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像电影,像文宣。
以及,请不要再把优秀女性称作先生了! |
|
别拿“先生”来模糊性别 |
|
不伦不类的,说不清楚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主要是生活中频繁出现的人出现在大银幕,反复提及的“考古报告”,都让我如坐针毡。我也不喜欢最后什么一对一对的情侣出现在办公桌。但作为正在亲历的第一视角,倒是对这句“莫高窟一直在等待必然来到他身边的人”还挺感同身受的。 |
|
从质感上更像电视纪录片,还是有点商业宣传性质的那种,略散而空泛,片尾的樊锦诗本人明显要比剧本塑造的形象生动很多。不过映后导演和陈瑾的发言都好真诚,想来囿于成本和文物保护,成片质量如此也多少情有可原。没关系我会溺爱拍优秀女性的女主创 |
|
致敬文物保护工作者,更多是描述樊锦诗守护莫高窟的故事。前半段有点像樊院长会议上的精彩发言集锦,略有些枯燥,后半段比较有烟火气,让我看到了工作之外的文物工作者的生活,感觉樊院长的人物更鲜活了。影片结束还有主创见面会,创作不易,中国的敦煌学更不易。希望自己有机会去敦煌看一看莫高窟。 |
|
非常喜欢,很安静沉稳的电影,看完之后内心获得了平静,感受到了敦煌佛光普照的力量。值得回味,后劲十足,好几次都是因为诗意而又朴实的旁白以及台词而落泪。选角也特别好,陈瑾老师身上有一种内娱演员稀缺的知识分子气质,长着一张一看就读过书有文化的冷静自持的脸,让人相信她就是能守着莫高窟一辈子的人。很多表演细节也拿捏到位。还有,当我以为只是在看一个人物传记时,没想到还惊喜奉送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爱是日常,爱是我每天冲泡好牛奶给你装进工作包里,爱是我愿意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和你相隔两地默默支持你的事业,爱是一次次奔赴千里去你的所在地牵起你的手一起散步看千年敦煌的夕阳……句句不提爱,却处处都是爱。还有樊锦诗老师对敦煌的大爱,把一辈子奉送给西北大漠的石窟,这种爱,真的只有敦煌莫高窟千年的大佛才能配得起。 |
|
人物原型的经历非常动人,看的时候多次落泪,但眼泪和电影的主创无关。用电视散文的方式拍了一部“电影”,出现在银幕上的是一个个切片式的段落,但直觉没有被呈现出来的才是人物更加具有特殊性的部分。100分的原型人物,20分的影视呈现,可惜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
|
不像电影 更像央视的一期节目 全片100分钟加起来不如樊院长最后出境的那一分钟 从电影的选材也能看出来 樊院长的科研工作确实单调而繁琐 以致于编剧都找不到矛盾点去写故事 但好在编剧没有自作聪明自由发挥 这一点对比 高山 已经赢了 |
|
这海报是故意写出来恶心人的吧 |
|
陈瑾的表演就很程式化。整体没有什么特别的惊喜可言。 |
|
樊锦诗女士几十载的个人经历太丰富了,感觉主创啥都想拍,结果是贪多嚼不烂,电影呈现的故事线太冗余又太浅显,其实抓住一个时间点集中表现一段故事会比现在这样把几十年融进一部电影里观感要好得多。比如改开后政府想借莫高窟发展地方经济盲目搞开发与敦煌研究院文保工作的各种矛盾冲突和解决办法就值得一部电影了。 |
|
#SIFF#非常动人,是文化备忘录,也是可歌可泣的女性史诗。影片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樊锦诗女士走进敦煌继而为文化保护事业奉献一生的经历,并透过她的视角,呈现了壁画艺术的恢弘壮美。虽是传记片,影片也构建了有效的冲突,尤其是樊锦诗女士成为院长后与各方的交际与角力,将文化保护当成保卫战来拍。樊锦诗女士不言老的细节很生动,这既体现了对遗存的敬畏,也表明了文化赋予的力量。陈瑾老师的表演非常好,丝丝入扣。 |
|
感觉看了部电视专题片,没啥电影感…… |
|
看的首映,最大的彩蛋居然是首领本人光临现场! |
|
确实不像是一部传记片,而更像是官方出的文宣片,看完导演履历之后更加坚信了这一点。如果这样,索性不如就老老实实宣传敦煌,为何还要拿“敦煌的女儿”来博噱头,中间还穿插了做酸奶、喝酸奶、送酸奶、机场广告大酸奶的镜头,实在是走偏了。感兴趣的话还不如去看看樊锦诗本人写的书。为了敦煌而来,失望之情是有的。 |
|
