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肉毒杆菌的真相 Face Facts: The Truth About Botox (2012)

    最近更新: 2025-01-23 HD
    • 主演:内详
    • 导演:Colin Stone
    • 编剧:未知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英国 
    • 年份:2012 
    • 更新:01.23
    • TAG:纪录片
    • 片长/单集:57分钟
    • 豆瓣评分 7.0 (82票)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英国电影《肉毒杆菌的真相》的免费在线观看,《肉毒杆菌的真相》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7.0分,有82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注射美容的使用量激增,但接受治疗的人对这些抗皱注射到底了解多少?克尔斯滕•奥•布莱恩将拜访多位顶级专家,了解肉毒杆菌和真皮填充物的效果到底如何,分析这些美容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她将见到一位使用注射治疗的青少年。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在线播放或下载

    • 剧情简介

    • 报错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注射美容的使用量激增,但接受治疗的人对这些抗皱注射到底了解多少?克尔斯滕•奥•布莱恩将拜访多位顶级专家,了解肉毒杆菌和真皮填充物的效果到底如何,分析这些美容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她将见到一位使用注射治疗的青少年。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8 TMDB 7.60 超清
      Louis Theroux: Talking to Anorexia
      2017
      纪录片
      英国

      路易斯·泰鲁:厌食症

      Louis Theroux: Talking to Anorexi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MI 18.6 的现在,很庆幸即使我曾经微胖又迷恋模特那种清瘦,也没有把自己折腾成无力骨瘦如柴的人。身材是个人喜好,但健康每个人都有身体限制,频繁越界总是危险的事。在心理不稳定时期,十分能体会那种自我定罪自我限制换取舒适的潜意识。
      • 帮我解除了不配得思想/22:说太快了,这种坑真是反复跌进去,反复看到,反复解除
      • 厌食症是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 厌食症是会带来好处的,所以患者不愿被治愈,是它很难病愈的原因之一。
      • 着重在患者症状表现心理家庭,对疾病的整体治疗和科普作用不是很大。不过看看真实的个人还是能更切身的了解这个病带来的痛苦,也带来了很多战胜疾病的力量。
      • 很大的矛盾是患者本身不配合和不认为自己患病,配合治疗简直是巨大折磨,主持人还挺深刻的,简直心灵提问大师。
      • 本人因为写论文两天只吃了两个桃子,第三天就感觉要死了。看到那个64岁的阿姨居然每天只吃点饼干,很好奇她怎么活到64岁的。
      • 不是非常的深入,关于自我控制力这一点很震撼,厌食症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 其实我减肥不吃东西的时候也是这样,觉得其他人都是渣渣,就觉得很爽。现在又重新开始吃饭,就觉得,自己很低贱吧,不过也懒得管了,因为反正又不出去见人。
      • 过于没啥内容了…
      • 我好喜欢那个主持人。
      • 觉得采访者很好 很尊重很善良
      • 主持人太傲慢了
      • 厌食不是不爱吃,而是肥胖的恐惧让人不敢吃
      • 看完了也不想吃饭了
      • 7。总体来说也就那样,但是主持人有点灵,他好像有点明白厌食症人群的脑回路,同时又是一个正常的状态。他大概理解了吧,也不怎么共情。大部分的镜头里大家都是互相抱着手聊天,言谈生涩,防御性很强的状态。但是好歹把那个意思表达出来了,对于家庭矛盾,医患矛盾也不掩饰。还挺神奇的。
      • 很心疼美丽的小姐姐们,好想给她们一个抱抱🫂
      • 主持人泰撇了
      • 以前曾经幻想过,如果我得了厌食症该多好,这样就能保持一个苗条的身材。但是看了这部纪录片才了解到厌食症的真正可怕之处。它与过去的种种成长经历有关,在这些经历的相互作用下,让患者产生了一种无力感:始终无法认同自己,并开始与自己作斗争,就像人格分裂一样,厌食症的那一面会让你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现在的生活和所拥有的一切,让你觉得食欲就是贪婪,就是罪恶,会引导你一次次的去运动消耗卡路里,但另外一面却又希望你健健康康能够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在这两种相互矛盾的自我斗争中,厌食症患者一直在苦苦挣扎着,真的好心疼他们啊……
      • 有意思 医护都是男的帅哥 厌女都是中人之姿
      • love yourself.
    • 豆瓣 6.4 IMDB 8.6 超清
      BBC Horizon: Hair Care Secrets
      2017
      纪录片
      英国

