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JIFF2023 临时决定去看的这部电影,成为本次影展上的最爱。有剧透。以孩子的视角、以童话的方式讲述战争。在小木屋里大家干活时,说道木头可以温暖人四次,捡拾它/劈开它/堆砌它/燃烧它,此处伏笔对应着LULU派这趟冒险的途中感受到的四次温暖,女巫/德国士兵/木鞋爷爷/黑人穆萨,奇妙的是平日相逢或会带着偏见互相远离的人,在这炮火之下竟带着真挚走近彼此。
全片没有煽情没有着力苦难,更像是一部成长片,赞美着孩子们的纯真。笑点很密集,但笑音刚落,导演就喂观众一颗子弹提醒着我们这是战争片,好事的成年人挑起了战争,单纯的孩子却流离失所,片中Lucie原话大致是“女孩儿和战争没有关系,男孩儿也没有啊,这是成年人的事情”。 |
|
逃兵Hans被打死了,我很难过,他只是一个烘焙师,他要回去见他怀孕的妻子。 |
|
失去父母的孩子叫孤儿,失去孩子的父母叫什么?
他们没有名字。 |
|
2023北影节唯一大银幕被汉斯帅晕,柏林作为旅程终点是彻底的解构也是幽默妙笔 |
|
有点陈词滥调,感觉以前的欧盟影展放过很多类似的coming-of-age片( |
|
五个小孩穿越战场的旅程,中间穿插了几段遇到好人的真情故事,都处理得太正了,不免显得陈词滥调、流于表面。 |
|
战争,无关男孩,无关女孩,它属于肮脏的成年人 |
|
希望战争离人类远一点,所有讴歌战争的不是笨蛋,就是坏胚。 |
|
结尾令人快乐又悲伤~ |
|
#BJIFF2023# 高潮有些简单,今年好几部都有这个问题。穿越战场那段很揪心,落泪。 |
|
观感有点矛盾,主要原因是影片风格的杂糅,既有儿童片的纯真视角,又有战争片的残酷现实,同时亦有青春片的爱情萌动,还有公路片的随性自由,最后竟然还黑色幽默了一把,但这些结合就在一起,就感觉导演是想到哪写哪,想表达的太多却都流于表面,一次亡命的冒险带出战争里各式各样的人,听到儿子死讯后毅然踏上寻子之旅的母亲,只想回家见证儿子出生的德国逃兵,口是心非的孤独老人,善良勇敢的黑人小哥,还有合作社的知心社长,反战主题表达出来了,偶有不错的几场戏,但整体上却各种俗套,特别是转折有点突兀,几个小孩说翻脸就翻脸,最后的结局有点新意,但以这样的“幽默”结尾,让前面的情感渲染大打折扣。7.2 |
|
不要战争。 |
|
13th BJIFF 第八场 丽泽天街杜比|让我想起美丽人生…导演构造了一个于战乱漩涡中的童真世界 孩子们历经炮火和生离死别的苦难 依然天真烂漫 充满希望 同路前行…愿世界没有战争 真的太痛了 |
|
“战争爆发了!”“我们只是在吵架”“没说你们,说世界”,又是战争背景下的儿童片,讲五个法国孤儿在路上先后遇到的五位大人的接力护送下一路前往中立国瑞士(彩蛋是火车终点到了柏林,黑色幽默了)的故事,有1910年代的纯真,有童言无忌的幽默,也有陌生人相助的感人。越是极端的环境下,越可能激发出人的善良和勇敢。影片整体观感流畅,不过明显是现在写的故事,无国界友谊,女人、敌国男人、老人、黑人的设置还是有一定“正确”和商业化的编排痕迹,不如《西线无战事》那种更有时代意义。 |
|
提前退场了
矫揉造作 设计编排的痕迹太重完全失去了孩子的灵气 特效也很五毛 像十几年前指环王的质感
看孩子看得就是纯真
#BJIFF2023 |
|
有些套路的法国商业片。导演在孩童的天真幽默及战争的冷酷残忍两种风格间把握住了平衡。虽然看起来是温情可爱的基调,但实则挺狠的,尤其是这个夹在字幕中隐隐约约的结尾,让故事在温暖中蒙上一层阴影。对战争的反思也因此不至于隐没在孩童天真的调性中。但还是觉得几个孩子的登场及与周围人物的互动很赶,情感推进也太过理想化。 |
|
可能要问儿童喜不喜欢,不是为有观影量的成人拍的,很是无聊。20年前导演拍的《两小无猜》对我来说也属于经不起“几年后再看”的电影。但入围了2023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竞逐,所以算是国家电影局和央视专家的儿童片喜好。 |
|
北影节主竞赛净是这种烂片,儿童视角下的纳粹故事,一切都很差,儿童视角用得不好,艺指剧本表演放佛在过家家。 |
|
最打动我的是,德国士兵说了几句富有韵律的句子,法国的孩子就理解了诗歌,不是女孩儿都爱诗歌,我们都爱。#2023BIFF丽泽万象 |
|
战争面前其实讲人情最后就会让自己丢掉生命,有的时候想一想,作为普通人,为什么要成为政治家口中的牺牲品?难道人活一世就是为了成为他们的祭品嘛…… |
|
看着真揪心,结局太意外😰 |
|
什么粗制滥造的弱智样板戏。有芬妮的旅程一袋弹子我的德国爸爸珠玉在前,这么多类似的桥段导演抄都不会抄。儿童演员也不灵,推一步走一步。关于女性的言谈更是让人直翻白眼,小小年纪哪来那么大的爹瘾。还在躺遍伤员的救护站大吵,看来战争真是没让这几个小孩懂事成长啊(缺德发言 |
|
3.5。“我的猪会吹口哨。”喜欢汉斯。 |
|
公路片 |
|
无功无过 模式片 有点趣味但不多 |
|
这类型的近年不少见,可以反差再强烈一些。 |
|
