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啊,朋友再见 (2022)

    最近更新: 2023-04-22 HD国语
    • 主演:胡续冬
    • 导演:刘宽
    • 编剧:刘宽
    • 分类:纪录片
    • 地区:中国大陆 
    • 年份:2022 
    • 更新:04.22
    • TAG:纪录片
    • 别名:Bella Ciao
    • 片长/单集:21分钟
    • 豆瓣评分 8.1 (574票)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中国大陆电影《啊,朋友再见》的免费在线观看,《啊,朋友再见》是对白语言为国语,属于纪录片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1分,有574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疫情中的几年,我们不断失去,不断告别,而 2021年诗人胡续冬的离去,是尤为令人心碎的事件,因为过去他常常是那个率先点燃热情、驱散阴霾的人。   他爱具体的人,爱具体的植物和动物。他的学识并没有局限在书斋之中。对他而言,认识一颗蘑菇和认识一个词语同样重要。他的爱具有很大的能量场,所以即使他因为意外离开了这个世界,...... 完整简介请见下方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在线播放或下载

    • 剧情简介

    • 报错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疫情中的几年,我们不断失去,不断告别,而 2021年诗人胡续冬的离去,是尤为令人心碎的事件,因为过去他常常是那个率先点燃热情、驱散阴霾的人。  他爱具体的人,爱具体的植物和动物。他的学识并没有局限在书斋之中。对他而言,认识一颗蘑菇和认识一个词语同样重要。他的爱具有很大的能量场,所以即使他因为意外离开了这个世界,被他爱过的人,都还被笼罩在这个能量场之下,还在被这个能量场保护,也在其中学习爱。  该片为“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制作的致敬影片。影片致敬胡续冬的重点,并非停留在他作为诗人的文学成就,或者作为北大教授的教学贡献;而是致敬他诚毫无保留的“爱的能力”。  胡子的离开对爱他的人来说,是整个世界动荡的一部分;同时胡子的离开,也在提醒着所有人,面对世界动荡的方法:用具体的方式,爱具体的人和事。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8.9 IMDB 7.5 正片
      好好拍電影
      2020
      纪录片
      香港

      好好拍电影

      好好拍電影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即使已是躺平任嘲的廢物,但看到有人勤力一世,投身於自己所熱愛,還是會被打動,雖然「勤力係沒L用噶」。太多可愛的片段了,笑言飲醉酒會開始念莎士比亞,嘴上說等有錢了就考慮去整容,還要找個教練把曲線都練出來然後穿吊帶,分手後其實暗自慶幸終於有時間拍戲,以及在垃圾桶旁抽菸被各種路人借火的Ann。最後在金獅獎領獎致詞時感謝香港真是看到眼濕濕,然後從包裡掏出紙巾若無其事的脫下口罩擦眼淚。
      • ann对香港的几番表白我看得胸口生疼哭得好惨 可能我自己都无法估量香港文化对我的影响多深多重 太想念那座城市了想念在那里留下的每一个瞬间 这是题外话 纪录片对我来说起到了蛮重要的作用 会发现原来ann一直拍的内容就是她人生各阶段的经历和处境 看到她陪妈妈在街上走的身影一下子回闪桃姐里一模一样的镜头 还有和日与夜里一样的花灯 这就让我更爱她了 更不用说食烟喝醉了念莎士比亚 送妹妹自己用不到的fashion提袋 理由是装不下A4纸 她就和宫二一样 是会迷的人 为拍戏疯魔为拍下香港每个角落疯魔 不知是真实还是说震动 她会因外表这件事从拍戏里找寻自己的价值 虽然她认为记者反复去问女性电影很烦躁 但同作为女性我会觉得这些细小有力的反应与传达都是女性独有的吧anyway long live cinema
      • 因為喜歡她太久了,有時候會忘記自己為什麼會喜歡她。看她的訪談,去她的分享會,看她以前名不見經傳的電影,會知道她作為導演的堅持和實驗性,也會知道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笨拙和戲謔。在這個紀錄片裡真正催淚的是,我們不僅在熟悉的片段裡重新發現了許鞍華,也看到了什麼是「滋養」,什麼是「報答」,什麼是她和這座城市的互相成就。
      • 「你真係好勤力。」「勤力係無燃用的。」
      • 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的许鞍华,时而感性时而疯癫,别人说她关注边缘,她说自己阳光灿烂。因为害怕投资人赔钱,每部电影都当最后一部来拍,烟不离手拍片不停。许鞍华的电影里有香港社会的市井百态,一枝一叶总关情。她把人生献给了电影,而拆解她的电影,又能从中窥见导演的人生轨迹。看纪录片之前爱许鞍华一百分,看完之后爱一万分。LONG LIVE CINEMA!
