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破仑四个小时,车轮四个半小时,可见冈斯对"轮"是真爱……不对,对电影是真爱……隐喻蒙太奇倒是见过很多,交叉蒙太奇也见过很多,像这种交叉蒙太奇叠画隐喻蒙太奇的还是头一次见……演拿破仑的演员始终端着架子,太假了……默片史诗很有看头 |
|
9。近4小时的片,竟然只放到征服意大利....最后那几十分钟宽屏播放,相当超时代啊。20年代的电影用3台放映机实现拼接宽屏。 |
|
气势雄魄的史诗,上半部分尤其出色,但不大喜欢过渡美化 |
|
冈茨的《拿破仑》看了30分钟,暂时还没看出这部法国影史第一神作在哪里。其中马赛曲问世众人激昂高歌的部分,明显非默片之所长;看过70分钟,才渐入佳境。拿破仑脑瓜顶上闪现神圣光芒,丹东则是贝多芬式的咆哮怒吼;70~160分钟,政治大事密发。马拉浴室被刺,丹东因朝试核而紧张,雅各宾轰然倒台,圣鞠斯特最后一次演讲,然后和罗伯斯庇尔一起上了断头台。拿破仑卷土重来接管军队,在议会上宣布,“从今早开始,我就是革命!”……默片时代的法国电影既强也多样。路易菲拉德的犯罪系列;冈斯的战争史诗;克莱尔的先锋喜剧;雅克费戴尔的诗意现实主义……怎么到后来,百家争鸣就被新浪潮的文艺小资的一家独大所取代呢? |
|
百年前什么技术都实现了 |
|
我看的是四小时版的,最完整的版本超过五小时。拍摄水准超一流,后半部拍得很唯美,整体很大气。故事从拿破仑年少时期讲到称帝前夕,后来同一导演的《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是本片的续集。 |
|
7/10。双重风暴和入侵意大利的片段十分炫目,将摄影机绑在马背上拍摄拿破仑骑马逃命后的风暴场景中,汹涌的波涛也掀起了巴黎的政治动荡,两处地点的交叉剪辑演化为镜头像海浪般在大厅万千群众的头顶摆动;结尾处拿破仑带军队出征,并排的银幕将整个营地和周围山岩风貌尽收眼底,接着是万花筒般的视觉闪现,鹰、云、山巅上的拿破仑和他的军队、约瑟芬的面孔,蓝白红分割画面,混杂的元素以惊人方式再现了历史中情感的洪流。冈斯创造了多重视域的叠加和特别的主观效果:冰雪筑垒的雪球大战,画面倾斜摇晃快速剪接;枕头大战,破碎的棉花纷繁地拼接成九幅画;土伦夜袭,拍摄雨景和泥泞中碾碎士兵脚踝的车轮;新婚之夜接吻时,滤光器叠加模糊银幕,以及拿破仑亲吻约瑟芬脸庞的地球仪一幕叠印,表现了他狂热的爱情与帝国雄心。当然片长的不加节制也令人崩溃。 |
|
2024年戛纳修复版:近100年前的电影作品,没有任何视效能做辅助,全靠实拍和巧活来做编年体记叙。对于群像表演的雕琢,即便在现如今看来也足够细腻。画面叠层的蒙太奇效果,古朴却颇为有力,多至四层的画面使用,毫无笨拙之感。在传记片的拍摄手法上,当代太多作品都难以企及该片的用功。 |
|
在 BFI 看修复重映,非常喜欢。尤其喜欢小孩子斗争的处理部分,让所谓的嬉闹都变得宏大,雪仗、枕头打架,一派史诗气质。科克托《可怕的孩子们》可能有偷师。三块屏幕拼接的战争画面令人感动到说不出话来,尤其是镜头平移向上还要保持景物在一水平线上。大量充满革新的镜头语言。 |
|
看的332分钟2K新修复版蓝光,不愧是默片中数一数二的史诗巨作,大气磅礴又有繁杂的视听语言创新,最后三连幕更是看的震撼。9.4分★★★★☆ |
|
按照导演的构思,部分场景需要三块银幕并排放映。其手法既是古老的,又是前卫的。冈斯镜头里的拿破仑系命运之子,法国革命的化身。影片中充满了这样的经典场面,如开场极具参与感的雪仗,海上和巴黎会议大厅的双重风暴等,仿佛是格里菲斯与爱森斯坦优质基因的嫁接。 |
