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片不该叫flora and son,应该就叫flora,甚至还叫begin again都没问题,再直接翻译成《再次出发之都柏林遇见你》?音乐部分还是好的,儿子和囧瑟夫两条线处理一般,在圣丹斯时隔一年又来了一遍both sides now哈哈哈 |
|
好喜欢这部暖心电影啊。刚开始看时,真没发现老师是囧瑟夫,而且歌喉还不错,女主前夫是真的帅,女主也是耐看型,声线也是很赞,女主儿子说唱也是一绝,片中的音乐也都很好听,写出了角色的心境,也有着治愈一切的力量。故事更多围绕女主的成长展开,她原生家庭本身就有问题,还被(很烂的)前男友伤过,年少怀孕没选择打掉,自己还是半个孩子,就要被迫长大,这种不适应也导致她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地鸡毛,消极且阴暗,直到她拿到了吉他,跟着网上的老师开始学习音乐并有了感情,发掘了自己的天赋,也发现了儿子音乐的才能,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力,开始懂得如何面对生活,和儿子建立联系,也在最后儿子偷东西被抓并要庭审时,重新审视了和儿子的关系,真正的成长了起来,找到了久违的光明,文戏都很棒,还有小幽默,真的很治愈。 |
|
音乐题材轻喜剧,清新的民谣+爱尔兰式幽默,虽然野路子学音乐我还是不推荐,但原创音乐本就是唱生活,浪漫真挚就能动人,就好像囧瑟夫从屏幕里走出来一样梦幻。 |
|
3.5.,约翰卡尼还是得拍这种格局的片子最得心应手 |
|
约翰卡尼组这种音乐轻喜剧的局还是信手拈来 虽在主题上想转至母子关系 但其实还是单讲芙洛拉一位主角视角更为集中得好 |
|
还是关于音乐关于人生拯救的片子,但比前几部呈现了更大的野心。永远灰蒙蒙的都柏林,被短视频大金链和嘻哈入侵的社区,17岁懵懂中生娃的母亲,无所事事的青少年。生活有多糟糕,音乐就有多重要,爱与拯救。 |
|
谁能想到有一天我会觉得囧瑟夫很性感呢?岁月是个好东西。 |
|
約翰卡尼相隔7年回歸的小品作,背景依舊在都柏林、歌依舊好聽、正片依舊讓人看的輕鬆愉悅,此次主題聚焦於母子關係修復,藉由母子共同創作音樂,母親彈吉他,兒子玩饒舌、創作rap,共同修復看似不在乎彼此的冷漠關係。片尾曲《High life》便是母子面對彼此劍拔弩張的關係所創造出的結晶,歌詞中洋洋灑灑訴說著對彼此的真心話,高中就產子導致沒有自己的人生,繼而怨天尤人,兒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也養成了怨天尤人的習慣,我們都不了解彼此的人生,但藉由共同創作音樂,可以讓我們更了解彼此,繼而拉近母子之間的距離。父子關係的描寫比較草草帶過,但畢竟不是本片重點所以不用太計較,喬瑟夫高登李維遠端參演整部片真是特別,如果可以希望也能為他的角色拍一部電影,這種歷經滄桑的吉他老師角色最有故事了,高登李維的唱功也很不賴阿!! |
|
海报太好看了 |
|
剧作稍微有点顺拐,但音乐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听,虽然这次的占比不如前几部那么多,更多的还是在写母子关系,但是观感还是蛮舒服的,只是对于约翰·卡尼的期待值似乎应该不止这么多。 |
|
似乎经历了她的生活,感受了她的情感,找到了一份慰藉,也找到了相处的方式和最重要的东西。音乐就是人和人沟通的媒介,打通心和心之间的高墙。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享受它的快乐,往对的方向走,它会变好的。 |
|
母子线有点虚,打动不了我。反而女主学习弹吉他的主线确实不错。65 |
|
音乐蛮好听的,母子问题写得格外敷衍 |
|
非常清新的有关音乐的生活小品,看得人格外舒服。囧瑟夫在电影里这种别样的存在方式,让电影的小清新气质更浓了一分。 |
|
胸大还会演戏,谁也拦不住!是不是无敌了?才知道她爸爸是U2主唱。。。童话故事,简直是高大全,不过不妨碍喜欢看,毕竟这样式儿妈妈谁不爱呢? |
|
比起前作剧本进步了一大截,对生活的态度更加ambivalent,不再是一往无前而是接受妥协与不甘,就像女主角的朋友拒绝了她帮忙的请求,每个人都要过自己的生活。 |