      • 看到最后觉得被骗了,全片好似许鞍华是个loser,几段低潮期,电影不卖座,感情空白,结果结尾五座金像奖最佳导演片段和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分明又是人生赢家。最喜欢的一段是在内地宣传《明月几时有》的间隙,抱怨记者问题重复,都问什么女性电影的问题,结果话音刚落她又开始食烟😂 前一秒说有个野心运动变辣妹下一个镜头大啖菠萝包😂
      • 再次证实了“跟随,跟随,再跟随”是纪录片创作的黄金技法,更何况subject是许鞍华,那么天真、干净和赤诚的创作者,片子自然是特别好看。时代巨轮,导演北上,我有预想过Ann怎样处理资本和初心的关系,她一直和她创作的电影人物保持观照和并行,就是吴念真说的,“在时代夹缝中做抉择的人”。Ann的选择是:二十周年,“不要让我说祝福的话,我不要”。完了以后,谢谢于冬,你是个好老板🙏
      • 延遲版HKIFF. 全片閃耀的都是許鞍華個人魅力的光芒,所以片子本身的「紀錄」感不強以及和「拍電影」關聯不大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無論是她本人生活工作中的舉手投足,還是身邊人對她的評價,無不指向一個致命的現實——她·真·的·太·可·愛·了!!不是作為導演,而是作為一個人。受訪者的金句產出量都不要太高,特別蕭芳芳說她是在「神與狗之間找到平衡」,笑到飛起。P.S. 片尾剪輯驚現:林澤秋。
      • 有兩段挺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是攝影機近距離捕捉許鞍華在片場專心導戲的工作狀態,這是一個居於幕後的導演難得地坦誠相見,展現新性情的時刻,對比起杜Sir在現場「直腸直肚」的火爆脾氣,許鞍華要溫和克制得多。有趣的是,太專注的Ann更多時候是整親自己,看似是一個向外宣洩情緒(爆粗大罵),一個反作用於己身(磕磕絆絆),但實際上對那些不滿足於現況,努力做到最好的電影創作者來說,著緊套戲受傷最多的永遠是導演自己。 二是拍許鞍華電影之外的生活日常,她與年邁的老母親出門去私家診所複診,到達後才發現診所沒開門,Ann於是便帶母親到樓下茶餐廳喝咖啡。很喜歡攝影機安靜地對著熱氣騰騰的咖啡杯,母女倆不發一言相視而坐,享受什麼也不做的恬靜舒適。隨後,鏡頭目送Ann攙扶著母親徐徐離去,日子細水長流,人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
      • 电影是我的老婆,文学是我的情妇
      • long live cinema
      • 剪辑好流畅,想不到许鞍华原来是这么可爱。中间有些她真性情流露的部分我和邻座的小哥整个笑到失控。有人说导演是上帝,有人说导演是狗。希望她在上帝和狗之间可以找到平衡。
      • #SGIFF2020#没想到许鞍华导演的家庭还有这样的故事,真是如电影一般(而且她也确实拍成了电影)。按照这部纪录片里的梳理,其实包括后来的很多电影都有她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映照。因为是很亲近她的人拍的纪录片,所以有大量的第一手的许鞍华本人的影像素材,又采访到了很多圈内的同僚大佬,所以真的是很细致的对许鞍华电影经历和心路历程的呈现,她真的是生活极“接地气”、性格极可爱的一个人。