      BBC 地平线:头发护理的秘密

      BBC Horizon: Hair Care Secret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头发是人最重要的装饰
      • 1要用护发素 2 弄头发不要太热 3 植发好贵呀!比近视贵多了!
      • 50分钟,有用的话不到五句。
      • <185°c。
      • = =没深入讲什么。大概在对头发的研究上只有那些商业公司做得多,而他们只公布对他们产品有利的信息。
      • 没什么亮点,秃就对了。有句干货值得记一下,凡是看到宣传不含某物质的产品第一反应应该是去看用了什么替代物......
      • 1 护发素有用,少用便宜洗发水;2 不要对头发加热超过185度;3脱发是基因问题 哈哈哈植发吧!
      • 干货不多,to do list: 不要用太便宜的洗发水,少烫发,回归自然黑发,坚持用护发素
      • 說漏了一樣,環境改變也改變髮質的捲曲度..頭皮質量。。我去熱帶地方頭髮超級卷,去到亞熱帶是平均卷,海島是超級定型卷,北歐就大波浪卷...
      • 为什么要选这图做封面!太恶心啦啊啊啊!
      • 感兴趣的干货不多,但内容是对题的。有关 脱发(毛囊移植应该请韦恩·鲁尼出镜……,建议秃顶会组织围观)、发型、洗护用品(进入欧莱雅的实验室采访)、烫发、白发、啥是头发 "闪亮(shiny)" 等一些话题。
      • 这一集蛮有趣的,也比较长知识,各种关于头发护理的常识,不过讽刺的是其中很多头发护理相关研究人员也处于脱发状态。有一些小建议还是比较实用,尽管目前阶段未能提出更好的方法,以及,各种品牌乱入以及植发那位更像是在为护发品牌和植发产业打广告。男性想防脱,女星想更闪亮,追求真是天壤之别啊。
      • 对于头发又多又粗又硬的我来说,最想看头发怎么变软一点。要不读个博士,掉点头发?
      • 刚好今天打开了三年前买的护发素的最后一瓶。
      • 就护发来说没啥干货。不过最后一句话“当这个数十亿英镑的行业为你服务的时候,不断质疑是需要的”你可以看到思维方式。
      • 这确实是我看过的比较一般的一期地平线,可能头发值得研究的确实并不多,就像科学家看待头发时一样,不过是一堆死掉了的蛋白质
      • 3.5星。看来坚持不烫发不染发是对的。护发素还是很重要滴。头发占外貌评判比例的很大一部分,所以也要重视头发养护。
      • 感觉挺有逻辑的。并不只是软广。
      • 秃吧,没治○| ̄|_
      • 护发素,185°烫发。广告不可信的厉害。以及,用差不多价钱的洗发水,一分价钱一分货。不论是发量还是变白的速度都是基因自带,当然,你喝酒抽烟不珍惜身体,白发也会不期而遇。😔
    • 豆瓣 7.5 HD
      The Truth About Getting Fit
      2018
      纪录片
      英国

