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地方出人意料得好,比如勃洛德幻听军官说类法的门前鞑靼人句子,酒馆读诗之后卡夫卡和妓女,上街时幻视到审判里两个戴帽子的人以及邮局办公室无穷镜子都让我觉得是这样,就该是这个场景。一些部分又太主观,导演好像倾向于构建好恶,用“你们看到的是作品,但那是我们的生活”,“我是他最好的朋友”之类的话向观众植入勃洛德的顾虑和对他行为的解释,有点落俗套。第一集展开不多,但是作为背景了解挺全,还有卡夫卡如果让年轻时候的萨米弗雷演就更好了,巴斯曼某些角度下和阴影一起挺像,但是总没有那个感觉。卡夫卡的气质和写作表达出来的绝望与阴郁暂时没有看到,有点失落,不过我确定现实中他就该这样,幽默,充满魅力,逻辑分明,只是一个人的时候重新绝望,重新孤僻,重新忧郁。 |
|
第三集结尾非常震撼、晦暗、压抑。卡夫卡不完全是一个社会环境的批判者,他首先从他自己经历的家庭关系的可怕感受中,来放大为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凌驾。“您就像法官一样凌驾于我。”“仅仅是因为我必须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这正是我不能忍受共同生活的理由。”父亲是行凶者是暴君、母亲是恃凶者是帮凶,姐妹是沉默者,他是被仆人碾碎成沫粉的甲虫。为什么人在家庭关系中相互贬低与争夺,亲人之间毫无对彼此的友爱与尊重,而我们却给予外人这样的友爱与尊重。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因此我们在关系中到底是圆满了自我、还是毁灭了自我。第二集处决犯人那段也很震撼。总体上,文学性的场面都很魔幻现实地还原了。再深刻的关于卡夫卡向死而生的分析我还无法体会更多。我首先觉得,他是作为一个被传统价值、关系与群体凌虐,极其哀痛的个人而存在的。 |
|
很牛的电视剧 让我对文艺男的印象又坏了一分😀 |
|
无尽邮局,背影迷宫,“被绊倒这事我最为擅长”;作家面对跳桥者的唯一职责是仔细观察记录死亡;远方而来婚约者和藏身听众里尔克;一个自贬自损却决不妥协的最软弱者唯一信仰只能是火车时刻表;巴勒斯坦是存在的,但到达巴勒斯坦的路并不存在;盖世太保档案馆中的隐藏作品……第一集友人视觉似乎有点喜剧过头,后面渐入佳境,家族饭局工厂压力一战梦魇和保险业内文艺论文交流都挺有意思,和米莱娜整整一集的林间长谈也何其浪漫 |
|
起码是个正常的传记剧集,从现在更新到第三集看来,是好看的。以剧定的卡夫卡“最好的朋友”勃洛德视角(有点 天才的编辑 以珀金斯视角展开伍尔夫人生的感觉),从老年时面对采访“为啥违背卡夫卡要求焚毁手稿作品的遗嘱”到二战逃难时急匆匆地只带了稿件箱子,两个卡夫卡死后的时间段穿插回忆,展开卡夫卡的人生,也许卡夫卡也不是一开始就是我们所了解熟悉的阴郁悲观绝望模样,是剧集里年轻时活泼话多逻辑性极强的模样,后续几集如果能刨去导演编剧的先入为主的自我主观臆断,能带我们追寻探索卡夫卡自造的无解的困境的由来,文学性会增添许多,毕竟,没有人看卡夫卡只是为了看个故事。 |
|
m2485:第三集成为虫子;第二集书信之厚,他终究未能得到;第五集怀揣火车时刻表草地相拥;第六集城堡的催命铃走向结束。 |
|
首先选角有问题,卡夫卡身高一米八,比布罗德高两个头不止。第二,卡夫卡的怪诞中有非常危险和疼痛的基调,剧集中过于活泼了,虽然不德国,但也很不波西米亚。第三,尴尬没有拍出来。 |