      • 許鞍華教人敬佩之處,在深陷商業法則的電影創作找出懶活之道,她電影裡引人共鳴,正是失敗者視點直根人物骨子內,是不停追尋與大環境的抗衡失敗後的失落引起的理解和共情,所謂要成為更好的人的失落感,沒有英雄,只有你我一樣的尋常。我常常懷疑,假約香港敵視藝術,以商業/藝術作二分法的創作環境略為鬆綁(藝術導演曾經標誌著代表失敗,自我中心的代名詞),少了商業包袱,她會否拍出更好的作品,對環境和自身沒有停止過的自省,一次又一次問她是否香港和女性看來是多餘的,與香港的連結是責任和不滿多於愛,正是她「包拗頸」的個性,一方面令人常常感到自相矛盾,對既有電影模式一次又一次突破觀眾底線與期望,擴闊了香港電影的邊界。文念中以局中人的溫柔回看好友半生,也為這位走過大半生電影路的導演,記下母女晚年平淡的日常與和解。
      • 2020.10.23 虽然片名叫好好拍电影,倒是没怎么记录她怎么拍电影的,相反大量从他人和她自己之口、以及生活的琐碎来讲述这个一直在好好拍电影的“在神和狗之间找到了平衡”的导演。阿Ann真是太太太太可爱了!可爱到其他说起她的人也都可爱起来。(看到最后Figaro画了框框突如其来的一阵难过
      • 頗全面,包含了許鞍華的成長趣事、家庭、生活如何影響作品等,訪問內容豐富,而且Ann Hui非常幽默風趣,內容不沉悶。沒有一個很明確的主題,但把許鞍華這個「人」塑造得很完整。
      • #金馬57# 在捷運上和滿意說,現在的以後的、了解的不了解的人想去觸碰許鞍華,這部都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大概是朋友來拍,鏡頭是帶著感情的。觀看過程中好幾次流淚,場內其他人笑的時候我常常笑不出來,她是這樣為電影燃燒的人啊,所以那些為難和曲折都不重要,都是可以用講笑話的語氣說出來。沒想到會有她講她不自信沒愛情這段,喜歡,那些消逝的易散的都不如她自己造的電影世界穩固。 有這樣鍾愛的事業的人是幸福的,擁有她也是我們的幸運。
      • 许鞍华说:“电影是老婆,文学是情妇。”徐克说她:“不做屈就市场的事情,做坚持自己的的事情。”她在神与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原来她这么多电影都有自身的影子。
      • 【亚洲跃动电影节 2021】许鞍华拍电影也是在拍自己的人生,《黄金时代》里的东北是讲自己的故乡鞍山,《客途秋恨》里的背诗是讲自己的军人与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桃姐》的年迈老人则是讲自己母亲的养老问题。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电影是许鞍华的灵魂,她用电影造梦,也用电影还原生活,她的色彩是孤独悲凉的,但她的电影都指向救赎。
      • 很難不想到《去日苦多》,也很難不去和《去日苦多》作比。把自己拿去給別人拍和自己拍自己相比,還是少了很多主觀層面的自省,幸而結尾處有小小呼應,算是二十餘年後的一個回答。前半部分非常寡淡,總歸還是靠傳主個人魅力來加分。
    • 豆瓣 7.8 IMDB 6.3 HD中字
      他們在島嶼寫作:願未央
      2020
      纪录片
      台湾

      他们在岛屿写作:愿未央

      他們在島嶼寫作:願未央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金馬57 滿頭白髮的朱西甯拿著dv拍蘇州河,以及朱天文給老家的人們放ppt,看得我好傷感。依舊是那個感慨,台灣已經不是那個台灣了。
