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小小恶信件 Wicked Little Letters (2023)

    最近更新: 2024-12-04 正片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讲述了1920年代英国海滨小镇的一桩荒诞新闻,当地伊迪丝·斯旺和爱尔兰移民罗斯是邻居,当伊迪丝和其他居民开始收到匿名信件时,罗斯被认为是始作俑者。然而,当以警官格拉迪斯·莫斯为首的镇上妇女们开始自行调查这起事件时,她们注意到事情有些不对劲,罗斯可能根本不是罪魁祸首。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3 IMDB 6.5 正片
      Mon Crime
      2023
      剧情片
      法国

      我的罪行

      Mon Crim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三星半//太好笑了 看似girls help girls实则只是一场资本逐利的双赢 都是些成年人 名利一个都不要放过//画面奇妙混合了粗制滥造的拙劣模仿与精致华美的复古腔调 故事本身也足够莫名其妙和辛辣风趣//律师小姐的眼神确实看起来不算清白(。她最好的独白是她一手撰写 被指与演员小姐同床却只能声辩是因贫寒而需取暖 我哭好大声 拉子在哪个时代都不容易//于佩尔还好只在后半段出现 她一出现几乎直接让他人黯淡//还有空讽刺默片演员 人家只是事业转型困难啊(。//电影果然一百分钟左右最让人舒适
      • 欧容实在太内涵了,此片一出,应该得罪了不少人吧。可还是觉得剧作很精巧,第一层在拍女性主义,第二层貌似反转,讽刺女性主义成了女性获得名利的捷径、一门生意。直到最后一层,女性只不过利用了男权世界里对女性主义那种自以为是的想象。如果可以公平地得到原本属于她们的对待,她们本可以不用兜那么大个圈子。
      • 抱着“看看欧容悄没声息地又拍了什么鬼东西”的心态早起来看,没想到收获了本届上影节笑得最开心的一场。
      • 杀疯了 欧容像是拿着片中那把手枪一通乱发 乍一看他好像摆烂的司法系统那样 已经放弃通过文本内部寻找和打磨影像与戏剧/文学的平衡了 但实则是隔着年代的面纱和me too语境下的女性处境自成互文 蠢得要命口吐白沫阴暗爬行的老白男 用陈词滥调污名化女性的正当维权 看似荒诞又如此现实 女主角们则通过表演触碰着虚构和真实的渐近线 通过说谎抵达了真诚 (有些地方过于离谱 也让整体故事线在女权和反女权的边缘反复试探)尤其在那场戏剧冲突与笑料齐飞的法庭戏 律师姐姐写的总结陈词/台词对女性处境的洞察是如此振聋发聩 果然姛是对性别议题更敏感且天然地更接近女权的
      • 很难评啊,虽然看着很欢乐,但男人沉默了,女性主义者也沉默了。这应该是一个说男人蠢,女人坏的故事吧。越想越不对劲,在目前女性所处的这种情况,开这种玩笑其实还是不太好。
      • 如果是男性领衔,这故事就几乎是一个标准体的松本清张:社会名流、犯下命案、当庭审判、往事回首、痛哭流涕、一场人伦悲剧。欧容将视角焦点转给女性之后,就竟然变身成了一出社讽喜剧?而且无需闪回追忆,从庭审到谢幕,全都顺序递进,更有趣地是,期间每次变量转折非但不会制造危机,反而最终又多加进来一个甚至多个幸福结局的参与者……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制片死了全是春!
      • 于佩尔还是好灵动。。但是求求欧容别再说自己拍的是女权主义的东西了。
      • 评论区因为性别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但是庭审的本质也就是这样,把丑恶的利益用道德和情绪的漂亮糖衣包裹。辛普森杀妻如此,杀男人当然也是如此。这个地方没有正义。总之爽到就可以了,欧容已经是个完美的商业片导演了,等很久都没等到尿点呢(。
      • 高水平反动派的无德杰作。
      • 看完这部电影,上野千鹤子、李银河、戴锦华六目相对良久,同时举起双手:Bravo,Bravo,This is the real women's rights.
      • 如果法国人都不会开玩笑了,那世界真的歧视女性了
      • A-. 欧容的《芝加哥》,甚至更黑色、更神经、更伶牙俐齿。舞台感和迷影的设计既是在底层指向life as show business的讽刺,也在表层提供了极高的观影趣味。对《日落大道》的致敬真是惊喜,于佩尔阿姨又一次毫不费力地贡献了碾压级别的喜剧演出。2023.6.18 梅龙镇
      • 看吧,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爱是多么无声而深沉,oh,my lawyer
      • 非常comédie的风格!每个对话场景的répliques都衔接得太好了,笑死了(虽然还有一些我get不到但是场子里的发国人都笑得很大声),尤其于佩尔出来comédie风格拉满,都显得俩女主不那么夸张了哈哈哈哈哈。剧情挺反套路的,还有剧中剧嵌套,应该是非常法式的合家欢类女主反职场性骚扰爽文。很喜欢法庭那一场戏,pauline十分帅气(救,她看madelaine的眼神,十分之明显,美T姐姐看看我,还有她被于佩尔夸美摸脸的时候羞涩的眼神哈哈哈哈,啊还有她不觉得自己是传统意义上的美丽女人,也是反男性凝视的女同宣言(某种意义上x))最后吹爆欧容的剪辑还有镜头,欧容是惯会找美人拍美人的(男女都)
      • 峰回路转,有如春晚。欧容用拍案惊奇的剧本对着法国司法系统一通乱枪扫射。既有女性主义也有讽刺女性主义,男人们被凸显得奇蠢无比。看到了好多熟面孔啊,确定不是欧容借着拍电影搞联谊吗?