      健身的真相

      The Truth About Getting Fit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看完换了身衣服去山上暴走了45分钟,爽~
      • 快步走及HIIT高效有效;力量训练无论轻重都可以刺激肌肉协调生长;适量适度跑步不伤膝盖;运动制造“内生性大麻”使人愉悦;跳舞健脑
      • 避开有没有拿运动品牌赞助来拍片子不说,总结下看后的收获,确实是刷新了一些以前的认知:1.三个十分钟的快走消耗大于一万步慢走2.hit效率更大,更段时间达到效果3.5分钟的客厅训练。4.哑铃轻重最后效果一样但是重哑铃更省时间,一礼拜两次5.跑步对膝盖关节身体无害,比走路要低。6.运动后产生的内生性大嘛让人开心,身体鼓励人锻炼的机制7.跳舞让人变得更有生产效率,提升大脑🧠。
      • 实验方法也太简单粗暴了吧,结论就是hiit有效,大重量效率高。
      • 非常民科的纪录片,适合完全不运动的观众。 1.简单体测的方法-板凳蹲(时间),上下台阶(心率)。 2.怎么简单运动?每天一万步。实际上每天3次10分钟(每周5次)快走(心率到气喘不能唱歌)更有效率。 3.HIIT更高效(比如单车每周3次40s冲刺)。 4.在家也能做HIIT,5分钟,慢跑热身,开合跳1min,深蹲1min,原地快跑1min,深蹲1min,开合跳1min。 5.适当的重量训练能提高肌肉强度,大重量比较高效。 6.适当的跑步不会伤膝盖。 7.运动能使人爽,运动(跳舞)可以锻炼大脑,使人更聪明。
      • 1.你需要花多少时间在椅子上起坐10次(抱臂)?我需要12秒内。楼梯上下3分钟,测心率,我需要110以下。2.每天三组十分钟快步走,比散步一万步更好,原因是加大强度增快心跳。3.高强度间隔锻炼,一周三次四十秒快速单车,百分百的肌糖原可以消耗两成(所有运动都可以消耗)4.1分钟开臂跳,抱拳蹲,2组,原地快跑1组5.短时重物锻炼和长时轻锻炼效果一样6.运动产生安全的大麻素7.跳舞会变聪明
      • HIIT真的有效,但犯恶心啊!一个小时的HIIT可以烧掉几乎800卡,但一天都不想吃东西...
      • B站可以看了。每天3次10分钟快走比每天1W步有用更易坚持。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也能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在家也能做HIIT。适当的重量训练能提高肌肉强度。健身的动因,最好不要靠意志力,而是其他的动因(如与同伴一起、教练好看、等等)。跳舞比其他运动更能提高运动后的认知能力,尤其是工作记忆能力。
      • “如果你的问题在缺乏时间那么就采取高强度训练,像是快走、高强度间歇性训练、还有举重。我永远不会爱上运动,但至少我现在知道该怎么运动比较恰当,以及如何以最少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效益。”迈克尔大叔的总结深得我心。
      • 研究的内容挺有意义,除了跳舞会变聪明这一点,其他观点和目前认知差不多。不过片中展现出的研究方法不算很严谨,降低了说服力。
      • 1健步走比走1万步有效2hiit超有效 keep上的hiit就可以 3只要是做到力竭 那么轻重都可以 重的只要是省时间 4跑步不容易伤关节 主要是从走路变成跑步让身体徐徐渐进 我懂得了为什么之前跑步伤到膝盖 是因为其实我是没有跑步习惯的 只是想排解负面情绪突然间长时间 大强度跑步当然伤到膝盖了 5跑到一定程度身体产生和大麻一样的东西 超健康所以会上瘾 6跳舞会让人变聪明啊 记动作 协调性 我觉得音乐也可以 唱歌还需要记词呢 唱除母语外其他语言还让我丰富知识了呢😂感觉跳舞的记动作和音乐里背谱记歌词差不多啊 合奏合唱更有协调性了 总之说了很多次想跳舞了哈哈 现在还没想好 考虑好什么舞种就可以开始练了
      • 1⃣️跑步比起走远路不算伤膝盖,我们天生被设计了要跑步的机体2⃣️HIIT就是牛逼,比一万步牛多了3⃣️力量训练要做,但举重举轻效果基本一样,举重更爽4⃣️运动让你全方位变聪明(认知、反应、注意力、工作记忆、执行力etc.)5⃣️运动产生的激素和大*麻基本一样,但量少且健康。
      • 时间有限又向往健康的零基础健身者必看。
      • 写几点我看来比较新的知识点:1.跑步不会伤膝盖,反而能调节软骨的弹性;2.力量训练的效果与重量大小无关;3.跳舞能让人发挥最佳状态,变得更聪明;4.人在35岁之后肌肉会每年收缩1%,而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此处举例两个65岁人的膝盖横截面,可以看出经常运动的那个肌肉更多,细胞更大更饱满,也能吸收更多糖分,减少血液含糖量,进而减少二型糖尿病患病率;5.运动让人产生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变得兴奋。
      • 基础知识普及,适合没运动的: 1、每天1万步,不如每天快走(气喘到能说话但不能唱)3次1次10分钟。 2、HIIT,单车每周尽力最快3次每次40秒。或者,先原地跑热身,再开合跳,深蹲,原地快跑,深蹲,开合跳,每个动作1分钟共5分钟, 3,对增加力量,即锻炼肌肉。动作到力竭的话,大重量和小重量,效果一样,但是大重量力竭快。 4,适量跑步不伤膝盖。 5,跑步分泌类似药物的物质“内生性大麻”,跳舞健脑。
      • 3.5星。HIIT以及快步健走,还有新get到的名词:内源性大麻素,健身后让人产生幸福感的玩意儿。
      • 美音英字生肉。210407朋友圈一篇推文《BBC爆出:中国人迷信的每天1万步,原来竟如此》,先堆积在文件传输助手后搁置于浮窗,下载资源又躺在B站许久,终于看过……之后,我觉得智商与经验与意志力都受到了疯狂的凌辱,甚至当他们拿起科学的武器,以偷懒且获益为战略,一切都变了味道。
      • 210624重温 191001
      • 更新了不少健身常识。
      • 试了一下FIIT,这够累的,小腿肚竟然酸胀了好几天.....
    • 豆瓣 7.9 IMDB 8.6 HD
      Horizon - E-Cigarettes: Miracle or Menace
      2016
      纪录片
      英国

