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100 关于考古、解密与做音乐,重新寻求创造神话的可能性。电影捕捉到人与人相遇交流(也包括独处)时周围环境的存在:包括景观(如室外的雨、室内的置物和光等等..)和声音以及声画之间的关系,电影也指出历史或神话经常以物件的形式存在与被保存(尤其是从我们的世界中近乎消失的物理对象或媒介),等待着被下一个人打开与发掘。洛杉矶应该很无聊吧,因而电影要把它拍成一个游戏场,远离城市探寻物体的起源和历史地形,把“近的过去”与远古相连,解出神话,哪怕用上一点东、西方的异域想象,一些乌托邦式的遐想时刻便由此而得。电影只是有时通过叠化或光线的变化,几个“幻景”便出现了,真实景观就变成了人物的思维景观。最后植物越来越多,人工的声音与自然的声音和谐共生了,一张音乐作品便诞生了。 |
|
有些论文的意味,可能我期望太高,体验远未达到预期。“a meditative mystery of environmental sound and experimental music”,音乐真的实验吗?摄影也没显得有多好。而且我太讨厌里面hipster们,许多同影片内容全无关联的闲谈,什么讨论同时出太阳下雨的俗语,老头神神叨叨树不树的,还有俩人直接讨论起捐什么书!真的太hipster太cringe了,闲聊就算了有些地方还要说些似是而非貌似与影片的神秘主义有些微联系的话,包括后边quote一大段有关物种实验的话,连在“自然”跟前演奏实验合成器音乐这样的场景拍出来也让人觉得cringe。最夸张是后面女主摇铃铛,把一个公园闭锁的大门召唤打开了,那还是个fade transition cut,简直无语了,这比Spectacle观众莫名其妙觉得好笑的那些无聊对话,要好笑荒唐多了。 |
|
20220724,Fantasia。就,挺獨特的。(分類成懸疑不太合適,導演個人很喜歡侯孝賢和畢贛,所以也可想而知風格會是怎樣。) |
|
6th HIIFF。 |
|
4.5+音声的质地。打开角落里积灰的回声机:磁带自己播放了起来,里面收录了不同时代的声音。即使有其他时间的访客也不必着急,可以听着敲击耳膜的响声来触碰过往或将来时段的物事。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捕捉当下街区的音。 |
|
查了下拓扑学的定义: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的学科,它只考虑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而不考虑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重要的拓扑性质包括连通性与紧致性。
所以片中出现日常生活的声音,电视广播,自然音,乐器演奏等可以形成某种闭环,本质是连通的,每种独立的声音可以互相契合 |
|
4.3 |
|
或许只有极致的热情才能完成这部工程浩大的作品,导演将声音的采集与合成、器物史的考古、幻想与真实暧昧的考量与日常的纪录细致地整合在一起,由第一个定调的杰出镜头开启了一次安稳的灵修与冥想。专注之下,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和谐宁静,塞壬游戏现代灵动又顽皮,不可谓不温柔。【2023十佳No.1】 |
|
4+
任意地捕捉和重现回荡的余音,循着演变轨迹的拓扑激起时间的波纹,收获来自历史和自然回波的馈赠
|
|
会让耳朵怀孕的电影,没在影院欣赏这部的视听真是遗憾,一场追寻声音之旅,满眼的绿色,大自然的声音配上奇妙的有声源音乐让情操在缓缓的镜头移动中得到陶冶,诱人的声音在连续变换下有着其不变的本质。 |
|
看到了林奇/洪尚秀/阿彼察邦/梅里爱 看到了电影即便到现在也还能拿来做很多事 但终究还是过于cerebral |
|
不好看,不喜欢,声音和风景都没有吸引到我。@HIIFF2024 |
|
【5】一部深度的“声学电影”,从叙事、表演到场面调度上都尽力寻求感官同声音的联结。尽管还不算那么自由与强大,但也有意识地创造了界限内的一切美妙,由考古-恋物冲动所创造的神秘学气质更是锦上添花。(单论好听程度甚至比同年的《记忆》更甚) |
|