      • 并不太喜欢以夸张表演为基调的喜剧,但总有例外。《我的罪行》的火候就正好:戏剧改编的电影保留了很好的节奏感,于佩尔尽皆过火的表演对这个人物而言却是刚刚好。电影用戏中戏的4:3黑白银幕来展现杜撰的罪行,于是两位女主的happy ending也是虚构的胜利;同时,那也是一个电影院里播放新闻纪录片的时代,进一步强调了电影与现实里的虚构的同构性。
      • #SIFF2023 #31 杀男人!杀男人!
      • 欧容都这么无聊了…
      • 看似明贬暗褒却又像是明褒暗贬,狡猾而灵动,所有人都被冒犯,所有人又都被捧夸,纵然不能回归巅峰水准,但这或许是欧容近年来对曾经的本我最为费尽心机且举重若轻的一次无限接近的重返,包括那个能够接纳这种本我的危险却不受束缚的开放时代,一个还能够独立思考并接纳一切个性价值观点的“旧时代”。
      • 欧容又回到了《八美图》的风格,女性主角+幽默讽刺+明丽色调,剧情上看似是女性利用谎言获得名利,其实是在说不公的社会无法让女性通过正常渠道自我实现,法庭上的表演让两位女性圆了表演梦和律师梦,而男人们还是那么蠢,于少女的角色又浮夸又可爱,最后还girls help girls了,皆大欢喜。
    • 豆瓣 7.3 IMDB 6.9 正片
      Theater Camp
      2023
      喜剧片
      美国

      戏剧训练营

      Theater Camp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手持拍摄,台上疯癫表演秒切台下懵逼表情,跟office很相似,但是还是笑死。最近小孩子的喜剧都好好玩!看完了出门还看到了诺兰从《奥本海默》首映礼出来。What a day!
      • 伪纪录形式搭配缤纷浓郁的年代感胶片调色,手持摄影机所传递出的影片质感绝对无与伦比。以排练为引呈现训练营日常,辅以原汁原味的百老汇歌剧模式表达影片主旨:「爱与奉献,梦想与追逐」,细腻真挚的情感传递自然生动鼓舞人心。孩子们可爱极了!无论表演亦或生活细节都充满巧思足够治愈。困难不过是插曲,热爱才是永恒!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有梦想并为之坚持,这是影片的价值亦是生命的意义。
      • 这不比奥本海默好看多了
      • 感谢两部剧的字幕|年度惊喜,伪纪录片的摄影和吸血鬼生活如出一辙但因为终极目标是Musical的缘故整体更有感染力,各司其职的老师也让本片不仅结构更扎实,内容也更丰富,毕竟连说给演员争取到top billing的小经纪人都有戏份(《米纳里》!)。另外学到了五音不全的英文tone-deaf,以后可以自我备注上。临时接手老妈camp的Troy从一开始“有没有gay play”的cishet到被Glenn征服这个“思想上被艺术掰弯”的twist好有趣。总之拍出了超让人羡慕的theater camp文化!P.S.小男生Donovan Calan唱歌很灵。
      • 3.5 非常可爱,非常真挚。虽然整个camp里形形色色的孩子们的各色设定,多少显得有点刻意,但是孩子们清澈见底的眼神里在舞台上是真的在发光。
      • 剧场人看这个真的笑得好崩溃,刻板印象拉满了。“-啥叫gay play?-Musical.”还有20秒拖长的小姑娘、停电也不能阻止他defying gravity的小哥、直男在音乐剧海选中听到better now直接现出猿形、蠢直接到银行电话后甚至还要问下siri啥叫repossession…好可爱的一群小戏精啊,还有私底下一堆鸡毛蒜皮的剧组主创简直太真实了,不过艺术圈确实可以少点顺直男,they're so boring🙄
      • 因热爱而散发的光芒永远动人。
      • 伪纪录片式,美国小朋友的summer theater camp好开心,都是敢于表达敢于展现自己的,好多梗好好笑,不过Ben演戏都一个样子,Noah最后倒是惊艳了一下,还是都回宽街吧!