      地平线系列之电子烟:奇迹还是威胁

      Horizon - E-Cigarettes: Miracle or Menace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电子烟是中国人发明的哦
      • 主持人太拼了,不过没想到电子烟不同口味毒性也不太一样。
      • 吓得我赶紧去阳台抽了一颗😂😂😂
      • 比較中肯。電子煙竟然是中國人發明的,在國外發揚光大。之前一直對電子煙比傳統香煙危害減少95%的說法抱有懷疑態度,現在比較安心的使用電子煙了。我覺得是蠻有效果的。用電子煙來戒煙是相較輕鬆和有效的方法,戒煙真的和毅力沒太大關係。
      • 它仍旧含有尼古丁;与正常情况下相比,只有原来5%的危害;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吸烟;吸一颗烟少活11分钟;电子烟是戒烟很好的商品,但不是今后全人类都吸电子烟,是原烟叶的替代品;烟叶本身没有毒,燃烧之后产生100多种毒素。
      • 好是好,就是抽着嘴巴干有点渴
      • 还是抽电子烟吧
      • 有意思的是烟草公司强烈证实了普通香烟的巨大毒性。电子烟有助于帮助烟民戒烟,但依然有待查明某些物质长期吸入的影响。公共场所戒烟依然很重要。抽电子烟也是不健康的事情。我在想那很多香和空气污染。
      • 对照实验做得不错,实验证明的观点也都是比较在意的
      • 不错,可以肯定电子烟比香烟好很多
      • 这位主持好像总在致力于玩儿 ̶死̶自己……(BBC纪录片主持最富献身精神奖?)这回是真烟、"假烟"都敢上。【剧透】总体上积极评价电子烟(如果还够不上广告的程度的话…),两害相权取其轻。另外话说腐国电子烟的烟气好大好浓,真诱人啊……
      • 妈耶主持人真敬业,5分送给主持人
      • 以身试验,值得尊敬,比走近科学科学得多了。有些实验结果显得说服力不够,但也能解决我对电子烟的一些疑问了。 附弹幕出现过的牌子种类:鹦鹉螺,vtwo mini,ipv5,克莱鹏,Atom左轮,机械杆,topbox,拖船武士道,vape,蓝山
      • 避开呼吸道疾病摄受尼古丁,我这样想的应该也不少。
      • 很有趣,然而很多时候我还是觉得香烟的危害不够大,怎么没把这帮令人厌恶的吸烟者毒死
      • 电子烟软广。电子烟油主要成分是甘油、丙二醇、香精和尼古丁;其中香精被吸入时造成的毒理伤害目前数据未明确发出,但可知薄荷酮有损伤,但小于香烟烟雾。电子烟相比香烟可减少体内一氧化碳的成分,也没有香烟燃烧时的有害物质。在小规模的实验者身上可观察到明显的健康状况改善,电子烟使用约等于尼古丁贴片。长久害处依旧不明。但我确实打算尝试电子烟了。
      • 看完后冷静地吸了一口莓果厨师,并把两包没抽完的纸烟折断扔垃圾桶。
      • 。。。
      • 比较中肯,但是数据太小没有实际意义,电子烟抽时间长了恶心,我自己已经停止抽电子烟了,能戒烟就什么都别抽了最好
      • 采访中国发明人好评,还挺客观的。
    • 豆瓣 7.4 HD
      The Truth About Vitamins
      2013
      纪录片
      美国

