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革命100周年观影。等着吧,1917还会来的。 |
|
震撼人心的恢宏史诗,全方位呈现了从二月到十月的革命浪潮。《十月》使用的无声蒙太奇的艺术感染力远远超过《列宁在十月》使用的早期有声电影技术,是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结晶。P.S.看懂需要对俄国革命有一定的了解。 |
|
爱森斯坦是真正的电影哲学家,在他的剪辑之中,隐隐可以看到一种和马雅可夫斯基在诗歌中的实验相平行的全新的审美感受力 |
|
no peace nobread no land
只是那只大鸟让我意犹未尽。 |
|
通过多角度反复剪辑把一维的线性时间变成多维的团块时间;爱森斯坦这种才叫真正的蒙太奇艺术,真正把motion picture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一种所谓“综合艺术”)其独特的语言挖掘出来并淋漓展示,而且这种艺术仅能在默片时代出现;电影有声以来,与线性时间吻合的叙事需求成为主导,再剪成这样就滑稽了。这速度的剪辑能把昏睡的人看精神了,而老搭档肖斯塔科维奇的配乐功不可没(苏联的艺术成就啊……)。740 |
|
还是挺多有趣的技巧玩法~以及,爱森斯坦的节奏真是慢,十月都拍得不鸡血,反而莫名有股鬼畜的幽默感~ |
|
电影语言令人瞠目,爱森斯坦都把剪辑玩成这样了,当年戈达尔还没出生呢。不过听说这玩意因为太花里胡哨人民群众看不明白遭到了斯大林的批评,爱森斯坦以后就没敢这样了,哈哈哈,所以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没再超越了 |
|
想看那一面冉冉升级的小红旗~哪呢?看的是6区的~1小时42分,有声版。 |
|
9.0/10。俄国十月革命的政治宣传片。各种脸部特写蒙太奇、理性/空镜蒙太奇(雕像/建筑/自然风景/动物/等)、积累蒙太奇、快速蒙太奇等等蒙太奇极具原创感水平极高冲击力极强,比如最后的决战冬宫整段。可惜叙事太不知所云很多情节都看不懂怎么回事。 |
|
做有聲片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還局限於腳步聲與喧嘩聲。Intertitle幾乎還作爲靜默的標語口號存在,卻不容取代,因爲沒有一個稍縱即逝的聲音同長久的無聲一樣震撼,沒有一種激昂短促的呼喊拼得過垂直的,聳立的驚歎號。ps啊布爾喬亞,你的名字叫女人。 |
|
苏联电影为人类文明写下了太多的精彩,哪怕是100年前的这部《十月》,我认为是爱森斯坦的巅峰之作。此时他对剪辑和蒙太奇的理解,应该是超越了当时电影人50年不止。这部默片里有太多令人惊艳震撼的剪辑和运镜调度:大桥升起时马和女人的尸体,老百姓各种面部表情的隐喻蒙太奇,雕像-女战士-枪支的象征蒙太奇,猫头鹰和车轮等特写展现出的意象等等,都太棒了。 |
|
理性蒙太奇的高峰也即末路...從三分之一處開始後面的部份影像幾乎全部淪為字卡的輔助 |
|
55分钟/93分钟铁门上的双头鹰|98分钟Gentlemen. Let us meet them in a most dignified manner. |
|
连看了115分钟和102分钟两个版本,明显感受到102分钟是更好的版本。102分钟版是1966年重新由肖斯塔科维奇配乐,加入脚步声、呐喊声、枪炮声等声效,节奏感更为激烈紧凑。而且不完全是画面减少,比115分钟版还多出几个片段,比如多出10月10日的会议托洛茨基和列宁争论起义日期是否推迟,全片结尾多出1分钟,日历本从25日翻到25日,布尔什维克新政府颁布新法律,最后引用列宁的话”现在我们必须在俄罗斯建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这句话在115分钟版里却删掉了。
115分钟版本是2007年之后发行的DVD special edition,多出一些抽象的蒙太奇画面,配乐逊色很多,等待暴动的时间太长,观感很沉闷。 |
|
动人心魄!抽筋蒙太奇好! 102min version |
|
历史记录片穿插其中,爱森斯坦蒙太奇发挥过头,剪辑一如革命般混乱。P.S. 爱森斯坦作了两个版本,无声与有声版,有声版配乐为肖斯塔科维奇的《十月》。 |
|
哈,很好奇这看过的290个人里有多少是NYU Cinema Studies的同学呢~ |
|
蒙太奇的代表作之一 |
|
112mins//以宏阔的史诗风格表现重大历史事件,贯穿英雄主义,充满煽动气息。//爱森斯坦的蒙太奇原则仿效了史诗的形式——影片着力表现的是运动的“连接点”和意志的“爆发点”,任何人物或事件都不具有完整性,而只呈现最富象征意义的关键时刻。……另一个特点是他只有在表现集体性事件是才提供过程,个体的活动几乎永远得不到完整的展示。……爱森斯坦抓住每一个镜头,利用约定俗成的文化符码建立隐喻关系,使影像表现从动作世界转向了意义世界。//电影概论//都把片子做成这样了还能说什么 艺术确实能传递普通语言无法表述的信息 蒙太奇确实是一套思维逻辑 一种意识形态手段 一门电影哲学 |
|
上帝和祖国那段批判(创造性蒙太奇!)还是挺厉害的!列宁变装生草x
总体还是有点抽象,低帧数和加快的动作似乎是加剧了杂耍感(字面意义)
总算是完整打卡了反复出现在教科书中的片段!