      • 制作规格高,但不如《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疯癫、虚无、骄傲。
      • 可能是nepobaby身份霸占银幕唯一不会被轻易嘲笑的场合,因为没有人能比从小在戏剧表演社群耳濡目染的戏剧演员更懂得怎样把晦涩难懂的内部笑话武装成别具一格的尴尬幽默,当然也只有他们自己具备执导这种游走在学生作业、即兴演出和歌舞表演之间却又自圆其说的剧团夏令营文化游行所需要的一切资质,伪纪录片的形式则恰如其分地为如此半生半熟充满不确定性的非类型之作提供了现成的语法架构。夏日限定属性伴生的固定散伙叙事和成人感伤在此俨然扮演着主演兼主创们对纯真时代的一席毕业致辞,然而全情享受来自纯粹真诚热爱的造物之时,你也不得不承认,把自身狭窄经验言说包装成大众媒介制品兜售原本就是一种极其白人特权的表达。
      • 太精彩了,从头到尾都是剧团排练演出。
      • 全篇真是各种让人喜欢的点,怪胎与蠢货,对爱好的坚持,搞笑的同时又有满满的感动。最后的演出真是太精彩了,好想看一下这个音乐剧。真的是笑中带泪了。手持的伪记录风格,增加了喜剧感。
      • 因为最近罢工运动,周五下午两点半来kips bay买座都是一个隔一个的业界人,最后还是坐满了,他们看这个电影反应好好笑哦
      • 好古怪,好有趣,很喜欢!PS. Ayo参演很惊喜
      • 挺office的
      • 好感动啊!有爱一切都有可能。
      • 3.5。有热爱谁都了不起。孩子们都好会演🥺
      • 太喜欢了“we are theatre people”歌曲好好听!ben platt行云流水一样的演技,好爱看他!所以……《joan,still》会有完整版吗…………
      • Theatre nerd仿佛回到了排练的日子,看得非常幸福。 较为举重若轻地戏说了恒古不变的「音乐剧or面包」难题,没有卖惨,浪漫化和故作姿态,只有喜闻乐见的直男笑话。感谢是真的很有才的nepo小本,俺空荡荡的人生时不时是需要几剂轻飘飘的剧场鸡血。 以及一点真理:没有什么尴尬是一个完美的重唱化解不了的!
      • 有没有歌单啊 还挺好听的
    • 豆瓣 7.3 IMDB 6.7 正片
      Quiz Lady
      2023
      喜剧片
      美国

      猜谜女士

      Quiz Lady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开心 吴珊卓奥卡菲娜黄阿丽刘玉玲杨紫琼皆吾辈楷模 亚裔喜剧崛起!
      • 我们真的应该多一点“不完美”女主角,试问大陆哪部电影敢有一位驼背含胸的女主角还不尝试去“改造”她
      • 很套路,但很管用,看到hero的时候,还是一样会感动。
      • 妈妈电话里质问: who raised you ?姐姐回复: nobody! 不能再东亚的一个moment.
      • 拜托真的不要拍这种无聊、俗套又尬的喜剧了。没有任何笑点就罢了,还要硬上情绪,感动在哪里?
      • 更适合亚洲女宝体质的公路喜剧片
      • 又一部亚裔女性美国梦题材电影,吴珊卓演技真好,几乎得承担这部片子里面所有的笑点,所有的亚裔电影里面绕不开的主题都是家庭和亲情
      • Jessica Yu + 吴珊卓 + Awkwafina光听这个组合,就感觉像是一个好莱坞亚裔Dream Project,只是没想到在今晚的全球首映,两位搭档在银幕中的化学反应比我想象的还要强烈和有趣。(感觉这种片子好适合在满座的电影院看,气氛不要太好。
      • Racist梗玩儿到飞 Jenny让我百分百确定「发疯趁早且有用」这件事 嗑药上台的戏好可爱 打破好莱坞刻板印象的叙事还需要十部这样由亚裔之光们吴卓珊Awkwafina等等出演的主角影片
      • 你画我猜那一part太精彩了,谁能想到会直接从生活里找到最恰当的灵感啊。奥卡菲娜和吴珊卓,亚裔之光💪
      • “女性在某方面表现不好时,人们会讨厌她;女性在某方面表现太好时,人们也会讨厌她”can’t be more true
      • 仍然是标准的起承转合,但它挠你挠得挺舒服,还有些小揶揄和调侃,是个看了会开心的片子
      • #TIFF2023#笑点密集,节奏到位,重要的是Sandra Oh和Awkwafina早该合作喜剧了,到了这部终于得以实现。首映场观众反应极好,而“姐妹情深”之下还有对于电视竞猜节目的各种回忆"彩蛋”。"Do you know how hard it is to be an Asian woman in this country"可以成为新的iconic joke punch,而片中的villain也是非常典型的confident White dude形象。整体来讲本片依然是wholesome comedy的路线,只是希望本片上线后可以帮助开启更多同类亚裔喜剧的项目。
      • 【6】笑到吐,比《兜风》有趣和神经许多倍。答题节目猜猜看决定电影不会难看的上限。公路片的底子,家人和解的命题加上Asian冷笑话炒作成一出无厘头的屎尿屁喜剧电影。冷幽默地炒作了整个电影和美国,一边骂一边嘴硬,最后片尾3分钟狠狠痛斥虚无资本主义的浮华,自己又置身其中。跟电影Asian说Asian是“Racist”一样幽默。
      • 真的太棒了。亚裔电影终于到了这一步。亚裔们终于成了普通的人,能够拿asian woman identity开地狱笑话,他们的自卑在这里仅仅是基于自我的,每个人都有解不开的结,但那不再关于种族、工作、性向或代际关系,亚裔们终于能够在基本上一整部电影里不去烦恼上一代家庭的issue和自己生活过得是否过于封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解决,然后“被看见”。And I really need a sister/bestie like 三爪吴。我爱疯女人。
      • 好好看啊,有笑有泪,节奏明快,周末看一部这样的电影好舒服。
      • 可能是我太性感了吧,看到hero那里还是哭了,设计得还是很好,好看的下饭电影
      • 4.5 我不相信看了这部电影的人还会叫嚷着说awkwafina是丑化亚裔,她简直是亚裔最优秀的典范。awkwafina和吴珊卓两个人用最完美的表演为这部电影真的增色了太多。 整部电影除了各种好笑片段之外也有好多黑色幽默,比如疯狂暗示政治正确矫枉过正,发疯丢人但有用,起哄就会被附和,当代女性的现状… 剧本虽然比较普通但是两个主角的表演真的节奏太太太好了,舒服死了颅内高潮,以及恰到好处的煽情真的很戳人。 其实大部分i人包括我都有这种困境吧,在外面就会觉得尴尬,我甚至时常光是在外面走路就会心里不停发慌。但是,我也从未觉得我想成为小透明,我当然也想被看见。所以啊,这部电影好像除了亲情之外也在告诉我们丢脸又如何,反正只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就好。 这样优秀的亚裔演员真的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 全片最佳:奥卡菲娜问躺平在地上的吴珊卓在做什么,她回答“yoga”。
      • 怪不得看的时候觉得很舒服又有才华,就想肯定是女导演!看了看果然是女导演!全程把我笑死了,好好笑好幸福啊!这才是真正的喜剧!女性就是喜剧之光,做什么都好棒!