|
3.2分。 |
|
想从中找出曾经看once 和begin again的观感,但影片光从名字就给这种期待以否定,这种单亲妈妈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中是一种很适合作为话题的人物形象,如果要按照过去导演的惯性,索性就前往LA了,但也正是没有这样,才让其显得特殊吧。不过全片最为浪漫的一幕当属阳台的男女合唱,Meet in the middle,你背后是黎明,他背后是黄昏,通过屏幕,让相视与依偎成为可能。(母子线很完整,片尾滚动字幕给了囧瑟夫写给她的歌,也很好听) |
|
其实歌还行,只是修复亲子关系的主题有点老套,像是导演交给Apple+的行货。有些台词写得很有意思。老妈这么有个性,感觉没有儿子的话会活得更开心🤣 |
|
家庭成员之间的故事没有终点线,每一个喜悦的瞬间都要尽情拉长去享受,在音乐中固化永恒。而那些不愉快,就像雕刻丢下的碎屑,注定和雕像有不同的命运。 |
|
歌都好好听啊,好喜欢英音的口音,ε=(´ο`*))) |
|
儿子写的两首歌和改变囧瑟福的好听。女主的性张力太强了吧,这就是crazy Irish bitch吗【不是 |
|
2.5 不看卡司表之前都没认出是囧瑟夫|太失望了 远不如前三部 尤其是once和sing street |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中国谚语既是专门写给《芙洛拉与儿子》这对英美母子,也是捎带脚唱给英爱这对父女听的民谣。问题在于,他们能听懂「中国好声音」吗?这是一部讲述上一代努力争取下一代的作品。就像《阿里与艾娃》那样,这位「混蛋」妈妈也想通过音乐来征服抑或感化她的「混蛋」女儿——在「坐吃山空,立吃地陷」这个语境中,上一代领袖对于自己的道路开始不自信了。于是,新时代男孩子也不对着新时代女孩子谈吉他了——这可真令人伤悲呀,腐朽堕落的英美「霸权主义」只剩下音乐/电影(文艺/教育)领域里的陈词滥调姑且还能对(屏幕)外进行文化输出——以维持他、她或它的性魅力了。然而,在「东升西降」趋势已确定的背景和「全球南方」世界正兴起的压力下,年轻母亲的烧钱式支出既有垂老抱佛脚的意味,也有明显的赌徒式投机主义倾向。 |
|
John Carney的音乐故事,好像一款极易入口的调酒公式;永远有着很迷人的配方,但也未迸发更独特的“口感”火花。来到观点、标签或者各种新奇事务先行的2023年,他依然只做好一件事;观察爱尔兰,观察人们与音乐、与别人的关系。最后的呈现还是足够有效的,也娴熟地混用各种元素的音乐以及角色成长相辅相成。遗憾可能在于母子两人故事的比重并不平衡,并且有种说不出来的匆忙。比之于它由圣丹斯起跑,高歌猛进吸引的巨额交易(从而建立的更多期待);很遗憾,最后依然是原地踏步。 |
|
以音乐为媒介,讲的是自我价值与亲子关系。很难想象17岁便生养孩子对女性人生的巨大影响,当黄金恋爱期撞上叛逆期,取舍的动因终究还是母爱大过天(这天性无法改变)。有两点触动很深:法庭上父亲可以缺席而母亲却无法置身事外,事事精打细算还依然拿出全部私房钱为儿子买了心心念念的设备。(最后麦克的Canada Goose想必也是芙洛拉的礼物,至少我不相信他爹能舍得这笔钱。另外小伙子:你真不热吗?) |
|
起承转合乱七八糟,动机乱七八糟 |
|
我以為《Sing Street》後John Carney已經沒了,當年《ONCE》和《Begin Again》終於回來了。 |
|
歌太小,达不到压倒剧情的效果。 |
|
男性MPDG的换位反思已不鲜见,析出音乐创作和亲密关系同构,写歌的连结体验尤胜性爱才是真正从廉价影像心灵鸡汤中脱身的一瞬。议题泛滥多线处理的详略失当险险在最后一刻点题归位不至全盘崩落,奔现网友虚拟恋爱止步屏幕云端的审慎也把这段转瞬即逝的网络激情暂停天涯共此时式的合奏相惜而非极速滑向烂俗惯性深渊的恋爱叙事。值得玩味的是当男性作为消费主体的情色交易广泛依托线上媒介开展时,女性借商品情感寻觅的始终是假象遮罩下平等的倾听交流。Apple+臭名昭著的过度磨皮光滑滤镜和剧作本身的糖衣泡沫意外铆合,音乐使人逃逸当下遁入超然的主题没能被故事本体骨肉提炼而是由作者风格和命题作文先入为主预设得出,John Carney成名作至今没有分毫进步,这系列为白人观众量身打造的失意情歌仍有广大市场才是不思进取的依凭保障。 |
