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与光学作为深夜之中神秘的泛灵本体论,正如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所示,全片是对于时间的捕捉,甚至同构于ASMR。在《哈珀的彗星》中,它们的轨迹暗示了某些潜在事件的可能发生,就如同美国的B级片或大卫林奇那样的美国小镇。但是陶尔米纳并没有将其实在化,甚至拒绝使用对白,而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强度存在于影片的序列之中,不断逼近守夜-影像中试图保守的神圣秘密的核心,正是这个神秘的核心的引力吸引着影片之中的人和非人类的运动。 |
|
“1”,所有数字中最具有自反性的一个,任其一与之相乘便得到它自身,不会发生丝毫改变或数轴上的游移,再当统计素数时,我们仍旧从“2”而非“1”这个生命的基数开始往下数一点点逼至无穷,毋庸置疑,在“1”与“2”之间,在关于一的场面调度(《哈珀的彗星》)与关于二的场面调度(埃瓦尔德、霍克斯、侯孝贤)之间存在着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深刻的断裂。前者令我心生疑虑的是,声音无兆头的倍增或许有理可依,设想一下,一个巨大的玻璃罩式的穹顶盖于小镇之上,与外界彻底隔绝,没有一缕空气可以从中逸出。问题是:这么一个生态实验可以持续多久?陶尔米纳希冀于这个生态仓内部的自循环就可以自给自足,但随其熵指增长,这个陶尔米纳一手缔造起来的生态共和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一个结局,它早已命定:紊乱的系统与毁灭。
2024.12.16 |
|
3.5,确实像蓝丝绒、妖夜时期的林奇,但也就是个局部。 |
|
声音在流浪、光线在躲藏,感觉导演是想去捕捉“夜”的万千形态。 |
|
+ 睡去也好醒来也罢,一个共同的属于夜晚的约定,泰勒·陶尔米纳电影的氛围依旧抓人,沉默也并不单调,小诗意随处可见。 |
|
全程靠声音引领:我们随着某处的声响转移我们的视线,结果指向更大的谜。同样的声音以不同的形态变化,富有层次。班宁式的罗列生活切片,小幽默,复古花招,还有林奇式的意象都很起效。声音设计学习。 |
|
漫长的一小时,不是我的菜。@HIIFF2024 |
|
75/100 #EFM# lockdown night-time space exploration. 生态系统声场,所有人物的运动时刻都相当有魅力,正如阿克曼那些关于从房间、旅馆“出逃”的人物一样,像是沿着轨道保持节奏地行进,哪怕是录制的行为。以动作转化了夜晚停滞的时间。 |
|
我们拥有夜晚。 |
|
3.5 @海南岛2022 |
|
当夜幕降临 神思的空间也得到了拓展 夜晚是思考的时间 |
|
环境声的在场,似乎比光线更能延展知觉的触及范围。剥离主体的束缚,解放感觉的自身。听觉-感觉先于存在,形成无尽的波荡,没有意图的前后绑架,只有小单位的当下性的动作,纯粹的经验。
非人化的摄影机打开了新的空间,使我们从主体降落,进入到前主体的感知流,与经验平行共存。这意味着,我们勿须借助高位的认知判断飞升而起,以捕捉彗星这一超验实体,只需觉知这地上的光影和飘荡的声形,撇开存在者的固型,领会最小程度的差异之生成。 |
|
【3.5】方法上较导演前作更为简洁,专注地探索夜晚的秘密。 |
|
一个《蓝丝绒》式的开头,微距镜头看见美国的甜蜜和腐烂。警车游街,射灯唤醒隔离中的僵尸,摇摇晃晃上街,仿佛The Blob等五十年代B级片。彗星几时划过?玉米地里有什么约定?一个女孩走出来,又进去。无边的玉米地,美国。 |
|
#4th HIIFF# 采珠拾贝。前入围2022柏林论坛。实验电影,疫情期间美国小镇的夜间种种,有很细致的对各种光线和声音的捕捉(不过没太get到剪辑的逻辑)。| 20241206-6th HIIFF重看,某种意义上的ASMR电影……弱光控制还挺好,理解了Omnes群像的玩法,这次就看懂导演构思了。看演职员表分”家人“”朋友“”网友“三个部分,陶尔米纳家出了好几个演员。声音是做得真细致。 |
|
梦游一夜,所有我们看得见的光。较前作失掉一些灵动。 |
|
6th HIIFF。功力深厚,即使不使用人物也能仅凭视与听来呈现出他想要气质与氛围,不敢想象哪天想叙事的时候片子会有多精彩。 |
|
单调的 |
|
不眠夜各种人的行为碎片,声音几乎无人声,绝大多数时刻靠环境音与动效撑着,异常干净。每个人都寂寥的失眠着。 |
|
乡村爱情小夜曲,what can I do for my XXX? |
|
5/10。班宁版本的林奇。等彗星划过夜空,打破这玉米地的无边寂寥。适合短片(虽然已经较短了)。 |
|
#Berlinale7204 “看电影的时候什么也不要想,只是看就好了。” |
|
半梦半醒 |
|
海南。就喜欢这种完全不知所云开放解读的实验电影🌝。第一个镜头是蛆虫玉米,最后一场戏是苞米地淫乱大戏,中间则是一帮晚上不睡觉的人在城市丛林中迷路、打发时间,整个片子的影院观感极佳,声音和画面一起配合达成了疏离、病态的视听效果。小神作,柏林青年论坛单元入围。 |
