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想说的还是,影像会帮我们记得,也算是迷影系。当我每次完全看不下去的时候,总有引用的老片段落把我拉回来,但是,也很难说这个是否属于这部电影本身。 |
|
四星半。都能想象如果今年戛纳举行,本片媒体场后井喷的社交媒体讨论。无法治愈的呼吸系统疾病,人类不能生育后的末世遗言,被导演乔纳森·诺西特用极其迷影化的手法呈现。文化的贫瘠与胶片中的古早影像相遇,碰撞出奇妙的诗意,绝对主竞赛水准的作品。夏洛特·兰普林仅仅几场戏就显露出非凡的职业素养。 |
|
#3rd HIFF# 主竞赛。前入围Cannes 2020片单。废土流迷影科幻片。有个挺棒的开头,以及超级棒的迷影梗(还有哪部片子的关键情节发生在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的……?),但是后面雅典卫城的60年代公社就拍得实在拖沓冗长。加上末日电影选片品味成谜,自带扩音设备,手工制作胶片还不用冲印……反正也就是看个热闹,情怀感动一下就好了……人类灭亡于“咳嗽病毒”是故意的么哈哈哈哈。 |
|
原来末世的最后一个胎儿是因为孩子打赌剖腹致死的,末世的最后一个人类也没有超能力,只是碰巧是最后一个。人们已经忘记了握手的感觉,忘记了哭笑的动作,忘记了食物的味道,却在胶片运转,光影再现的时刻找回了熟悉的姿势,犹如卢米埃尔初次让火车进站。在深红的海洋发现一只鳟鱼,原来末世就是原始。 |
|
#HIIFF#入围今年戛纳提名。开篇真的十分惊艳,世界末日,钻进古老黑洞,虎狼咆哮,发现一个老头和一台老式胶片放映机。用电影的方式留存记忆,这是留下人类形象的最后物品。但是未来人在饥不择食的窘境里个个穿着时尚,虎皮貂皮小裙火辣美女身旁经过,对着不能录制声音的摄像机讲话,不知道导演是否在重复一种魔幻超现实。后面半段大段循环,放电影,放电影,放电影,无解的末世浪漫。同场有个重磅影片,只能错过,耐着头皮全程看完,感觉将近三个小时好像过了三日! |
|
真·看电影看到死,迷影梗令人动容。 |
|
5.5分? 不至于不至于 就不该归类到科幻 实际上导演也没打算提供末世的合理性 弱化设定 就当写给电影的情书 画面很美 看得过程视觉愉悦 |
|
柏拉图看后沉默地钻回了他的洞穴。 |
|
是个很有意思的设定。末日到来,唯有电影为伴,影像的存在或留下或许会超越人类;电影节的观影气氛还有刚刚《天堂电影院》的重温对于进入到设定的世界更是有奇妙加成。只可惜在抛出很棒的点子后,从老少两人的互动再到群居就迅速走偏;也开始作茧自缚地塞入各种方面的评论和“伊甸园like”神棍群像,打破了洞穴踩车、看见“野兽”的那种纯粹。【Rampling那段震撼全家(: |
|
2021SIFF. 极低的预期换来了还不错的观影体验。影片只是在一个不成立的末世讲着各式寓言的松散影像,但我仍然成功被勾住了——虽然并不确定勾住我的到底是影片本身与否。大银幕上的兰普林拥有着绝伦的魅力。在银幕上看到她的渴求,深化着我对于她生命消逝的恐惧;而这种恐惧被完整的映射在了影片中,也让我更加沉浸在了这个不合理的末世中。人类是否需要某种存在的证明?也许不需要,但对于个体的我来说,某些珍贵的存在证明,是我能感受自己存在的重要凭据。人无法独活,各种意义上。 |
|
如果入选的是戛纳主竞赛的话就又是一部《最后的模样》哈哈哈哈哈哈 Last Words, Last Face |
|
在一个完全不可信的末日设定里,一群老戏骨莫名其妙地过家家,演着让人尴尬的情节设计,是导演家有机农场里的食物太美味了,这帮人才接演这样一个项目吗?导演是个影迷,想拿末日里的胶片和迷影情怀干点什么,用胶片拍下里就可以永恒的话,在所有人都死了的世界里,永恒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个命题基本上就是看一个文艺的导演无病呻吟,真的就是传说中的看电影看到死。 |
|
#siff 很奇妙的观影体验,一个晚上连续看了两部非常私人表达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末世的电影,也是一部属于影迷的电影。前半段是惊恐的,3/4部分是轻快的(尤其是看到巴斯特的影像的时候还挺感动的),结尾是神棍色彩。但结局还挺谜之浪漫的,风尘仆仆存在过。 |
|
火车上看过的不知所云 |
|
一起过家家,卖弄迷影情怀。 |
|
【24th SIFF】第二场。把大众影迷梦用一种极平庸的办法拍了出来,难看,艺术和商业两边不讨好,缩成短片或许还有救。迷影和幸存者,二者实在没发生什么化学反应。 |
|
#HIIFF2020 “这是在干嘛?”全程灵魂发问,能坚持看到最后的都是勇士!Salute!新冠时期看这样一部作品也真是有味,给老戏骨打call,兰普林奶奶绝了! |
|
迷影的末世幻想 不进入那个情境是会觉得很尴尬的 (据说特意找了个难民来演最后一个地球人 |
|
末世vlog? |
|
一个关于迷影的无聊末世,1星给豪华的配角阵容 |
|
世界末日看个屁电影,世界末日了还特么都用英语沟通,there's no one in the camp I no fuck, |
|
也就设定有意思,但导演没有足够的水平。 |
|
就像沙滩版的天堂电影院,淡淡的忧伤;又被翻译为“迷影幸存者” |
