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相比於影片本身的優缺點,更令人好奇的問題是:既然在以色列發動這輪入侵後的兩個月內,Berlinale就能撈出這種與加沙定居點矛盾強相關且拍攝週期跨越廿年的片子進老次級單元,那麼電影節系統這些年除去蘇雷曼外到底把多少巴勒斯坦電影攔在片池底。 |
|
这部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大于制作水平 |
|
当听到巴勒斯坦人无奈地诉说这场抗争已经持续了超过二十年时,瞬间意识到了影像的局限性。想通过一部纪录片为他们做点什么自然没错,在有限的时长里尽量多地展示冲突以获得更多关注度自然也没错。而剪辑素材以外的那些被困住的无聊的度秒如年的时光,是没办法记录下来的,只有真正在承受这一切的人懂得那般苦楚。电影通过剪辑带来的这份共情,不及他们痛苦的万分之一。 |
|
我觉得land在这里翻译成“家园”比“土地”更准确。本片是来自约旦河西岸的一个村庄的行动者的集体作品,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唯一一部巴勒斯坦片。以色列军方要在这个村庄上建立一个军事基地,村民年复一年对抗着以色列军队暴力驱逐。在一次次暴力冲突的过程中,镜头时而平稳,时而随着记录者的奔跑而激烈地晃动,时而又在记录者被暴力袭击时掉落在地上。这些不稳定的画面作为一部电影出现在大荧幕上,对于观看者构成了强烈的心里冲击。村民集体将以军告上法庭,他们怎么可能赢呢?那是以色列的法庭,法庭用了22年判决他们败诉。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建造住房是非法的,水井是非法的,发电机是非法的,建学校也是非法的。法律完全作为暴力机器运转着,这里的人在法律的框架内被剥夺了生活。 |
|
24年柏林电影节看的第一部影片。和一个月前看的非虚构《通向春天之路》是相似题材,但叙述者是一位受过法学教育的巴勒斯坦青年,他的父辈奉献一生抗争土地被攫取,他迷茫自己会走上相同的活动分子道路,但除此之外他别无他法,巴勒斯坦经济被摧垮,他唯一能找到的工作就是去以色列做建筑工人,当下只能一边运营街角的加油站,一边用相机记录家园的失去。最打动人的对话发生在他和以色列记者好友之间,他担心对方的同情只持续十天,或者只是为了浏览量。但好在他们的友谊无坚不摧,给巴勒斯坦青年愈发幻灭和怅惘的抗争带来点点星光。映后以色列记者提醒,以军的伎俩就是拖长拆除进程,让本地人既生活在恐惧中也得不到外界持续的关注。此外,他作为大屠杀受害家庭,希望德国不要再将自己的历史愧疚武器化,睁开眼睛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 |
|
#10354. 74th Berlinale-全景,最佳纪录片奖及全景纪录片观众选择奖。确实非常震撼而且确实非常能让观众共情,不过注意视听的话那这对巴以CP(剪得真有CP感,真的可以在一起了)的戏也拍得太好了,故事线完整,机位丰富,打光都很漂亮,时刻都有人在旁白拍(Basel自己拍的镜头其实用得很少),甚至上一个镜头还是摄影机冲地面下一个镜头冲进车里机位早都摆好了。不是说摆拍搬演不可以,而是说这里面有多大成分是(另外两个署名导演)把这对CP推到台前来做frontmen?这俩人有多大的表演成分(比如那个相遇),台词有多少设计成分?其实最打动我的反而是Basel旁白部分的档案影像,这完全是可以做个散文电影,或者往Docdrama走得更远一点。现在这个,反正纪录片得看多了就是一眼假……上述对技法的批评不代表对题材和政治表达的批评。 |
|
以色列暴力拆迁实录。拍得粗糙但胜在真实。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从河流到大海! |
|
这就是那种说是纪录片但你希望可以拍成剧情片但如果拍成剧情片你又感觉它应该拍成纪录片的片 |
|
