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十月 Октябрь (1928)

    最近更新: 2023-07-07 正片
    • 主演:Nikolay Popov Vasili Nikandrov Layaschenko Chibisov 鲍里 / 鲍里斯·里瓦诺夫 / Mikholyev / Nikolai Padvoisky / Smelsky / 艾都瓦德·堤塞
    • 导演: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夫 谢尔盖·爱森斯坦
    • 编剧:未知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苏联 
    • 年份:1928 
    • 更新:07.07
    • TAG:剧情 / 历史
    • 别名:震撼世界的十天,震动世界,October,Oktyabr
    • 片长/单集:99分钟
    • 豆瓣评分 8.0 (1976票)
    • IMDB评分 7.4 (8,595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92%
    • TMDB评分 7.00 (热度:6.31)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苏联电影《十月》的免费在线观看,《十月》是对白语言为,属于剧情,历史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0分,有1976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1927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而拍摄的纪录风格影片,片中群众角色很多为当时参与十月革命的工人和士兵,当时起义的领导之一Nikolai Podvolsky也参与演出一名布尔什维克(此公是十月革命十周年庆典组委会的主席,正是他向爱森斯坦委约了这部影片)。脚本参考了美国记者里德(John Reed)的新闻体纪实著作《震撼世界的十天》(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此片和《战舰波将金》、《罢工》一样,同为爱森斯坦二十年代探索蒙太奇剪辑的代表......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6-2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656x480 时长:102.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2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6-2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280x720 时长:114.54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2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656x480 时长:102.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2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656x480 时长:102.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2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854x1000 时长:102.59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2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6-2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656x480 时长:102.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2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656x480 时长:102.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28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656x480 时长:102.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28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1080P