塞壬拓扑学,塞壬音乐学,塞壬考古学,塞壬历史学,塞壬植物学,塞壬神话学 |
|
+ 如果说一个作品神秘,那是因为被摄影机所见证的一切物质中,包含了饱满纯粹的意识与时间,令其和宇宙自身的意识相连,而人物也像一件乐器一样被弹拨,在振动中生成音乐与电流般的信号——一次轻快的自然研究。 |
|
4.5 |
|
侯孝贤式松弛影像 女主再年轻点 就很法系了 |
|
4.1分 |
|
理科女学阿彼察邦就会拍成这样:用声音去唤醒感知,去触摸自然,去聆听世界。影片声画极富动感,只是不明白这跟拓扑学有啥联系。 |
|
非常有趣,大量利用各种音效,通过器物来承载和保存,通过声音来讲述、沟通、追溯,敏感地觉知这个世界,跟随女主的脚步踏过自然与时光,解开一个又一个亲切的谜题。它像一本立体的神秘的手帐,最后塞壬存在吗?当摄影机滑开又重遇的时候,当旁白响起又消失的时候,好像完成了宇宙的相联与贯通。那样轻盈小心,那样美妙悠然。 |
|
– |
|
喜欢极了,再次证明对媒介历史的探索,就是对知觉系统的再认识。在对技术的哲学面向进行探索这件事上,电影具有天然的优势,它混合不同层次的感知,让科学和艺术成为一个整体。 |
|
思辨实在论化的禅,以“物”作为中心,通过旧有的乐器内褶皱的多重时间性的展开对于悬念的设置,用影片之中女主人公的话来说就是“new school detective work”。然而正如同《记忆》结尾,Jessica对于Hernan的记忆之流动的读取,无法完全解码的声音最终实现的却是向其内部的时间性划出逃逸路线,从画面通向对前数字的声音的历史的考古。《塞壬考古学》例示了艺术史书写如何被视为一种生态主义的思考方式,从作为西方传统的档案库的美国回溯至如同开场的,热带化的声景——来自地球内部的声音——再通过混音以及科学研究返回地表,以一种女性能量在城市空间漫游。另一方面,它在方法论上是嬉皮士主义的遗产,对于西方化的文本语境而言,历史诗学同样可以成为超验静观的实现模式。 |
|
琴声如诉,在岁月中找到你我的共鸣。寻找录音带的谜底,隐藏在相同中的不同(不同时间里的人们思考着同样的事情),各种风琴的源头是知识的方方面面以及演变成了新奇的未知物质,来自神秘面纱被揭开的惊喜。植物学闯入生活的那一段像是在白日梦游,清醒地走向黑夜。声音依旧出彩,时不时会办一场的棒球赛接《高弧慢球》?叙事永远正在进行时。 |
|
如果Apichatpong的Memoria没有水土不服的话,大概是会呈现出这个样子,至少在声音的探索方面。去悬疑化的Trenque Lauquen,她的目的地非不可求、非必须、非攻击性,线索以声音的形态聚拢至一卷磁带,她在享受碰撞迷宫的快意。波光粼粼,一人化双身,十四分钟的超现实模糊了时空,揭示了因果,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段。还有声音,我是个不大对声音敏感的人,但我几乎要爱上各种古老乐器发出的曼妙音乐了,试想这样的生活多惬意啊,有古琴,有名画,有谜团,有交流,有玄幻不测的声波,有棒球场上的男孩 |
|
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姿态更为松弛并且嵌入了一种显著外部推动力的《外界噪音》,很少能够见到英语片中的对白出现了像法语片中对白那样的语言韵律。 |
|
- 以对未知的探秘打开听觉的大门,从此无时无刻不在传递声音的绵密质感,层级不断叠加,汇聚成一个神秘感受,亦或是水面上的道道波纹。城市与乡村的声音特质被捕捉,于是时空也被打通,涵盖了一切,却又浓缩成一卷磁带。 |
|
#10832。6th HIIFF-焦点影人Omnes小组,入围2021FIDMarseille。其实去马赛有点亏啊,这部没报柏林奇遇么?解谜游戏的叙事结构(也有点潘佩罗的意思),声音(生成/纪录)装置的技术媒介考古学(略有点掉书袋是真的)与声画关系的新奇探索(声音与空间而非影像的对位关系),加上对神话-图像的再度媒介化,这片是真够神的。最后半小时看得真是惊呆了,纯声音架构的空间主导玩法甚至“声音造物”(有点《放大》的意思了),确实是"之前没人拍过的电影”。 |
|
声音设计很好,很随性。 |
|
7/10,塞壬现身现代都市,随着声场好奇又小心翼翼地漫步徘徊,直到最后回眸望向完成音乐作品的女主,这如痴如醉的迷幻一段将原本的声音解谜游戏转为了带有神秘色彩的创作探索之旅 |
