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看4-改3。莫莱蒂一把年纪了能不能不要随地大小爹,真的很不礼貌,全程都是让我考考你。 |
|
魏书军?味儿真冲啊。 |
|
【4】自恋和说教确实也分水平,在本片我看到一位老人直面衰老的境况,同时又坚信他所奉行的一切,并充满热诚地分享给他的观众。 |
|
一些還好吧的老調重彈,It’s so ironic that the “WTF moment”is indeed the WTF moment of the film,最後一段拍出了La La Land的感覺,一種很形式化的團結和關懷,Red歷史的指涉也正如一個導演在片場的獨(和諧)裁politics倒塌後,重新相信語言相信個人情感,全世界電影民工團結起來,影像會有光明的未來!不說了,看點新的去。 |
|
一个老师问三个学生,你们用什么东西可以将一间屋子填满。第一个学生找来了稻草铺满了地板,老师摇了摇头。第二个学生找来一根蜡烛,顿时屋子里充满了光芒,老师还是摇了摇头,因为学生的影子没有被照到。 这时第三个学生Nanni拿出家中珍藏的意语CD播放,没一会儿好听的音乐便充满了整个房间。 |
|
片中的导演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拍电影不cinema,大概是斯科塞斯说过的话题,顺便黑了Netflix的大数据和190个国家,结果最后还是自我怀疑,接受了改变。莫莱蒂大概是在拍一部伍迪·艾伦式的喜剧电影,但处理的并不喜剧,靠费里尼的狂欢来升华故事,有趣之外,难免有点违和。不过这年头大导演可以90分钟讲完故事,在时长上节制,就是一种值得好评的美德。 |
|
Moretti为老不尊到家了,这帮老白男再这么装X又说教,未来的太阳就真要让他们糟蹋了。提史柯西简直是碰瓷,人家直接批Marvel也没专门拍个片骂年轻电影人啊,元电影也玩儿不不出什么新意,一门心思倚老卖老。这么大岁数了摆大爷姿态真的很难看,同样是放飞自我,Victor Erice至少做的是自我回顾,你Moretti好意思骂别人?快照照自己傲慢无礼又无知的脸吧。 |
|
通过元电影结构,自我致敬的同时也致敬电影。
幽默小老头的风格令人联想到另一位幽默的小老头伍迪·艾伦。
人们借用电影艺术自我表达的同时也避不开以之为矛,揶揄讽刺,其本身无可厚非,只是区别在于有人的高级,能让被讽刺者亦为之喝彩,有的人则露骨,被人一眼识破。 |
|
迟暮的老人仍在无休止地追问,关于政治、艺术与爱情,他笃定经验主义,却已不相信语言的力量。他持续观察并记录着时代的裂痕,盼望用歌舞的幻觉弥合分歧,唤醒人类的团结友爱。这是莫莱蒂的痛苦与荣耀,尽情拥抱伤感,天真地老去,热情地老去。 |
|
回望那个对纯粹的理想主义充满追求与笃定的年代,从政治到生活再到电影,深深的怀旧情绪却又总是毫不回避的被当下入侵、扰乱和打断,更为坦诚的是并未将身处当下的手忙脚乱归结于客观的时代症结,也有源自主观层面的无所适从,却仍然怀揣着哪怕已然被遗忘或错位的红色浪潮洗礼下的本能意志试图去修补与和解,并终于从中回味到过去,和体会到未来,一种勇敢的幽默,又或一种幽默的勇敢,即使步伐早已年迈,依旧在尾声欢庆拍摄结束&革命胜利的游行人群中迎来了最后一镜,莫莱蒂冲着镜头挥了挥手,并不是告别,而是继续前进的问候和致意。 |
|
B-. 十分真诚的自恋。想拍一部《八部半》,却没有费里尼把自己生生剖开的勇气,最后就在“我就是个无法适应时代的老古董”的自嘲表象下猛烈进行了一波观点输出。WTF moment的确让影院大笑,但靠幼稚化嘲讽对象来实现的“喜剧”,实在是不太保值。2023.5.24 Debussy |