    • 豆瓣 7.4 IMDB 7.0 正片
      Yannick
      2023
      喜剧片
      法国

      扬妮克

      Yannick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年度最佳喜剧片,前几天看影评讲May December在英语语境里是忘年交的意思,在法语中这个意思通常用马克龙替代,这不法国人就来调侃了,电影里扬尼克指着一对母子说,不敢随便定义你们的关系,因为现在总有一些奇怪的情侣,你们知道我说的是谁。
      • 用户画像很典,像是贴吧或虎扑用户无意闯进你瓣看到大家各种阳春白雪自得其乐然后舞台一掀吼道你们这是弄啥嘞老子来教你们做人然后就旁若无人地开始随地大小爹(外加随地大小便)。整个故事最开始的着力点还是蛮对味的,之后的发展也算是很有巧思,展现了不同层次、阶级的人在掌控了话语权之后对于场域内舆论导向的影响。但问题在于,并没有写出这种话语权在不同群体之间的流动,而只是短暂呈现了对这种话语权的暴力掠夺。完了还讽刺了上层对于所谓“弱势”的同情,Yannick掌握话语权性骚扰观众时无人吭声,但他被枪顶着头被羞辱的时候女主演又开始同情起他来。整个片子就像是一场合谋,不在场的导演、台下吃瓜的群众、一个跳梁小丑和几个自怨自艾的演员,完成了一场对于我们真正观众的“冒犯”,只有片中中途离场的白发老人选择了置身事外。
      • 多来点这种一小时的电影,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 昆汀·杜皮约现在是每年一部小成本荒诞喜剧,效率贼高。但他的片都有一个通病:开头三十分钟炸脑袋的精彩,后面逐渐烂尾,不管不顾了。这片开场观众与舞台上戏剧演员互相不吊的场面笑炸了,但随后就没了大招,逐渐落回了套路。他真应该找个合作编剧专门给他写下半场。
      • 76届洛迦诺主竞赛。全程处在单一场景,男主演的很精彩,当你想要在无聊的生活中为自己发疯一次、感动落泪一次,最后还是会被那些称作“现实”的人扼杀。杜皮约的电影总是巧而精,有着自己特有的恶趣味且富有表达,但是想要如此就会出现很多想当然的情况。
      • 3.5,比杜皮约前面几部加起来都好笑,想必是他心中的《一个绝望的人》。建立了一个不动声色的剧院结构,但本质上是关于人的。放飞的心意踏着谨实的步调(视觉上的严密与高强度的文本),而正因抱怨都来自朴实的生活,嘲弄才变得率直而不轻蔑(不像鲁本)。结尾当然是令人触动的,一个不入流的戏剧演员和一个不懂丝毫戏剧的白丁,在此时体会到的,是戏剧中观与演的魅力,还是与他人产生联结的共振呢。而从话剧到脱口秀再到电影,到底是什么会带给观众真正的快乐呢?果然关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一如既往地令人好奇。
      • 多半星给时长,这在电影日趋三小时的时代里尤其清爽舒适。祝愿大家当人质的时间短一点!