|
-.5 |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就这,里维特甚至阿逼插棒都笑不动了,这呜呜对口型唱歌的一按Pad贝克汉姆就出来了,这不是牛逼蒙太奇?😂😂😂😂😂 |
|
3.5。同样是用声音来串起线索的,阿彼察邦的《记忆》太迷人了。
这个片,故事可以的,但我个人真的不喜欢一个音符无限拉长的这种表达,只能说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
|
对音乐的实验也是对音乐的考古,这种时间的对位承续了器材上的易传,也造成了一种载体上的流失。这一场对声音源头的追溯,对音乐密码的解谜,确成为召唤塞壬的仪式。当塞壬辗转于现代城市之间,音乐也最终走向寂静。 |
|
溯洄从之,令人耳聩。还同恍惚,不可方物。3.5 |
|
一部关于声音“遗迹”的电影,这片得放在杜比厅看可能才能听懂 |
|
声音好听 画面好看 嗯 结尾那啥既视感了 |
|
真好听,像侯麦口味的陶尔米纳。 |
|
在无所事事的夏日里游荡、解密,new school detective work正中死穴。所以各种古老播放设备都别扔说不定有大用场!声音比画面优秀。所有户外部分都非常好,室内的打光、蜡烛、演员状态都有些刻意。那些大窗户本身已经够美了。有个姐姐穿的飞跃鞋。看了下credit,原声很多都是导演本人和Omnes其他成员作曲演奏的。这种小组创作状态令人羡慕。 |
|
声音听着很爽,影像还有点abcb的感觉。但仔细想想,声音在这部里面对解谜是没帮助的,乐器在里面起到的作用也只是辅助追溯,而拍卖的标签竟然那么的关键。这点契合度还没《主要音调》做得好,起码人家对beats很执着。至于女主创作的mix,听起来也和解谜没啥关联,塞壬的设置谜题也没对应上,影像配别的音乐甚至更好。
这样反而更像柏林学派了,游历和放音乐才是重点,谜语符号只是神经的一缕刺激。当作是一部音乐为主调的佩措尔德的电影吧,刚好可以弥补夏娜莱克在《音乐》里音乐的不足。 |
|
3.5,音响音效牵引的电影,探秘遗迹、深入密林,不敢想象录音系看到这片会有多high。但尽管声音主导,画面还是太过单薄,左支右绌。 |
|
看了大概一个小时多一点,还是忍不住提前退场了。实在过于矫情和无趣了,抱歉我欣赏无能。如果导演足够有种,它本该是一部声学电影,所以观影时会频频回想起本世纪最好的声学电影《记忆》,只能再次感叹邦哥牛逼。 |
|
声音所承载的内容难免有些单薄 |
|
+ 影像有某种低成本制作的生涩味,但到后来越发充满一种令人激动的勇气(找不到更好的词)……配乐不太好,很遗憾。B/B+ |
|
美国白人不适合阿彼察邦式的叙事,文明史太短了,连棒球都能当作过往的痕迹简直好笑,还不得不从别的文明化用历史典故。如果非要讲神秘学,建议还是学一学马利克和林奇。 |
|
music detective 如果在影像上更精密一些就好了 |
|
80/100
非常轻松有趣的声音考古学实践,质地清晰可感。 |
|
一部可以调动你全身心感官,同时让你静下来的电影。 |
|
4.0 在古希腊神话中,声音是塞壬的工具,水是承载塞壬的媒介。以塞壬这一意象为中心,铺展开对于神话与声音的媒介考古,磁带、乐器仅作为一种方式。
水声一直流淌,水冲刷过古老的符号,便也意味着一种召唤。时空模糊性的魅力也在此体现。关联能力太强了,做的也确实好。
等我了解更多的理论之后再重看吧,存档+1 |
|
作者在召唤观众对现实声音的回归和审视。声音在这里是不随时空变化的一种定量。是一种使我们与历史产生交流的可能性。17世纪听到的水声与此时此刻的水声不因距离产生本质变化。导演不仅很有意识地在探寻真人世界声音和视觉的关系,也在探寻影像中声音存在的意义。屏幕上的观看和现实中的观看本质上的区别在于:现实的观看先回馈到了听觉,而屏幕放大了视觉效应。影片通过现场带耳机听棒球赛录音同时观看,以及片尾的纯远观现场棒球赛完美传达了这种观看效应先反馈于听觉的事实。在全片的所有场合,自然背景音、真实事件的噪音与主人公耳机内的实验音乐声,都近乎分不清主次地完美融合。作者用实验音填补或者说是直接成功模拟了静止时刻我们颅内的回响(我们的脑颅从不生活在静音感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