三颗星都是为樊锦诗院长的,电影真的太差了。导演去学学怎么讲故事吧,而不是让演员用旁白把樊锦诗口述的内容念一遍,况且书中那么多打动人的细节不都没用…… |
|
3.0。1.作为一部意识形态内宣片,它无疑很成功,“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做好勋章人物的宣传,写好他们的贡献,并且指向传承与发展。2.接连交代樊锦诗先生接过敦煌研究院院长,不搞大开发,研发数字敦煌,建设数字展示中心,严控莫高窟人流,培训下一代等,作为传记片,流水账带过,每一处更像是展览馆人物生平记录。3.女演员的表演也实在太差,找不到细节,全流于表面。 |
|
哭得稀里哗啦。这不就是陈蝶衣说的,差一天、一个时辰,就不是一辈子! |
|
陈瑾老师的演技自然是没得说 但这片子真的很难评 电影不像电影文宣不像文宣的 人物部份差点儿意思 人文部份也差点儿意思 有点两头不到岸(三星不是给电影 一星敦煌一星樊锦诗一星陈瑾 |
|
2023 SIFF 6月10日首映,看完之后居然主演陈瑾老师从中间的座位站起来了——碰巧赶上了首映见面会。
2018年有幸去过莫高窟一次,再之后再也没能去过。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去莫高窟一次。樊院长把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留在了莫高窟。
主创人员都是女性,见面会上导演笑称这是个“杨门女将”组。客观来说 ,片子拍得一般般,比较碎,有一些细节,但好像又流于表面了。想说樊老师的爱情,想说她的奉献,她坚持的理念,想讲的太多,可能受时长所限,这些深讲了可能要3小时起步。我想,这几个大约可以分几个章节,不必按照线性时间。
非常盼望后续有更多类似的纪录片,毕竟,这是第一次个人角度聚焦出发的,且是一位女性,而不是以莫高窟这个宏观视角来叙事的片子(我发现这是东方的片子往往会被宏大叙事所困住的原因)。 |
|
前年刚去了向往已久的敦煌莫高窟,片中不少熟悉的场景让人倍感亲切!影片别出心裁地将演员诠释、历史影像与当下实景相融合,相当全面地呈现了樊锦诗老师献给敦煌的华彩人生,也勾勒出了敦煌研究院半个世纪以来对莫高窟充满艰辛的保护、研究、修复与数字化传播的历程。陈瑾的表演入木三分,令人恍惚间产生她正是“敦煌女儿”本人的错觉。在守护敦煌的同时,樊锦诗也在辛勤发掘和培养着新一代驻守敦煌的人才与专家们,并努力平衡着家庭与爱情,这些均在影片中精到地彰显出来。而本片最终更落脚到了对所有观众都有激励意义的点:听从内心的召唤,发现并坚守一生的事业,将其传承下去,这样方能坦然面对自我,面对时间,面对生死。 |
|
只会玩文字游戏掠夺女性成就,很好,从今天起,我会将所有小偷、强盗、强奸犯、卖g贼、猥琐男、文盲、谣郎,称为先生、男士~
宣发先生大义~先生的先死,什么时候离世给性别比做点贡献呢~ |
|
我很震惊,“千年莫高窟”和“敦煌女儿”竟被拍得如此平庸,内容浮于表面,低级的视听制作和拙劣的影像质感令人诧异。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
顺便给评论区里的几位无知文盲科普下:「先生」不单只是男性称呼的意思,也可以是对老师、医生的称呼,同时也指尊称,是对有一定地位与身份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恭敬、尊敬的称呼。 |
|
太难看太难看太难看啦!!!!这到底拍的是什么?我以为是纪录片,会有很多莫高窟的壁画塑像和考古细节,结果为什么有那么多冗长无聊的会议?啊?如果是人物传记,前几十年的年轻时代明明是那么好的人物成长的素材就一笔带过,只剩下人到中年的个人秀?尤其是片尾演员和原型的片段真的不是明示了吗?自恋笔记吗?通篇都是女主角的slogan,充满说教和爹味,这充分说明了爹真的不是性别问题,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权力者的腐朽味道。女主角和员工同事的相处令人窒息,莫名其妙要离开的人,请假的人,还有最后还要带来爱情?找一个监护人吗?令人不适。我不如去看新闻报道?还没那么长,那么无聊?旁白苍老缓慢的节奏听得让人心急,时间太过漫长,四十分钟就撑不住了,觉得看完自己也跟着老了几十岁…… |
|
唉樊老师这么好的题材,敦煌这么大的ip,暴殄天物。
