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单读致敬胡续冬的视频,又去翻出来片尾和学子们合唱的歌听,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啊。好人走得太早,而走后的世界又坏得太快。 |
|
看到中途有胡子老师的录音放出来,就知道结尾会用他唱的国际歌那段了。第一次听的时候特别震撼,相比庞大的合唱和前面柔弱的女声,胡子老师算是真正唱出了这首歌的生命力,他的声音及歌唱形式甚至大过了这首歌的内容(即使他用葡语或任何一种外语来唱也会是这个效果),击穿眼眶令人陡然落泪。希望胡子老师在那边施法愉快! |
|
观影计数#8900 #大陆1100。首先这不是个人物类纪录片;其次对友人/读者/粉丝还是挺有效的,因为就胡老师而言,“被记住”/“被讲述”/“被传颂”和“被朗读”比“被看见”还是重要得多不是吗?再说传主不露面的传记片也不是没有。不过当然有做的更好的空间,比如,结尾当然要选长铗或者未名湖是个海洋啊,选国际歌虽然炸裂但就不合适……这个分数给声音设计的玩法,很贴合当下最尖端的潮流。B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T4y1z7qW 】 |
|
非常好,形式别具一格,离胡续冬最近的人们,用回忆拼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剪影,比常规手法更加令人印象深刻。能感受到每个人都珍藏了他的生命碎片,都感染到了他超乎寻常的生命热情。 |
|
2022年5月11日凌晨於禮崗荷花閣。不常返校居京近一學年,北大的一切似乎與我越來越遠了。 |
|
友人的生活与神态,语词和背影,与诗人的诗句形成一种奇妙的互文,也让本片有了伤痛绵延一年后的呼吸感,以及伤痛也无法掩盖的诗人蓬勃的生命力。要相信文字的力量,是可以站在影像的对面,平等地和影像对话的。 |
|
一支非常失败的纪念短片,自以为是的炫技近乎压倒了对故人的怀恋与致敬。预设观众极其了解胡续冬其人,摄影机游走于他的亲朋好友之间,在无甚意义的空镜和目的性极强的摆拍之间横跳,但花去20分钟也不愿建立起胡子的清晰形象。更糟糕的是,在每个段落衔接处,放任支离破碎的声音设计喧宾夺主,屡屡打断积蓄起的情感。开始还想也许是疫情耽误了工期以致仓皇出片,后来觉得根本是美学认知上走了歧途。 |
|
闪耀的人 |
|
在诗行里、在声音里,从来都不是面目模糊的。 |
|
啊,朋友再见: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T4y1z7qW
→
献给胡续冬
和他给过的 毫无保留的 具体的 无差别的 爱
胡续冬,诗人,
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2021年8月22日,胡续冬因突发疾病,在北京去世终年47岁。
——
对「胡续冬」不熟悉,偶然看了这个纪录短片才去了解他,然后注意到他曾出演过《此间的少年》。这个片名让我以为片中会出现那首《啊朋友再见》,结果并没有,不过末尾倒是有《国际歌》。 |
|
走那么早,干嘛?留着想你的人受罪。胡子是个热情又敏感的人,他的爱无差别的,具体的,毫无保留的撒向每个人,北大猫猫们的相貌他都记得,人的脸他却茫然的分不清,就这么一个不靠谱的人,他的诗歌却影响了我……不崇高,也没那么细腻,粗野的很。最后,这叔年轻时候在台上激昂地唱着《啊,朋友再见》,给我鸡皮疙瘩哄得快跳出毛孔。 |
|
纪录片是要做出一些枝蔓、围绕、多声部的感觉,以给本尊一道亮相的闪光,但把身边人的日常,当作一种余音绕梁的空镜头在拍,是不是语境给得太高了,毕竟观众基本是圈外人不是么?作为读者,我们不能为尊者讳地拥抱胡续冬,他那些诗当然带着过时的性别观念,当然也带着饱满的生命力,当然也就属于豆瓣搞黄色的时代,这些是不可分的,并将在时代转向中格格不入,他为郑州大雨而睡不着觉——而当下的显学会教你,要学会处理政治性抑郁。That's it,精彩的生命无需供奉,在最好的情况下,让我们也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或困顿,争取在文字中,博得与他们对话的位置,作为一种血气对血气的传承。 |
|
招生是他保持沸腾的触角 |
|
还是文化人的死亡给人存在感更深刻 |
|
起来,…… |
|