|
Moretti竟然拍了一部电影来批判Titane,哈哈哈哈哈哈,太Moretti了。不知道Ducournau作为评委看到说了些什么。结尾虚构的美好世界,虽然听上去就很幼稚,但还是💪🏼🍀🏝️🎉🍭🤹♀️~ |
|
当我们以为夜晚的红色是要涂抹出政治口号,其实它只是在报出影片的名字——纵然还是那个热情的,幻想的莫莱蒂,但在这种急迫之中,观众与作者(也就是“演员”莫莱蒂和导演莫莱蒂)之间的距离似乎也被抹除了,但这曾经是令莫莱蒂电影变得微妙的最大秘密。 |
|
4.5 近几年来保守派感伤怀旧元电影的完全反面:一部完全关于当下的作品,以最幽默的夸张变形和肆无忌惮的混乱狂欢,指向这个时代最沉重的内外世界双重危机。莫莱蒂不仅没有“老”,而且依旧是精力无限、诚实热忱地站在最前沿,召唤过去电影的精魂和未来世界(不存在)的希望呀 |
|
玩儿飞了的感觉 |
|
莫莱蒂的戏耍之作,很可爱,很搞笑,情绪持续饱满丰沛,随时随地载歌载舞。现实和电影两个空间嵌套,片场夹在中间,进进出出,莫莱蒂自己则以导演身份“倚老卖老”,以一种天真无邪的态度,不断在电影、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大肆输出表达,说教与自嘲并存。与年轻人的代沟,让他虽然显得落寞但又不屈不饶。能预料到本片口碑会很好,不过我的感受没那么深。 |
|
意大利影展@ PE|莫莱蒂报菜(片)名。自恋且说教但不算特别讨厌,可能比较像是那种家里其实已经没人认真当回事的絮絮叨叨满腹牢骚的老头。其实不太熟莫莱蒂这才是我看的他第二部电影,不过已经能感觉出来1)别把他太当回事会更有喜剧效果2)他超级无敌喜欢踢球了(草)。本来是冲着阿马力克来(俩人骑电动滑板车勘景那段萌又蠢哈哈哈哈哈),结果意外还看到了刚刚去世的斯图尔我真的忽然屏不牢一秒……(他角色还很滑稽还用的本名哈哈哈哈T T) |
|
枪口已经指向了头顶,是谁跳出来说这处决违反伦理。网飞已经传遍了世界,是谁摆着手说这投资干扰美学。比起妻子决定离开自己,女儿宣布嫁给老头,更让他头疼的是挂在演员脚上的穆勒鞋。比起大象无法运至现场,意共决定摆脱苏联,更让他在意的是莫名的道具。不想在结尾看到绞索,至少在电影里看见未来。 |
|
可怕的不是自恋,而是自恋却不自知,莫莱蒂显然不属于此种情况,这是自爱、自知、自指的创作,不能给五星的唯一原因在于本片缺乏自省精神。在一个面跟莫莱蒂的dolly镜头中,后景的摄制组迅速完成了最后一镜的拍摄,枪决产生了两层意义,这个镜头多么哀伤啊!最后我还是想说,我们永远不该崇拜《现代启示录》这样危险的电影。 |
|
很多意大利导演到了老年,会像费里尼一样来一次半自传性的表达。本片中有《甜蜜的生活》,结尾的设计也指向了《八部半》,大约证实了费里尼对莫莱蒂的影响。
南尼·莫莱蒂亲自主演一位导演,讲笑点满满的片场拍摄故事,结构是戏中戏。虽是喜剧,影片给我的观感并不好,它的幽默里自嘲的成分不够多,嘲讽他人的元素却不少。有时很好笑,但我只能理解部分笑点。全片很松散,与费里尼的区别在于,莫莱蒂欠缺自省精神。2.5 |
|
喜欢nanni的地方在于他永远在变,表面看重复了aprile时期的政治与娱乐的选择、mia madre的家庭与事业平衡,几处歌舞戏还巨尴尬,但到了最后那场盛大的想象游行,之前电影的角色纷纷加入其中,才领会到从拒绝到倾听的微妙变化,“只有在电影里才有人改变”,不,nanni你一直在改变。 |
|
