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配版《切尔诺贝利》,从特效水准,人物塑造,讽刺程度,氛围塑造,选取角度,讲述方式均比《切》差了一大截。如果单纯当纪录片还原来看还可以,当个剧看总感觉很冗长。加上现代科技进步,防护手段太多,也很难有《切》那样震撼的镜头。讽刺也仅仅停留在公司照顾面子这一点上。个人很难理解的是有可能危害到整个国家三分之一的灾难,前七集几乎没有外援,到第八集结束才开始派军队和帮手,之前所有压力都在一个电力公司上,如果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怎么办?而且最后一集节奏太快 还加了一段反思,实属是草草了事的感觉。 |
|
业内人士路过,周五晚上一夜刷完,拍的很不错,参数、术语、应急响应都很专业、也很真实,剧组下了功底的,敢拍出来直面灾害正视历史,就是进步就值得敬佩,至于网友们反日反核和政治问题,我不做解释,没意义。 |
|
影评好好看剧了吗?咋就天灾拍成人祸了。这里面对内阁对东电的批判都有。 |
|
值得看,刚看完相扑避难所,奈飞的另一部日剧用上新了。8集故事我觉得正好。很客观的,还有讽刺他们领导的内容。豆瓣是电影爱好者的地方,看个电影也要搞思想正确,真是可怕。 |
|
即使拿了Netflix的投资还是用日式恐怖片的手法拍灾难片,日本影视界真是固步自封到一定程度了;运镜充满了世纪初的风格,一点代入感也没有。 |
|
能拍出来,就比遮遮掩掩强不少~ |
|
日式经典拍法be like:基层公务员拼尽全力、勇敢赴死,政界高层欺骗大众、甩锅作秀。 |
|
东电底层员工在守望相助,高层领导在推诿扯皮 |
|
珠玉在前…这个剧真是,又长又无聊,镜头语言平平无奇,讲述方式老旧无趣,演员的表演也毫无亮点…配乐偶尔还行,大部分时候不存在。唯一可圈可点的地方在于灾难场面拍的还算惊悚,按照情节片的维度拍不及格。如果这剧主打题材和警示后人,那拍的太浅,不如不拍,怕是要再拿掉一星。 |
|
没带来多少惊喜,只能说是一部刚刚合格的灾难片,再加上导演的功力不行,全片的节奏也奇慢无比。开头不久就是一段廉价的由远逼近大楼的特效运镜,给整部剧开了个十分不好的头。接下来的剧情就是反反复复地开会,发生争执,采取手段,事故升级,英勇赴死……唯有时间线在推进,在情感冲突的层面上却起伏不大,以至于在后期审美疲劳。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石田百合子折千纸鹤的镜头出现了不下四五次,第一次出现还能感觉到她对儿子的祈福之心,然而后续的反复强调实在是没有任何新的意义。中田秀夫身为恐怖片导演,也将他自己的专业能力运用到这部剧当中,例如会经常切到监控摄像头视角来观看角色的惨状,地下室的灯光以及音效设计都采用了非常传统的恐怖片的表现形式。每一集末尾都有令人无语的升格镜头,最后一集突然用旁白插入真实影像,实在让人跳戏。 |
|
在如此强大的演员阵容加持下,整个故事却显得沉闷甚至乏味,因为他们忘记了此类题材最不可或缺、最能让人共情的内容:灾难中民众的生活。 |
|
没有太强行煽情,还算克制。如果现实纬度里的日本政府和东电有电视剧里事故现场staff一半良心和坦诚,邻国普通人对核废水的恐惧会少很多吧。 |
|
4-,以人物为主体,表现突发事件之后不同身份、不同岗位上各种人物的作为和状态等。实时性,而非揭密性的,但时间感又有些模糊。 |
|
还是值得一看 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混乱但有序的行动 不过观感上确实有点疲惫 蛮想跳过首相的剧情的哈哈哈哈。部长脱裤子挠痒那段实在难忘 虽然不知真实性还是戏剧手法 整部剧将身居高位的政界人士们(要脸皮名声) 与 身处核电站附近高压下坚守工作岗位的人们 的对比展现地很鲜明。光是想想即将会爆炸或者已经被辐射污染就无法冷静思考甚至情绪崩溃 在无法参考任何手册和国际案例的情形下 能做出一步又一步的行动和果断决策已然令人感到钦佩。2011年用电邮向家人传讯 「必ず帰ってきて」我直接泣不成声。另外 舆论键盘侠煽风点火肆意猜忌口不择言真是气死人了! |