      • 回顾朱家历史,家族脉络,文学履历,带出两岸故事,朱先生和刘慕沙女士的书信往来真好。
      • 太失望了 這如果不是衝著朱家 應該半個小時就受不了關掉了 朱家三姐妹讀父母的情書、講父母的發展 尚有趣味 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母親遺憾及愧疚未能在父親臨終前幾年如青壯年時一般陪伴/關心寫作 後面去尋根 在一大家子親戚面前播自己父母的照片ppt 我的尷尬癌終於忍不住爆發了 主題上 並沒有新意或是觀點 無非還是將家族歷史和台陸歷史一起講 再找人來評述自己的父母 還是台灣外省作家那點心事和執著 哎 可惜 很多值得講多一點深一點的地方只是輕輕帶過一句結果 語焉不詳
      • 3.21太零碎
      • #金馬57# 動人 是朱家故事,是台灣故事,是兩岸故事。信件成為密碼,女兒們可以追溯父母愛情,走入家族故事。大浪潮下,欣慰的是,他們一家人感情很好,一直在一起,無論是生活還是文學。 今天很多朱家的朋友都來啦,讓我意外的是錢永祥老師,竟然還有這樣的淵源,奇妙。難得看到天文激動的樣子,可愛又可敬。
      • 就是多少能看見時代, 文學與人, 還有一些貓, 我天然地喜歡這些東西. 朱西甯就是長得特別好看的人, 逗小孩瘋瘋的老頭樣子美好珍貴, 有人還在乎什麼深遠的意義嗎? 也想看"我記得"
      • 20201111 信義威秀,天文和童子賢影後對談,天文一直講王文興那一集《尋找背海的人》,主持人說讓童子賢講話,天文也說讓她先講完。和侯導、李屏賓、唐諾、天心、天衣、小虹老師同場,唐諾坐H排3號,天心在前一排的14號。結束後侯導和李屏賓在電影廳外廊道等其他人,我覺得那空間和人物都異常玄幻,聽到李屏賓對侯導說「這樣看更多細節⋯⋯」。其實覺得很多音樂下太重、剪接有些地方不自然,可是仍然喜歡也深深感動。也知道選出這些多麼不容易。後來再想也覺得是要這麼重的,尤其結尾的照片、時間軸。電影開場的鏡頭太侯導了,忍不住笑出來,天文出場後震了一下,她是導演拍紀錄片但是自己也演。震撼她講劉慕沙對朱西甯的愧疚,她們三姐妹對「大」的愧疚,最後十年,只有海盟陪著朱西甯,只有海盟知道最後的作品在哪。小舅在外公家講艾略特
      • 可以拍得更好的。
      • 她们说起基耶关于亲子关系的话,也是我最记得的。家和国终归就是一体的,所幸是他们记录下来了。
      • 从朱西宁身上可以提炼出的各种张力——陆-台/本省-外省/中-西,每个点都踩到,每个点都轻轻掠过,这可能也是亲人追忆躲不开的耽溺所致,最后像极了散漫的电视专题片,口吻板正拘谨(忍不住吐槽,痖弦那番外省立场的发言好傲慢)……不过还是有被感伤的氛围触动到
      • 内容比下集更丰富好看。小小书房内并肩的两张书桌仿佛是携手一生共历风雨的象征,女儿们重温当年情书仿佛追溯一条来时的路,这些旧年的温度“是整个族群乃至台湾社会裂痕的缩影”,与8、90年代回内地寻根一起构成一部慨然的当代史——正因永远无法释怀当年的硝烟和当初的别离,才催发了《铁浆》《狼》《破晓时分》《旱魃》这样异于现今或内地作家群的语言质地和取材视角(参考王德威和阿城的评价),读过这些简洁狠准的峻黑深沉文字、金戈铁马般的节奏和前瞻性的意识书写,更能理解朱西甯所言“长篇相对容易,短篇的挤压感产生张力”。 弃学从军加入新军,可与杨照提到“新的精神秩序被瓦解”对应;未竟遗作《华太平家传》,天文称“将「实然」的材料打造他心目中「应然」世界的熠熠梦土”,能有机会读到简体版吗?