|
在看苹果版的拿破仑前,重新补了法国人眼中的《拿破仑》。九小时和六小时版本几乎不可能看到,但是我看的五小时版本依旧震撼,很难想象如果三屏同映会是怎样的景象,也很可惜这部片没有拍完,甚至连登基都没拍到,假如有声片晚点诞生不知道会不会成就这一史诗。多重曝光,胶片染色,画中画,蒙太奇运用的很娴熟,甚至感叹电影色彩理论在这部片中已经开始描绘拿破仑心理了。电影中部分场景是去现实中的拿破仑故居取材,大量字幕选用了史料记载,但有点可惜的是冈斯眼里的拿破仑太“神”了,他在电影里不客观的塑造了一个“神”,无时不刻的鹰的意象真的已经看烦了。 |
|
1920s No.1,光斑,切面,姿态,流动。令人反思未来30年的美国电影是否阻碍了电影史的进程,以及默片时代最优秀电影特质在承继中的断裂。希望能有机会大银幕。 |
|
几十万米胶片、四年拍摄时间、20多个剪接师,神秘的片长,仅仅是六部曲的首部作品,倘若真的全部拍摄完成,真是世界电影史的一大幸事。交叉蒙太奇、叠化穿插人物特写,普氏剪辑法与爱氏剪接法在这里完美的融合统一,共同制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多色滤镜的使用划分了内部的段落,明确了节奏,使不同色彩下的拿破仑有了不同的意味与风采,血色战争夜、金色演讲情、无滤镜的跨域三块荧幕,使拿破仑在这里还魂。骑马运动POV,炮筒后滑的主观视角,令进攻的男性征服力扩张到了最大。夜晚追逐大远景、大海独自航行、冷雨战争夜,波澜壮阔,史诗气息十足。当最后字幕逐渐后移,长宽比从4:3变为12:3之时,巨大的宽荧幕令阿贝尔·冈斯也变为了拿破仑,在这三块银幕拼接成的段落中,冈斯不仅展现了巨大画幅带来的震撼,还突破了特写与远景的界限。 |
|
poly-vision,superimposition(Dante/banner/fire, Napoleon/eagle), acclerating montage |
|
"He was a man whose arms are not long enough to encompass something that was greater than himself: the Revolution. Napoleon was a climax in his generation, which in turn was a climax in Time. And the cinema, for me, is the climax of life." 二十年代好欢乐。补加。 |
|
(9.0/10)333分钟BFI修复版。假如冈斯赚了好多钱、假如有声片时代迟到三十年、假如没有二战,我们可以畅想下九个半小时的阿波罗剧院版及其五部续集将会是何等的盛况空前。那个,三联屏挺无聊的,其补偿的东西远远不能抵消它所减损的。 |
|
★★★☆ (2005-03-18) [资料馆] 热情的片子,热情法国大革命,但是热情不能解决问题。剪了二三十分钟,弄的不知所云,也不明白哪有那么多可剪的? |
|
3.5。不愧是默片時代最瘋的導演(之一?),海盜船視角,雪地大戰堪稱快速剪接的極致。蘇聯默片及工作人員(工程師)的影響。三色國旗。三聯幕(所謂「視覺和弦」嘗試)在電腦上看實在彆扭…不可否認如Kubrick所言,此片在故事呈現與表演上,其實是粗糙的(即便Gance有機會完成其他部分,恐怕也差不多)。 |
|