      • 扬妮克宛如杜飞自己,挑衅演出,挑逗观众,颠覆关系,冒犯体系,整部电影化繁为简,极其可爱的创作,但当发现眼前的一切似乎与诸多先锋戏剧的创作套路包括杜飞的数部前作都无太多不同时,两组外部视角镜头的介入巧妙的升华了这一切——小剧场外的烟火气让剧场内变得隐秘而神圣,结局突入的特警配合着扬妮克的眼泪又释放出了宏大的悲剧性,杜飞歌颂或哀叹的是从创作到生活、从虚构到真实的无数个不为生活的庸常和权力的威慑所支配的虔诚的开拓者和牺牲者,以及那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活着的荒诞却珍贵的一瞬。
      • +
      • 特别特别简单,这种简单又精良的本子真的好难得,虽然前期有点难入戏,但是中后段真的很不错,会觉得不过瘾会有点戛然而止的感觉。 Yannick这个角色本身及其恐怖,自大、极端、能够随意指点别人却不能被指点、会将自己的糟糕生活归结于不公、我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别人也一定这么觉得…那种自大和狂妄是现实中随处可见的,是那种特别特别“男”的角色,是那种“我男我也”、“我女我也”的道德绑架和逼迫认同。 权利的不断更迭,也只有掌控者在改变,对权力的压迫会随之发泄在别人身上,很“美”的社会现状。 最喜欢是最后Yannick最后的眼泪…演得太好了。
      • 荒诞简洁恶趣味的概念引入,左手调侃演员自作多情,以寡才为借口绑架观众浪费时间,右手嘲讽民粹野蛮反智,拿暴力作手段抢占道德高地为非作歹,两边都骂了一圈,最后拿“真诚才是艺术和生活的必杀技”无聊鸡汤一顿共鸣——这到底是昆汀还是毒舌独立鱼啊喂
      • 封闭空间制造冲突和反转,荒诞到极致却变显得如此合理,杜皮约对观众的戏耍相当成功,随着手枪的转移也完成了厌恶感的转移,迅速从对扬尼克的无法理解到后面的同情心疼。音乐、片名和结局打点都好喜欢,电影还是要法国人拍,杜皮约我的神!(持枪写作想到伍迪艾伦《子弹横飞百老汇》)
      • Quentin Dupieux现在走洪常秀路线:半年出一部片,时长硬凑到一小时😂套路没变,还是搭建起一个荒诞的框架然后看人物在里面的反应,但至少演员表换了,主题也是新的。这次的题目我还挺喜欢,不仅涉及文艺作品乃至文艺工作者自身的定位问题(观众在哪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男主Yannick从“感到没有看爽”到“我要自己写剧本让你们演给我看”的姿态就是政治讨论中说到的那些代表性缺失、政治话语脱节引发的反体制话语、反智情绪、民粹运动…片中Yannick和不同观众的对话在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阶级/地域等区隔之下不同群体间的对话有多不可能。结尾处导演先给了一个其乐融融的温情场景,但最后一个镜头又给了即将进入剧院的防暴警察,预示着激烈冲突与可能的悲剧,也算是对法国近期状况的不遮掩的比喻了。
      • 观众永远是舞台的人质,凡尔纳体验不到的科技进步,为艺术家的真诚愤怒鼓掌,展现世人之故事无关好坏皆充满血泪;法国昆汀这次的减法做得有点厉害,将以往瞎掰乎的超现实元素内化成舞台戏中戏,走心了
      • +
      • 笑死,扬尼克长得真像加纳乔
      • 很好的构想,枪作为艺术创作中“权力”象征,也指向了现实世界的权力生态。后面走偏了,批判力度少了很多。
      • 很可爱的一部电影,以枪喻指权力,把各类社会学理论拍成喜剧大电影的感觉。开局“请假赶路购票看戏却不开心”的抱怨,是艺术的门槛与目标,包含了观看者付出的条件性、额外劳动。后面三轮权力与话语权的反转,则是调侃艺术场域内的权力关系,同时也点明社会运转的规则之一,是上位者的控制欲。
      • 开局惊艳,然而Yannick的人设连同整个剧情随着枪的出现开始崩坏。看到40分钟时我就想像片中后排那位老人一样拒当人质,直接离场了。
      • 权力几度易手,冲突多维度建立,立场和利益导致品味,杜皮约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中打出精彩的火花,而一切值得玩味的地方都被导演包裹在看似率直的对话中。剧场固然有着打动人心的魅力,观众需要怎样的艺术更值得思考。3.5.
    • 豆瓣 7.7 IMDB 7.4 正片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2023
      剧情片
      克罗地亚/卢森堡/法国/罗马尼亚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Nu as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situl lumi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9.1 拉杜裘德的《周末》,大罗马尼亚娜娜的一天见闻,如此下沉低俗又坚定立场地抓紧当代语气的荒谬与可笑。可能正是有彻底放下道德底线开地狱笑话的勇气,才能如此精准且有力地抨击这个时代的疑难病根:一个娱乐至死的永动机,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每个人都在推波助澜。如今的"真实"已然比世界末日还要罪恶不堪,只能从过去的"虚假"之中寻求慰藉,但也许这世界一直都是一滩烂泥。
      • 罗马尼亚人真的跟老中人没有血缘关系么?
      • No.10092。2023洛迦诺评委会特别奖。7分。拉杜·裘德掉书袋不是一两天了但是真的没有哪部像这部聒噪到令人反感。密集引用就状如片中抖音小视频一样信息过载且处处透着炫耀劲儿,砍掉一半差不多吧,之前他爱读书爱引用可以说是优点,这一部就是吵闹……除了抖音滤镜之外其实所有手法之前都用过了,并行对比见《元帅的两次行刑》(这部倒是数据库思维方面提升了一些),散文电影前面一大堆了,档案玩法前面也一大堆了,最后那个长镜头不仅自我重复《世界上最快乐的女孩》而且完全照搬阿巴斯的《橄榄树下的情人》。虽然片子切中了不少时代病,但是要真有导演敢TM这么聊天还不被剧组人锤死吗?
