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大的桂军 |
|
2012.05.14 |
|
比较忠于历史原貌的一部优秀军事题材影片。
第五军的敢死队手持司登冲锋枪冲上昆仑关。我们国内导演的艺术加工能力太强了,1939年还没有司登枪。 |
|
我觉得比血战台儿庄还有意思一些,努力的展现了战场上下的方方面面,连普通的日军都有比较正面的展示。把战争戕害了每一个人的感觉多少还是拍出来了。但就是太碎了。 |
|
有血有肉有故事,比血战台儿庄拍的好一些。旗帜在战斗中真是士气的重要支柱啊 |
|
6/10。比起[血战台儿庄]抹去了一些纪实性和厚重肃穆的历史基调,结尾以横移长镜头拍摄死寂的昆仑关上双方战士交错的尸体,叠印着阵亡纪念塔,呼应了前者那个千百具尸体堆上坍塌的城楼的终幕镜头,两部作品在美学上的高反差摄影、版画式的影像造型没有[一个和八个]那么突出。很明显受制于审查和市场因素,生硬加入了日军受挫于学生军埋下的地雷等红色气息,给底层士兵安排了好色、嗜赌、抽大烟的劣性和日寇凌辱尼姑的香艳镜头,但这群粗俗的士兵不乏朴实的高尚情操,抱起战死的董盐官,然后凭着一腔热血带着炸药包奔入敌人的装甲车,扛着青天白面旗冲向高地,对国军将领的塑造不需要像共产党一样根正苗红,多了一丝人性色彩。 |
|
历史总远不会被忘记! |
|
我倒觉得唯一的亮点是打界首高地前他俩的那场对话,总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暧昧”🤪嗯,大概是编剧也知道他俩异父异母的亲兄弟的关系吧。其实据郑洞国后来回忆里面讲,他当时没有去军部,都是打电话说的,海南的那个台词据说是他真那么说的。。。。 |
|
如果多几个这样的战役 这样的将军就好了 |
|
《血战台儿庄》后,导演第二部正面战场作品。你看了《大决战》系列后,总把中村正雄当作永远健康来看,而且出戏感极强😂 |
|
大小方面都有体现,但并没有照顾得很全。 |
|
马老师真是好演员,上到101下到座山雕,外加中村正雄全能演。 |
|
真的讽刺呀,把果宕拍成正面的还是🐰,不过也没得说,毕竟对日嘛,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了,第五军的这些师座都是人物呀,邱疯子,郑洞国,戴安澜,廖耀湘,还有救火队长的军座杜聿明,后来都是兵团级司令了,(除了戴入缅作战牺牲,他在🐰的形象还非常好非常正面,毕竟没有活到内战),第五军这王牌是没得说,但是再王牌也架不住委座的高见微操呀lol,还是得说,把敌对方拍的强大才是正确的,看的也比较真实舒服点,不过邱疯子把人放进易守难攻的关内着实缺脑子 |
|
记得标过啊,其实可以看的片就是比较常规传统的战争片,不过确实早年想不到是马绍信老师出演的反派,哈哈哈 |
|
一寸山河一寸血 ,壮哉! |
|
国军也有可叹处! |
|
相比《血战台儿庄》,拍的比较碎片化,排长与桂花的感情戏有点突兀,特别是临战前派手下脱离部队给桂花送东西,离谱!战斗的惨烈当然要表现,但国军不至于蠢到完全没有战术没有掩护用密集队形拿着炸药包扛着旗子挺着身子硬往上冲吧? |
|
难得在大陆电影里看到积极抗战的国军!之前看过一遍,稀里糊涂又重温了一遍,对真实抗战愈是了解泪腺就愈低,开头看到老百姓拦着国军不让走,士兵和师长先后慷慨陈词,尤其是最后的跪拜誓师。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忍不住…当年的牺牲何其壮哉,胜利之后的路又是何其坎坷,不禁让人感慨万千。战争场面待提高 |
|
這部電影居然是大陸拍的 |
|
看的想睡觉,就这片,每年CCTV6都会浪费资源拿出来播,然后果粉们还大言不惭地说禁播,禁播你妹。唯一的优点是,大陆少有的拍国军正面的电影。不过,台湾拍过共军正面的电影么?习惯就好。 |
|
四星 |
|
被禁15年 |
|
体制和拍台儿庄的时候已经不一样了。杜聿明也算是指挥过低档合成化军队的,就是命不好。不像“代统领”学历虽然不高却也拿到了一级上将阶级,当过副统领和代统领,政权更迭后还捞到一部经典电影杨威后世。 |
|
比起台儿庄有些失真,但总体不错 |
|
只要资金到位,政策到位,支持到位,我们那个年代的战争片就能充分发挥三大绝技:千军万马长镜头行军,型男将领高质量演绎,基层官兵海报式慢镜,三者不断循环构成一部2个多小时的佳作。但是只要有一点不到位,这三大绝技一缩水就变成像本片这样战争场面篇幅只占全片十分之一,将领们聊天多于指挥,基层官兵在战场上露脸就死,然后拿各种男女关系男男关系硬撑剧情,看完全片也没明白昆仑关到底怎么打的。 |
|
小时候学校组织看的.... |
|
资源太难找了,我要是早看到这部,捍卫者就能避免部分情节重复。
戴安澜将军千古!