      十月[中文字幕].October.1928.1080p.KKTV.WEB-DL.AAC.H264-ParkHD 详情
      十月[中文字幕].October.1928.1080p.KKTV.WEB-DL.AAC.H264-ParkHD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1927年,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而拍摄的纪录风格影片,片中群众角色很多为当时参与十月革命的工人和士兵,当时起义的领导之一Nikolai Podvolsky也参与演出一名布尔什维克(此公是十月革命十周年庆典组委会的主席,正是他向爱森斯坦委约了这部影片)脚本参考了美国记者里德(John Reed)的新闻体纪实著作《震撼世界的十天》(Ten Days That Shook the World)。此片和《战舰波将金》、《罢工》一样,同为爱森斯坦二十年代探索蒙太奇剪辑的代表作。 通常上映的版本配乐,采用了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作品和小品。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1 IMDB 7.5 正片
      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
      1938
      动作片
      俄罗斯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Александр Невский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作为主题先行的宣传电影,它帮助爱森斯坦和普罗柯菲耶夫走出了多年的沉沦,重回苏联主流艺术家的行列,但随着苏德条约签订它又被打入冷宫,爱森斯坦用歌剧般的笔触改写了内夫斯基王子的故事,商业上大场面广角镜头、特写动作交叉剪辑和战争中爱情戏都极具史诗性,可是在热血中却透着悲悯
      • 一般般,战争场面不错,战斗的谐趣性加入,但人物性格刻画几乎没有,普罗柯非耶夫配乐根本听不清音效太差,条顿骑士的盔甲真cult
      • 八十年的落差使在当时看起来应该很牛逼的段落在今人的眼光里反而诙谐,时光让经典永恒只是部分的真理。
      • siff@大上海;“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从无声到有声的尴尬转型,政治导向明显的样板戏鼻祖,表演具有浓厚舞台味,主角光环+一定喜剧因素让全场笑场连连;群戏调度依然有亮点,依稀可见拿手蒙太奇。
      • 说心里话他的有声片比无声片差海了,音效很不给力,不如单听普罗科菲耶夫的冰湖大战。mark: 声画对位,一部长音阶的交响乐。不过我一点没感觉对位对的很爽啊
      • 2016上海电影节。涅夫斯基的人生也是三大段,打瑞典,打日耳曼,然后向蒙古人妥协。这里选了中间的冰上之战。体会早期战争题材的表现形式与现在电影的差异是很有趣的。民族主义,露西亚,主旋律。1938年这个首映时间也很微妙。最神奇的是,我开始为该片出现的许多元素与魔戒对照之契合而震惊。
      • 爱森斯坦的天才……条顿太邪恶,太酷了。周星的那本《影视艺术史》里有幅插图搞错了。实际上那是这个片子的哇,太不认真,还是水平太差?普罗柯非耶夫作曲,曲子本身很棒,结果斯大林提前看了片子,肯定之后没有人敢修改,而且一定要用苏联自己制造的糟糕录音器材……可怜的普罗柯非耶夫。
      • 看完才知道这竟然是爱森斯坦的电影…却完全感受不到一点蒙太奇,略失望。但是电影内容勉强令人欣慰,讲的是楚德河冰湖血战,最后亚历山大凯旋,条顿骑士团破败。听讲这部电影当时拍也是为了齐鼓军心。来吧,脑补一下当你在战场上醒来,发现胜利了战争结束了,从心底呐喊一句:Glory for us all!
      • 爱老师果真是作曲家的笔法 战场上竟然在默片和有声片之间在喜剧和悲剧之间自如切换 冰湖大战 基本上实验了各个方向的人群冲击视效 他对拥挤人群的动态构图功力又上了一层 结尾处也很妙 能够在很短时间内用视听组合搞出悲怆愤怒欢腾的三重奏