      • 真的很喜欢啊啊啊啊 作为一个学新闻学传播的广告人 真的是我私人很喜欢的内容 方法和语言 俏皮话电影 活在烂世界上 普通人的愤怒是什么样的 不是发疯杀人而是无意义发疯
      • #GH60 都說惹,哈杜裘德才是披著流氓皮的真知識分子,而奧斯特倫德太像藝文速成班年費會員惹。坎城把奧斯特倫德捧上了天,怎麼柏林推銷不出來一個哈杜裘德呢,只能說可憐的柏淋。開玩笑,不管影展的事,其實沒有故意要並置對比二者,只是正好連續兩天前後腳看完,不由得做些聯想,拍謝🙏
      • 可以用TikTok换掉一张脸,也可以在Zoom里一键换掉脸以外的背景,电影又在结尾更悲观地告诉我们,几块绿色纸板,你可以轻易换掉一切。两年前,几乎是拍出了第一部真正的疫情电影的拉杜·裘德在诘问道德的虚伪,现在他与我们都早已发现道德,尚还是虚伪中得体的一面。纯真年代出租车上的几次交错就能紧紧系起两人的绳结,如今开遍灰暗的街道,找一个能博到观众同情的谎言。虚假的尽头则末日般走向人际信任的消解:怀疑悲悯,怀疑动机,怀疑痛苦。与此同时,拉杜•裘德也同样在怀疑电影:它们不是为你演,只是希望你伤心。所以那个事故与视觉上犬牙交错的长镜如此必要,人心难测,小心被骗。最后一幕女主不经意的“无情”则转瞬打破观众长时间跟随她的共情,失落迅速攀上心头: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今天也许更糟。
      • 左出右进,犬牙差互,在历史和当下、东欧和西欧、现实和虚拟中作无比自由以至癫狂的运动。从《发狂黄片》开始,拉杜·裘德开始描摹出未来电影的样子。在他这里,煞有介事地讲个故事已经成为那么虚伪做作又顽固不化的一件事情,电影只在为腐朽的体制内外每个拙劣的、看似毫无美感的、不平等的要素平等赋权之后才重新焕发生机。
      • “More nothing.”广告业、短视频……几乎是我在这个时代最讨厌事物的合集。通过一个PA严重缺觉痛苦工作的日常拍传媒变态与人之异化的齐头并进,内里都是真正的虚无。各类“症状”塞得太满了点,但很喜欢其中的黑色幽默。一部拍给影评人/知识分子看的纯粹电影节电影——倒也不是贬义,只是观影门槛立在那儿了:你至少得对流行文化和影史经典有足够了解才能明白作者安排角色一本正经讲出来的好笑或不好笑的笑话有多滑稽。得了解基础罗马尼亚历史来看关于政治的吐槽和安插的出租车女司机段落,最好还看过些裘德其他作品大致了解他的创作方向和风格,不然铁定一头雾水,哈哈。
      • 后Covid时期的幽灵本体论:来自极权主义后期的胶片影像突然被减缓,一方面作为某种uncanny,另一方面,它正是Zoom等诞生于Covid期间的远程办公软件在不稳定的网络信号状态下所呈现的数字glitch,后者的存在实际上构成了资本的非人加速,持存至例外状态完全解除的当下,使得阶层问题的对立,以及accident的暴露更为明显,在影片中,它通过Angela不断重复的“驾驶”档案化为灾难的图像的博物馆,档案正是资本-国家尝试通过propaganda影像掩盖,修改,缝合之创伤的反面;但与此同时和上一部类似,《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将熵作为绝望的出口,拥抱了反讽与达达主义,它从不讳言短视频是电影的未来,通过粗暴且政治不正确的AI假脸庆祝电影这一自诞生起即表现为亲资本性的“邪恶”媒介的死亡。
      • 荒诞末日,抽象艺术,大中国娜娜,保尔柯察铁看了会沉默,范小勤,完颜慧德看了会流泪,uber司机顶着困乏烦躁焦虑自掘坟墓式的忙生忙死,灾难艺术家和被拿捏住软肋老百姓间的虚伪对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乌维鲍尔客串笑尿,整个把讽刺意味提升了一个level
      • #76 Locarno Film Festival 4+ 再一次与当下的真实世界(后疫情、战争、政治局势、Tiktok)紧紧联结,却也是延续以往“讽古讽今”“辱己辱ta”内核之下的一场“论文电影”新实验。因此在黑白影像里当下的对比之下,多彩而温暖的Communist年代也会复古式地丢帧;References不再整齐地排布在属于自己的部分,而是紧跟生活化的论点之后。失去了集中爆发的强度,但在结尾将近40分钟(?)“镜头中的”长镜头后,电影结束于一种戏里戏外共振的荒诞的绝望。