|
首相十分关切,站长办实事,值班长坚守岗位,基层员工负责且敢担当,日本上下齐心,完美阻止了这场核灾难。/(ㄒoㄒ)/~~感觉更像纪录片,演技很棒,比较悲惨的就三个过场:①地下室被淹死;②报告中存活80天的被辐射的人的手的变化过程;③尿血。灾难的悲惨比不过《切尔诺贝利》,感情的比不过《潘多拉》。另外,日本人的工作态度,真牛X啊...看完剧,感觉就是天灾,剧中余震了那么多次...整体剧情太平淡了! |
|
小日向文世:打死都不当日本首相!狗都不当!这辈子都不当! |
|
能拍出来,就比遮遮掩掩强不少 |
|
细节过程专业用词术语人物内心刻画都挺不错《新哥斯拉前传》应对场景一模一样,就连个别主演都是同一个人 |
|
在创造出核子怪兽的圆谷英二的福岛县家乡现在正准备往海里倾泻核污染废水,称得上是莫大的讽刺 |
|
可以觉得不好看,但是应该看看 |
|
中间的节奏有点慢了 整个主题还是可以的 |
|
洗白倒也不至于,问题是拍的实在不行 |
|
连夜看完。。日版《切尔诺贝利》。。。。但各个方面都略显中庸。。。 |
|
和切尔诺贝利差太远了…比documentary信息量少,比drama戏剧性少,有点不三不四 |
|
低于预期太多。这剧以事件发展为核心展开的剧本,时间概念没有细化到争分夺秒的程度,事件的戏剧张力和人物的情感张力都偏弱。因为它没有以角色主导,加上是多线的人物群像,在各方动机没有那么直接的情况下,想看进去就很慢热,慢慢看进去之后又觉得太碎,好处就是这七天在细节上做到了事无巨细。 |
|
八集的体量都没看出干了些什么,还加那么多煽情的慢动作。企业性质在这场灾难里是不是限制了救援能力?还是不可说?反正日本人民也是巨能扛压的。反而是最后的几个自卫队和美军的镜头,以及几分钟简短的回顾算是看到了正常的片子节奏。 |
|
这么好的题材,这么强大的演员阵容,这个导演编剧的场面和节奏掌控能力才是灾难! |
|
3.5,最近几年流行的开会片,主打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讽刺,想法是好的但是你回头看看导演是谁,这不行啊,格局就够不上。然后最后舔完美爹又强行拔高绕过体制问题感叹人与自然和文明进程,也是莫名其妙,根本和前面不是一个东西。 |
|
肉了吧唧的不说,完全是一笔糊涂账。。。和切尔诺贝利一比,谁是英雄谁狗熊一目了然。。。 |
|
完成度还可以,冲着题材和卡司看的,有些人冒充啥正义卫士啊,打一星的理由和这剧质量有半毛钱关系没有 |
|
第一集确实有些劝退,前期后期都很一般,但后面越看越好看,去开启阀门前,戴头盔时死死盯住镜头的坚毅眼神,这个镜头我太喜欢了,瑕不掩瑜,值得一看。不管是什么种族对灾难,危险的舍身都值得尊敬,就是最后舔美国一下我有点出戏,4星半,对于评论区有些朋友说拖,也就第七集拖了一点,其他的节奏没什么问题 |
|
与福岛50人同以門田隆将的取材文本加之吉田調書最优化改编 8集大约是三部电影的篇幅 1-3引子启承 4-6事故处理 7-8侧写反思收尾 由于充足的时长 当年轻人要求离开段落情绪铺垫刚好无影版强行冲突和煽情 逆圣母方式表现“谁的命都是命” 那么到了电车难题的紧要关头又如何抉择 时不时切入东真司视角的高层线 无情讽刺当时的实际管理死要面子又迂腐难沟通 “日美情深”还是在本剧中无法省略 从e6e7引出的SNS舆论也是试图为吉田正名 太多人不加思考就跟风媒体亦是社会问题 最后的最后 借吉田之口斥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颇有A2的深度感 感叹下编剧増本淳不愧是腹肌资深前员工 制作过多部医疗和紧急事件的日剧 多方位看待事件剧本数条支线不混乱 把最精彩的主心骨戏份留给役所广司 云淡风轻 不紧不慢的诠释 非常迷人 |
