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满隐喻的第三世界荒诞寓言。①现代文明/教育试图改写苦难深重的现实,但除却成为其一部分,便是最终彷徨在这现实之外。②无始无终的无意义之旅,战火与边境=对现代性与民族国家神话的质询。③黑板的功用转移:掩体,担架,彩礼,离婚赔偿,丧失所指的十字架。④老少的尿道堵塞:喻指男权崩溃。(8.5/10) |
|
开始还以为是伊朗的真实状况,很受震动,知道是虚构的后,震撼的变成是导演的年纪和她那神奇的电影世家。还有里面的音乐,很厉害。至于什么第三世界民族寓言,庸俗的飘过飘过.... |
|
因为戴锦华老师的《电影理论与批评》所以找来看。其实同样是被当做“西方视角”里的第三世界来分析,这部片子和张艺谋早期片子中频繁出现的轿子、红烛、灯笼等代表中国的视觉元素相比最大的突出在于,对地理风貌、宗教传统、文化氛围都没有那么用力。 |
|
NB的电影,第一个镜头就显示其NB之处 |
|
教化文明的承载,抵御野蛮的屏障,伤痛苦难的支架,背负民族的枷锁。黑板充满了隐喻,影片相当于寓言。爱可能就在身边,因为背离却始终看不见。文明仿佛就在眼前,转眼就是鲜血和屠戮。 |
|
电影本身不出色.但展现的现实很惊人. |
|
道路母题,荒诞的“无情节”。黑板作为文明的象征在此片中已丧失其所指,最后均遭到破坏/遗失。文明在战争与贫苦的环境下沦为多余的奢侈品,而这灾难并非出自愚昧,而是现代性/战争自身,由此形成对第三世界现代性神话辛辣的反讽。老中青三代人不同的文化探求:回守传统、现代启蒙与生存需求压倒文化。 |
|
“黑板呈现一个不断被转移其功用,丧失其所指的过程当中”,戴锦华老师的文本分析比电影本身好看太多了,这个道具设定很牛逼,不过构想来自导演她爸,小女孩子自己的构图和调度都乱七八糟的 |
|
在独特的纪实手法下,电影显得更加沉重,也传达了多种主题,黑板的功能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它所代表的希望。 |
|
生存都如蝼蚁匍匐在地般艰难,知识文化便显得无用、尴尬与滑稽,“十人堪有九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待看戴老师解析。
导演也太强了吧,20岁的作品……看看我20岁在干啥😭 |
|
我是个老师,只有这个黑板。 |
|
一段旅程,一场婚姻。黑板,文化的承载,断腿的辅助,躲避武器的一堵墙。女人离去的背影,黑板上写着三个字,我爱你。导演拍此片时才23岁,加一星。 |
|
教师节特殊观影:在对故事发生地及背景不甚了解之下,外加精神状态不佳(略疲惫),以至于电影看得昏昏欲睡且一头雾水。于是决定隔天重看。—— ⒈行走在山间的“教室”,算是又开了眼界;⒉“我的人生就像一列火车,不断有人上来又下去,唯一没有走的是我的儿子。”⒊愿世界和平! -2017.09.10+11 |
|
在伊朗以色列的边境生活着以背着黑板找学生为生的老师。地球上竟然有人类生活在如此陡峭贫瘠荒芜的土地,2千年来也没改变过吧。像“骡子”一样的小男孩刚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被开枪打死了。老人们终于回到了祖辈们生活的土地,男老师不愿离开,那女人拿走了他唯一的财产——黑板,对她来说有什么用呢? |
|
72/100 生存都没办法解决的情况下,基本不会有人还相信文明、文化的意义。但能指太多,迷雾还不够浓。 |
|
「传媒博物馆」镜头晃动营造了纪录片的特质,平行剪辑在孩子们和“家庭”之间不断切换,黑板在这里具有多种所指,在前者企图成为知识传播的媒介,在后者又成为了免受弹药侵扰的屏障。在最后其上的“我爱你”的字符又给两国之间的个体营造了既浪漫又随性的关系。以所谓神的名义宣誓,不如黑板上的字符所带来的韵味。 |