      • 年度十佳。拉杜裘德就是当下最接近后期戈达尔的人,他知道如何编排让观众在精确的时候看到需要看到的,听到需要听到的,以任何形式。A面轻松地并联各种类型,阿巴斯式的驾驶影像,纪录片式的访谈录像,短视频中的合法副本,还有古典风格的footage支线,却细腻勾勒出资本驱使下底层影视工作的女性形象,整了一个Z时代的让娜迪尔曼。B面是比肩蒙吉的长镜元电影,连默片都整进去了,所有这些都犀利地剖解到罗马尼亚后疫情的社会生态,一种世界末日都难以瓦解的顽疾。(Nina Hoss让人惊艳。
      • 当然不该期待它变成另一出Holy Motors,但谁又能说这场无尽的驾驶不是一种对自身的拯救呢?正是Angela的驾驶为裘德提供了一切,从摄影机的位置到松散的节奏——在“老电影”,也在当下中,衣服的亮片闪烁在倦怠的工作世界中,炸醒了黑白影像,只有这样她才被赋予了思考的时间,透过车窗看到一切被图像化的过程,一个个危险而快速的梦,即便工作还在继续。难道不是只有电影能“拯救”TikTok吗?因为只有电影能更具体地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而拉杜·裘德热爱影像的世界。
      • 拉杜裘德的电影,仿佛一个镜头、一句话就是一个戏谑的段子,但它并非是简单的段子拼接,而是对罗马尼亚的拆解。上半部分两个对立时代的影像交叉前进,在对过去的逐帧慢放,现在的科技图像混淆下形成虚实不清的诡妙联系,又在两个女人的相遇中完成对这个国家时间的拆解;下半部分将一个长镜头的拍摄现场至于新旧时代的共同空间中,真实被资本不断压缩,工人的利益不断被抽尽,到最后一切沦为绿幕上一块块虚无的谎言,完成了对这个国家空间的拆解。总体跟前作相比,这部作品的讽刺力度显得更佳
      • 一场让人困倦出神的观影之旅,一如平日里疲于奔命的工作流程,亦似年轻安吉拉那样身陷时刻四处奔波的困境之中。这也是一部后现代公路片+戈达尔[周末]般的躁郁论文电影。各种贴近当下的挪用、戏仿、玩梗比比皆是,不同媒介影像拼贴,碎片化、无所不能又虚无浅薄的短视频影像席卷全球,一切都成了符号化的图像,可以任意修改变形和剪辑。空间也成了亮丽精美却悬浮不实的符号化背景,超真实泛滥过剩,而诚挚的情感与本真的生活却愈发稀缺。如果说前面的两小时有些过于冗长单调(不过,适时穿插的旧时彩色电影片段以及对美化浪漫影像中偶尔露出的不和谐裂隙的慢放,确实挺有想法),后四十分钟的一镜到底段落就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华章,资本-科技体系对现实的肆意扭曲删改及对真实鲜活个体的凌虐,暴露无遗。(8.0/10)
      • 可以在最后一幕重温罗马尼亚新浪潮最经典的“强设计下的时间剥削”。面对电影的社会价值承载属性,裘德不再像上一代作品一样被动承压。他理解电影首要的始终是娱乐性(观赏性),且娱乐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表达,并不等于对现实问题的回避。不考虑通过情绪上的压制去表意,而是极致彻底地将一切乐子化,完全不设置底线意识和道德包袱,肆意践踏每一类人。博比塔无疑是最符合现下的“影帝”级别角色,一种令人艳羡的处世姿态,一部属于抽象人、乐子人的时代电影。
      • 今年最重要的电影之一,攻击性在嬉笑怒骂的摆烂中一览无余,影像与爱的挽歌。
      • 堪称对驾驶我的车的恶搞
      • 向左走是齐奥塞斯库匠心打造的牢笼,向右走是欧盟道貌岸然面具下的剥削。主题上依旧是新浪潮的国族叙事,拉杜裘德用A面B面的对照进一步揭示影像本质是可被操纵的意识形态工具。无论处于政治光谱的哪一极,都有借助影像型塑政治合法性的需求。利用黑白彩色切换和不连续剪辑以摒弃经典叙事自有其代价,使电影变成了一场智识游戏,所谓高阶观众得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意识形态批判玩具尽情玩耍,就像Angela一样以极尽嘲讽的虚无在tiktok上扮演红丸教父。这当然是一种高姿态,甚至是一种抽离,但面对这个处处在挥刀向更弱者的洼地,呐喊半天确实不如揶揄半句更容易获得精神胜利。
      • 极其当代的电影,一部2023年(世界坍塌时)的「欢乐颂」:用换脸滤镜发泄式的抖音,用手机拍Zoom会议来Casting的广告导演,A面纪录片式的黑白影像、1980年代的怀旧电视剧式的段落与广告片拍摄的叙事拼接一处,充满讽刺、段子和癫狂,与B面直面「什么是真实」、充满道德探讨的一镜到底footage形成鲜明反差。Radu Jude自由地在各类素材和图像中切换,公路边纪念死者的十字架由115个连续一秒的固定镜头展现,结尾的手写字幕卡也回应了「绿幕」时代的后真相本质。(连录制的问候视频也采用了静态幕后照+语音!)