制作并不算很精良,但也算质朴直接地道出了巴以冲突之下带给巴勒斯坦人民的直接伤害,至此影像的力量不仅仅是传递情绪,而是向这个世界展示巨大的参差。有人拿护照二十分钟就可以出海关,而有人来德国需要跋山涉水经历重重困难(一把子共情)。巴勒斯坦人民被勒令限制在约旦河西岸以外活动,以色列人则可以在此区域随意进出。片中巴勒斯坦的村中居民说他们十九世纪就在这居住,而二十世纪才在此处定居的以色列人的行为更像是鸠占鹊巢,他们建军事基地剥夺了原住民的生存空间,禁止其建房,且不断进行强拆,逼迫其远离家园。巴勒斯坦居民在留下和忍受之间选择了忍受,手无寸铁的村民面对全副武装的军队他们剩下的只有愤怒与无能为力,即便是外国元首到访,能缓解一时之急,但却不能换取更加光明的未来。土地是人的根啊,你把人连根拔起,还叫人怎么活啊。 |
|
#VdR2024# A/85|流泪,起立,鼓掌,走出电影院,又回到了和平的生活里,我们能做什么呢,在这个属于我们的世界里却无法做出我们想要的决定。电影内外,除了绝望还是绝望。我不知道主人公是怎么做到如此坚强勇敢,只是隔着屏幕看这些片段我就已经恨不得失声痛哭跟IOF同归于尽。那些说所谓“单边叙事”的观众,去补习了解一下巴勒斯坦被强行侵占的历史,你祖父母的年纪估计都比以色列年纪大。Free Palestine 🇵🇸
ps:我们普通人想帮助巴勒斯坦能做的最大贡献1 talk about Palestine 2就是抵制投资以色列的品牌商品,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咖啡、星巴克、乐事、以及标注原产地是以色列的所有农产品。大家可以上网查可以抵制以色列的产品有哪些! |
|
记录已经是最顽强的抵抗。 |
|
永远站在弱者的一边 |
|
C+/ 整体组织思路确实比较粗糙,但是各种鲜活的细节实在是太高强度了。而当狂奔的摄影机只能捕捉到模糊的粒子时,又怎能不被那种记录的渴望所打动呢? |
|
#VdR 2024
白日下以剧烈摇晃的镜头与强权抗争,夜色里在沉稳聚焦的镜头中彼此支持和吐露心声,窒息与喘息交替。以绝对的勇气、意志和决心完成的创作 |
|
HKAFF 2024@ Broadway Cinematheque|Fuck. So intense. 另外基友repo诚不我欺他俩确实很那啥。吐槽一下:1)这么一部讲🇵🇸磨难的片BC影厅门口屏幕显示的是Yuval的剧照,虽然是盟友但还是太insensitive了一点。2)开头来了一群白人不仅迟到还拿着两大桶爆米花进来的。他们是不是不知道来看什么片……后来倒是都不说话没动静了。连看两部政治抑郁套餐我得缓缓…… |
|
Tony Blair出现的时候不少人偷笑了……Basel和Yuval之间真的很可爱,怒嗑了一小时bromance的本人看到Basel问Yuval什么时候结婚不禁可耻地眼冒金星 |
|
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他们让我们成为自己土地的陌生人 |
|
在仅能容纳五十人不到的影厅里参加了柏林点映。就在同一天一家德媒说这部片有“反犹倾向”。映后讨论持续到午夜。参加讨论的研究种族灭绝的学者最后说了一句:I‘m done with Germany, I’m leaving |
|
放映前curator说there is no distributor of this movie in US…看完全片我一个观众都被巨大trauma包围。几代人二十多年的抗争到最后连一所小学都被强拆。他们最后的武器,只剩那台摄像机。 |
|
所有在真正经历这些苦难的人民面前发表言论的人,都没有资格。 |
|
自19世纪就在地图上拥有名字的村庄旦夕之间便沦为“非法”,而何谓“非法”,标准由谁制定,又由谁来执行,出生、成长于斯的人们无望地看着自己的家园被强拆——“每周都有一个家庭被破碎”,而他们也从来不曾放弃抗争,以呐喊发声请求关注,甚至以生命去击打权力机器;身处不同“阵营”的两个人自带叙事性。晃动的镜头提示观众,这是发生在现实、现时的事件。 |
|
最震撼的场景是basel在车里对yuval说你太心急了,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抗争已经持续几十年了,你要有耐心。这话从一个家都要没了的巴勒斯坦人口中说出来我真的佩服他看尽苦难却依然留存勇气和坚持 |
