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面好到丧心病狂(战场上方那个盘旋的硝烟太牛叉),节奏非常赞,有一种独特的属于俄熊的压抑感,原作的思考也很好地用抽象镜头表达出来,苏联好片真是狂砸钱不计回报拍极品好电影的典范,娜塔莎比赫本还美(不懂了,同样社会主义国家为吗美型指数逼格差这么多,人家拍得出战争与和平我们只有地道战 |
|
俄羅斯的名作還是要俄羅斯拍才正牌。確實像史詩。建築舞會城堡音樂服飾言談都是典型的俄味。戰爭中的愛情親情友情。比美版晚十年倆男主角從外形上顯然不如前者但一個是自導自演女主角就是照著赫本的模樣。老配音翻譯這麽部長篇400分鐘厲害。 |
|
还是前苏联版的最经典,7个多小时,既有恢弘壮阔的大场面,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刻画,那些华丽的布景和长镜头充分展现了导演非凡的调度能力…… |
|
《战争与和平》是我最爱的一部小说,故对本片的评价难免更受其外的因素影响. 尽管它探索了几乎不可尽数的诸多技法――(声音)叠化、分屏、动作匹配剪辑、极快速的跳切,漂亮的轨道镜头,几处近乎费里尼式的调度――影片依然有佳句而不成佳章;关键原因在于它采用了一种少见的笨拙形式:某种"连环画电影"――通篇依赖原文旁白推进叙事,配以宏伟丰富的画面或是角色们若有所思的表情(第三部结尾的照片集朗诵尤其如此),这展示-解说的模式在大远景大规模的人群调动下像极了一套社会主义特色的文艺汇演,而消解了影像本身的力量,唯有第四部莫斯科大火一场凭借推向无度的混乱跳出了这一窠臼. 不过应当承认的是,在如此巨著的文本厚度之下,本该作为"前文本"的电影确实难负,而注定只得沦为民族主义者自恋的文化宣传品. |
|
我对名著文学之类毫无兴趣,画面和女主超五星。还有,就是俄罗斯,这才是俄罗斯,我拜托美国人法国人之类不要再糟蹋毛子的名著了成不成 |
|
国家制片厂时代最壮观的作品,无论场面还是群演都非常豪气,有种不管不顾不差钱的豪横。在大场面之余,摄影和调度竟然也有非常多小的心思,包括很多视点的变化。邦达尔丘克自己演,还是怪怪的。 |
|
9.3 本以为只要将原著四平八稳的还原便是经典,没想到竟还是技术控,摄影运镜无一不佳,大量意识流镜头尽彰俄国诗意,无时不沉醉于磅礴的流动之中。1.场面盛大、摄影华丽,诗意空镜与意识流还原托翁心理描写,确实可谓迷人画卷,只是人物刻画与剧情推进显得浮光掠影。2.由感情纠葛主导,舞会场面不比战争小,抒情华美的画面仿佛在流动,堪称视觉盛宴。皮埃尔对娜塔莉隐秘的爱最让人感动。3.镜头一移,便是满目硝烟漫天、万马狂奔、炮火齐鸣、死尸遍野,战争场面豪华恢弘至极,怀疑至今首见。心如死灰安德烈遭遇炮弹之时迷恋可贵生命,见情敌截肢将仇恨释怀,一切都像云一样散去了。4.莫斯科焚城又可媲美舞会与战场,更多意识流镜头涌现。拿破仑的煽动演讲正对法军狼狈撤退长镜头,战争的虚伪无用直奔眼前。最终获胜的、应当要颂扬的,还是生命啊。 |
|
娜塔莎打猎后在吉它音乐中跳舞的那一段,美丽不可方物。 |
|
1969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细腻动人的心理描写水乳交融,堪称完美的名著改编电影。演员形象气质演技俱佳,配乐布景舞蹈服饰都是神还原。影片运用大量独白和画外音表达哲思,摄影和剪辑虚实结合,表现力非凡(色调变换,镜头模糊,画面分割,抽象与表意空镜头)。那云那树那人。(9.0/10) |