    • 豆瓣 7.7 IMDB 7.5 正片
      American Fiction
      2023
      喜剧片
      美国

      美国小说

      American Fiction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在政治正确大行其道、DEI部门攻占几乎所有产业的当下,这片的讽刺力度简直拉满。但很可惜的是除此之外的家庭附线写得味如嚼蜡,视听语言更是毫无电影感,最后结尾非常鸡贼的处理也明显是导演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
      • 恭恭敬敬姿态超低的讽刺电影,拍给白人,也拍给黑人看。感恩里面还加上了打下手的亚裔隐身人。非常写实了。
      • 我看看奥斯卡今年敢不敢给American Fiction
      • 核心概念很强但这种【看完全片发现其实只看预告片就足够了】的观影感受是最糟糕的。有写家庭肥皂剧的空间,拿去丰富女配角(黑人女作家)的线不好吗…
      • 黑人小说家因鄙视黑人文学这种分类写了一篇全是黑人刻板印象的小说,结果得奖大卖不说还要被拍成好莱坞电影。讽刺感max的文学轻喜剧,对白人主导的虚伪政治正确火力全开。能把水深火热的美国肤色议题变成一道甜点,多伦多人民选择奖给得不冤。
      • 是一个无限循环无解的身份认同疑虑 写本肤浅的符合刻板印象的烂书最后上了nyt畅销得了文学奖 这到底是读者太愚民还是作者太高端 我觉得导演都不敢给出答案 男主和畅销黑人女作家的对话也见好就收了“我觉得黑人文学可以有更大的潜力””潜力是因为对现状不满意才有的词汇” 对 假如我就是对刻板印象对现状不满意呢?台词说的很暧昧 可以无限解读 以及对现状不满意仿佛就是对同为黑人的同侪不满意一样 可是同侪不就是为了迎合白人审美写一些肤浅文学嘛?只因为她是黑人我就一定要对她满意嘛?但是波本的那个比喻很好 红标黑标蓝标 红标销量最高是因为最便宜最亲民而不是酒好 蓝标太贵反而曲高和寡了 但都是统一公司生产的 仿佛是入世智慧了-为了融入人群 能生产蓝标的我们也要制造红标 自己知道自己几把刷子就可以了
      • 这个电影有点陷入了刻板之刻板的陷阱,就是为了讽刺某一种刻板,用的又是极为刻板的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皮毛,不痛不痒的。 可能唯一亮点,就是奥斯卡能让这片入围BP吧,可话说回来,它能入围的原因也在于它很皮毛,很不痛不痒,甚至带有一种自嘲的“优越感”和“亲和感”。 它的所谓讽刺,犀利程度和奥斯卡主持人开场白,实际差不多。
      • 这部片要是拿奥奖,那真是一段佳话。戏里戏外都完成了升华。
      • 好像嘲讽了一些东西它又不敢火力全开,所以一直顾左右而言他,拿伐木累戏份水时长,看得直打哈欠。
      • 好聪明好幽默,除了white people谁也没得罪,说到底就是在谁最得罪得起的时候得罪谁吧
      • 4.5 没想到会这么有趣,同类里比简直是对鲁本的《■》《△》降维打击。双线并行,都玩得好精彩,一条讲男主玩票写了本自己鄙夷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类ZZZQ畅销书”结果大卖,走红、得文学奖、改编电影,是种什么体验;另一条则是他自己的“美国黑人生命体验”线,真实的生活苦乐是什么样子。全片的讽刺拿捏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度,似乎严肃精英、却又闲庭散步、偶尔还来个回马枪,达到的效果可以说是:not important,not necessary, but well-written🤣
      • 在政治正确几乎成为一种魔咒的好莱坞,这部电影为了跳脱也算是费尽苦心了。尽管刻意的地方还在所难免,但是刻板地嘲笑刻板印象,不正确地反向证明政治正确,也算是有笑点了。
      • TIFF23| 前50分钟平淡了点,从出版会开始之后笑疯。更好笑的是这个片得了人民选择奖的事实,讽刺投票还是得看白男白女🐶
      • 特意打开电脑来标记此片,这么各瑟的电影,简直就是黑人版的许知远嘛。在纽约的知识分子环境里太久了,内化了两种矛盾在自己的内心。白人的elegant和黑人的rude,变成了两种对立立场,上升到文学以后,就是固化的描述了。黑人作家虽从未承认,但他意识里想拥有白人作家的创作姿态,并试图进入严肃探索。可是潜意识却是自我厌弃、自我阉割,并没有接纳自己的特点和来处。总之,A面无法深入,却对B面嗤之以鼻,这样的心境是很难写出杰作的。这种对立现在在各个创作圈随处可见,本片试图打破它,但是它太固若金汤,稍微讽刺摸到了一点门路,但竟还是无法收场。似乎也不自信能给到一个自己超脱的立场,导致结局偷懒又拉垮。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探讨,遑论严肃文学呢。如果有伍迪艾伦的自我调侃也还能掩盖,有洪尚秀的男女之欢哲学探讨还能圆满
      • 两条线并行,一方面讽刺白人窃取政治正确的成果,替黑人感到冒犯的同时靠一系列刻板印象争夺政治正确定义话语权;另一方面讽刺男主这样的中产黑人不食肉糜,愤世嫉俗的他不知道家人朋友的喜怒哀乐,例如他从来不知道被他称为家人的女佣不喜欢那条围裙。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影片里妹妹,弟弟,女友,女佣等角色,他们真实忠于自我的生命体验更值得玩味。
      • [AMC]我不会觉得它有那么好看,但绝对是最值得观看的电影之一。它展示了黑人精英阶层,或者说已经认同为美国人的非裔美国人真正在/想过的生活。很难想象好莱坞的wokeness culture才兴起不久,好莱坞就已经产出了如此深刻的讨喜的电影。电影里的“blue label”小说和这部电影形成对照,大多数时候都是常规意义上的“白人(男)”故事,但换上黑人主人公的脸,平实地告诉大家没什么不习惯的——这是告诉大家“别太重视种族问题,而是把大家都当个人相处”的最佳方式。黑人问题也没有不存在,毕竟《FUCK》也是白男白女数量压倒黑男黑女后的得奖者。
      • 太阴险了,如果觉得这部电影不错,那我岂不是也是白人(精神)?
      • 一种人到中年无法勃起的凄美感
      • 《过往人生》《音乐大师》《美国小说》,亚裔白人黑人,乡愁乡怨乡怒。男人至死是少年,女人毕生爱少年。大同小异的样板间电影。
      • 上半年读了Yellowface,了解了一些出版社行业以及少数族裔作家的一些故事,有让我更好地理解这部电影。讽刺拉满,中间真的是笑到头掉,有少数几个文化梗没有get到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