      • 是岛屿上我所最关心也最喜欢的文学世家。此前有交集有了解,但纪录片总能给到更多史前史和话外话。因为尚在共享同一片时空,我当然知道天心他们是如何友善,这一集展现着西甯先生,那本以为严肃的眉头深锁的一位,也是如何的充满爱与温柔。他所信仰过的,不再了,但他以文学来开拓的不可思议的流域,让他二十七岁立下的宏愿完全超额实现。
      • 開頭看到熟悉的朱家客廳,我心想,哇,距離第一次來這裡,被天文帶著喂貓的奇遇也十年過去,期間受天心不少鼓勵,文學江湖弱水三千,我也算取一瓢飲⋯⋯看了一個小時後,就一個想法——我是誰我在哪,怎麼還沒完?
      • #hkiff45 是可以來得更好些,但這些如果作為女兒們的一種私人視角的紀錄倒也不算壞。原來當時朱西甯是跟著孫立人來的台灣,然後就經歷大半個世紀的海峽兩岸相隔開。所以這樣拍下來其實也是在拍那個年代人共同流動經歷中的撕裂和痛苦。(但看到三姐妹在宿遷酒店辦聚會放照片幻燈片的時候我有覺得尷尬到,天文在一旁做講解⋯想補全同系列紀錄片了,看看這部到底是有多拉垮平均水平)
      • 朱西甯年少时信里的一个片段:从事一种事业,态度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文学,一切的事业都不怕平凡,唯有文学不能平凡。因为文学不是换取生活的工具,文学不是换两盒便当吃吃,混饱了肚子就算了的。文学乃是延长生命的永恒的灵魂之寄托。就以我这个最可怜的起码作家来说,27岁,在整个宇宙的生命中,该是多么的短促的一刹那。可是,即或现在我就死了,也不足畏了。我已留下了30万字的作品。
      • 朱西甯:「文学乃是延长生命的永恒的灵魂之寄托。」愿未央,“央,尽也”,这也是“我记得”的基础。 败在朱天文跑去做这个导演,太沉溺了。已故之人的纪录,应该走虚,营造起一阵围绕传主的“雾”,由观众去一点点剥开。《愿未央》以书信贯穿,实到干瘪。如果是由每个阶段的小说去填,会好很多,小说才是朱西甯。由此,反而是阿城不着调的几句,“这样的人不记录下来,这个东西是,不公平,起码是不公平”,邀请观众进入。
      • 因为是子女为父母做传,很私人,也很美好。稍显零碎,但完整的呈现出一个写作者的丰富面向,他们的理想、他们的问题意识、他们的坚持和他们的选择。那些给人力量和坚定的实然的生活,因着应然的态度。也有不为外人道的,譬如众人对朱西甯最后十年的忽略,而陪伴者谢海盟还只是个儿童,大概有难言之隐,也让这部分显得突兀。前有《愿未央》,才有后面《我记得》
      • 想到家史,無尽的家史,那又是多少本《華太平家傳》呢?「我們不要停止探索,而一切探索的終端,是來到我們開始的地方。」
      • 昨晚筆誤,不是夜未央,也不是未央生,是----願未央。這片我扣一星,因為不喜歡雷光夏,這人的音樂很裝,裝了幾十年真不容易。不懂為何找她。
      • 非常珍贵且出色的纪录片。打算读朱西宁的《铁浆》与刘慕沙的译作《敦煌》。
    • 豆瓣 8.8 HD中字
      田壮壮:我和电影的关系
      2022
      剧情片
      中国大陆

      田壮壮:我和电影的关系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很感慨,能把一位勤勤恳恳的老人逼的怀疑自己的职业两回,中国电影能不玩完吗?