|
有趣但不多 |
|
音乐和家庭关系和解,撒点爱尔兰调料,不惊艳,小品,还算轻松愉快。 |
|
3.5不到吧。导演这是跟音乐杠上了。这个妈妈还挺飒的。 |
|
还是导演擅长的风格,这次是低成本的小品一样让人会心一笑。 |
|
在John Carney的影像世界里,音乐又一次成为了生活的寄托。不知道是不是他自己到了人生反哺的那个阶段,这次重点关注的人物关系转向了母子,一方面描述了一个年轻的单亲妈妈重新找回人生意义的故事,另一方面通过儿子的角色也反应了爱尔兰青少年犯罪飙升的现实,只是这一切现实问题在他的音乐电影里又一次被理想化了。
无论是《Sing Street》还是这部《Flora and Son》,在视觉风格、故事和音乐上Carney都无法再超越那部经典的《Begin Again》了。不过在最后几个夜晚都柏林街景和行人的镜头中,他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个立场:虽然LA人人向往,但是我还是喜欢扎根在自己生长的这片Dublin土壤。 |
|
延续之前的城市音乐风,没有之前的那几部精彩,但依然让我喜欢,本次更加轻巧,无论是剧作还是人物塑造,当然音乐也是,其实更像是一部家庭片,对芙洛拉来说,音乐是他们沟通与关系修补的工具,而对杰夫来说,音乐则是一种态度,太喜欢吉他课上的内容了,还上升到哲理性,音乐源于生活,音乐也超越生活。看完还是挺治愈的,几首音乐也好听,歌单又可以更新了。7.7 |
|
No.20
典型的美国电影,不过好像这一套最近这两年都越来越少了。 |
|
Are you kidding??? 这位导演每部电影都比上一部烂一点也是很稳定的。 |
|
【C】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歌,也没有情绪的爆发点,但好像更注重呈现音乐的肌理,吉他拨弹,青涩创作,mv表演,穿过媒介,对接视讯两端的人。Jack Reynor简直从「仲夏夜惊魂」帅到这里。 |
|
屌丝MIDI,酱香party。 |
|
前面有点长,以至于显得高潮很短暂,吉他老师有点像工具人。但是,喜欢结尾那首歌。 |
|
单身女人与儿子的关系,再加上点音乐的故事。情节太单薄了,像个小品一般。 |
|
讲年轻爱尔兰母亲与儿子的因为音乐关系紧密的故事。很酷,仿佛另一种母亲,直接表达自己那种。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好。 |
|
这种音乐小品算约翰卡尼的拿手好戏了,不过片名虽为《芙洛拉和儿子》,更突出的反倒是母亲的自我救赎,少了母子间很多相处细节的刻画,只能说音乐真的是一剂良方,不过整体占比并不是很高,卧室的创作和最后的合作曲是大杀器,父亲的角色塑造比较扁平,还没有约瑟夫高登这个吉他老师有故事感,而且喜欢他的歌声。(7/10) |
|
音乐就是卡尼的魔法药水,而且每部还稍微做了点区别,从乐队到唱作人到新浪潮再到这部,眼看前面的电影部分完全不work,没想到来了个电子+嘻哈的卧室音乐一下把零散的故事粘起来了…只是囧那条线完全没存在感,且网络同步演出这件事本身完全不可信导致虚浮的结尾演出无法解决之前现实层面积累的问题,观感跟《煎饼侠》好有一比,大部分时间还是觉得乏味。 |
|
還是比較暖心的,喜歡女主角的演員。 |
|
你永远可以相信约翰卡尼的音乐 |
|
好吧请再一次爱上生活 |
|
爱尔兰人对音乐的热爱真是深入骨髓。约翰·卡尼制作了太多音乐电影佳作,《曾经》《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初恋这首情歌》,这几部都很不错,相比之下,这部新作稍显平庸。单亲母亲与儿子关系紧张,母亲最爱蹦迪,儿子频频犯错,因为一把捡到的吉他,他们开启了新的人生。母亲为了学吉他与教吉他课的囧瑟夫产生情愫,吉他也越弹越好,这条线还是比较可信的。母亲突然发现儿子的音乐才能,与儿子解开心结,一起制作音乐这条线就有点勉强了。要是音乐很好听的话,剧情上的瑕疵也无所谓,可惜音乐比起之前那几部来说,过于普通。 |
|
十几岁时要是接触到GarageBand,我就不是现在的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