8.5/一位英雄的崛起之路。前半部分多以红白蓝三色打底,从籍籍无名再到使他名声大噪的土伦战役,将他塑造成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有着敏锐的军事才能和坚毅的自我意志。虽被贬黜,热月政变后镇压保王党又让他登上政治舞台,再是不少私生活的笔触,超现实的表述,俨然成为了法国革命的化身,有着完美人格的浪漫者。奔赴意大利前线,最后二十分钟则需要额外两块屏幕才能感受到导演表达的初衷。27岁,虽未到他人生的巅峰,但足见其倾倒世人的魅力。 |
|
雄奇的电影反穷历史的雄奇。最后的衔接三屏被雄鹰翅展充满的那一幕!看完这部冈斯是不是应该配合服用邦达尔丘克《滑铁卢战役》? |
|
电影慢慢地发展事件,清晰地描绘每一步、每一个动作和每一种情绪。演员们不用语言就能拉近观众,让你聚精会神的体会所有的情绪和感觉。迪厄多内饰演的拿破仑令人敬畏,最后到如飓风般的力量,一刻也不屈服。战斗场面的规模和开创性的摄影技巧对我来说非常震撼,约瑟芬的爱情是一种特殊的纽带。 |
|
9.3 眼花缭乱,穷尽了一切技巧,让后世的所谓“史诗”片都看起来像个笑话。/在交响乐奏鸣的间隙间,我听到了雄鹰的低鸣。 |
|
為了其紀念價值和阿安托南 阿爾多,給一顆星。 |
|
很早就觉得,其实,冈斯比爱森斯坦厉害…… |
|
空前绝后。不仅是影史上的伟大影片,浪漫主义的遗留,而且是值得反复借鉴的教科书。很多甜美的东西,在今天的电影中已经失去了。很多属于电影技术,很多属于黑白片,还有更多的属于一种古典主义。文化只有在懂行的人那里才是一种货币。 |
|
@CannesDebussy, first part of 2024 version by cinemathequefrancaise。《拿破仑》放到整个电影史,也是绝无仅有的巨制,vu par Abel Glance,1927年,电影在三十八岁的冈斯那里不是场面调度,也不是导演的艺术,而是一种进入历史的媒材和视角,是历史的天使亲临过去和命运。它是通俗意义上叙事长诗,是视听交响乐,甚至是瓦格纳意义上真正的整体艺术。这次历时十六年的修复计划,是当下最宏伟的电影考古运动,不仅仅是今年戛纳最毋庸置疑的TOP1,也会是未来几年内,全球范围内最值得看的电影。 |
|
四星半,333min版本,对于默片来说太长了(一次真的看不完观感连贯不起来),最后半小时的4:1画幅对画面进行三等份切分,使得视觉上还要更宽一些,如果说分屏已经足够惊艳,默片技巧(特写、蒙太奇、多重曝光)也炉火纯青,那么为数不多的运动镜头(超越了默片的场面调度)则是真正超前的存在。 |
|
1.嚴肅的風格已經完全脫離默劇喜感 2.蒙太奇與臉譜特寫傳記人物的突顯 |
|
世界上有两个人拍拿破仑最好看,一个是没有拍成的库布里克,一个就是拍成的阿贝尔•冈斯。以打雪仗开始(大人物从小就与众不同),之后逐渐开启拿破仑传奇灿烂的军事生涯。“First contact with the Army of Italy”字幕之后,三屏拼接,气势恢宏。整体表现的是拿破仑前半生,后面没拍了。1927年拍这样的电影,也不知道要花多少金钱、时间、精力,了不起。史诗巨片,全方位出类拔萃。05:33:04,mp4,7.23GB。豆瓣8.6,第1868人评分。2024年7月4日、5日,法国巴黎塞纳河音乐厅放映425分钟全新修复版本(上220分钟+下205分钟),期待早日看到 |
|
看的无声版本,有些闷,不过可以感受到默片尾声的史诗氛围。。 |
|
333分钟,合5个半小时,有这工夫我干点什么不好,非要看一部差不多有100年时间的电影,黑白的,还是默片!!!