      • 这块地方如果一直是这个样子,那就一直是天葬台。
      • 从最初进入电影行业的踌躇满志到如今一次次的失望,电影人生杀青于此也是殊为遗憾,这个大环境给电影人提供的通道越来越窄;他们这批人至少还短暂地享受过一阵一定范围内稍有创作自由的氛围,还能和志同道合的同行认真聊剧本、拍戏,还能奢侈地享有等待草长长的慢节奏,日后看来只怕都是梦一场(无论工业环境、业态机制还是人为因素)。谈论电影的深情让人泪目——“感谢电影,让我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关于天葬台的比方真是精准。
      • 1、面对猎场,他说,我的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2、面对盗马贼的删减,他说,我看你这儿挺像天葬台的,把电影当尸体肢解。3、对电影的失望,让他一边打麻将一边拍电影,直到姜文和刘晓庆的认真,让他认真地将自己最隐痛的成长记忆拍出来,蓝风筝后,十年禁拍,然后面对拍摄小城之春的大师阵容,他大哭一场。4、面对吴清源,他成了又一个拜倒在神面前的迷弟,而狼灾记这部艺术片的宣传他一直耿耿于怀。5、二零年鸟鸣嘤嘤杀青,二二年,七十岁的他说,我能接受任何审查结果,但确实无法接受电影送上去两年没有任何结果的结果。关于电影,我大概杀青了吧!6、喜欢壮壮导演的声音,就像一个历经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拍着你的肩膀说:没事儿,其实我也过得磕磕绊绊,可就这样哭着闹着,也过来了。然后,你看着他沉静的皱纹,松了一口气!
      • 在我有限的采访经历里,问过很多创作者这个问题:“您觉得您和电影是什么关系?”or“电影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听到过很多答案,大都大同小异。“电影就是我的生命”“我愿为了电影付出一切”……诸如此类。我相信大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真心的,我也知道大家往往隐去了半句话没有说,有时候是不敢说,有时候是不能说。如果连田壮壮的地位都免不了要遭遇这些,那我在想,这份“爱”未免也太过沉重了些。仔细想想,真的还值得吗?还有必要继续吗?那些信誓旦旦的告白,最后又感动了谁呢?
      • 田导别杀青 我们一起看着他们还能怎么闹!
      • 电影本该是带有希望的,但在这片土地上拍电影却变无望了。
      • 说到“打倒田方”说不出口的时候,很感动,因为这一刻最真实——一个孩子对父亲最真实的感受。
      • 对电影的热爱,对电影环境的失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还能思考和继续创作真的是让人尊敬。采访的形式也很有趣,就像是偷听别人自言自语一个多小时。
      • 第五代三大件 农民式的狡黠 夫子式的虚伪 性情者的实在 各归其位 各安天命 可以把本片和少年凯歌比比 但这些话要是从后者嘴里说出来的 大概会挺瘆人
      • 四十年过去了,电影创作的大环境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差。年轻时看不懂《盗马贼》,这两年再看,会觉得悲凉。
      • 田壮壮导演的电影《蓝风筝》深深的影响了我。
      • 八十分钟显然是不能涵盖田壮壮的导演人生的,但通过关键场景的闪回,还是能流露出一个中国电影人的复杂心境,在十年后重执导筒能有那么多同行支持是有多么感动,把电影送审要求删减或是结果未知就有多么失望,如果年轻气盛还能说审查部门是天葬台只会肢解艺术,那正值70只能感叹自己已经到达电影终点,当监制也好,客串出演也罢,始终还是脱离不了这行当,只是伤的心恐怕愈合不了了。
      • 田壮壮说他不是一个好导演,但这不是你的错,在这个圈子这个规则下要活的有骨气,你就没法做到好。当电影人都对电影感到失望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做成电影强国触动观众呢。
      • 认真听完了这80分钟的讲述,过程中一再被细节感染,觉得壮壮老师是一个“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是一个没有被生活打倒的硬汉。过程中他几次谈到对电影失望,想起贾樟柯在《天注定》被禁之后也萌生退意,其实这不是对电影失望,是对这个糟糕的文化环境失望。听他回忆那些拍片的过往,那些动人的情谊,就觉得电影不会辜负每一个较真的人,在电影里生活的人不会白过这一生。希望《鸟鸣嘤嘤》早日和观众见面。
      • 该说什么呢,有一些艺术的讨论,比如他对作品文学性、或者说“超越现实”的强调,包括把历史经验变成作品,和阿城的创作观可呼应,但,最有分量的,还是那几句被转发的截图,它们就像坐在你身边的剪刀,哪怕沉默,也吐露着寒光。这么说吧,在任何一个国家,田壮壮都是一个真正的patriot,就像《蓝风筝》里的台词,如果不爱为什么还要说出来?只是,这种说出也变成稍纵即逝的特权,哪怕在他们自己身上,田壮壮反复说不知道,不清楚,这种为老的humble,对李安是电影之神,对田则意味着更多,让他开口、也让他沉默的,最终让我们转发,也只能转发的东西。朋友们,让我们学会哀悼,将沉默变为种子。
      • 在此片中我看到了田导细腻的洞察力跟柔软的心灵,还有对电影纯真的爱,当然也有思绪跟无奈,如果有一天,我希望我们都有机会可以接力,去努力奋斗,为了更好的电影环境。
      • 电影是超现实的,现实是现实的。
      • 像是坐在长辈身旁,安静的听他把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有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努力的奋斗的欢乐时光,也有工作上受到委屈无法理解的难过时刻。但总归过去的事再怎么想都已经过去了,释不释怀又能怎么样呢?