|
1966年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电影史上耗资最贵的电影,它的制作成本是5.6亿美元,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恢弘的战争场面与动人的情感纠葛都在这部近七个小时的电影中细腻地展示出来。不论是电影的长度还是剧本的深度,这部《战争与和平》的确是影史珍珠。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艺术手法不仅体现在对文学性的把控上,他的运镜,转场,调度,配乐都值得反复研习。 |
|
毕勃列日涅夫一朝之资源(耗资数亿美元,参与人数逾50万)拍这四部曲电影,真是冷战最酣时才有的“不世出”作品。更可贵是这部片的高艺术追求(尤开创性的舞会摄影与战地调度)及低意识形态干扰,堪称名著改编及大片高作两范畴的典范。 |
|
有点害怕读书所以把电影看了。娜塔莎的侧脸皎洁得让人叹息。舞蹈,配乐,聚会,歌剧,雪夜,非常美,看的我这重等俄罗斯情结者浑身直起鸡皮疙瘩。刻画不能说到位,安德烈的转变和娜塔莎的私奔姑且可以称为细腻,但罗斯托夫基本隐形,皮埃内心戏则太少太少,终究得把托本人的基督思想撇开来拍片子吧, |
|
在影院坚持415min还是值得的,生与死,灵与肉,微茫与恢弘,忠贞与背叛,战争与和平……这样的电影以后再也不会有了,话说电影原来也可以这样拍。饱含人文哲思,诗意的镜头传递着悲壮苍凉的情绪,特别是片中异常逼真的全景式战争场面(不惜血本实景拍摄,即使现在看都无比震撼),作为高潮段落的博罗季诺一战惨烈异常——以拿破仑为代表的法兰西侵略者,库图佐夫将军为代表的沙俄卫国战士们,正邪之间殊死搏斗,被铁蹄蹂躏践踏火光冲天的莫斯科旧城,其间穿插了几位主人公的成长蜕变爱恨纠缠,看得出托尔斯泰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面肯定战争的暴虐残酷,却找不到挽救苍生的更好替代物,只能借助于宗教和人心向善。第一次在影院欣赏片长超过7小时的电影(现场还有意想不到的放映事故与观众版“战争与和平”),值得纪念一下。#资料馆留影# |
|
七个小时啊……安德烈的大树和天空。 |
|
战争与和平最佳版本!据说为了拍这部电影举国体制拍摄,甚至搭建了一个假的莫斯科!BBC无论什么都能拍成爱情片也是醉了,这部才是真正大气符合俄罗斯文化的最佳改编!《战争与和平》无疑是部博大史诗。恐怕只有本民族才能更精准的理解。 |
|
1. 每一帧构图和色彩固然已臻化境,其充满力量的镜头语言更为可敬。1a) 在人物心理刻画方面,电影能够只用一个或一组或充满细节(旋转的、冒着火星的手榴弹)或干净空灵(战场上空的白云)的画面,就说清原著中持续数页的哲思。1b) 在环境描述方面,上一秒还是大气磅礴的千军万马航拍场面,下一秒便切换到平视角度的铁蹄烈火下的折戟与残躯,再下一秒又展现微风吹拂下萧萧碧草的每一个细节,这一切的叠加是非常高级的表现手法;2. 配乐精彩。2a) 莫斯科交响乐团的演绎,戏剧性无与伦比。尤其是在对白穷尽时,忽而惊心动魄,忽而柔情百转的音乐,胜过千言万语;2b) 电影中有数次彻底沉默:没有台词、画面凝固、配乐消失。这种偶一为之的留白选择往往出现在最富戏剧性的场景下一刻,仿佛在消化巨响后回声。3. 卡司不能更精准,除了不够漂亮的海伦。 |