|
如果拍摄前能参考Prof. Dr. Peter André Alt写的Franz Kafka: Der ewige Sohn,估计成片效果会好很多,剧中塑造的Kafka跟我心目中的差异有点大,其身上的悲观主义难寻踪迹。 |
|
质量很高,精致幽默。 |
|
作家电视剧不好拍,难得编剧、导演这样试图接近卡夫卡。有些地方有些冗长,但总体还算不过不失。亮点我想是卡夫卡作品的影像呈现环节,都风格不同,但也都出人意料的精彩。男主角神似卡夫卡处,但似不够高,演得很认真努力了。马克斯·布罗德稍显好看了一点。作家气又似乎少了一点点。 |
|
其实我对卡夫卡的生平并没有特别了解,四颗星给这部戏的整体调调 |
|
卡夫卡是灵动的。但他并不是快乐的。他是愉悦的。但他并不是幸福的。他是喧嚣的。但他是孤独的。这只是剧。中规中矩。卡夫卡的字,是他最后的面目。这个剧离真实的卡夫卡还是很远。首先,卡夫卡是一个一天到黑读叔本华的人。他对叔本华的书,他自己说的,一遍一遍的 读下去。我不认为 卡夫卡这样的人,是可以用来交流的。至少不是这样交流。我觉得,这个剧把卡夫卡 拍成了 那种有点灵性的小精灵一样的人。别搞。他是天才。叔本华 说过,天才都是静思默想的。这个剧,真有本事,就应该拍出那些静思默想。而不是 表现一个古灵精怪的卡夫卡。 |
|
第三集结尾看哭了,现实比他的小说黑一万倍。24.06.09一刷 |
|
2.5 很难评价,既不够好也没那么差,很不喜欢那种马卡龙色调 |
|
太会讲故事了,不禁想按时间线看一下卡夫卡的生平了。本来以为保险员只是他谋生的手段,藏身其后,其实本职工作也做的这么好。受到了激励,或者是打击。以后也吃饭没口嚼四十下,早上做早操,这么健康的习惯也无法抵御肺结核 |
|
色调太糖水了,景象飘 |
|
拍的很明亮。一扫我对一战前后奥匈那种黑白灰蒙蒙的印象。用极致的构图去表达这种尴尬和荒诞,今年要好好读卡夫卡。 |
|
德奥制品,算是根正苗红的卡夫卡迷你剧,每集聚焦一段关系几个人物,各式色彩风格信手拈来、随意拼贴,从血腥的人肉打字机到和人生交融城堡的收尾,大量剧场式呈现和布莱希特范儿的表演是个挑战,但个别段落起飞时有Joe Wright 2012版安娜卡列尼娜的感染力。可惜大胆只停留在表面,感觉就是从卡夫卡日记里抽出几个代表性段落,再揉进些小说内容凑出的精选集,缺乏创作者自己的理解,更致命的是为了人性化作家,让剧集更亲民,削掉了其人其作品的关键棱角,否则无法解释童话般温暖的色调,轻描淡写的犹太人身份,以及让一个这么矮而不脆弱(日记里无数次说自己weak)的演员扮一米八朝上的他。保险公司那集喜剧效果到位,与情人林中漫步打破结构有新意,是最精彩的两集,Brod的角色写得好也演得好,没浪费戏份。7/10 |
|
关于卡夫卡的剧,很多细节有意思,拍得也很幽默 |
|
适合改编成电影,找韦斯安德森来拍~ |
|
卡夫卡被传统观念所伤害,虽然渴望挣脱,却又是一个Selbstverkleinerer,自卑而软弱。从友情到亲情到爱情,每集都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并以不断变化的风格呈现,巧妙的时空转换与运镜,反复打破第四面墙。可惜结尾部分太想借助《城堡》展开阐释,却在叙事技巧上失去创新,显得头重脚轻。 |
|
开篇后不断驾驭演员正对镜头念台词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玩法,实在不敢恭维,那种出戏感太强烈。舞台剧就搬上舞台吧,别用于电视剧。 |