一部故作天真的儿童片,讲述一战时的现实,却又满是童话的色彩。一些情节还比较有趣,不过也流露出法国人的无逻辑与小心眼。 |
|
一则战争童话,用尽可能温柔的色调去包裹了最残酷之事。电影不可多想的美好,仿佛一个绮丽的梦,就相信它是真的吧,电影带来的希望和力量,在这里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
|
儿童战地冒险,但战地体验拍得稀巴烂 |
|
北影节好片 |
|
太可爱了。画面好看,配乐完美,不做作不煽情,感人又幽默。对战争的残酷点到为止,结尾还要再逗你笑一下。绝对是23年北影节的意外惊喜。 |
|
这电影里的大人也太惨了。几个孤儿院里的孤儿在战争爆发后试图走到瑞士,因为瑞士是中立国,更是因为其中一个小孩的妈妈在瑞士。战争时期几个小孩要从法国去瑞士谈何容易,电影展示了最容易的一条路,一路上他们被不同的大人保护着。失去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到德国与妻儿团聚的面包师,还有舍命帮助他们的鞋匠,以及救人的医生,孩子们都活下来了,大人们却没啥好结果。奇迹般美好的旅程最后终于破碎,孩子们乘火车没有到瑞士,反而到达了发起战争的中心——柏林。虽然孩子们在途中尽是遇到好人,但战争就是战争,幸运不可能永远眷顾他们,哪怕他们是孩子。 |
|
这群小孩的演技也太生涩了。。。 |
|
8.0_同路前行 La guerre des Lulus (2022)-France |
|
主题是好的,但故事性上太无趣了。一切为了主题服务,包括被牺牲掉的好人们。有些人想做童话,但童话不该是踩在别人尸体上走过来的。战争确实残酷,但让孩子看到死亡,这是残忍不是美好。 |
|
文本太浅,没有做出残酷的深度来,即便有人死,整体也是轻快的。 |
|
一部适合低龄群体观看的影片。画面还算精致,但故事实在无法直视。 |
|
故事对我来说没什么吸引力,也看不进去。 |
|
二战成为“神话”一般的素材库,在战争、被迫害、背井离乡这些真实的素材中提取一二元素,再掺入大量的后人对人性的美好想象,成为了如同这部电影一般的合成品。它像新世纪对于战争的“童话”,里面有一起组队“探险”的同伴,也有和爱情电影一般的男女主懵懂爱恋。死亡被缩小成对平民的无痛轰炸(无血腥画面死亡),和对主角的牺牲(凸显战争下也有美好人性)。这一切都和历史,和冷酷的战争,和实际战争中的人类毫不相关,而是类似同人的二次创作和元素拼贴。做得好一点的乔乔兔还能保持批判和讽刺,借助“童话”的外壳嘲讽战争。但对于这部和同类型泛二战电影,我已经不太能理解它们存在的意义了。 |
|
喜欢Lucas呜呜呜 软萌人类幼崽真是可爱 |
|
2023BJIFF#反战题材下以孤儿出逃为线索、各路人马友爱和平大团结为主题,很有爱的片子。同“路”党先后经历母爱、父爱/“敌军”之爱、黑白人种之间的爱,最后结尾还玩了一个黑色幽默,一脚踢开了常规的happy ending结尾,好玩! |
|
看不下去的情节 |
|
《两小无猜》导演新作,入围23年北影节主竞赛。
战争背景下的儿童公路电影。带有偏童话的故事性质。无甚新意。尤其对放置在彩蛋部分的结尾不甚理解,设置这样的结局的目的是什么呢?弥补影片中其实并未十分显著的战争可怖的氛围吗? |
|
这种片子也就北影节能提名最佳影片吧。。。。 |
|
战时历险记,小孩,大人,战争,种族,纷争不断,也温情感人 |
|
搞笑中又有点心酸。
战争中的五个孩子历经艰险想要去瑞士,中间得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最终却阴差阳错到了柏林。
等待参照儿子回来的母亲,想回到怀孕妻子身边的逃兵,都让人印象深刻。 |
|
战争里哪有乌托邦,战争里又全是乌托邦。 |
|
感觉欧洲人随便拍个电影审美都很好 |
|
无论经历怎样的困境,也许出于人类的良知,在那样的危急时刻,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无辜的孩子。任何时候活下去总是第一要义,无论经历怎样的狼狈,也许拥有未来便总是可以去祈盼新的希望。我们的童年也许是灰色的,幸而有这些可爱的人一路给予我们的帮助,才使得我们这群被上帝遗忘的孩子也能安稳地成长至今。多年以后,当我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我还能记得当初那些金子般的人们,谢谢你们给予我们的片刻温存与永恒的温暖。 |
|
笑着哭,哭着笑之——儿童误入成人战场。教室里讲的战争和边界线突然发生在现实。5个孩子因为炮火和大雨凑到了短暂的养母家里,养母只讲了一个睡前故事又因为欲望别处而离开了;懂得浪漫的德国父亲顺利接盘被法国曾经的班主任的现战友所杀;所幸的是在他们书上倒墨水,头上倒鸡蛋的同龄人,中途还是救了他们;战争途中有剧场,有诗歌,有男孩女孩的爱情,有位说痛苦没有国界的医生。唯一bug是德国士兵闲死了追着一堆小孩打,也可能是被打的孩子的幻觉。孩子们演技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