|
1:上帝视角的旁白探入内心,考量良心与谎言,死亡和真相,自我质疑充斥在主观视角的倾斜镜头中,这般面对人类终极难题的天命问题唯有出自托尔斯泰。战争场面调度具有悲壮史诗气度,航拍气势惊人,无法复制。
2:「娜塔莎之舞」——花团锦簇的舞会中穿行,金光的雪无声落下,我们以为遭遇了爱情,天地才会这么美;这人世间因有你才一半光明。皮埃尔告白太催泪,假如让我说下去。
3:实拍惊人,全景扫过天地间,平移长镜穿梭,得花多少精力来排演掌控!被一波波隆隆震声碾压失语。个人命运嵌入时代的年轮,这么微渺、卑微、无望。
4:云中视角挣脱苦难终于目睹人间悲喜,伟大的生活永无止境,伟大的梦想不息不灭,与大地一样深沉广博。导演对原著的选取和镜头对意识的表现具有极强的风格辨识,超越流俗的实验性赋予其深邃而壮阔的意象。 |
|
难忘的在电影院坐八小时的观影体验,丝毫不觉难熬,四个章节严格对应“起承转合”结构,本以为娜塔莎的爱情故事和贵族们的生活场景会比大规模长时间的战争场面吸引人多了,不大错特错了第三章才震撼得体无完肤,最震撼人心的并不只是多机位多景别多手法场面,而是战场上的圣母与战士们的朝拜,黄沙漫天遮云蔽日,结合安德烈独白,宗教意图和生命人生意义本质的追问此时已然远远超越战场,对电影而言大场面砸钱不是史诗的必然构成要件,人性与人心才是真正促成史诗感的力量;皮埃尔一角显然深深投射了托尔斯泰本人所思所想,在贵族圈他是被嘲笑的局外人,在战场他也是无用的局外人,他自责于自身懦弱无能,试图寻求社会改革方法;滚滚家国兴亡洪流面前,曾经的矫情幼稚虚荣变得成熟理智,只是联想俄国日后历史,托老这改良理想对善的信念,不免更觉悲凉 |
|
真正意义上的史诗,古典主义之美感仅次于大卫里恩.... |
|
彼得堡回乡逢旧友,莫斯科遗嘱起风波。
安德烈仰天问命,皮埃尔雪地断情。
少女舞会定情郎,公爵异域寄相思。
婚期近突生变故,彗星现大战将临。
法军东渡涅曼河,沙皇急命新统帅。
拜圣母众心明志,决胜负城下鏖兵。
火烧三夜天尤赤,败军溃散雪夜白。
皮埃尔死难逃生,娜塔莎喜结新夫。 |
|
单从电影的拍摄技巧而言,本片绝对超一流,远胜今日很多好莱坞大作。但片中流露出来的意识形态和自吹自擂,着实令我反感。与此同时,美国佬已经在拍《12怒汉》、《纽伦堡》等片子反思自身的缺陷,俄国佬却还整天沉浸在自我陶醉和YY中,二者胜负早已见分晓。
片名干脆叫作《自恋与发情》更好…… |
|
大体上可以看做是 「诗电影」的扩大化,重点还是聚集在几个主人公个人理想与现实、爱情与心灵挣扎的过程中,情感戏诠释如同琼瑶剧,而战争场面虽然有国家无制作成本限制,但是在调度和呈现上却混乱过多,唯有在第三部展现战争全景的平移镜头非常牛。 |
|