|
这个卡司配这个台词和剧情,怎么说呢。让我想到之前的小组热帖,广东女孩千里迢迢背了清远鸡去山东,一不留神让公公给用酱油炒了。 |
|
?有多末世 |
|
在人类灭亡之前去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囤胶片可还行~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果然就是60年代和电影=_= 虽然徒手造胶片和摄影机的过程稍稍有点意思,但这把末世也太拖沓了!! |
|
#73rd Cannes# 末日之后唯有影像 开头和设定不错 雅典部分有些乏味 |
|
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盲选电影的小辣鸡。本来是一张票都没抢到的我买这个片名的电影来纪念一下, 然后补票买到了三场EVA,早知道这个电影就不去看了。依旧是迷影概念先行的创作思路,只有胶片存在的末日世界。从最早的火车进站,到后来的有声彩色片,把人和人的距离从陌生又拉近;但人类还是战胜不了疾病,灭绝了 - -。 |
|
世界上剩下三十个人,啥也不做就聚在一起看电影?什么脑子都写不出这种设定吧?生气 |
|
不是很明白是什么打动了一群老戏骨来演这么个没有逻辑的戏。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入口处贴着的海报是Barry Lyndon,但末日胶片影像选片品味成迷。有人不买账,也有人痴迷,邻座的姑娘跟着音乐在座位上扭动身躯,放映完毕疯狂地鼓掌三次。说到底品味这东西还是挺私人化的。 |
|
这不挺乐的嘛 |
|
媒介中的媒介,末日的档案学家(炒冷饭的厨师)。电影可能试图用有(档案化的古早图像)的电影向无(遗失在历史中的影像,末日中用最原始最无技巧的悲剧的图像)致敬。 |
|
想表达的太多,但没有重点,伶人嗯人窒息的2个小时。。。 |
|
#HIIFF#入围今年戛纳提名。开篇真的十分惊艳,世界末日,钻进古老黑洞,虎狼咆哮,发现一个老头和一台老式胶片放映机。用电影的方式留存记忆,这是留下人类形象的最后物品。但是未来人在饥不择食的窘境里个个穿着时尚,虎皮貂皮小裙火辣美女身旁经过,对着不能录制声音的摄像机讲话,不知道导演是否在重复一种魔幻超现实。后面半段大段循环,放电影,放电影,放电影,无解的末世浪漫。同场有个重磅影片,只能错过,耐着头皮全程看完,感觉将近三个小时好像过了三日! |
|
2.5吧 我看不懂 但我大受震撼 胶片放映这个动作还是很动人 |
|
意向,宗教,普世 |
|
21SIFF | 看完有点抑郁,但是有点喜欢。粉色的海浪是后期特效还是真实存在的?大远景很美 |
|
3rdhiiff对不起但我真的只坚持了30分钟。就算致敬心中的迷影情结难道不会有负分效应吗? |
|
无比愚蠢的迷影“乐园”电影,枯燥乏味的魔幻假象,看到想直接进入世界末日了,连把基顿堆上银幕的情怀都无法消费的贫瘠想象力,幸好是数码拍摄,不然就真的浪费胶片……众人沉醉于光影机器的朝圣仪式是遮羞布般的存在。不如直接去看一部老片来怀念逝去的黄金时代,不过在所有末世片中这部也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在人类追求「永恒」的方式竟然就是简单直接的拍电影哈哈哈,丧失的明明是群体,而不是记忆与感知,放电影的动作变成了复活原始经验的过程,重新经历孕育——死亡的过程,就是强行靠拢设定也让人很不爽。在疫情封锁的当下,还能把这么好的魔幻末世概念设定拍成这个鬼样子,搞不清楚创作定位到底飞去了哪里,真的就拉一派演员在海滩乱语一通。兰普林在这么无聊的场景中仍散发着魅力,但求求了,别再浪费演员和资金了好吗。—24'SIFF |
|
又是一部不咋看懂的… |
|
当老年演员们太闲了 |
|
3🌟➕ ,又名《迷影幸存者》,红星电影世界上海吴中路旗舰店(虹桥)巨魔厅与儿子观看 |
|
自我高潮 |
|
西方宗教是理解西方的钥匙,看不太懂 |
|
不太好,设定还算有趣,但完成度不高,并且视听语言的选择上也挺让人困惑的。 |
|
#HIIFF3# 一个异常古怪又纯情的迷影幻想:在黄沙漫天的世界末日寻找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从电影中认识美好世界曾经的模样,组装起摄影机、自制胶片在雅典卫城的公社记录下人类最后的故事、角色、和永恒,最后在手摇放映机投射在幕布上的光辉中死去。关键是这些情节、人物、甚至这个末世设定与氛围都太站不住脚,叙事节奏拖沓而无趣,逻辑混乱不清。而导演又一定要把这个迷影情怀放置于末世的背景与庞大的叙事结构下,花去大篇幅去作描绘和铺垫,就造成了显著的失控感(和肉眼可见的观众离场速度…)。如果故事可以更小更私人更可爱会好很多;尽管如此,仅仅是最后一幕还是有感动到的。 |
|
hiiff |
|
末日自嗨乌托邦吗?
真末世,坏人吃好人信不信。
手无缚鸡之力怎么反抗?
他们可不会看电影怀念过去。 |
|
真的很长很无聊 且没有逻辑 我到底是耐着怎样的性子才把这部电影看完的 |
|
整个设定的可信度实在有些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