      • 此时的苏联已经进入了斯大林的文化高压期,列宁时期的先锋派苏联艺术家们一个个接受斯大林文化审查,需要符合Socialism Realism。而爱森斯坦此时的电影创作受制于斯大林选定的选题,在剪辑时,斯大林随时会进入剪辑室进行干涉,于是有了这部很不爱森斯坦的作品。其中的战争场面如同是在玩闹,极其疲软的挥剑动作,还有刺入身体依旧无法流血的镜头,战术只有跟我冲,其效果大概是劣化版本的战舰波将金号或者十月,这里便凸显了早期电影工业的落后拖累正剧创作,如果爱森斯坦能够自如地使用蒙太奇夹杂在战争场面中,可以大量弥补工业和群演上的落后
      • 第一次看爱森斯坦的有声长片。影片的主角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十三世纪俄罗斯人的领袖,诺夫哥罗德大公。他在13世纪击退了欧洲的一系列侵略者,对待蒙古征服者时,他采取了怀柔政策,成功保持了俄罗斯的统一。1942年斯大林宣布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为民族英雄。感觉影片从打仗开始就变得过于喜剧了。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242年的反侵略爱国主义同样适用于1938年的苏联局势。斯大林直接审查电影草稿版本,先在中央机关放映后再对公众上映。次年电影在美国上映,据报道罗斯福看完都很感动。而在德国一直到1966年都是禁片。 爱森斯坦第一部正式完成的有声片,放弃了杂耍蒙太奇,遵循主流叙事方式,有着古典歌剧式的庄严美感,基于历史上真正的民族英雄去弘扬激发全民族的英雄主义。长达半小时的冰上战役,着实壮观,看得过瘾。不过武器可能是塑料或木制,砍在身上完全不见血。战斗中的单人近景镜头都是原地不动的砍杀,也许是受限于摄影机不方便移动。冰面破碎敌方落水的场面致敬《一路向东/赖婚》,比起格里菲斯的实景拍摄,本片是在夏天拍的人造模拟。
      • 爱森斯坦这次这么水.
      • 爱森斯坦证明,只要电影拍的够成功,就可以取代历史,甚至创造历史。1241~1242年与蒙古西征是同一时间,条顿骑士团主力根本不在利沃尼亚,而在欧洲本土对抗蒙古大军,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蒙古统帅拔都的义子,来德国殖民地趁火打劫,追击他的是多尔帕特主教和一些散兵……
      • #SIFF2016#条顿骑士的头盔是亮点……普罗科菲耶夫的配乐非常跳戏。火炬照亮沙场的镜头很美。其它的嘛…,完全是政治高压的产物。
      • 8.5/10。①13世纪俄国君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率领军民在冰上之战中击退来犯的德国条顿骑士团的故事。②表现主义摄影(布光/构图)与夸张的身体姿势、战争大场面处理(调度/剪辑等)、配乐都是很高水平(虽然皆不及伊凡雷帝两部曲)。③作为传统故事片,叙事节奏较拖(或者不够有趣),角色塑造较扁平;战争戏边激昂残酷边插科打诨两者气质很错位(也导致节奏更拖)。
      • 6。阻击涅瓦河,警告德意志,叫你不听话,第三帝国亡
      • 教科书般爱国主义题材战争史诗大片。时值苏联与纳粹德国关系紧张之际,爱森斯坦制作了他十年来的第一部完整电影,也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蒙太奇是爱森斯坦的标签,此片中蒙太奇并没有像在《罢工》那样被过度使用,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甚至用在了配乐上。影片实验性的手法不少,比如在描写战争场面时,爱森斯坦借鉴了许多迪士尼动画片的手法,连配乐都充满欢快的节奏。而此片又不仅仅是一部冷酷的战争片,比如他加入了少女Olga这个人物和一个为爱而战的子情节,使得电影变得有血有肉,又更能打动观众。影片的最后打出的字幕和缓缓推进的镜头下无尽的长矛,即使在今天和平时代看来也是相当鼓舞人心。
      • 一首唱到结局的歌。滑倒的马此后没再提及。涅瓦王这样的人很可怕,像天生的王者,与人间距离遥远。鼓舞民心预备卫国,斯大林的判断极为准确。有御用导演的背书感,有些镜头值得回味。换赎金的决定神似绑匪。
      • 丰碑片,从此之后所有的电影都是抄袭。
    • 豆瓣 8.7 IMDB 7.7 正片
      Intolerance: 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
      1916
      爱情片
      美国