俄语系老学姐补课ing。今日俄罗斯影展看一天。如同健身一定要办卡,史诗一定要去电影院:不花钱你就胡乱暂停快进和聊天,对得起皮导吗?!自带护目镜本片我打五星。感情线方面,皮埃尔vs安德烈,我坚定站胖子。不过胖子开挂得有点过分了:继承遗产,迎娶白富美(不是),现场学决斗规则速成立马打败男小三陶洛霍夫;嫌自己不再是自由人呢老婆就很配合地便当了;战场不死,被俘免刀,最终熬死老友迎娶女主……虽然一通吐槽,但我是喜欢皮胖的。女方最喜欢的是玛丽亚,但谁能告诉我她的感情线去哪里了?好了,细节放一边。跟傻白甜恋爱脑娜塔莎相比,玛丽亚知性又优雅。当然,娜塔莎也好,安德烈也好,别人说他们演技浮夸独白尴尬我是不承认的,因为那很俄,老学姐表示就是这个味儿正。好了,最后赞一下炮兵、炮灰、土豆达人,他们演技全场最佳。 |
|
四部正好对应原著的四卷,将各卷的侧重点提炼为三位主角和一场大战,充满规整美,尾声的情节只有几句皮埃尔的旁白,算是最接近原著的一版,大量台词直接照搬。女主角把娜塔莎刚出场的13岁、天真动情的16岁和饱受煎熬的20岁都演出来了,娜塔莎被阿纳托利引诱的部分,对白几乎全删,转而用配乐来营造迷幻感,表现力十足。彼嘉阵亡那一段,采用了彩色和黑白画面穿插,使孩子童真的幻想和战场残酷的拼杀产生强烈的对比。第三部是法军占领莫斯科以前,遭到俄军顽强抵抗的鲍罗金诺战役。安德烈在弹雨中闲庭信步,带着必死的心灰意冷:河中欢腾洗澡的士兵肉体,不过是历史的炮灰。最震撼的一幕,是安德烈重伤之际,看到诱拐未婚妻的阿纳托利正被截肢,恨变成广阔无垠的慈悲与怜悯,既宽恕了情敌,又为自己的心灵带来永恒的宁静。 |
|
(9.0/10)1966年邦达尔丘克版,423分钟CC版。这可能是文学名著尤其是战争与和平这种规模的作品小幅度影视改编的范本了,在保留原书主体脉络乃至大量细节的基础上使用了电影独有的表现形式,使它仍能独立地存在于另一种艺术形式之中,既没有跬步不前也没有喧宾夺主。只是原书的体系太过庞大,改编后若看作是三大主角和一场战争四个部分的系列剧还好,再进一部压缩为一部浑然一体的电影相比不大现实了。奥斯特里茨和博罗季诺两场战役堪称数字特效时代之前战场再现的巅峰。战后背景下那些太浅显的俄罗斯民族情结表达多少比托翁原有的宏大格局降了几格。个人影史百佳候选。 |
|
这个逼装的我给8星。。。应该看做和苏联时期拍的卫国系列大片的一部。。。用来弘扬伟大的斯拉夫民族而拍。。。如果不是的话就不知道这片啥意思了。。故事一头雾水只有角色没有人物。。。那么多人物就像个空壳子在里面程序化的出现。。。片子更像是一组组超级镜头组合带来的超级视听盛宴 |
|
【北京电影节展映】2K修复版(疑似转4K)。苏联倾举国之人力物力财力拍摄的四部七小时的史诗巨作篇章,也是极难得的大银幕观影体验。尤其是摄影最为震撼,在那个没有斯坦尼康和无人机的年代用70mm胶片以轮滑鞋、吊索、航拍等手法拍出了不可思议的惊人调度,片头之壮观、舞会之华丽、战争之宏大、焚城之混乱皆很突出。三位主角出色地演绎了战争中皮埃尔、娜塔莎与安德烈那轰轰烈烈、如伏特加烈酒般的炽热情感,举手投足眉目凝视间尽是浓浓深情与深思。体现了巨变时代洪流下个体的主观选择、反抗与坚强,令人动容。剪辑视角很有诗意的意识流色彩,橡树、彗星、皆是人的内心所向。导演甚至加入了自己心脏病发后的濒死幻觉体验。战争篇幅过长且大而无当缺乏细节,片尾遗憾地落入了宣扬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义口号中,削弱了主角们的感情故事线。四星半 |
|