台儿庄一,昆仑关二,等衡阳方先觉 |
|
最记得那个国民党士兵举着轻机枪向日本飞机射击时爆的那一句粗口:“日本鬼子,我叼你老母”(还是用广西话说的) |
|
戴安澜:今天集合是要告诉大家,就在我们的驻地,发生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我们有一个当兵的,趁着黑夜偷偷地跑进老乡家里,强奸了民女!如果你还算是一条汉子的话,就给我站出来!!我戴安澜给他敬礼了!(戴安澜敬礼,无人回应)好,既然不肯站出来,所有的人把上衣给我脱了,因为这小子的身上被姑娘抓伤了,先从我开始!!!(戴安澜脱掉上衣)先看我的!全体脱衣!!!! |
|
几年前看过,好电影 |
|
冲着首开颂扬国军的电影先河,万分可惜的是,每一个将士都是共产党员的感觉,布景、镜头全是样板戏的味。失望。 |
|
远没有台儿庄的史诗感 |
|
窃取吧~!劳动果实~! |
|
昆仑关战役国军第五军对日本第五师团,军长杜聿明,200师师长戴安澜,荣誉师师长郑洞国,22师师长邱清泉,四人都因其在抗日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两边认可。杜后在解放战争中到处救火,被列入战犯名单,被俘后被关功德林但第一批被释放,算是被照顾对象。戴安澜自不用说,入缅作战不幸牺牲,国共双方都给予极高评价。郑洞国在长春被围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后被挟持投诚,建国后长期在政府任职最后善终,要是硬扛被俘少不了去找他的杜总。就连邱疯子,带着五军在中原横冲直撞,被粟总盯着要吃掉,如今也被视为抗日爱国将领。五军作为国军王牌军,开战前强奸民女,开战后中赌博玩钱,也算是继承国军优良传统。排长,新兵还有桂花这条线看不懂是什么意思,尤其新兵看着尴尬。好你个林总,让你去苏联养病,你竟然去当小鬼子,还要带部队去救贺老总。。 |
|
国民党都不敢这么拍,我党文艺工作者真是,都不能用吃里扒外来形容了 |
|
杜聿明邱清泉戴安澜血战昆仑关,击毙日军少将中村正雄,日军伤亡5000余人,中国军队牺牲一万四千余人,三换一惨烈啊 |
|
同样是国军,职业军人上战场,总是玩命的,所以就有铁血昆仑关。通过抓壮丁凑成的业余军人,自然差别大了,所以才有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溃千里。 |
|
对普通士兵的刻画比较细腻。邱清泉不愧是一员虎将。 |
|
假期电影院放过 |
|
在史实、场面、表现力等方面差了《台儿庄战役》至少一档! |
|
毕竟有那么久了,不能要求太高。更重要的是这种写实的电影太少了 |
|
这片子没有《血战台儿庄》更具历史地位,绝不仅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艺术价值几乎没有。严重超越实际的战争场面可以说是抗日神剧的前锋了。这么说吧,把国军的衣服换成八路军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违和,也就是说完全以敌后抗战纬度描写正面战场,有人说都是中国人英勇抗战,能有什么区别——区别大了去了,仅官兵关系一处就是逻辑上的重大谬误,爱兵如子,上下级之间兄弟情恰恰是八路军新四军才有的,国民党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之间不会有那么亲密的感情,这才是后来解放军能以少胜多战胜国民党军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然一只拳头是怎么战胜另一只拳头的?本片中的军官完全以兄弟情带部队,没有一点黄埔军校的气质,写的明明是王牌机械部队,还是用人肉炸弹跟敌人装甲车拼命,编剧大哥啊,别人的故事不是从你自己的生活认知出发的。 |
|
可以了,老共够有诚意了,解放军出动59给国军助阵,日军装甲都是临时铁皮焊接的道具。 |
|
制作算大手笔了,可精致程度与情节安排远不如台儿庄。实在有些可惜题材了。 |
|
如果不是冲着是在家乡拍的这部电影,我就很难看下去,像记流水账。也许是看观了美剧《兄弟连》的缘故吧!
|
|
要是有高清修复版的就更棒了 勿忘国耻 |
|
剧情散碎了些,专车列队冒雨请战,纯粹爱国情怀、保家卫国情绪喷涌而出,国军将领风采得以展现,底层士兵奋战,碧血江山。 |
|
影片以基层军官和普通士兵的视角见证昆仑关战役,带出杜聿明麾下各级军官的风采,也兼顾了普通士兵和当地群众的面貌。邱清泉指挥的装甲部队在当时应该是国内举足轻重的存在,没有更多镜头展示,估计是成本限制有点遗憾。在大决战中饰演过101和卫立煌的两位演员在本片中出演日军重要将领,当时就觉得眼熟,但并不出戏。一些角色的表演让人困惑,转变略快,更多是导演的锅。 |
|
为了国军,为了杜聿明,为了戴安澜,给五颗星! |
|
还是我党军纪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