|
在绝对的贫瘠面前知识显得既无力又苍白。会写自己的名字,会说一句我爱你都显得多么的遥远。知识从业者们想要获得尊严,是建立在普通民众温饱且有闲的基础之上的。一张张行走在山间的黑板,像一个个在苦难中勉力弹奏出的音符,给人以些许的期待。 |
|
梦想是一颗洋葱 当她一片片剥落时 我们都在默默的流泪 |
|
三星半//在这样的荒乱的土地上 生存艰难 知识无用 黑板也只是一块坚实的木板罢了//写实主义的风格 缓慢的叙事节奏 大量的表现人们挣扎顽强的生存状态的中近景镜头 厚重的历史与时间感 |
|
Bravo!对人的处境(环境中的人)和对电影理解完整而成熟,渗透到每一个扎实的情节。算是把环境中的人给拍透了。 |
|
电影节获奖 不过感觉一般 雾的效果很好 |
|
总之,这部电影,我在四年前肯定看过,虽然我已经不记得说了什么了>< |
|
6/10。黑板是现代文明在拯救中的尴尬地位,文明传播者沦为叫卖知识乞食,作为空袭防护物的黑板上占满黄泥被抹去数学公式,试图在上面书写的少年却中了冷弹,它唯一意义是以嫁妆赎买教师身份,雾中铁丝网错乱的国界线其故乡的神圣性显得乌有,众人撩动水花劝诱老人排尿的场面隐喻知识给乱世疗伤的无力。 @2018-01-19 20:24:18 |
|
在道路上构建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背负黑板的文明人扮演异己者的角色,伴随不可能的探求与不存在的终途。老、少两组人的目的地都是跨越生死线的国界线。极度形式化的婚姻。黑板不断转移其功用,丧失其所指。男权中心伴随排便障碍而瓦解。现代文明的拯救催生更大的毁灭。丧失、丧生。 |
|
有文化沟通障碍,这种地方出来的人特别抗击 |
|
在两伊战争时期,一群老师背着黑板四处寻找学生,讨口饭吃。其中一位遇到一群逃难的伊拉克人。
“能给我一小片面包吗”
——“我们自己都没得吃”
“能给我份工作吗”
——“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要干嘛”
“我能跟你们一起走吗”
——“我们迷路了,我们想去国境,你能带路吗”
“我带路的酬劳是什么”
——“什么也没有”
“路途很远,很危险,总得给我点什么吧”
——“我们能给你四十个核桃”
“五十个行不行”
——“最多四十个”
“行,成交” |
|
无需做人格上的拔高,极端战乱环境下,教师这个身份自带迷茫、孤独等属性。黑板可以充当担架,可以代替固定断肢的石膏,甚至成为防护子弹的盾牌,却始终无法发挥教学工具的功能。很讽刺,却不忍讽刺,在这片充满伤痕的土地上,只剩下无可奈何。最后在国境线上,她带走了唯一的嫁妆——黑板。她走得头也不回,只留给他一个急匆匆的背影,以及黑板上那句他反复教她读写的“我爱你”。非常自然淳朴的讲述,结尾的大雾、叩首和枪声叠加在一起,隐喻流民即使回到祖国也依然无所依靠的未来,称得上大师手笔。 |
|
电影学院老师推荐的。。。果然闷! |
|
Samira Makhmalbaf轉向超現實不歸路… |
|
大诗。挺久没见这么大的了。虽然记忆是挺奇怪,因为不久前才见过。现实主义的帕拉杰诺夫诗意。需要一个更好的分类学。大诗就是不愿解读。帕拉杰诺夫其实还是愿意解读。酒神精神就是狂欢。可到底还能扔了理性一顿狂欢于是一定需要点什么理性,可这个理性到底是什么这是艺术要回答的问题。 |
|
一部真不知道怎样分类的电影~但会记忆深刻~ |
|
在动乱的年代,黑板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而且成为躲避灾难的手段。真真令人触目惊心! |
|
教师成为商人,乘法与字母表成为商品,还是滞销的,没有愿意购买的商品时....结婚只是为了生存,离婚是利用的价值已经消失....看着背着黑板离开的妇女的身影,咀嚼着黑板上写着的“我爱你”三个字....百感...交集... |