社会主义国有制片厂时代才可能实现的鸿篇巨制,气势恢宏。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两个场景:1.安德烈初次在战场劫后余生,听到的宁静与看到的天空;2.万念俱灰的安德烈在深夜听到楼上的娜塔莎描述月夜之美,充满对生命的憧憬,激发他重视生命的意义。可惜两个场景的沉思感,有点被过于活跃的摄影机运动与过于戏剧化的音乐冲淡。片中超验的精神与智识世界,都是通过男性人物主观视角:安德烈,皮埃尔,甚至娜塔莎的弟弟。整体而言,邦达尔丘克与同时期另外几位苏联导演而言,在手法和控制力上不能算克制与上乘,甚至有点混乱纠结,甚至战争场面的呈现也有点如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但对于战争对人类肉体与精神与文明的残忍破坏,有很深的感慨,莫斯科空城,圣彼得堡围城,“二战”的血泪历史对六十年代的苏联人来说还记忆犹新。 |
|
慕名已久,终于观影。1.未看过原著,想借由电影来了解这个故事。哪知前两部分看完,对某些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一头雾水,于是便去查看故事简介,回顾下剧情,再继续观看后两部分;2.看到那些人山人海的画面,叹为观止的同时,感觉也看到了昂贵制作经费的去向。在缺乏特效的年代,动用如此之多的人员演绎那些场景,实在是难得的厉害。不过庞杂的战争场面,缺乏线索人物的引导,让「对相关历史所知甚少、不太了解来龙去脉」的我只是观战而没有代入感。3.时光网:影片拍摄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影片拍摄得到了苏联军方的大力协助,甚至军方试图让片中兵力尽量与实际战役的参战人数基本相同。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为动用临时演员最多的影片之一,超过本片的只有1982年的《甘地传》,参加该片拍摄的临时演员多达30万人。……-12105 |
|
不得不感叹苏联这样一个甚至比50年前中国还革命的的国家仅仅是在人身自由和外交政策上对外封闭,而在本身就博大精深的文化上,完全没有破坏,而是不惜无收获的尽举国之力发扬文化,
一个国家不怕穷,也不怕外交孤立,就怕文化被毁,希望中国可以好好反思一下现在的电影形势是怎么回事 |
|
邦达尔丘克导演的战争戏集荣耀、勇敢和反思于一体,灵魂与军乐一起在天空激荡,从安德烈躺在军旗下被拿破仑称为“荣耀的人”,到莫斯科保卫战中发疯的炮兵和残肢断臂的伤员,荣耀的安德烈还没出战就被流弹击中,他的悲剧既是因父之名,也是时势使然。托尔斯泰的哲学可能结合了西方神学和东方的自然无为,灵魂飞向太空是为了接近无限的神,虽然我们都是神的子民,但在战场上也是死生有命了。从亚历山大大帝到凯撒再到拿破仑,都是一场趴体一场战争游戏,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说,都是进步向落后的输出革命,但是输出革命总得有人承受,就像正义的拿破仑工业革命军团在莫斯科烧杀掳掠,对于处在乱世的人来说,只能落得家破人亡,所以托尔斯泰说拿破仑只有虚伪的“大爱”,如果战争不可避免,至少不应该塑造战争英雄。 |
|
CC2K修复真的太棒了,422分钟的托翁再体验,生活、人性、命运、战争、宽恕、人道、幸福......