把自我心中电影的命运、戏中夫妻感情的命运、戏中戏里匈牙利游行的命运形成一个三重嵌套和呼应,能感受到一个暮年之人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电影未来的感伤。但很显然他并非选择等待,而是继续用这出“造梦的艺术”,用他的轻松和幽默进行着抗争。在这里原先的悲剧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欢乐的游行,一个美好的世界 |
|
非常有趣,将导演的职业属性几乎作了一种全方位的概览,指导、霸权、创作、困顿和批评,摄制阶段的不同层级状态依次铺开。进展与停滞,傲慢与挫败,在不同层级之间来回穿插,倒也无需抵触说教的不适,电影本身也并非聚焦于导演形象,而是导演属性。 |
|
电影能重拍,人无再少年。 |
|
看到戏中戏的部分 就看不下去了...不知道为啥.. 最近看这类太多了估计 |
|
看完赫然觉得是这几年莫莱蒂最佳之作,虽然莫莱蒂很自恋很中二,但不能否认电影有不少很美很惬意的段落,掺合着让人捧腹大笑的幽默,还有尴尬的讽刺。 |
|
光线务必明亮,说话务必大声,做好老太阳,等未来的太阳。 |
|
78/100 导演该如何存在。一种当下的重拍,重拍费里尼与重拍自己30周年的《亲爱的日记》。 |
|
太逗了(居然看哭了),说什么大小爹和左翼怀旧的人是正中下怀(对应片头惊呼形容词的哥们)。恩尼诺的原型应该是Elio Vittorini,这人是谁?不重要——南尼·莫莱蒂知道这样一种叙事已经是完全不可能,没人再要听老东西讲老故事了。所以该片的一个版本即请各位把这出闹剧像永安镇那样当真吧。另一个版本是,关于匈牙利马戏团的一切历史上都尚未发生,陶里亚蒂是支持顾全大局不松口的,于是1956年是PCI分裂之始…慢着!南尼·莫莱蒂那年才3岁,他算68一代怎么可能知道上一代的破事?他要用这个自组异端PCI掺和一脚2023,未来有没有太阳咱走着瞧吧 |
|
过于放飞…… |
|
比永安镇是强不少,起码是个完整故事,这么比有点欺负人……把人生危机和片场危机融合得不错,而且各种名梗跟得上,反俄、网飞、韩影崛起,还有德国大象和法国大象,跟不上时代的老导演的自嘲与解嘲,如果历史不一样,未来会怎样的表达其实还好,但确实意思也不太大 |
|
# Anteo 导演映后
【A】莫莱蒂依旧进行着他的片场游戏,仿佛调出了「亲爱的日记」里的幽默与自我,但不再只是与角色平行的陪伴,而是不断在干涉,打断,甚至竭力的话语里强调着导演权力,却仅仅是力不从心的无力。虚构中混杂着类型的变奏,召回了歌舞的共振与历史的严肃,在幻想中对角色诉说,在喜悦中共存对于时代与创作的感伤。未来太阳升起,而电影仍会继续。 |
|
各种粉刺挖苦很来劲。虽然总体很陈旧,不过还是喜欢的。大家演的都很好。 |
|
忙到就剩一个人观看电影的时候是要去休息的,遇上新世代新观念是要屈服的,和下一代接触是要尊重的。妄想在电影之中寻找真的胜利,却早已放下了太多。没看到什么说教,而是一些无谓的挣扎和任性。致敬的也太多了吧!3.7 |
|
很意外,居然不像想象中那么讨厌,可能因为我就是想看他很惨(。ps 突然之间Buy都这么老了啊啊啊啊啊啊啊什么时候才能破纪录啊。 |
|
紅色幽默。結尾也許是致敬八部半將演員表可視化,在羅馬的廢墟裏遊行。片中的義大利語歌觀眾可以合唱,而我反而只哼出了法語歌。以及驚現Renzo piano! |
|
很羡慕这种自由纯粹的自我表达。莫莱蒂那股执着劲儿挺有魅力的。 |
|
看见一位自信、感伤的老者,尚能打趣、下场,拥抱昨日的太阳。还有什么比这更真挚、可爱?独属于Nanni Moretti的导演意志。 |
|