|
like the idea, like the texture, but a little bit too conveniently sweet at the end |
|
手法有点像Destello Bravío,彗星到来时刻的超日常。 |
|
对材料的罗列排布原则心存困惑,但无法不承认:我们很少以这样的一双捕捉熟悉的陌异情境的眼睛,去把目光投向漫夜里无数暗流汹涌的机关与奥秘。 |
|
拍摄于疫情期间的电影,全片只有一个摄制人员。人们从封控的房子里溜出来,踩着轮滑,感受自由,亲密接触。那天还说叙事淘汰这件事,这就彻底放弃了叙事。松散叙事的电影看过不少,完全不在叙事的很罕见。
映后主创交流,其中一个人说了一句话:you feel more than explain。哇,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好像能用来解释好多东西,不,no explain,just feel。 |
|
深夜郊区小镇的故事,不过有别于卡朋特或林奇作品里的凶险与诡秘,这个夜晚什么事都没发生,只有碎片般闪过的人物、动物镜头,穿轮滑鞋的人、躺在玉米地里发生关系的男男女女。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却将各种声音尽可能放大(昆虫、青蛙、火车、汽车、洒水机、电视节目等),渐渐交织出一幅神秘而充满实验意味的郊区午夜图景。 |
|
第三人称梦游小镇,当然,要是一不小心真的睡着变成第一人称了,也完全没有关系。 |
|
夜晚,未眠的意识在发射信号。全部声音都是可触摸的思绪。它们往往被忽略,如同手边之物,常见,却又隐形。人们对于太熟悉的存在,总是更易“盲目”。我们当然要再敏感一点,去观察,不要浪费,万物正在连接。 |
|
不及Tren de sombras |
|
夜晚的无数个碎片,如同彗星划过的偶然与神秘,无需对白而捕捉声音的繁复,孤独的、处于日常轨道之外的人物 |
|
啥破玩意 |
|
76/100
别的新导演可以学一下小成本怎么拍出引人入胜的氛围感。 |
|
疫情之下的夜晚,睡一觉吧,真舒服 |
|
无尽的黑夜 |
|
原来是疫情电影。最好的那类疫情电影。
——
后知后觉发现我很喜欢这部,也在看完他作品序列的第二天,后知后觉察觉到我很喜欢陶尔米纳(Omnes
Films成员)。
影片中段有一道白光亮过,从片子开始就全息存在着的被收纳,和被挑选、被突出的声音(听觉的复苏/复辟)——在这一刻复辟了视觉。
……几乎在被区域性的成条状地照亮、照过的那一瞬,我在影像里打了个激灵,比看电影更专注视觉,比感受更全息接收。那一刻好像也跳出了被编排的影像/声音本身,而成为对光的本能反应。——而要造成这样的反应,却是因为精心的编排本身
是的,那是一种几乎没有距离、不可控制的本能反应。是反应。
他本人也出现了,是轮滑的一员,收集着声音。奇怪的轮滑人们,路上会躲避开车者。最终大家都来到玉米地……那真是奇妙的事情/体验 |
|
偏向方法的实践,目光的触角伸向房屋、街区、玉米地的各个角落,再转向聆听与抚摸。专注又不动声色的美学构建,镜头运动加速,视线交互增强,叙事层次亦不断缩紧并产生衔接,清晰而统一的信息/情绪释出路径,因此,情感不免显得稀薄。 |
|
3.5 聆听夜晚的悸动 |
|
wow 陶尔米纳的美国小镇还是很有趣,完全碎片化的叙事,夜行的人类。我们不知道这里白天会发生什么,但最私密的情愫都在深夜绽放出来:正如斑驳变幻无定形的夜光。 |
|
+ |
|
4.2,前面极好 |
|
A / 彗星在开头随着镜头的鬼影降落,从此夜晚进入永恒的居间状态。像提取几何图像一般拍摄各种微观世界的波动,又像窥伺动物一般拍摄在轨道与节律之中的一部分人类——而逃离与越轨的人类,当然是僵尸与蛆虫:笨拙又有着空间策略上的灵巧,沉默又具备身体的雄辩,仿佛要随运动流线的蒙太奇汇集,却又只是各自不规则地交错。爱这部远多于《米勒角》。 |
|
喜欢 |
|
【C】低照度与听觉的构建,但过于简单。 |
|
哈珀的彗星,黑了咕咚演的啥啊 |
|
前面半个小时的剪辑很神,后面演变成玉米地大淫趴降一星 |
|
+, 简单专注的Night Film,无言的秘密包裹在“寂静”的声音里,仅此刻被承认(也好想夜里出去滑旱冰!) |
|
《火腿黑面包》的B面,观感接近于塞拉的《自由》。用每个人深夜房间中的微光来对抗《黑面包》中耀眼的白光,就像一只只萤火虫在玉米地中形成了一个秘密的抵抗集会。德勒兹将第一种迭奏曲描述为黑暗中的一个平静中心,孩子走在夜间的小路上,哼着小曲来为自己壮胆——但如果一种吟唱变为一种录制呢?陶尔米纳让他的人物闭上双眼,打开iPhone,收集那些夜间的迭奏曲。于是产生了第三种迭奏曲,“在圆圈上打开一个缺口,让某人进入,或自己走出去奔向外部。向前冲,冒险,进行一场即兴,这就是就是重返世界,沿着声音和姿态的运动之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