背靠战火环绕的土地上凝望着庄严肃穆的天空,堕入寂静的虚无。
身处美轮美奂的舞会时映照出无可奈何的人生,陷入浮世的旋涡。
某些片段以自然风格拍出了微风轻拂大地的生活诗意,感觉苏/俄导演都有诗电影传统!拍摄上杂糅了多种不同的手法,试图完美呈现托尔斯泰原著中极其复杂的战争场面、人物情感以及内心的剧烈变动,但部分需要聚焦的片段却处理得太杂乱,比如安德烈的两次负伤就用力过狠,镜头有点喧宾夺主。娜塔莎被引诱那段的运镜、剪切则极为出彩。
导演还是很照顾同胞颜面,几场大败仗都聚焦于不输气势的部分,对于败退几乎一笔带过,人类共有的民族英雄主义精神,乌拉~~~ |
|
苏联版的伟大在于:从形式实验、投入规模、叙事风格等多个角度来看都处在极高的水准,且都是好莱坞永远难以企及的。相比战争的大场面展示,导演大胆的影像实验(抑或是对前人手法的致敬)更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影片限于篇幅仍然无法完整展示托尔斯泰原著的全貌,尼古拉罗斯托夫这条线的几乎删光是很大的损失。 |
|
没看过原著的人一定会被影片中的宏伟场面和娜塔莎的美惊到,但也仅限于此。这部小说真的很难被改编成电影,尽管六个小时最终还是浮光掠影。大量浮夸的主观镜头生生的把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改编成了意识流作品。 |
|
BJIFF 资料馆。 目前为止最长的一次连续观影体验,415mins,9:00-17:15,一三部的战争场面真的难以复制,第四部有点意识流,第二部战争场面最少但人物刻画较多,安德烈在舞会上朝娜塔莎走来也太帅了。在大银幕上看真的震撼,真的是鸿篇巨制,用钱砸出来的震撼。(如果下半场开场没有资料馆的负责人们出来讲话,我大概还能看到最后一个画面长什么样,然后正式结束北影节,就,太可惜了) |
|
20210515俄罗斯大师展——这世界上可能有两种史诗电影,一种毛子的,另外一种不是毛子的,特殊时期背景(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了)下的不计成本的拍法,恢宏的特殊拍法的战争场面,华丽的服化道,完美的选角和娜塔莉,一言不合就乱飞的摄影机、叠影、双屏、三联画各种炫技;另外,总体感觉这电影还是有点怪,可能主要原因在于,即使是已经知道电影改编自小说,但是我还是对于电影手法方式缺乏表达下我的耿耿于怀——各色人物的内心独白、几乎未停止过的旁白,甚至还有橡树和狼的独白,如果不是电影感表现方式的匮乏导致的如此多小说式表达方式,我实在想不出其他理由了。
相比较《我是古巴》和老塔,感觉还是差点意思。 |
|
【10th BJIFF】史上最烧钱电影,但真能看钱花到位了,布景、运镜、服化道甚至群演人数…都向身处CG时代的观众炫耀实拍的魅力。舞会场景盛大华丽,战争场面壮阔恢宏,而经常作为空镜头点缀情绪和角色内心独白背景板的自然风光则如诗如画,同样是“社会主义式人海战术”,但艺术效果上高出太多了,单凭这视觉享受便值大银幕体验五星推荐和这280元的票价。但是并非毫无问题,角色多故事支线庞杂,演员再美再动人也要花费时间共情,于是只有第一部和第三部安德烈的两次濒死体验让我不禁哭了出来;两场重要战役的表现有点切片化,除了惨烈没什么额外信息——但是是真惨真激烈啊;而且我强烈怀疑这片子作为政治任务,把托翁的立意拍浅了——一部仅仅赞美甚至想象俄国人民忠诚勇敢富有家国情怀的小说,不可能在世界文坛中是现在的地位。 |
|