看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樊在敦煌呆了很久,奉献了一生。但也仅仅如此了。她最后看着自己的50年的成果(研究报告)流泪,而做为观众很难代入共情,因为整部片子自始至终,基本没有展现樊和敦煌的关系。观众最想看的是她如何在敦煌做考古,她在敦煌研究所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人因为什么汇聚敦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这些都一笔带过。反而冗长的是她在开会时的爹味发言。
还不如直接做成纪录片来的实在。。。 |
|
🙄女性电影,但管伟人叫先生是吧? |
|
较差的流水账作业。几段冲突、矛盾都毫无波澜地混过去了,尤其第一段“吃鱼”大概一分钟都不到就过去了,没看出这一段的任何意义。
明明是演员出演而不是纪录片式的纯素材采集,大段大段的宏大叙事铺陈、小学生作文的对话剧本,以及出现多处肉眼可见的嘴型不符、声音忽大忽小这种剪辑新手都该避免的错误,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
|
那些拿“先生”做文章发癫的,“小姐”这词变味的时候,咋没见你们出来蹦跶呢? |
|
文宣流水账MV,但陈瑾演技满分 |
|
上影节电影,真的不好看,故事很片段,西一段东一段,人物对话尬到不行,居然还有口型对不上的,音乐选的也差强人意,三分纯粹献给最后出镜的樊老。 |
|
本来挺期待的,实话就是确实没拍好……各个方面都是,但看在是樊老的份上多给一星。没必要的个人生活描写太多,人物性格塑造刻板化,对于樊老的个人能力还有考古工作的具体内容刻画太少,考古工作中的“传承”也是一笔带过。 |
|
11/17如我所料整个厅里只有我一人。个人喜欢石窟艺术、看过一些纪录片、买过一些研究院出的书,算是莫高窟和樊锦诗老师的粉丝,但这电影却拍得糟糕。叙事流水账剪辑混乱,旅游宣传片和酸奶广告时不时跳插进来。作为传记,完全看不到樊老师作为专业学者、文保先锋形象的刻画,一到专业就旁白来凑,抢救莫高窟那段也是潦草带过,却花了大量篇幅去讲她因事业深感亏欠家庭、强调想要植根莫高窟的研究就“必须带着爱情一起来”,大震惊!看完只记得她的热爱来自常书鸿老师的教诲,她的成就来自丈夫相濡以沫的支持,她自己的精神内核呢?一位伟大女性的传记拍成这样真是可悲! |
|
一直在感动流泪,樊先生和彭先生真的是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
之前去过一次敦煌,已经是有球幕电影的时候了,整体设置非常走心,真的值得一次次地去观摩。
ps这场工作人员来来回回有点吵,甚至还有在旁边敲键盘的,非常感谢前排靠右的小姐姐,直接和工作人员说不要敲键盘了。 |
|
宣发的先生已经改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字:戈壁玫瑰,敦煌女儿。希望大家还是能看过之后认真评分,而不是因为先生二字的使用错误就恶意差评。我个人觉得这部确实不错能看出主创团队的用心。 |
|
【116】美丽是敦煌原生的,感动是樊院长所经历的,唯独导演东拍西拍拍成了断章,剧情片传记片纪录片各不成样,让陈瑾老师的认真表演显得很可笑……@吾爱敦煌 |
|
讲历史讲传承 |
|
台词像春晚,节奏像流水,配音靠后期,感情靠拉扯,我看不到一丝对历史的反省,看不到一点人物的争议,你哪怕有一点个人感情,都拍不出这么敷衍的作品来。悲哀。 |
|
中学作文体的叙事,镜头转换突兀、随意,想到哪里是哪里。除几位主演外,短剧级的表演不时出现,网大这些年都进步了。
偏到姥姥家的口型进一步将该片拖入粗制滥造的行列。
原型再光辉,并不能也不该与电影质量画上等号,哪怕约等号。一定要扯上联系,片方、导演该向樊老师道歉。 |
|
更像是一部科教文纪录片,只是有陈瑾承担了旁白和虚拟剧情演绎的部分。当中樊锦诗就旅游开发所产生的激烈对峙,乃至她数度心力投入换来的无可奈何被略微隐去,反而都莫名斜向“她好像在PUA”的喜感。当然能够拍得不怎么膈应人,或是避免了过于聚焦宏大故事而疏忽人物经历值得一看。它让人记起这个地方建设与传承的不易,以及数代人所倾注的心血;敦煌是“我”,“我”即敦煌。 |
|
本来特期待,结果……我就是说,能不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中国不具备导演型编剧或者编剧型导演,能不能不要一把抓,这么缺钱的吗?可惜了陈瑾。 |
|