事实证明,只要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好电影是不会亏待你的。不过就考验毅力和注意力上来讲,这玩意儿还真是个体力活儿啊。就比如这一部1927年的《拿破仑》。对于本片,台前幕后的各种离奇事件简直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与影片本身一起构成了一个堪称是伟大的历程。
将近100年的时间以来,电影只是技术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而在表现手法上,被那个时代的电影天才们几乎已经开发殆尽了。当然,时至今日它依然还有着茂盛的生命活力,让我等影迷不至于只能从故纸堆中去窥伺它的闪亮荣光。 |
|
超长的时长,巨额的成本,堪称疯狂的电影。毕竟默片时代的传记,人物都较脸谱化,对拿破仑本人也有太多刻意美化的痕迹,但技法上相当先锋。闪切,高速倾斜的运动镜头,用面孔对银幕空间的掌控来暗示其控制力(权力),并将特写衔接远景制造冲击力。多次直接叠化达成类似蒙太奇的效果,如煽动性的演讲叠上燃烧的火炭。摄影机以运动连接两个场景,最喜欢风暴中摇晃的小船——议会暴动的平行剪辑,镜头模仿海浪的运动。 |
|
77cannes#01
历史真实度与雷导版《拿破仑》不相上下,堪称《拿破仑演义》:看那花袍小将拿破仑,单骑冲营,一马当先来到保利面前,大喝一声:呔! 吓得保利腿肚酸麻,随后架马就走。一众龙骑兵追逐不得,只能望洋兴叹。这一段堪称第一部分的华彩片段。将拿破仑小船面对的汪洋波涛与雅各布派的倒台相对应,用当年的技术拍出极其强烈的眩晕感,更是精彩绝伦。
时至今日看技术上稍微有些过时,三重叠画和不断强调的鹰旗,无声电影时期马赛曲的突破,拿破仑这一主角的神化和伟光正塑造,现今看来都被赋予了纸面上的意义。
第一段结局落点在土伦,于拿皇而言相当于刘备传拍到了剿灭黄巾军,期待第二段和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 |
|
默片的集大成者。格里菲斯级别的大场面调度和讲故事能力、爱森斯坦式的蒙太奇运用、茂瑙一般流畅的运镜。各种registre都驾轻就熟,剪辑的华丽和动感简直完美。最后一段的三联屏虽然有所准备但真的看到效果还是太炸裂了。经典段落太多了列举不过来,让我最震撼的是拿破仑在国民公会与大革命之魂对话那段,彻底把革命拟人化、人格化(丹东之魂对拿破仑说:“大革命有话跟你说。”),把天降伟人拯救法国发扬革命的主旨讲明。这种只属于法国的既民族又普世既进步又威权的信仰,也只能通过这种庞大到荒谬的电影才能完整呈现出来…… 20240704/05 @ La Seine Musicale (7小时完整修复版首映,法国国家管弦乐团、法国广播爱乐乐团和法国广播合唱团配乐, Frank Strobel指挥。) |
|
『补標』曾经下载了一个版本,后放弃(参考时光网帖子)今看见有人再提,自己才想起来看过。 |
|
9.5/10,电影从拿破仑年少时期讲到征服意大利。①最大的视听亮点:三屏幕(有的地方是九屏幕)拼接画面。有两种效果,一种是不同屏幕各自发生着不同的内容合在一起形成「屏幕蒙太奇」,另一种是结尾那段拼在一起突出战争场面的宏大;②表现打斗/争斗的激烈:通过大量运用摇镜头(那些说手持的不完全对。比如会议大厅哄闹那里是把摄影机放到摇动的钟摆上,骑马追赶的那个片段是把摄影机放在马上面)、快速蒙太奇、双重曝光来实现,具体如打雪仗、枕头打架、议会大闹等片段;③演员表演不行,阻碍了情绪上对观众的更深层次的冲击,不得不说是遗憾。 |
|
t24660af1f , t2dc572bbb ,t28408c891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fky91rPEqfU/ |