|
伊朗人的電影拍得真好!人性之善閃耀光芒,即使猶如星火般,在黑暗中更加璀璨… |
|
拍这部电影的导演居然只有19岁。感觉很真实的电影。Original story、Powerful and touching |
|
嶙峋石丛和狭窄山道为背景的全景镜头和追踪人物”行走“的不同步跟拍镜头为基本构成,间或几个对温暖面庞的特写,影像纪实风格很浓郁。荒无人烟的国界边境,人物不杂人数不多,画面不稀疏,人物调度集中,仅仅通过叙述两波难民的逃难历程来表现伊朗人民的境遇,绝,对双伊战争提出了有力控诉和批判。 |
|
20岁伊朗姑娘拍出来的第二部电影,获得了2000年的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
|
从片中大量与被摄者的视线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纪实性拍摄中 流露出这位年轻导演的悲悯情怀 |
|
看完影片再看一遍70分钟的make of,完全可以打五星。 |
|
23岁的姑娘莎米拉,怎么能想到并驾驭这么一个心理格局更大的《1942》?作为伊朗影二代,我要阴谋论怀疑被她老爸”代机“了。 |
|
醍醐灌顶的“第三世界寓言”,终于和 后殖民主义理论 见面了。
但除去这两个理论工具,片子很让人惊讶:
1.贫穷和苦难不是愚昧造成的,是现代(如战争)造成的。而他们也并不愚昧,他们有自己的文明,即使那与现代文明有区别(老人主持的结婚离婚仪式等)
2.对现代民族国家及民族主义的质询——这个现代的核心神话,实际带来的是战争
再次感到自己的偏见和无知:怎么就天然地觉得这片子是真的呢?这又不是纪录片。或者说,这又不是现实本身 |
|
7.0/10 老师低三下四地像乞丐般四处求人来作自己的学生,讽刺感拉满,在识字无用且知识廉价的地区,学习好像成为了一种负担和累赘。影片以写实主义的风格和大量的中近景表现两伊战争时期伊朗人民挣扎、顽强的生存状态。镜头在两个老师之间切换,形成了一种相互间的对比。选材是令人眼前一亮且新颖的,可呈现方式只能说是常规甚至平淡无奇的,但作为一部不到二十岁女孩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值得可喜可贺的 |
|
In 2011-12-18, I marked this movie as some thing I wanted to watch.
Then in 2015-4-5, in Austin, J.Lo watched it with me. He said he remember he saw it somehow... I guess there is a thing called Karma. |
|
非常具体的流亡(两伊战争),同时抽象地指向知识的无效性。重复台词、自说自话、非职业演员的出色“表演”,尘土、雾气和宗教之歌成为里面唯一浪漫的东西。印象最深刻的是导演对黑板这个核心道具的使用,娴熟自然,又极具象征性。 |
|
和我一样年纪的女孩,莎米拉•马克马巴夫。 |
|
我的心是一列火车,每个站都有人上下,只有一个是永远的乘客,我儿子 |
|
这样的故事,在1980年代以前的中国应该也是常见的吧。放在戛纳,如果隐去国别背景,倒是很容易被误读为是反智主义的先锋实验电影。导演拍这部电影时才19岁,背后的显赫家族支撑的存在是无可质疑的。 |
|
惊才绝艳。轻灵如山风,沉重如厚土,第一个镜头就看得出的无可辩驳的天才。P.S. 个人品味来说,samira有的镜头实在给得太长,或许确实加强了“记录性”,但情感重量因此而流失了。 |
|
就是开始背着黑板在风中的时候有点像要飞起来了 |
|
马克巴马夫神话的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