|
完全是一种根植在纪录片中的political affect & feelings 忍不住流眼泪的同时又不断告诉自己在“单边叙事”时刻保持critical… 可是我知道我不可以 因为日常铸成了关于权力的每个片段 将自己作为抗争的焦点暴露在充满争议的语境中本身就是一种很难触及的勇敢 喜欢的点还在于这是关于两个处在冲突两端的人的困境 关于身份带来的区隔和不理解 都在艰难和带着自我反思的activism中慢慢化解开了… 很喜欢这个视角 它不仅仅是为了“声张正义”而炮制暴力或用另一种单边叙事去抵抗 而是用共同的情感、个体间的情绪张力下所影响的行动去创造新的讨论视角 很有力量 |
|
每部关于巴勒斯坦人民苦难的纪录片都是对影像/媒体之无能为力的佐证。 |
|
因为亲身经历过从约旦河西岸到以色列那冗长(从白天到黑夜)严格(好几个关卡)非人(态度恶劣就让你等)的跨境边检全过程,也看过伯利恒架满电网的著名高墙,我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空间已有了概念。但如此直接跟着摄像机一起当钉子户、活动家,体验和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对峙,在爆音弹和飞石攻击中逃窜时,这一切似乎又太真实,太直接了。我们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到他们失去家园的切肤之痛,即便我们曾无限近窥他们的生活。 |
|
"我们一起离开吧” “去哪” “去马尔代夫” (入夜的村庄远处传来驴子的叫声) “连驴都在笑你呢” |
|
“You’re enthusiastic, you want to solve everything in 10 days and you want to go back, but this has been going on for decades.有那么一刻,尤瓦尔明白一篇文章会失败,阅读一篇文章或观看新闻片段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而电影可以。在西岸抗议,即使是非暴力抗议,比如我们所进行的抗议,基本上都是非法的,所以这部电影是我们行动主义的一部分,我们不希望人们在电影节上看了这部电影,喝了一杯酒,聊了聊天,然后共同体就消失了。我们希望看到这部电影的人首先能够理解结束占领和寻求政治解决方案的重要性,需要对以色列国施加压力,使其停止这种战争罪行,必须告诉人们,你必须采取行动才能阻止这种情况。” |
|
巴黎真实影展最后一场。诗意与写实并重的镜头,将捍卫土地与家园的抗争写入日常生活的肌理,击碎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虚伪愿景,以此为视角折射出平凡人的生活在政治力量面前的不堪一击、被不断矮化和被迫dehumanized的痛苦过程。映前介绍中说,导演的邻居在开场前不久被杀害了,原定的视讯QA被取消,策展人觉得这有必要告诉观众,因为这就是当下的那一刻发生的“真实”。 |
|
自己拍自己更接近于伪纪录片,单论质量非常一般,如果不是现在的背景并不会有这么高的成就。不过在西岸与在加沙还是很不同的,不知如果那位以色列导演住在加沙还会选择拍这部电影吗?
以色列急需左翼上台,像当年与法塔赫和解一样再一次和解,但是战争对左翼并不利。巴勒斯坦人知道以色列带给他们痛苦,但也希望他们知道法塔赫和哈马斯做出恐怖袭击最终代价也是他们承担,而鼓动者却只会在卡塔尔享受幸福生活。 |
|
很好的紀錄片:在地的持續的關於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和家園被摧毀人權被侵犯的紀錄,也有關於國族權力不平等的反映和思考(沒有觸及性別的視角)
看完之後,正如紀錄片中兩個主創男性(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對話所提問的:我作為觀眾的確覺得很touched 那在touched之後呢?