|
又在学德语,明明要考法语。。。这个演卡夫卡小哥还看起来顺溜,顺溜版荷兰弟/我觉得很好看啊,让我认识了更多卡夫卡,好像小学读过他的全集,现在倒是只记得《变形记》,看完剧倒是让我更想重读他的作品了。 |
|
不好,卡夫卡像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傻子,色调美学也不好,太糖水,不值得看 |
|
疏忽:卡夫卡真实身高一米八多,剧里男主矮了点;根据传记来看,卡夫卡工作时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和一个同事共用一间办公室(两人关系还不好)。
反讽:卡夫卡去世后,朵拉·迪亚芒特保留其部分手稿,但后来她和一个共产党员结婚,遭到盖世太保查抄,手稿被拿走放在国家档案馆一个未知的角落里,至今尚未被发现!!!这也太卡夫卡了吧???死前吩咐朋友把自己手稿烧掉,朋友没有执行;反倒是仇视卡夫卡的纳粹阴差阳错地执行了他的遗愿,既保存又隐藏了他的手稿。
期待:“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游泳学校”,拍了卡夫卡和布洛德下泳池前更衣的场景,怎么不拍卡夫卡游泳呢?好想看养生达人卡夫卡游泳。
这个剧激起我继续把 莱纳·施塔赫 的三卷本(上千页)《卡夫卡传》读完的兴趣。 |
|
最有趣的部分不在卡夫卡,在于布罗德;只体现了卡夫卡文学很表面的东西,至于其中的内核...从呈现上来说真的很考验观者阅读抽象符号的能力🤫 |
|
第一集的时候还觉得关于卡夫卡的部分提及得太少,后边几集倒是真得挺好,就是演员个子有点矮了。 |
|
这个卡夫卡塑造得比我印象中坚强,幽默稀释了压抑感,19世纪版囧瑟夫脸,养生达人,毒舌好基友,爱情退堂鼓艺术家,入世障碍代言人却同时是工作卷王(有幸在布拉格看过他的保险工伤报告)。本剧形式大于内容,但这些形式的历史质感我很喜欢!就是胖版里尔克和女扮男装穆齐尔有点尬人。《变形记》和《城堡》两集场景还原很赞,维也纳森林散步那集很美(可能是巴比伦柏林女主滤镜)。大家都爱卡夫卡,但总觉得他最忠实的旅途伙伴是那两个想象出来的盖世太保,是他伴随一生的自我审判。 |
|
男主长的毫无文学气质 就差把逗比写脸上了😅 |
|
赶在这一天看完了 |
|
更多地展现了“关系中”的卡夫卡,而不是独自的卡夫卡。再现小说情节吃力不讨好,卡夫卡写的都是无法实现的比喻,所以我总抗议说:甲虫既然不能出现在封面,那就不能具象化。 |
|
看了几分钟感觉太有质感了,必追。布洛德真是个好朋友啊。绝对的高品质剧集,只是从第五集到第六集之间的落差也太大了。卡夫卡的一生真的显得很短暂,目前只看过他的变形记,可以看出来虽然卡夫卡生命短暂,但是该受的苦是一点儿没减少,我们现代人感到痛苦的原生家庭和工作让人痛苦的两大问题,在卡夫卡的身上也不见减轻。所以我说卡夫卡是我的精神领袖,他遭遇的也是我们遭遇的,但是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共鸣,起码能减轻一些我们的痛苦。 |
|
期待的卡夫卡气质几乎没有。卡夫卡首先应该是高高瘦瘦,神情严肃忧虑的。演员个子偏矮很敦实,演的过于滑稽,看着好出戏。对稍微了解他生平的人来说,这剧太浅显普通,对于不了解他的人,应该也难以get到有意思的点。 |
|