既不是纪录片,也不像故事片,更接近报告文学的视频影像化。完全没有故事情节,只有一小段一小段的情景搬演,除了主人公以外其他角色都只充当道具,没有性格刻画,基本都是登场即杀青的一次性耗材。
全片用第一人称大量旁白贯穿,100分钟讲述长达60年的经历,而前20多分钟里就讲完了来到敦煌的前三十年,大事小情什么都一笔带过。到后期塞入大量外景空镜、回忆重复,只起到凑时长的作用。前期演年轻时期女主角的青年演员甚至没安排对话戏,像是不会讲话的样子。演员说话口型和配音总有不太对应的感觉,制作很对付事。
编导的水平真对不起樊锦诗老院长,浪费了好题材,只拍成敦煌莫高窟的简略宣传片,没拍好人物传记片。 |
|
说实话,看后是失望的。电影拍得太平太浅,人物扁平缺乏厚度,对于精神层面和发自内心的情感深挖得不够,真的浪费了陈瑾的好演技,更浪费了樊锦诗老院长对敦煌执着一生的信念。也许,导演想用细水长流的平淡手法反衬出老院长默默坚守之伟大,但电影毕竟是有故事有情节的,表现手法应赋有张力。讲真,第一代老院长常书鸿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更适合拍成电影,樊老则适合纪录片形式,由她亲自讲述她的经历和人生感悟,也许会带来更触及心灵的震撼。这令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观看的纪录片《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令人神往的非洲原始森林和东非大草原美景,加以90岁高龄的珍.古道尔女士娓娓道来,每一字每一句都显得弥足珍贵,观影效果甚佳。无论如何 ,在此,我向樊老这位具有奉献精神的老一代学者致以最高的敬意!亦向好演员陈瑾老师致敬! |
|
算不上电影,还不如看免费的纪录片 |
|
影片叙事、拍摄手法、人物刻画、选题选材,都有问题。命题小作文即视感,匠气十足,整体流于形式。内容不多,但却剪裁凌乱,叙事太细碎难以让观众代入感情。开头十分钟是不错的,聚焦于一两个人物的发展脉络,或者聚焦于一两件事情的始末贯穿,比现在的面面俱到可看性可能更强,倒是酸奶广告做到贯彻始终了…不过谁叫它自带敦煌光环加持呢… |
|
已看。我想问下这是样板戏吗? |
|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只感觉中间的剧情特别割裂。九十分钟的篇幅根本就无法把樊锦诗扎根敦煌和奉献的这一生表达出来,剧情在她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中来回切换,像是一体两面,和敦煌土地完全融合在了一起,但却又很割裂,我感受不到这种奉献,因为我觉得导演把她经历的困难和人生经历都弱化了,感受不到人物的魅力了。但是陈瑾老师的表演真的很好,能拯救一些。另外,因为我心中有所思所想的人,看这部电影总觉得有一股泠冽刺骨的寒意,一种伤感,让我想掉眼泪。吾心归处是敦煌,我爱敦煌。 |
|
不会看 真的能不能去掉先生…恶心谁呢 |
|
为了《吾爱敦煌》,人生第一次看了零点场,毕竟排片太少。
电影开始没多久,全场仅有的我和另一位兄弟,就哭得此起彼伏,唯一的不同是,他有纸,而我只有口罩。其实这不是一部精妙的电影,但我们还是止不住地感动,因为敦煌,因为樊锦诗院长。
敦煌两千多岁了,莫高窟一千多岁了,它们不知听过了多少驼铃声,见过了多少僧人、士兵和匠人。但时光又好像没走,如今最后一班大巴离开莫高窟时,晚风中的寂寞和千年前依旧是一样的。
樊锦诗院长也85岁了,不过在莫高窟这个沧桑的老人面前,谁都是孩子,她也永远是敦煌最可亲可敬的女儿。
所有的文化遗迹最终都会消失。但我依旧抱着美好的希望,敦煌,它还有下一个千年,只是不知到时,又是谁在守护呢。
对比一下,能像《吾爱敦煌》这样平淡真诚地讲述一个伟大、可敬的人物,竟然已经很难了,天呢。 |
|
1分给我们的敦煌;
1分给我们的樊院长和其他的敦煌保护工作者;
0.5分给陈瑾和其他演员(不好意思不想给3分只能委屈演员们了)。
讲敦煌你拍不出美,
讲樊院长他们的工作你讲不出他们对敦煌的热爱和保护工作的艰辛曲折,
讲樊彭两人的爱情你拍不出甜蜜和坚守。
拜托找个专业的编剧好吗?为什么国内拍的人物传记都这么拉。这么好的题材你们老是这么祸祸🙃 |
|
这一段知道了关于敦煌的两位女性,樊锦诗与常沙娜,觉得是很好的题材却拍散了,内容空空如也,演员像木偶一样为了故事服务。以至于角色没有真正站起来。太可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