|
|
应该说比《波将金号战舰》更为激进,爱森斯坦野心很大。即使是一个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爱森斯坦的个人风格还是很浓郁的。但是是个英文版,有些字幕得靠百度翻译明白意思,这个电影还存在俄文版的字幕吗? |
|
我有多么喜欢爱森斯坦啊... |
|
比波将金好 众多可圈可点之处 虽不免是意识形态灌输 |
|
谢尔盖·爱森斯坦带领一组苏维埃电影工作者于1927年庆祝十月革命十周年制作了本片。影片真实反映了1917年十月革命,采访了许多十月革命的参与者,让人们目击了俄国革命早年的真真实情况。此片和《战舰波将金》、《罢工》一样,同为爱森斯坦二十年代探索蒙太奇剪辑的代表作。 |
|
3225个镜头 |
|
为什么他们不找一百来个明星来演这种题材的电影呢? |
|
影史留名,脑海留忆,仅此而已。 |
|
看的是有配乐的102分钟的版本,找不到140多分钟的版本。
推倒的伟人像,吊起的白马尸体,河面上洒满真理报,圣洁的神像和壁画,孔雀开屏的机械锁……确实很艺术。还有为人称道的蒙太奇剪辑,确实厉害,但是我很不喜欢!
要不是看过我们的待客之道,我都要以为,无声片通通都是这种看不懂的怪东西了!说看不懂吧,其实不就是简单的革命那些事,怪不得因为群众看不懂被斯大林批评,的确乱七八糟花里胡哨。看了个寂寞。 |
|
不像看电影,像是看相册。可能因为我对历史不太了解,经常看不出来这段讲好人还是坏人。列宁的镜头不多,群众演员好多好多,群戏和典型/特写结合得很好。这里奥德萨阶梯的婴儿车是马车,除此之外,开屏的孔雀、嘀嗒钟的猫头鹰、沙皇雕像等”道具”也有很多。肖斯塔科维奇给电影配过很多乐,他的音乐风格真的很适合爱森斯坦的镜头和剪辑。本片中的布尔乔亚也被翻译成资产阶级。 |
|
20080615 1930 Science Museum |
|
极富感染性和煽动性的政治宣传片。列宁本人出现?剪辑狂人爱森斯坦,虽然有些感觉没必要。这种碎片剪辑的片子离不开好的配乐串联在一起。字卡太多。有些具有相似动作(趋势)的不同事物剪在一起还是挺有意思的——镜头与镜头如何安排组接,这点在电影中太重要了。真羡慕他能有这么多真人群众可以用来当材料拍。 |
|
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而拍摄。爱森斯坦天才的蒙太奇技巧在纪录片中依然体现得淋漓尽致,推倒沙皇像、吊桥升起、为上帝和国家等场景均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然也被讥讽为过于重视形式主义。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配乐对于影片的加持也功不可没 |
|
这部太过复杂了 肖斯塔科维奇的配乐精彩直接帮助了叙述 但爱森斯坦似乎一直有意地要复杂叙述借助蒙太奇将重心摆在情绪上以此反抗宏大主干叙述 两小时时间要处理十月革命系列事件意味着两种叙述动力的矛盾必须得到很好的调和 爱似乎做到了 我们看到一个并非纯粹的政治宣传 比你国主旋律强百倍 |
|
#Film Theory W8#同样是十月革命成果纪录片,跟后一年维尔托夫的表达完全相反,爱森斯坦的这部故事性和蒙太奇的不同运用更强,维尔托夫的第十一年则更注重整体的结构和整体革命后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变化,相比较来说更喜欢维尔托夫一点,一百年前的人们真的看得懂如此前卫的、混乱的蒙太奇艺术风格嘛💻 |
|
一部无声电影,全片都是象征蒙太奇,因为没办法说话,因此电影的叙事性在减弱,为了辅助讲清楚剧情,爱森斯坦就运用了多组蒙太奇来隐喻他的意图。在语言消失的情况下,电影的导演技术发展真是很快。 |
|
乔伊斯般的湿气,戈达尔般的并置,热内般的狂喜。然而此外很好睡;爱森斯坦的精细本身仿佛有一种敷衍的性质,或者说仿佛AV。我所下载资源的音轨是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拙劣拼贴:米亚斯可夫斯基第25交响曲接上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的奏鸣曲混合着甜腻庸俗的浪漫主义钢琴炫技;有点克拉考尔笔下醉琴师的风韵了。// B |
|