冗長、一絲不苟的七小時。大氣磅礴的正劇氣質結合了意識流拍法。娜塔莎和安德烈跳舞的一段太迷人太夢幻,而戰爭場面和劫城更加不是一句經費在燃燒可以形容的,每一個轉場都在硝煙、火焰和漆黑的人影中綿延下去。做出這一切的 不是人 是「秩序」,無意義的戰爭也好 正義的士氣也好,重要的是與重要的人同行,「去生活,去愛,去相信。」 |
|
#2020BJIFF#本来以为是乱世佳人美国往事,结果发现混了半部生命之树潜行者??就本以为是那种强情节的古典主义的电影,结果大段意识流,独白,幻觉,呢喃,超现实的镜头,癫狂的情绪。场景烧钱是明晃晃的,史诗级的人海群演和精美宏大布景让人叹为观止,很多镜头画面也美如油画,俄式审美不得不服,用心也是真用心啊!但,故事没讲好啊。。我并不是不喜欢超现实手法,但是觉得这部的手法一是超现实得并不彻底,二是反而影响了对一个原本厚重的故事的表达。有种讲故事讲着讲着突然走神的感觉。人物塑造和精神内核都有点支离破碎。可惜了。不过还是有很多值得看的炸裂镜头,大屏幕还是值了的,多加一颗星。感兴趣又不想花七个小时的话可以拖着看场景过过眼瘾。。@电影资料馆 |
|
大量的蒙太奇空镜画外音叠化,濒死时刻冷峻又如梦呓的内心独白,文学性与诗性的镜头语言,古典深邃梦幻。华美的舞会媲美维斯康蒂的《豹》。战争场面调度恢弘至极,穿透云层的航拍如同上帝视角俯瞰,炮弹云在广袤的大地上升腾,厮杀的人们如渺小的蝼蚁。安德烈凝望着庄严肃穆的天空发出人类终极天问,老橡树,白桦林,圣母像,这是一部俄罗斯的民族史诗。生活是千变万化,生活是伟大、不可思议,生活是永无止境。 |
|
选角、场面与忠于原著,前苏联用(据说)5亿6000万美元造出了如此浩瀚、厚重、无法复制的影像长卷,镜头穿过奔驰的马腿,上升到半空,俯瞰那些炮弹的硝烟如白花开满原野,如同重战一场,而那些在舞会上锦衣翩跹的贵族儿女,在战火的洗礼与生离死别后,为生活注入了新的力量,也成为这片大地的永恒抒情。|20210509影城重看,4.5星,横摇推轨航拍,战场与舞会齐飞,滤片玻璃遮挡,烟雾共泪眼朦胧。旁白独白:还原心理情境,镜影分屏:共时儿女情长。邦达尔丘克充分展现美术素养和二战经验,种种三联画、圣像画和战场剪辑,有些片段惊人:皮埃尔被求婚时的水滴和室内全景镜头(牢房意象),沙皇舞会登场时的超长镜头-复杂推轨包罗不同视点,娜塔莎兄妹共谈-光影制造梦幻,但全片有一种用力过猛感,一切奇观和技巧,都用来给文本配图。 |
|
镜头运动教科书,大场面不计成本地由无数真人参演,免去了不得不剪辑的烦恼,但视觉也因此显得缺少活力。本片照搬了太多书中的内心独白,甚至很多桥段纯靠内心独白叙事。更可怕的是,本片在展现内心独白时往往还要配上角色的大特写。这种做法在叙事上低效、偷懒,而且破坏影片的一致性。对配乐的使用太过火,在大量展现戏剧冲突的时刻,配乐都明显压过了画框中一切。表演普遍糟糕,以导演出演的皮埃尔和女主角娜塔莎最突出,两人经常用生硬的手势、呆滞的表情来展现激烈的内心冲突,这实在是电影的败笔。 |
|
有钱有景有底蕴有艺术品味的USSR炫富之作,每部结束出去都能听到好多“这战争场面怎么能拍这么逼真”的评论。七小时的片长和修复版的画质让观众好好享受了各种美丽的空镜。安德烈去世前和别嘉清晨醒来那段的滤镜实在是浪漫的极致。最大的惊喜是我居然提前在春天的十七个瞬间里见证了吉洪诺夫的颜值巅峰,老了十岁的施季里茨比安德烈更英俊挺拔……@2021俄罗斯大师展 |
|
选角和拍摄、格局和表现手法,都无限接近原著了,但也只能用“接近”这个词,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这么完善宏大的文学作品要如何用电影这种形式去还原,如果我是导演,我是绝对不敢碰这样伟大的小说翻拍的,但这导演不但拍了甚至还演了主角之一,俄罗斯人的细腻和勇气并存真的是一种永远会让我觉得神奇的现象 |
