来说,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做法。选择关照社会现实的题材,选择来自社会底层的非职业演员,用麻风病人的身份去看埃及社会的众生相,将苦难一网打尽,用精准的手持摄影拍出来,完全是三大那种美学套路的产物,它的完全度非常高。作为一个不熟悉埃及社会的观众,我很难断定导演是在刻意地消费苦难,但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可以给新导演一些思考。对比同类型的《过昭关》,你就知道《审判日》的厉害了。★★★★ |
|
#Cannes2018-05 人物本身的力量超过影片,麻风病人站在镜头前,就给人以凝视一个异类的同类人的震撼之感。处女作品的弊病在于话说得太满,不留给人回味的余地,而且创作痕迹过重,语言不是从当事人口中自然流动出来的,就变得有些造作了。 |
|
关于麻疯病人的。导演处女作,有些粗糙,缺乏一些技巧。但故事叙述得还算流畅,情节本身亦能打动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对亲人的向往及对身世之谜的好奇,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即使是这些被社会所嫌弃之人,亦是如此。
|
|
除了看似真诚的单向度凝视一无所有 |
|
首部长片如此强大。感人至深。情感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礼物。 |
|
愿每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心] |
|
节奏很舒服,虽然题材选择讨巧,但没有居高临下,平视的态度让观众和人物十分贴近。回馆第一部。#和科姐看的第九部电影 |
|
好牛逼的电影,非常喜欢 |
|
20191115 On flight Air France from HKG to Paris CDG |
|
有点不好评价,毕竟是个挺底层关注的片子,有力量的地方,就是在于它真的敢去直面这些并不美的东西。作为观众我也从一开始的排斥到 慢慢接受男主的脸与手。一方面你觉得它在消费这些苦难的人,另一方面也觉得他确实让你在关注他们。但是视听本身实在太普通了,还有些喊出来的煽情,作为电影还是不够好 |
|
中间还觉得有点像《鼹鼠》,但最终成了幻觉, |
|
伪现实主义,跟《何以为家》有着同样的审美策略。让更多人关注麻风病似乎才是。过于类型化的套路加上好莱坞式的人物刻画,令这个极具批判性的题材模糊了重点,且不说是沦为消费的卖惨画面,让主角直白喊口号的抒情方式根本难以匹配如此粗砺影像的深度。 |
|
太可怕了,各种直白低劣手法的叠加,感觉没有一场戏拍的让人感觉真实... |
|
#Cannes71# 唉这种片子就是你不喜欢还不能批评他那种…而且搞不好就会拿影帝,希望评审团靠谱起来言出必行不要搞政治挂帅谢谢了。音乐聒噪到完爆印度片,讲政治高度堪比美国主旋律。推新人可以理解但是麻烦标准统一一下谢谢。这片也就比肯尼亚拉拉片稍好,但进主竞赛…福茂老师请别淘气了! |
|
本以为如此励志和主旋律,好好哭一场也行,没想到只是小学生作文“今天天气好好,我我也是一个人”的直白呐喊。套着公路片的概念,所有的桥段却如平庸,这样的片子也能进戛纳主竞赛,真是辛苦了看片一整天的媒体朋友们。 |
|
导演敢于聚焦底层的麻风病人是一种勇气,但是,就影片本身来说,拍摄略混乱,结尾也太过理想化。 |
|
明白它为什么能进主竞赛。也的确看得很难过。作为电影很多不足,但震慑人心的力量一点不少。 |
|
同类电影太多了 |
|
有没有和我一样,是听了鑫仔哲华的播客听到华zhi哥推荐所以才来看这部电影的😂 |
|
在素人演员的残疾躯体和平凡人的自愈旅途之间寻找弥合,像摸到伤疤脱落后的平滑肌肤,顺滑但平庸。只是每次音乐扬起重新上路的瞬间,都会觉得又煽情又动人。镜头里色彩鲜艳、天气晴好的埃及,终归还是离审判日稍远、离天堂更近了些。 |
|
【埃及】不刻意卖惨,也少去很多情绪冲击。主角两人在路上彼此陪伴和因寻亲展开的旅程,比想象中多了些温暖和幽默;他们遭遇的嘲笑,或是接受的帮助,都是透过这个社区小小的一窥。小孩说他想念垃圾地,那是他们经历了之后更加珍惜的家园。PS 摄影师竟然之前还负责过《帕蒂蛋糕》和《海上浮城》,同样是在远镜头下,形单影只的主角前进推着的车。 |
|
3.5.开头非常平庸,难以进入,后半段就好了。人物其实不错,配乐较乱,摄影我喜欢。长片处女作,值得鼓励。 |
|
还算蛮成熟的处女作。埃及这个非洲属性确实为影片加分不少,又是处女作,进主竞赛并不意味。但就戛纳来说,河濑阿姨《澄沙之味》拍得那么动情也打发到了一种关注,这部作品显然是有额外加分的。 |
|
7分,我觉得还行,鼓励鼓励 |
|
路过了金字塔,趟过了尼罗河,下次回来你就长出了双腿,照着镜子我就愈合了伤疤。叫奥巴马的男孩就是美国总统,叫穆罕穆德的朋友都是伊斯兰先知。动物会直接去天堂,我们却要经历审判日。至少那天我不必带着面罩,站在人后祈祷,可以在河中洗澡,在火车上听歌。相信父亲的承诺,就像相信我们终将平等。 |
|
导演拍得很真实,但感觉没什么意义。 |
|
真诚善良,拍得很传统,但导演手法并不老练,台词直白露骨,处处都是过火的配乐,演员发挥波动也较大。故事结尾,两个角色看似都有所成长,但实际上只是绕了一圈回到原点而已。
不过,“公路喜剧”与“新现实主义”(或者,poverty porn)两种体裁间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对于试图结合两者的新人导演来说,这样的缺陷似乎是无法避免的。 |
|
70分/乐观幽默的表层之下流露出一种对真实世界的失望,边缘人可以依托的只有边缘人。Léproserie之于他们俨然是世外桃源或者是唯一正常的地方,而非只是容身之地。影像简洁,干净利落。但可能期望太高,内容还是流于表面。 |
|
戛纳不是联合国,戛纳也不是难民署,这样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读者文摘档次,小学才组织大家去看的陈词滥调,可以说是对埃及(非洲)和麻风病大写“正面歧视”。 |
|
只愿审判日早些来到?有罪的下dy,无罪的tt。愿赦免我们的罪。 |
|
#71st Cannes#主竞赛 寻根之旅 |
|
导演的处女作入选主竞赛单元 冲着这个去看的 平心而论是中规中矩的
电影前半部分镜头的调度还算出彩
整体公路片的形式还有鸡汤的桥段都让人想起straight's story |
|
因为是麻疯病人,一直看着画面上的人,还是引起有些不适。 |
|
纯粹,比迦百农好 |
|
3.0 电影一开场真的很容易劝退,我也以为就是卖惨,但是看到后来你能感觉到创作者对底层的关照,那种很真诚的情感还是能迸发出来的,这也是这个片子实在是忍不下心去骂的唯一原因,实话讲,视听是真的不行,福茂迷之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