|
佩服东京电力这样的私人企业以及下属公司里,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还有这样坚守岗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员工,日本也因此没有被一分为二,对于日本他们是英雄。不知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会被怎样处理?核电站是一把双刃剑,这么多年人类的发展就是把自己逼向死亡的过程…… |
|
别的不说,就场景重现和演员表现,和切尔诺贝利就差了好几个档 |
|
节奏缓慢内容平淡……从头看到尾感觉总有一口气憋在肚子里,既没有灾难片那样令人紧张的节奏和场景,也没有纪录片那样的真实叙述感。感觉像是“关于这个事件,对外一切解释均以我们拍的内容为准”…⚆_⚆单纯从影视作品角度来说,个人认为有点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
|
个人对灾难片一点兴趣都没有,单纯为了石田百合子看的这部。看完后就演技给我的感觉来说,役所广司演技真的很厉害,石田百合子很适合这种儿子死了的苦情戏,最后一集她在儿子棺材前痛哭那段我也哭了,简直演技炸裂,原来优秀的演员真的可以控制眼泪流下来的时间啊,好佩服…作为一个母亲叠千纸鹤祈祷儿子平安怎么了这有什么可杠的啊,有些人别太虐恋了行不,不喜欢就别看啊怎么这么爱自己给自己找罪受,看看你ip看的正版不?😅 |
|
沉重的题材,基层员工很感人,高层看得想骂人,剧情不够紧凑,紧张感也不够,员工家属的部分有点敷衍了,但是役所广司和一众老戏骨演得真好啊! |
|
“如实描绘他们的挣扎、恐惧和重任” / 反核主题 / 改编自时任站长《吉田的自白》和调查记者门田的《见过死亡深渊的人》,以「一线作业-避震大楼指挥中心-东电应急小组-政府应急委员会」这4个层级/场景,主要讲述3.11核电站开始失控到3.14之间发生的事情。 / 前线人员确确实实地以自己的生命健康为代价尽一切努力去阻止核电站失控(但那种做什么都没有用、每次有点进展就会有更大的反压的纯粹无力感真的非常令人绝望),展现东电推诿责任、空泛话术、资本为先的丑陋,也批评了内阁行政层级臃肿、效率低下、浪费人力、行政命令大于一切,还讽刺了一把因有视频有真相而无法用公关话术糊弄民众。 / 我最深刻的感触和最后役所广司的独白不谋而合:人类自以为能决定自然,为逐利满足私欲利用物质世界的规则,终将会被反噬。 |
|
和看切尔诺贝利纪录片的感受完全不同,这种级别的核灾,进行核灾控制和救援的主力居然是东电一线员工,一场可能毁灭日本,波及世界的核灾,政府的反应和东电高层的反应迟缓、充满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都想找托辞以免责。东电员工灾难发生时的第一反应也是先找安全手册,但这样级别的事件,安全手册并无处理规范,一切需现场灵活指挥,且光靠东电力量有限,他们也很少向外界发出求助信号,最后事件逐步升级到近乎不可控的阶段,政府才安排近卫队大批前往福岛救援。看了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在我们国家,发生大灾时,国家和军队的动员力和行动速度是非常强的,为了国家而献身是理所当然的叙述,而这部片的日本人重小义,轻大义,每个人的命都重要,都不要轻易牺牲,如果控制不了核灾,那是没办法的事……现在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再次体现了这一点 |
|