      党同伐异

      Intolerance: 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将这部片子守到现在再看的决定 自然是正确的 格里菲斯的场面调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 但立意上来说 若去掉美迪奇法国大屠杀一段 使耶稣部分更深化玄化以呼应片尾救赎普照的设定 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毕竟小可爱和小伙子的故事太正统 而巴比伦太史诗 已经囊括两级 美迪奇除开始的宫廷场景再无亮点。
      • 一个是巴比伦沦陷,还有一个也是古代的屠杀,最后一个是现代的故事,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走神儿了,大场面倒是不少,可是看着那些格里菲斯精心制造的战斗场面总觉得有点滑稽,混战的人群好像在沸水中翻滚的一个个饺子,丝毫没有给我震撼的感觉,倒是最后那个现代的故事让我很是喜欢。
      •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交替蒙太奇,现代篇《母与法》、犹太篇《基督受难》、中世纪法国篇《圣母载莱姆教堂的屠杀》和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染色影片。首创大特写、大远景。票房失利是这部电影超前意识的反衬。伟大史诗。
      • 不是电影,是史诗、是格氏的电影学术论文!从古巴比伦的没落到耶稣受难到法国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到现代劳资冲突,却是多线索平行叙事,表达的主题只有一个,最简单却最深刻的,爱与宽容。鸿篇巨制,却不乏动人细节,手法超前几代,字幕旁征博引!据说这电影还没有剧本没有布景蓝图,我只能说,太牛了!!
      • 这部一百年前的电影,就像一次惊人但在当时注定会失败的电影实验。后世导演玩的绝大多数电影技巧,真只是对《党同伐异》的不断完善。最富有野心的,在场面上可能还是史诗片般的巴比伦城。技巧上是挑战观众的平行蒙太奇,尤其是汽车飞奔马车飞跑为爱人奔走的段落,确实有种古今映照的雄伟与悲壮。
      • 叙事、剪辑、平行蒙太奇,格里菲斯,你不能这样吧?
      • 不知道这是不是影史第一部多线平行叙事的作品?几个故事同时到达高潮的时候让人热泪盈眶啊。看的时候难免想到《宾虚》《天堂之门》等砸钱不要命的大制作片,那些华丽的巴比伦舞蹈啊... 【影院的修复版画质很不错,蓝光应该快了吧!】
      • 看完总算感受到什么叫电影始于格里菲斯了,大银幕各种震撼,今年又恰逢上映100周年,五年SIFF收官简直完美。既有细腻情感又有宏大战争场面,四线交叉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景别机位变化丰富,字幕卡仅交代背景或引用,大部分都靠表演和剪辑表现...方方面面开创先河超越时代。就最后喊了下和平口号
      • #19th SIFF#大银幕看绝对是神作,尤其是大场面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虽然剪辑并未发展得很好,但是(段落间的)平行蒙太奇和(段落内的)交叉蒙太奇已经令人拜服了,有些剪辑点上竟然还有动作匹配剪辑。蒙太奇的比喻含义和说理能力才是本片的重点。可惜这个道理讲得确实有点简单化。
      • 7/10。不可否认,格氏艺术的创造性令人津津乐道,譬如圈入城墙脚下的群众再缓斜45度上升至巴比伦全貌,接着一个表现城门的镜头,向纵深处缩在墙角的少妇移动,画面中央圈拉开,露出少妇边上的女主角,摇拍她的步伐进入城门,表明格氏不满足简易的跟拍尝试更宏大的场面调度,转场也打破了单一内景的单调感,如耶稣身上十字架阴影一下子扩大。联系故事的对比手法带有嘲讽式的口气,古巴伦的婚姻市场和现代人为钱结婚,妇女道德团体禁止舞厅、酒馆与法利赛人禁止快乐没有区别。但格氏主题的肤浅搞砸了平行叙事,天真地把人类受难的理由总结为不宽容,结尾天降的舞蹈取代了炮火、监狱开满了鲜花,将本片变成历史无可挽回、现代文明还有希望的寓言,伴随着书翻开惠特曼诗句、摇篮的过场画面,充满幼稚的和平幻想,素材又多又乏味,另外打个电话叫停死刑不行?
      •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反正是看不下去。
      • 叹为观止,那是个导演可以耗巨资拿胶片写论文的时代,现在谁还能这么有钱任性啊?《千年女优》大暴走,《云图》六声部合奏,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滤镜(染色?)、遮挡分割画面(多为竖向)、叠化处理的夜景……各种手法紧紧围绕主题。激昂的音乐加分。现代一节把问题归罪于“当代法利赛人”,略勉强。
      • 影史不朽的史诗巨著!20世纪初美国劳资冲突;法国宗教大屠杀;巴比伦城的沦陷;耶稣受难记。四个故事用平行蒙太奇交替讲述(而且居然没有剧本!)最后的营救居然有成功有失败!成千上万人攻城战争等壮观场面比比皆是至今震撼。大远景、特写甚至少许运动镜头。超前一百年啊!太牛逼!//20160409资料馆
      • 9。欧洲正在打战,格里菲斯却在美国拍了部如此耗巨资如此超前的片。平行叙事在后来几十年里都不怎么看到,可能不大能让观众接受吧,我看着都有点乱,主要是字幕卡太多了。巴比伦那个故事场面无疑最牛逼。
      • 舊神治(巴比倫)~新神治(新約)~舊人治(法革)~新人治(工會),看似進步的歷史進程下有無數類似的悲劇循環,蒙太奇則替進程與循環彼此找著打碎表面因果的出口--這或許能解釋何以此片從字卡到意象都如此小說化,因這正是小說曾帶給敘事傳統的革命,如今移往銀幕搖籃孕育新的生機。
      • 格里菲斯的巅峰之作。1.天文数字般的预算,以巴比伦空中花园为代表的布景极尽奢华,却因过于超前而票房惨败;2.创立主题性蒙太奇,不同时空交错的多线叙事围绕宽容与爱的相同主题,不断插入的摇篮镜头;3.首创大特写与大远景,平行剪辑极为纯熟;4.胶片染色与"最后一分钟营救"同[一个国家的诞生]。(9.0/10)
      • SIFF2016 深度稍欠,但广度令人震惊,直到今天都难找一个像样的对手,尤其是古巴比伦的宏大场景更是看得人五体投地,唯一的遗憾是影片似乎之把重点放在了古巴比伦和现代这两个时间线,另外的两个似乎叙述不够,宏观上显得有些不平衡,但其他无论是表演还是制作都无可挑剔。
      •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忧乐悲欢。
      • 大特写大远景/快剪、插入、闪回的首创性运用,巴比伦覆灭/耶稣受难/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现代劳工冲突和司法公正四线平行跨时空叙事,实景搭建万人参演,格里菲斯以超前大胆的技巧理念及野心完成了这部铭留影史的恢宏巨制,其成就无疑绝后光前永垂不朽|摇篮之外动荡不安|电影始于格里菲斯。
      • 这毫无疑问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事实上,即使用当代电影的标准来审视,其叙事的复杂程度和主题的整合能力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峰,更不用说在剧情普遍单一线性的默片时代。与之相比,华丽的布景和精致的道具已经是附加的优点。Griffith一反惯常的拖沓,开始趋于精炼,而模仿此风格的云图就糟糕之极。
    • 豆瓣 8.4 IMDB 8.1 HD
      La Grande Illusion
      1937
      剧情片
      法国