|
尝试窥探天才的内心 |
|
9.5/10 IMAX厅2K修复版重看,第二遍。冈斯的旷世巨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主观影像的进一步深化,叠印(加印/减印)和加速蒙太奇的使用,包括摄影机一些剧烈的“脱轨”运动,呈代数关系的运动增值,直到最后一幕又用三联屏的共时横向多视图技术创制出场面的博大与崇高,这是多么伟大的一次美学视角下的技术革新啊!2023.12.3号@BFI IMAX |
|
#阿贝尔冈斯#333min(4k修复版)
听了深焦关于拿破仑那期播客,来补一下法国影史殿堂级作品
在电影工业尚未成熟时期,蒙太奇和各种拼贴手法堆叠使用,漫长的四幕篇幅中主次也不好区分,个人喜欢第一幕和第四幕
雷导版的拿破仑可以作为第三幕与约瑟芬的情感线补足,而且冈斯版只到了意大利部分,战斗场面有所不足。 |
|
冈斯的代表影片之一,大量运用了主观镜头。本片最伟大的创造是三面银幕。当影片出现波澜壮阔的大场面时,三部放映机把不同的场景投在三个并置的银幕上,扩展了观众的视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
|
年轻的面孔,夸张的表演。人们从拿破仑的眼中看到了老鹰。拿破仑在逃跑过程中不忘拔了对方的旗帜。激荡会议与海浪波动的场面交替。马拉之死。饿得吃纸的文员。结婚匆匆忙忙。最后部分采取了三格电影的实验方法。三星半。 |
|
还是会感叹那个年代电影工业对导演的宽容,你看冈斯把拿破仑幼时的一场雪仗的场面调度组织成真正的战争一般,用将近半小时的篇幅刻下戎马一生的缩影。骑行逃生的动态气势惊人,可以想像当时观众看到这一幕的震撼。所谓“三联屏”在视觉上倒是没有什么痕迹,又让我们不免猜测是用了怎样的技术手段。这部感觉安全可以跟雷公的《拿破仑》放在一块看,完全不同的口吻,拼接起拿破仑完整的人生 |
|
一个和平主义者。三台放映机的视觉震撼。巨大的感召力足以掩盖所有陈旧的技术。 |
|
4.5/5 最新修复版 330min;5个半小时 却也只是讲到征服意大利;开场雪仗棒呆;粗糙的三联幕震撼无比 个别镜头的三联幕并不是宽银幕而是作为屏幕分割;拿破仑太难拍了吧 理想中的拿破仑传记 该是有颜色 有声音 才能够勾勒拿破仑波澜壮阔的一生 冈斯纵有无比的电影热情 他的默片局限性仍然太大; |
|
大作但是不能算巨作,有几个原因。首先因为年代久远,一些精彩部分画面看起来有些可惜,其次最后面几十分钟有些敷衍省略。好看在土伦战役,后面的战役简略带过。后面靠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两次情书部分有看点,整部电影7分实3分虚有点美化主角。更遗憾的还有,电影如果不遗失部分起码6个小时。导演想拍三部把主角一生拍摄完,可惜资金原因只拍了一部。但感觉第一部后面几十分钟大概率资金原因草草讲完。希望以后能够重拍和补充没拍部分,土伦战役是整部电影最好部分。 |
|
导演是个天才。当年电影的传播度会导致很多大神看不到这个片子,看到了绝对会自卑。 |
|
确实只是序幕,叙述他辉煌征服前的历史。蓝白红三色,快速剪辑,无限叠化,三屏拼接都很大胆。土伦敌军讨论满屏的各国语言有点意思。可以看出导演完全觉得拿破仑就是法国革命化身,要给世界带去共和,最终和平,崇拜无以复加,特别是那段半夜去国民公会幻视革命巨头们和他答辩的场景,以及各种引用历史演讲。可惜意大利那段似乎没什么具体战争场面,开始就赢了。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537442/ |
|
哈,1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