      维他命的真相

      The Truth About Vitamins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只要你肝肾功能强大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重要的是多晒太阳,如果不能就补充维生素D吧
      • 结论是正常饮食的人只需额外补充维D。可是“正常”并没有标准啊!
      • 原来人类无法合成VC,原来VD比想象中还重要
      • 最终结论是,普通人平衡饮食就行,不用补。不过维生素D能产生血清素,晒太阳得紫外线最强时晒,这个似乎有点用。PS:制作很流畅!
      • 真想来个全面体检
      • 这么说亚洲宅人最好补点维生素D和C...其余的正常吃点蔬菜水果就够了。
      • VC 我也是在生病前兆就丢一颗,好转就放下
      • 虽然晒太阳可以令皮肤生成维他命D,但是肤色越深对其利用率越低,另外维生素D和血清素的关系,另外血清素还是褪黑素的原材供应商,这些是不是可以解释季节性抑郁的成因呢。澳洲和加拿大的纪录片最后都不约而同去拜访NASA,哈哈哈哈,最高权威认证了。
      • 拍的有点像幼儿科普片…每次去超市或者说食物那方面就有点像购物节目档
      • 相信科学,均衡饮食就好,还有阳光是补充维生素D的。
      • 很不错
      • 可以和《维生素狂热》参看。结论是一致的: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才是正道。
      • 很轻松的纪录片。采访了几位很关键的人物,尤其是nasa的营养学家,对于宇航员的饮食是否补充营养剂也是看个人喜好有的人吃有的人就不吃。全片重点就是均衡膳食,然后补充维他命d,维d对于情绪调节,性欲水平,荷尔蒙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 结论是平衡膳食,多吃水果蔬菜,多晒太阳补充维D。不用可以补充维生素~
      • 日照时,当你的倒影比你的身高长,那么阳光里的紫外线就不足够你用作合成维他命D...有研究团队提出,肤色越深,对维他命d的利用率越低——自然选择让往北迁移远离赤道的人口肤色变浅,以便从阳光中吸收利用维D。这纪录片还暗示了:方便食物是因应航海、航天发明出来的。人们日常不需要也不应该选用即食深加工食物。摄取充足维他命的手段应该是吃足够的蔬菜水果,而非食一堆维他命丸。航天员除维他命D外,不需要食用额外的维他命。
      • 8/10 多吃水果多吃蔬菜
      • 就没人夸夸Bryce Sage多么可爱!
      • 很一般。就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讲解尚可。
      • 还是要看个人是否缺乏某种维生素才能决定补不补,对没有检测体内维生素情况的人没有多少指导意义
      • 很认真又通俗的科普片儿,在我买了三罐Swisse supplements之后。 “A balance diet is still the best way to get your vitamins”
    • 豆瓣 8.0 IMDB 8.6 HD
      Horizon: Living with Autism
      2014
      纪录片
      英国