      大幻影

      La Grande Illus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越狱片鼻祖,比之于素食主义布列松,雷诺阿是另一种诗意的纯净。口琴声。天竺葵。送书→焚书。白手套。旷野之景是为升华处。|我不知谁会打赢这局战争,但无论结果如何,总会完结的。|哪里有德国人,哪里就有秩序。|这里不禁止艺术。|你看不见边界,边界都是人造的。PS私以为不若《游戏规则》好。
      • 茨威格说,1914开始的这场战争,人们不知道要从现实中得到什么,它只是为一种幻想效劳,即,梦想建立一个更美好,正义与和平的世界。
      • 4.5 修复版重看。M. Gustave说屠宰场尚有人性之光,便是他们吧。越是日常可爱烟火气足,越是反衬得战争多么愚蠢无必要,可惜这道幻影终究暗下去变作浓烟,要脆弱美好的东西尽皆灰败,要骑士雪白的手套染上尘埃。
      • 年度五佳没得说。让·雷诺阿在这部电影里描述的所有人物关系都是战争的反面,这是它作为一部战争片/越狱片最非同寻常的地方。与此同时里面还暗含了种族(犹太人)和阶级(贵族)在一个时代中的处境,同时又是那么幽默动人。中立国瑞士作结尾,绝对是神一般的想法!两年之后,欧陆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 豆瓣 7.9 IMDB 6.1 HD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战争片
      美国

      一个国家的诞生

      The Birth of a Nat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部里程碑式的混蛋电影
      • 初看觉得乏味,后面就被吸引。确实是杰作。即使不提Griffith开创诸如crosscutting,switchback这些手法的划时代意义,比起已经被用滥的今天,我觉得这部片子更体现出它们本质的用途和表现力,恰到好处不过分。不过不推荐在没有课程引导的情况下看,至少要提前做些阅读。
      • "Liberty and Union, Now and Forever, One and Inseparable!"把老柴的1812序曲和3K的反攻剪在一块儿。远景,背光,3K剪影跃马穿越地平线,还以为是老黑最早用在754里的,原来是Griffith。出现iris,叠画,交剪……
      • 100年前的史诗级大片。影史上最伟大的混蛋电影。摄影、剪辑、调度真是牛逼。大场面比比皆是,老谋子的人海战术在一百年前就被格里菲斯玩得溜溜转。对林肯被刺事件的还原也很真实。但颠倒是非、丑化黑人美化三K党的白人种族主义价值观注定让它饱受争议。百年前黑白混血人是电影大反派,百年后是美国总统
    • 豆瓣 8.2 IMDB 7.6 HD
      Стачка
      1925
      剧情片
      俄罗斯