役所广司刚在戛纳拿了影帝,感觉也能为这部剧带来更多流量。故事不如切尔诺贝利是必然,因为切的背后有更多丑陋的掩饰与阴谋,福岛更多是天灾的结果。311是日本人内心很大的创伤,男朋友当时在上高中,5级地震发生时大家都以为东京是震中,直到一个同学用翻盖手机看到新闻说震中在东北,那一刻大家都沉默。那天男朋友走路回家,东京路上禁止汽车通行,全都是步行的人。那次地震不久之后,在日本的亲戚也回国住了一个多月。前两周东京有一次三级左右的地震,转天早上去跑步时老姨和我说,东京还是不行,人不能永远活在地震的恐惧里,还是要想想未来生活的地方。可是地球上又有哪里真正安全呢。说远了,总之看到海啸的镜头,只觉得人类非常渺小。 |
|
调查档案改编,限知叙述的框架确定了大题小作和绝对男主角的演出方式。首相的上层线很表面化的戏剧性,批评的直露反而显得有点儿戏。节奏和调性都很日式,虽然出品是奈飞。用视听表现传达当事人的情境和情绪,未知和恐惧,尤其在前三集最集中。用大众媒介来再现这一影响深远的事件,在核废水将要被排放的2023,很是必要。(但此处只集中在核电站和内阁内,虽然是大众最不能进入的禁区,但对社会上的情况和社内中层在干嘛几乎不提也觉得空心;主旋律目标肯定是稳,于是也有颠扑不掉的煽情,可依赖的技术人员和领导者什么什么)原子能源和杀人力量,天灾还是人祸?命运还是错误?可惜在人间哪有单选题。看看评论区还能吵成一片,比起我们有光明的未来,我更相信人类就快弄死自己了。(如果是我们的话,也许高效也许联动,但恐怕填的命也多) |
|
是人祸 |
|
核工业局完全不懂核,懂核的却不敢提建议,再看这些年 |
|
日本版的《切尔诺贝利》,但是戏剧张力没有《切尔诺贝利》那么强。整部下来感觉日本zf和东电的上层决策层真的特别拉(尤其是内阁里的那些专家),最难的就是主角吉田站长和一线的死士们。 |
|
2019年Chernobyl那种全知多线、情理兼顾的模式当然不是讲核事故的唯一方法。此剧为严谨而削弱娱乐性,以指挥部为中心,灾难和动作场面都成了陪衬,对老百姓的影响完全略过,这种狭隘的视角理论上是成立的,但首相那条线和这种理念却是抵触的,最后一集把美国扯进来让焦点更散了。 |
|
小日向文世生动的诠释了日本政坛有名的“暴躁菅”,被无能官僚逼疯了。 |
|
3.1分。
不太喜欢役所广司这部剧集,这当然和他的表演没关系,而是剧集拍得过于板正。虽然也有一些桥段对东电公司和日本政府的批判和讽刺,但这一点太隔靴搔痒,让人根本看不清这场灾难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剧集前半段,可能是由于中田秀夫的加入,对恐怖氛围的营造尚可圈可点,那位曾经调查核灾事件的工作人员,对资料中受害者的手臂反应,还是让人毛骨悚人的。包括很多核电站控制室内的桥段,也都阴森森,充满危险感。但是整部剧还是颂扬和讴歌,大量有关第一线人员不畏死亡的桥段,或许才开始还能让人有些感动,但越到后来,越是重复无味。
这部剧即使没严重对福岛核电站事件文过饰非,刻意洗白,但已然成为一篇正面向的作文,即使最后总结陈词时,略有感慨,但也只是片汤话,和同样反思核灾的《切尔诺贝利》相比,要差得多了。 |
|
不错,就是还不够写实。剧本把现场工作人员往英雄主义方向上描写,管理人员、官僚和总理被拍成了狗。ww |
|
还行吧 一些镜头不错 全世界政府都一样草包 看完之后看了好几篇paper |
|
一部聚焦福岛核泄漏的“伪纪录片”式的纪实剧,但并没有拍出核泄漏该有的严重性和紧张感,对于东电和政府的错误决策从而导致灾难的因素不能说没有描绘,只能说是轻描淡写,转而更多地往不可抗力和人力有限等方面引导,这种不深刻、不彻底的反思聊胜于无,也造就了如今福岛危机依旧没能被解决的现状;剧情方面中规中矩,救援的过程也还算专业,但是无聊无效剧情过多,比如失踪员工家人的剧情;总体来说中规中矩,但依旧没有多少反思的内容,十年后依旧没能处理好福岛的日本,让我更坚信他们没有能力、毅力和决心去处理好 @Netfli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