      地平线系列:认识自闭症

      Horizon: Living with Autism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That's sad. 两个小实验,Sally/Ann和动画小三角,真的,惊人。So sad. (另外后面关于自闭症诊断、自闭特征和自闭是否是连续光谱那一段的讨论完全也可以用到抑郁上面吧!)
      • 虽然是科普类的,主要是讲自闭症的社会交往障碍的,但还是看到了很多新奇之处,比如他们也会学着去融入社会,建立家庭,并讲述了一些特征的可能原因,这似乎让我明白了一些科学实验的意义。 ps:很喜欢外国纪录片这种平淡冲和不徐不缓的叙述方式
      • Like sexuality and gender, it is a spectrum
      • 有些笼统和以偏概全。对自闭症患者的选择明显倾向于程度轻者,会对观众对自闭症的整体认知产生误导。 片名应该叫《认识轻度自闭症》。
      • 缺少脑科学、遗传学的干货,但作为一般的科普,也提供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认识,值得一看。(哈哈,自闭症情侣对话那一段,无法不令人想起谢耳朵和Amy,爱说"呐,我这人比较直"的,多半儿是扯淡,自闭症患者才是真"直",天生几乎没有撒谎、拐弯抹角说话的能力。)
      • 我觉得下半段讲到诊断时是按照是否影响生活来判断很人性化,我觉得我也有自闭倾向,但是只是轻微
      • 自闭症的确诊标准非常主观模糊,我们似乎或多或少都含有自闭基因,但它在人的一生中并不是确定值。基因决定命运,另一方面命运也改变基因。
      • 有点儿短,测试的例子让人惶恐,我也这样的话或多或少因为我清楚,所以我还不是自闭
      • 纪录片更清晰的展现出为何自闭症孩子会出现社交障碍,其中一些科技手段和科学方法值得学习。
      • 心智化能力的缺失导致自闭症患者无法社会化感知,正常人理应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责怪。
      • 科普向,偏感性的介绍方式,并没有明确自闭症的核心障碍是什么。导致弹幕观感极极极极极差。自闭≠自闭症,宅≠自闭症,谢谢。
      • 自闭症患者无法理解他人的思维模式,多达三分之一的自闭症患者有特殊的才能。他们更关注局部细节,善于总结模式;普通人的社交行为可以学习和模仿。
      • 会不会是进化路上的的分支?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有一天自闭症者会带来许多惊喜动物财富。始终觉得,问题是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恰当的对待与教育自闭症者
      • 自闭症患者明显自我专注,判断严重与否得标准是与他人交流的困难程度,是都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以及是否倾向于重复某种行为。一般患者有明显的学习障碍,超过80%的患者生活无法自理。许多自闭症患者都有与他们能力看起来不相符得天赋。自闭症患者过分关注细节而忽略所处的整体环境,所以能发现许多普通人所忽略的细节,兴趣面窄,偏执而专注的做一件事。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普通人不同,他们会有普通人不会有的爱好,比如喜欢去参加葬礼等,即使没人邀请。他们无法理解正常人说的话和做的事,所以在社交上处于劣势。亚斯伯格症。所以一个有着特殊爱好却社交障碍的天才或者怪才就可能是自闭症患者,比如牛顿。怎么看地平线的每一部医疗纪录片我都有里面描述的疾病的症状…自闭症也有遗传及家族聚集倾向。
      • another kind of reality exists.
      • 之前在一本书中了解过自闭 通过这个片子了解的更具体了些 他们无法感知和体验别人的想法 与每一个人始终隔着一层膜 这是阻碍他们社交的最大障碍
      • 当幼年的我反复被告知不要纠结于细节,把握整体的重要性,在 30 年的成长中始终做得不好。感受不到别人的悲伤与快乐,被感染情绪几乎是不能的事情,曾被说我做的所有下意识的行为与指令都因为我有强烈的达成自身目的的心,而忽略了别人想要什么;同时我也不知道想念是什么感觉,不会为没有意义的事情回想。我想人体的精密使得很多发展是不同区块的协同,也许只坏掉了一部分也是没关系的。也许自闭的人们看世界的方法与我们梦境中一样,所有的不合理都能被大脑设置为合理并继续下去,只是跟别人想的都不太一样罢了。自闭者的监护家庭真的付出了常人想象不到的艰辛,希望医疗和科技能尽快找到有效治疗方法。
      • 会有很多美好的误导
      • 1)原来最早的疑似自闭症竟是地主家的儿子 2)自闭症缺乏高级社交情感以及判断能力,缺乏一定的社会性逻辑思维,直奔结果。关于这点我总是难以和人解释。 3)两个高功能自闭症恋爱生活有种相依为命的朴素幸福 4)关于自闭症的诊断,至今没有一个标准数据和关键点,更多是临床根据症状主观判断,常人自认为的患有自闭症,只是碰巧有着相似的症状,其实这些症状在其他精神障碍、心理现象中也存在,片中只是抛出这一论点没有深层次证明 5)可爱男孩老后仍无法独立生活,能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人各有命,从业者付出的回报率亦难估 6)自闭症几乎没有撒谎能力就有点脱离实际了,接触的一些自闭症孩子,会用肚子疼、脚疼、想尿尿来逃避训练任务,最近我的一位高功能自闭症小朋友学会了不停喝水--厕所来逃避他讨厌的项目
      • 讨厌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而把多数自闭症患者塑造成某方面的天才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