what the fuck moment = = |
|
这是莫莱蒂可爱的热情的对当下世界和电影的回应,更是他对自己过往作品的再指涉。
形式上更加任性和恣意(也确实有“随意”),像是回到了莫莱蒂80年代的喜剧,又像是费里尼晚年的《访谈录》。谈不上有太深沉和严肃的想法,但却好像与一个电影作者一起温柔的拥抱了过去的半个世纪。 |
|
戏中戏设定,有点PK魏书钧导演,意大利版《永安镇故事集》的意思了。一边是导演与编剧为剧情走向吵得不可开交,一边是导演及制片人夫妇因性格冲突引发的情感危机。老白男的顽固自恋对飙京味十足的傻X优越感,一时我竟分不清究竟谁更偏执、谁更2B、谁更食古不化?电影对细节的处理很棒,背景与服化道均极致考究;台词部分笑点十足,老白男打给马丁·斯科塞斯+cue Netflix 「我们的产品在190个国家都有观众」的段落要被笑死。果然意大利人是懂幽默的!以及不管他们如何BT,作为戏剧导演的他们对待电影艺术却始终保持着那份纯粹、持久以及深沉的爱。这就非常值得尊敬。。 |
|
#Cannes2023-32 迷影情怀,有;对当下电影工业的批判,有;意大利电影的风趣幽默,有;古怪又有点可爱的歌舞片段,有;对电影艺术的哲学探讨,有。但是都不太多。 |
|
三星半,致敬了不少自己的前作,率真和幽默感还是能让人触动,似乎并没有真正站在他人的立场,也没能解开自己的纠结,跟现实融洽,比起自省还是顾影自怜更多一点,可能也是南尼莫莱蒂作为导演和演员之间的撕裂。 |
|
A/明明只是第二部莫莱蒂,但看出了一种和久别老友唱卡拉OK的愉悦感。声音的确很重要,几乎可以说是莫莱蒂的念白方式所牵引的音乐性引出了现实的歌声。这种声音的力度给出了未来的共在空间,也即是给出杂多的面容。 |
|
莫莱蒂讲意共史、莫莱蒂唱意大利流行金曲、莫莱蒂带领大家跳舞游街…实在太自我中心了,幽默中已经太多不堪,真诚但也毫无新意了。各种电影引用乃至自我致敬:莫莱蒂披上自己在《金色的梦》(四十年前的片子了…)里的外套,坐在沙发上开始看一部雅克·德米;还大肆讲述自己对基耶斯洛夫斯基对卡萨维蒂斯的评论,太说教了…Mathieu Amalric很惨,演了个疯癫的法国制片;韩国人做接盘侠也很冤大头。有几个有幽默还不错,比如Silvio Orlando演的戏中戏男主和莫莱蒂自己演的戏中戏导演都对上吊自杀的戏摩拳擦掌,争相要表演,笑死了;还有就是莫莱蒂和Amalric两人在夜间罗马骑滑板车的画面,也很好笑。在《三层楼上》里莫莱蒂还有勇气让自己演的角色死掉,给年轻人留下生路。这部里怎么又出来讲道理了呢… |
|
(2+)是最不喜欢的莫莱蒂作品之一,这部能进今年戛纳主竞赛可能只是因为他是莫莱蒂。不知道是说教味还是对自己的讽刺(我更偏向前者),让人看着不适,缺少了早期作品(如《红色木鸽》《弥撒终了》)里的轻巧,也没了中期作品里的细腻,只剩下现在的叨叨叨和好听的歌,对着电影行业和政治历史一顿输出;还我《儿子的房间》《我的母亲》的那种莫莱蒂!(不过他球技不错啊) |
|
在戏中戏和现实之间,莫莱蒂并未打算把玩结构,而是以这样的姿态洞察人事物的多面性。良莠的切割线本就不存在,又何必苦苦去寻找。越是年逾古稀,越是轻松写意。那抹淡淡的忧伤,便愈发温暖动人。南尼·莫莱蒂在导演、编剧、表演上都是如此天赋卓绝。 |
|
真诚的“过时”电影。 |
|
+ |
|
明明是喜剧片, 没有带纸巾的我, 揪着衬衫哭. 热烈且可爱! 观影过程还会不时想起我那些远在北京的挚友,愿我们永远保有对电影的激情与狂热, 无论20岁还是6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