不大了解卡夫卡其人生平和品性,但灵动且幽默的表现手法配上文学的、苦涩的、致郁的内核,深得我心 |
|
一共六集。1.马克斯 2.菲莉丝 3.家庭 4.办公室 5.密伦娜 6.朵拉 剧本竟然是Daniel Kehlmann写的!请了莱纳·施塔赫做顾问。对白如果施塔赫觉得“卡夫卡不会这么说”就改。好牛。期待。 |
|
那年代就有吸尘器了?不是我肤浅,这卡夫卡也太矮了吧,还有点油腻,怎么回事,但渣男还是那个文艺渣男。德国工业大发展的背后也是牺牲了多少可怜无辜的人。第五集最后吐槽卡夫卡那段笑死了,什么都不写完,一大堆半吊子没写完的作品。第三集变形记那段,全部用的文泽尔原文翻译,一字不差。保险公司里的绿植都种的不错啊,卡夫卡办公桌背后那盆大龟背养的肥嘟嘟的。补充:剧里的里尔克好高大好胖,还有朋克大眼线儿。 |
|
第五集卡夫卡和米莱娜的衣服真是好看又有质感 |
|
父亲,生意,家庭与朋友,写作 |
|
第一集看了两遍,太好了 |
|
弃了、、、说实在有点cringe而且我真的受不了这个配音的公鸭嗓啊! |
|
此前此后应该都很难再有如此精准再现卡夫卡生活与创作的作品了,德剧独有的绝美画面和巧妙构图,及本剧的叙事方式都让人欲罢不能。这是继《巴比伦柏林》之后又一部令人激赏的德剧。时代背景也恰好是一战前后的欧洲,与当下的世界格局何其相似。 |
|
第五集,Liv直接从巴比伦柏林片场走过来演了一个说捷克口音德语的Charlotte...
|
|
多侧面卡夫卡,以及被具象呈现的变形记和城堡,结构精巧跳脱,悲观又幽默,浪漫而自省。界限感分明的人,孤独是必然的。 |
|
后两集稍微好一点 |
|
无论剧本还是表演,质量都是相当高的,尤其是试图把卡夫卡的生活和作品融合起来,最动人片段的无疑是他的爱情,以及他和布罗德的感情。我们多么希望有一位更英俊的演员来扮演卡夫卡。 |
|
成长于优越而压抑的环境,才能写出变形记这样讽刺社会的批判小说。呈现了卡夫卡的三段感情生活,曾经订婚却退婚,和一个热情奔放的已婚女子热恋,在生命接近终点的时候,有个年轻女子照顾他。第三集结尾,看到卡夫卡的三位妹妹和好友的结局,细思唯恐,要是卡夫卡不是因为肺病早逝,是否会因为犹太人的身份,终结于奥斯维辛的毒气室。 |
|
今年正好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这部剧拍得兼具文学性和舞台剧效果,除了演员身高是一个瑕疵(卡夫卡182cm)总体还是很优秀!读了很多卡夫卡的作品后,再看这部剧感受更深刻,应该说他的痛苦反而成就了他!卡夫卡厌恶官僚社会这部大机器,但自己又不得不成为这部机器的一枚零件,家庭中父亲带给他的压迫感,失眠,多方位的力量撕扯着他,最后生病那段时期看着真难过啊!剧里面好像没有提到,实际上安全帽的发明也有卡夫卡博士的一份功劳! |
|
选角让我很难看下去 也有可能我对卡夫卡还不够了解 |
|
法式的诙谐来勾勒卡夫卡的荒诞,感觉像进错了剧院…而卡夫卡文字后面的“等级制”和“权力的宰治”也未有踪迹… |
|
巴比伦柏林后少有的高质量德剧,布景、服化道和剪辑都精致而成熟。至于是否能呈现你心中的、需要的卡夫卡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卡夫卡一生力图做一个小写的人、一个活着的病人、一个负载着沉重而珍爱自我的隐秘写作者,这部片有还原到部分,以及留足了很多想象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