削弱叙事,强化修辞,也是对党同伐异式叙事蒙太奇使用一次进攻。大桥升起的段落表现布尔什维克的受挫,通过重复的镜头延伸时间,将微型事件交叉剪辑,还有形象(当然也是片面)的符号化,老弱病残走向衰亡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同时利用到形状抽象的联系与对比暗示的含义这种相似的修辞格作为剪辑点,与党同伐异中对比是通过时间上延续的元素构成的平行蒙太奇而起作用,十月中的元素是根据鲜明的意识形态观点连接在一起的。而在为了上帝和祖国一段将上帝的概念与偶像象征塑造出了一种冲突,新形象与常识中的上帝进行比较的逻辑演绎手法为最终否定现在观点(诸神形象被简化为木雕)积蓄力量,因此临时政府的号召无根基不牢固,这便是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对于抽象概念的迷恋过于空泛概括的问题,最终叙事电影会回归,与蒙太奇成为和谐的统一体模式。 |
|
2018.7.23-2024.8.25特写分解动作,形成运动的节奏。节奏代替碰撞。断裂的马路和垂吊的马,多角度和景别分解(由感性升华到理性)理性的蒙太奇表达纯粹的革命运动,“组织素材的思维原则。” |
|
我们要和平,不,我们要面包 |
|
庆祝1917年十月革命十周年的献礼片。工人和政府开始冲突时有一段蒙太奇,超级超级短的镜头之间的快速组接,比如脸和炮筒的多次交替出现等,配上节奏极快的音乐,营造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奇观。这炫技般的剪辑真的让人眼花缭乱。镜头比《战舰波将金号》的敖德萨阶梯段落的镜头还短。整部影片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十月革命,大气磅礴,看得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蒙太奇真的就是在操纵/强奸观众眼睛,镜头非常具有煽动性,没有比这种蒙太奇更好的政治宣传手段了。不夸张地说,看完苏联蒙太奇学派电影真的可以怀抱解放全人类的信念立马上街闹革命了!影片实践了爱森斯坦提出的理性蒙太奇:亚历山大三世的雕像在开头被群众推倒,象征沙皇专制的覆灭,然而当临时政府反动复辟后,雕像又重新树立回基位上(倒放),以表现反动势力的反扑 |
|
a more specific/extreme practice of the montage of attractions; the selections and the swaying are as always; more spectacular phenomena even associated with possible "soviet (visual)consumerism" -- the piling of rifles/cutleries/decors, the arrangement of hand/feet/faces, aren't they similar to the supermarket-scene described by Baudrillard? |
|
好歹我也是俄语专业的 |
|
高速的拼凑让电影蒙太奇变得很抽象,只留下了情绪,而记不得面孔。也许这也是爱森斯坦想说的,革命是群众而非个人的力量。另外,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背景音乐的加持功不可没。 |
|
前两部作品的毛病爆发到一个极致,爱森斯坦真不适合我。有点好奇当时的政宣效果,过高理性蒙太奇密度和完全沦为鸡肋的叙事,有多少人能理解呢。 |
|
无与伦比的影像由蒙太奇完成
故事已经完全沦为剪辑的阶下囚
故事之所以还存在
是因为革命必须按照时间顺序来呈现 |
|
115min。爱森斯坦的镜头太有煽动性了,碰撞出来的激情。另:配乐尤其丰富。 |
|
欣赏不了这种艺术风格 |
|
苏联蒙太奇,看着就是爽;快速剪辑;就是看过后记不住任何一张脸 |
|
这是一部伟大的我不喜欢的电影 |
|
9/10。爱森斯坦开发了镜头的方向性、动与静和空间不连续性上的冲击力,当俄德士兵把酒言欢的笑脸剪辑到政府总部的凶恶鹰像,当来福枪插入雪地、壕沟里士兵仰头的静止画面跳切到炮弹落下的全景,当工人搬大炮和妇孺挨饿进行联系,政府是制造战争和饥寒的压迫者以爆棚的感染力诠释。再如著名的军队疯狂射击、贵妇拿伞尖扎死保卫红旗的青年、神像俯视吊桥分离的反复拍摄,让人一遍遍目睹惨烈感觉震颤。蒙太奇的吸引力在开始的神像扳倒就埋设伏笔,在没有中心人物的情况下暗示政治局势:台阶逐级上升隐喻克伦斯基升职为拿破仑式的独裁者,孔雀开屏的耀眼比喻克伦斯基的虚荣,用竖琴抨击孟什维克的发言老调重弹,圈入圈出的手法透视大厅回廊象征革命的炮声传入反动派耳里,水晶吊灯类比摇摇欲坠的临时政府,钟表和车轮代表列宁在重要的历史时刻领导人民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