|
在资料馆看了一整天,真是满目疮痍,叫人身心俱疲,仿佛真的亲历一场战事。称得上是鸿篇巨制:重金打造的大场面,实打实的人海战术,用力也尽情的表演。雄伟的航拍上天入地,而分屏、摇镜这些有表现力的视觉尝试更让人眼前一亮。有战场上的奔袭、爆破、屠戮,也有宅邸里的花天酒地和意乱情迷,是忠实于原著的改编,也是无法复制的战争史诗。 |
|
一集弃。极尽奢华铺张,每一帧都似油画般优美,战争场面尤甚,战争戏的调度同样是史诗级的。但仍然是一次失败的改编,或者说《战争与和平》就不应该被改编。看的第一部(两个半小时)整体就像一个“梗概”,穿连着俄罗斯美如画的风景,没有托尔斯泰的血肉,这片还剩什么,更何况所有角色的心理描绘完全依赖内心独白来表达,除了炫技的调度,很难说有什么电影化的表达。 |
|
@资料馆,从天亮看到天黑……安德烈贵气又英俊,是个干脆又有浪漫情怀的男子汉(我也喜欢他爹!贵族的教养门风~),没想到导演邦达尔丘克亲自出演了皮埃尔(成长弧光可算全片主线),看了苏版娜塔莎get到好莱坞版找赫本来演此角色是追求形似么?全片确实有种动用举国之力拍史诗巨片的意思,但看时内心也涌起不少槽点……拍摄手法比较喜欢用分屏表两厢心意、舞会转场用羽毛扇快速划过、虚焦镜头(?)的“溶”镜感(模拟泪眼朦胧吗?)、狼眼POV用了广角镜这几处处理。 |
|
集体创作,极尽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法,完成这鸿篇巨制,多少让人佩服苏联艺术家的执行力。但是它依然暴露了集体is-m创作的弊端——镜头往往盯不住个体,没有意图对人物状态进行连贯的凝视,而时常偏转到大场面、大时代上去。它是冷酷的。旁白的设计好坏参半,好在对人的心理刻画直接准确,坏在降低了表演深度,摆拍的段落比比皆是。从整体对比,如果这是一场冷战式的叫阵,它的确比不上大卫·里恩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更别提后来者《巴里·林登》。 |
|
好得无话可说!前无古人 后亦难有来者,这样恢弘的气魄和极致的艺术非沙俄帝国莫属。这部片子不单止是古典主义的典雅大气,其实在很多细节处镜头用法都很前卫。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苏维埃政权拍沙俄帝国往事一定会很多加盐加醋,但事实上无论是沙俄时期苏俄时期又或是如今共和国时期,俄罗斯人所引以为傲始终是民族的高贵,是冰锋是白桦林是伏尔加河是克里姆林是托尔斯泰,一百年前拿破仑输给极北的冰天雪地,一百年后希特勒又在这里败北,莫斯科被炸成平地也还是莫斯科,能够长年镇守极北的民族,不得不写一个服字 |
|
大场面战争真的无法有感觉啊,管你是黑泽明还是苏联大师。战争戏只有两个低空滑翔镜头是喜欢的。文戏好一点(主要也就是第二部分了),镜头不乏亮点,很多时候是极具舞台剧感的布景调度表演方式,而摄影机运动起来时则有各种人物(还有动物)的主观视角镜头,活络的旋转推拉镜,以及总能混搭进些超现实啊意识流的尝试。虽然越往后越成为宣扬民族主义正能量的propaganda流水账,战争场面之乱也是除了showoff没觉得有太多意义,技法也不是很高明(比某朝的还是高多了),但俄罗斯人骨子里的文艺细胞在主旋律里面也控制不住地释放,算是更主流商业更大制作更削弱艺术性的我是古巴。再因为时长扣一星,到后面实在hold不住了,当然蒙自路电影公社爆满的炎热的充满火灾风险的环境对此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