我覺得的確是很複雜的 但首先提醒我更多關注世界不同地區發生的不公正 我發覺有時候慢慢地視角又會集中在自己的生活周邊。 |
|
仅是政治正确而已,单谈电影艺术,这片子什么也不是。8分钟弃。 |
|
其实还蛮喜欢这样游走于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设计,微妙的把握主角的情绪走向,低谷与高潮,绝望的处境,决绝的抗争。具像化某国怎样以卑鄙的方式蚕食别国领土。几部巴勒斯坦的纪录片让我看到这片世界最苦难的土地上的人富有多伟大的生命激情和乐观精神。镜头聚焦于两个家庭两个青年,够深度,广度就觉得稍微欠缺一点。英国首相的八分钟打卡作秀换来村民们自建学校的十年安全,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太讽刺了。 |
|
#SFF DAY7 看完整个人精神涣散无法起身。
印象很深的台词: 这个村庄的车有两种颜色的车牌。一个黄色,一个蓝色。黄色是以色列的车牌,他们可以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自由畅通无阻的通行。蓝色车牌是巴勒斯坦,而我们的车处处受限面临着各种非法的状况。我看着黄色和蓝色车牌的车在我眼前来来去去,感觉到整个世界也被分成了黄和蓝两个阵营。
摇摆的镜头,混乱的画面,随时都可能发生枪战的紧张对峙。日常最简单的生活画面却真实的构建了权力无边无际地残酷血腥暴力的运作。
黑屏后大家都沉默着,空气中流转着沉重与无能为力的缄默。随即有人大叫,free Palestine!然后大家才恍如隔世般从”梦”中惊醒 应和鼓掌。完全不敢相信这是在2024年真实发生的战争事件,which更象征着这个世界的荒谬绝伦!5/5
|
|
“不要害怕 我们有特殊的力量” |
|
当我们在讨论纪录片的机位故事打光,探讨某种胶片独有的不可篡改性,在熏风里醉而论道时,正有一群人举着手机,冒着头顶枪口的危险,想要要回自己的家园。对数码记录可能性缺乏认知决定了满腹狐疑的老学究们永远无法想象这种新型媒介的真正力量,它与你看几万部纪录片都没关系,因为真的用眼睛看电影很难。可与直接行动对看 |
|
比较常规的制作和水平,有非常好的切入和非常好的对象(角色),真实影像的冲击感和生命力也不错,但是自己拍自己的纪录片,顶到天也就这了。 |
|
Shot and directed by a Palestine young citizen journalist, about his impossible friendship with an Isreali journalist. It needs a bit of work in editing (or maybe that's the style...). Pretty much the war, the occupation, and the cruelty will be in your face... and that's the whole point. |
|
无主之地的家园 和无人知晓的生活 |
|
电影没什么技巧,但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它带来的冲击。你将在巴勒斯坦人的视角见识各式各样的以色列人:迎面直接来一枪的士兵,拿着砍刀还蒙面的开拓团,威胁要网暴“叛徒”的工人,宣称巴平民“入侵”了以军的媒体人…只能说希望哈马斯和真主党加大力度。 |
|
2025年正月初一观看《唯一的家园》不禁让我联想到2020年除夕观看的《为了萨玛》以及回忆起自己的悲痛往事……然后感慨:在有些人享受生活的同时,也有些人正在遭受苦难。—— “每周都有一个家庭要做出决定:是继续忍受下去还是离开。如果他们离开,那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大多数人都在拥挤的城市租住公寓,军队的目的就是把我们集中到那里。但大多数村庄依然坚持着。最艰难的斗争就是坚守土地。……” |
|
Respect & sorrow |
|
记录本身是必要的,但很时下且应激的组织与反馈。末尾有那么些时刻是动人的,要抛弃此地的日光与月光,消失进远处的灯火,蛮悲伤的。 |
|
╮(╯_╰)╭ |
|
记录本身已经是一种政治、表达和反抗。在所有的奔跑、晃动、推搡所导致的虚焦过程中,生命本身在寻找某种抵御和喘息的空隙。 |
|
这个片子无法纳入任何评价体系,记录就是这个时代仅有的武器,即使怎么努力都没有成效。推土机铲除房屋和真实的“行刑式”处决,远远比任何画面都更要有冲击力。经历过写实灾难之后,停留在劫后余生的人们面孔的画面,以及继续生活的生存状态,这些镜头都是诗意美好的。 |
|
震撼地我说不出话来…. 看到他们仍然坚持在一线记录着 祝愿和平。 |
|
在分裂的时代找寻不到共识,话说的越多离的就越远,站在中间不在能弥合两边的冲突,只能被这无法调和的矛盾所撕裂,最后的结局不是精神上的崩溃,就是肉体上的撕裂。
残暴的欢愉只能以残暴作为终结,和解在现在看来都不能算是笑话,应该被称之为童话,在双方共同默许下,中间道路被磨灭了,现在能解决以色列的或许也有另一个以色列。 |
|
守得住的是家园,打不过就去迁徙 |
|
虽有搬演的成分,但真实影像的颗粒带来的强大震撼,给予这层现实更深的震撼。几乎是放下立场和国族的纯粹记录,那些冲突和暴力场面,就是战争之痛对基层个体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呼吁停火、捍卫人道主义的最迫切、最诚实的纪录。从房子到山洞,最终被驱逐出唯一的家园,他们被迫离开,但土地会记住一切的罪恶。 |
|
就如同摄影机在稳定与晃动间反复一般,巴勒斯坦人也在平静与冲突、安定与流亡中反复受难。而两者共振与当下时事的结合让这种简单的直给纪录释放出了极强的感染力,以至于很难不对这片土地、这些人的遭遇产生恻隐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