纪念多于呈现,一种流行的写作思路,不事主体的描绘,而是以点声源勾勒轮廓,真实可感,但也抵消了主体所散发的力量。将图腾还原为人,将情感诉诸生活。我们在情感上更接近了他,但细究起来还是面目模糊。中心的悬置空穴而来的是多义和歧义,换句话说,它还只是一幅点阵星图,尚且需要更多的分辨率。 |
|
bella ciao | 胡续东
痞了吧唧的,混蛋但很有豪气的诗歌。 |
|
剪辑很舒服。诗很平和。但是那一段李斯特和诗…..不好 |
|
8.0/10分 课上看的,纪念诗人胡续东的短片。没读过他的诗,但短片拍得还不错,在剪辑上下了功夫,采访了亲人,朋友,粉丝,但没有让这些人在镜头前流露出悲伤,也就没有造成对逝者的消费。胡续东一直没有出镜,直到在结尾唱了一首《国际歌》,效果做的挺好。与其说是在缅怀一个人,不如说更像在缅怀一个时代。 |
|
很喜欢这个纪录短片,哔站 |
|
缅怀天马行空、风趣幽默、可爱热情的胡子老师。 |
|
《啊,朋友再見》,好像有點淺,但是被感動了。看完後想拿起機器拍紀錄片,想寫詩。也會想我能拍得比她好嗎?好像這麼一想也不會太多苛責。 |
|
最后的歌声让我感动 |
|
有一种亲近感,总感觉被回忆的那个人还在,可能是因为那个人成为身边人的一部分了,没有离开过。 |
|
很喜欢 很感动 |
|
2011年未名湖诗歌节那首《国际歌》,我也在现场 T.T |
|
很纯粹,又很热烈,有真的关切,毫不自保。这种真,的确是太动人了。 |
|
有点无奈,有些东西,有些人,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
|
拍得太好了,日常回忆,穿插文本,复调朗诵,情绪郁结在语言之外的停顿里。最后歌唱在当下听来也让人流泪。
加一星给胡续冬,爱身边每个人需要多大的能量,直至耗尽心力。 |
|
王国维:隔与不隔 |
|
看了一遍,听了一遍,视觉和听觉的偏差,让一切跳脱出表象,矫正着我对“毫无保留的,具体的,无差别的,爱”的认知。国际歌里的一个个字符,蹦跶着溜进了耳朵,分外激昂地高唱着希望的挽歌。 |
|
真好 |
|
再见啊! |
|
就还蛮好看,虽然是视频号随意刷到的。 |
|
一团炙热的火焰熄灭了 |
|
最后国际歌出来以后,所有的诗意都如泉涌一般 |
|
理想的模样。 |
|
送别胡子 |
|
前两天看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感人的,在晦暗的时代也毫无保留也无差别地爱具体的人。导演站的视角就是“朋友再见”而不是“这就是胡子"吧,私密的讲述和时不时闪现的音频的确给人一种斯人已逝但他的氛围长存的感觉。 |
|
拍得真好啊,有两个镜头我特别喜欢,一个是波光粼粼的湖面,另一个是学生们在船上唱歌,真奇怪啊,我从来没听过这首歌,但笃定地觉得这一定是《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
|
十分讨厌众游子泛舟于湖上,共唱国际歌的镜头。 |
|
为什么如此疏离,我无兴趣看故人好友们的居住环境,只有最后两分钟是真的在纪念。胡续冬在哪儿?是空的。 |
|
拍的素材其实挺好的,,只是成片和胡子本人画风不符。 |
|
如果是作为胡续冬朋友圈子里出现的一个怀念小短片儿的话我可能给个赞。作为纪录片既不成熟。也空洞,也俗气,也拙劣。 |
|
起来,饥寒交迫的人们 |
|
短片诠释流畅自然,几首诗歌风格从锐利肆意到含蓄委婉,如同他短暂的一生。胡子如果玩摇滚一定会大火!感染力十足 |
|
看到结尾,无限敬佩这样的生活和生命,起来~ |
|
视频最后才惊觉多年前看过他唱《国际歌》,那时候饱满的情绪似乎依旧停留在我的血脉里。世界需要这样的人,他的离去是太多太深的遗憾。 |
|
不作为纪录片 |
|
切入和呈现似乎都太着重日常细部的刻画,与胡续冬强劲的生命能量相比显得有点轻飘和局限,从创作语境层面当然理解对日常的偏重也是嵌进今年单向街书店文学节的主题之中的,但对于这样一个致敬与纪念的视频原本就是期待更多的。另外不太喜欢的一点是所谓多声部的声音设计,概念层面似乎理解意图,但实际收听的感受并不舒服。相对于拔高了日常语境的镜头设计,也更期待更深入生活肌理与逻辑的镜头捕捉。不过因为在过往生活经历中对创作者有比相对陌生人多一点的实际接触和了解,所以也更容易把自己代入创作者的位置,会觉得如果是我,大概率也做不到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