      罢工

      Стачка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这镜头耍的 整部片子流畅而时髦 新的配乐也不错够紧张 众多人物东奔西窜 把小女孩摔死那段够狠的 无产阶级千万不能忘记啊 我觉得是爱森斯坦片子里我最喜欢的一部了 除了技法还有一股子写实的血淋淋
      • 本片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上作为试验之典范无可非议,然而就其诉求与煽动性的本质来看值得客观看待,毕竟它探讨的内容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人物脸谱化严重,并且站位片面。以导演的功力去拍一部去意识形态的黑色电影,应该完全没有问题,问题还在于导演讲故事的本领不如蒙太奇的使用,早期的多少都存在
      • 竟然还有丐帮!这部实在太深奥了,尤其丐帮部分...这么复杂的剧情.动物元素很精彩!有很多蒙太奇没看懂,不过压榨和屠杀的蒙太奇还是很赞!群众演员够多,简单粗暴性、夸张表演喜剧效果确实好,看的版本配乐赞!看默片听配乐真享受 逻辑略错误,没劳动力资本家靠谁活,简单粗暴但点不对
      • 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梁启超《俄罗斯革命之影响》
      • 描写1912年沙皇军队镇压罢工工人的事件。事情由一名工人遭到解雇并自杀引起,工人们跟雇主及警察展开冲突。《罢工》是前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的第一部长片,被赞誉为“历史上第一部经典无声巨片”。这部影片实践了爱森斯坦关于蒙太奇的电影理论,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从而使他一举成名。
      • 9.爱森斯坦首部长片,关于沙俄统治时期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罢工,摒弃主要人物,以群众作为主人公。首次使用非叙境镜头传达理性蒙太奇观点,即非叙事,而是传达概念。|除了隔壁常用的叠映外,还有不少沿用至今的剪辑手法,人物叠化变老、运动倒退、人脸狗脸叠化交换,虽然含义不同,但技法《巴格达妙贼》(1940)、《西游记》与此如出一辙。642
      •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在增强戏剧性,对比与突出方面着实可怕,几乎可以视为所有超现实主义的先驱。同时爱森斯坦影片中的演员也是极端,资本家就一定是贪婪丑恶的,而劳动人民一定是受欺压并走上反抗的不归路。因此,此片不免带有强烈主观思想,极适合为洗脑专用。
      • 7.3;結尾一章還是最好,複雜空間結構及其造成的鏡頭內蒙太奇,音樂式的單鏡頭長度控制。但這片卻無疑暴露了無產階級的愚昧啊...
      • 这叫一个闹心啊看的我都密集恐惧症了。快速剪辑蒙太奇没什么错,但也不能强扭着把宰牛的镜头塞进来,结果就是大家统统都开始猜谜继而出戏了。
      • 作为爱森斯坦的处女作,在意识形态上顺应了当时的主流,即弘扬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展现资产阶级的剥削,树立敌对意识,揭示掌权者的血腥暴行以及无产阶级工人的顽强意志等等。在故事以及故事内核上,如今看来毫无疑问是极其“红色”的,是极具政治宣传功能的,没有太多的思辨性和深度。即使到了后来伟大的《战舰波将金号》里,故事和内核也依旧延续了这部处女作的元素。对人物的刻画,对人性的揭示,对个体的关注从来不是爱森斯坦的心头所好,在这方面,茂瑙显然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但抛去故事和意识形态,单拿电影形式,剪辑的试验性以及创造性来说,爱森斯坦毫无疑问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 看的是80几分钟的版本,重新排过(英文字幕),配乐很激昂给革命造势,不知道是不是后来配上的。电影还是非常明显的爱森的脸部大特写的插入和(对比、比喻)蒙太奇。
      • 这电影是Eisenstein才华的完美体现。各种巧妙的镜头设置,场面调度,和让人眼花缭乱的剪辑,都不是一个导演处女作的特征。他对于多线故事的掌控和其蒙太奇理论的运用,极大的提升了电影的戏剧张力。而群戏之余,独立人物的刻画也很有意思。虽然故事本身受到了阶级意识的驱动,仍不失为伟大的艺术作品。
      • 所谓修复蓝光版画质很差,充满噪点划痕。特写、运动摄影技巧和蒙太奇剪辑运用娴熟。意识形态极左,又红又专,把所谓资本家丑化得狰狞邪恶,和样板戏没区别。倒是完美展示了共产主义者煽动工人阶级罢工运动的过程,以及老共执政后通过安插眼线、暴力分子去破坏、污名化工人运动的全套手法。
      • 以两次电话的转接来体现社会的不同阶层,以动物的形象来类比人物特征,以果汁压榨器来比喻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屠夫杀猪的场景与沙俄部队对罢工者的屠杀,在这些表现手法中,有些以今日的目光看起来显得生硬,然而正是这些幼稚的手法奠定了电影语言的基础
      • absent of sound, but fraught with artistic potential. fast-paced editing further blurs the line between primitivism and modernity.
      • i think it takes time before i realize how important this film is..
      • 那个时候的隐喻蒙太奇现在看来有点雷。直接一个动物的头接到一个人的头,实在是汗啊~~~
      • 在人民群众被暴政的水枪追扫的时候,怎么也得配一个伤不起啊。
      • 膜拜大师,意识形态什么的先丢掉去不管,技术技巧实在强大又前卫,btw我觉得复刻版的配乐其实很不错
      • 只看了三十分钟,充满人和动物的大特写,演员表演夸张戏剧化,人物表现的情绪激昂,唱着歌,拉手风琴,有一些镜头我看不懂。
    • 豆瓣 8.6 IMDB 7.9 HD
      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
      1925
      战争片
      苏联

      战舰波将金号

      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电影题材和美学方法的结合,在这个电影里绝非是什么偶然。并不存在什么政治的蒙太奇。因为除却本能,蒙太奇就是,也只可能是政治。
      • 一个说明editing和montage区别、说明只有组合镜头才能传达状态的绝佳例子,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直给的方式,使要表达的内容很精准。情绪的渲染跟剪辑节奏跟配乐紧密地黏在一起,无可挑剔。桥上的马太震撼了。
      • 九十年代的D版vcd应该会给此片如下宣传语:战舰哗变掀起革命狂澜,紧凑动人,悲喜交加,绝无冷场,苏维埃金牌导演艾森施泰因《伊凡雷帝》、《十月》。
      • 竟然到今天才看这部影史教科书,真是抱歉,但真的是不好看啊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