      • 时代决定影像。★★★★
    • 豆瓣 7.4 HD
      Les années Super-8
      2022
      纪录片
      法国

      超8岁月

      Les années Super-8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一段段家人生活和旅行的无声胶片配上女作家画外音的讲述,构成了一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国中产阶级家庭私影像回忆录,影像纪录了个人家庭的悲欢离合,又见证了时代大环境的变迁,同时作者又通过自己的女性视角不时地透露出对写作的渴望和对婚后成为家庭主妇以及夫妻之间(男女)分工的不满,也暗示着作家之后的“女权”写作方向吧。“一本书不会像你希望或者相信的那样改变你的生活”,诚然,一部影像也是。
      • 用舒适的语调讲述家庭的记忆 是对过往的整理 也是一次创作的回顾
      • 2022导演双周入围。Annie Ernaux(《正发生》原著)的超八家庭录影与自述,与儿子联合导演。开始自全家1972年冬季搬到安纳西(买了摄影机),主要是家族和旅行,包括阿连德时期的智利,摩洛哥,阿尔巴尼亚,英国,科西嘉岛,西班牙,葡萄牙,终结在1981年秋天的莫斯科(之后离婚,两个儿子跟母亲,摄影机归父亲……)。自述则是安妮自己成为职业作家的历程。思考、自省,对女性议题和政治议题(尤其冷战历史)的涉及,以及多年后对家庭历史-亲密关系的重探。结尾煽情太动人了……
      • 不夠。一個好的作家和一個好的filmmaker間顯然有堵牆(有時、對於有些如馬克和杜拉斯的人來說牆上有扇開著的門)。某種程度上作为那段歲月影像的赞歌(挽歌?),影像在這卻純粹是文字和“共同”记忆的载体,偶有靈光和嘗試但整體而言对其本身的敏感和基於影像的發揮極度缺乏。私影像在展現出來時,珍貴的是那些universal的和雋永的事物(Annie反復強調在家庭生活以外的世界狀態和共同記憶),可惜歲月的沈浸氛圍沒有建立起來,也沒有像馬克那樣在影像上創造足夠的“關聯”。最動人的其實是影像中逐漸消失的人和背後逐漸斷裂的家庭關係,只有在這,影像顯現出某種無須言語的力量。
      • 书写影像与文字不可能是同一只笔,家庭影像的胶囊感在政治表态中撕扯,但这样的张力并不足以构成一部好电影。
      • 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 埃尔诺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家庭私人影像 个人记忆和时代印迹轮番诉说 不得不说 当下西方最先锋 或者说拿奖偏多的转向了私影像 去年威尼斯金狮奖《正发生》就是根据安妮 埃尔诺的小说改编 完全私人化的讲述残酷时代下女孩堕胎的故事 中国的私影像作品还很少 记得之前看黄树立的《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第一次被私影像震撼 以及《她房间里的云》那种一个女性对自身最真切的生活体验和观察呈现在大荧幕上 私处在波光里流淌令人感动 有人说这种影像太个人 太局限 但事实上电影发展至今 电影语言的发展可能还真得靠那一个个个体私人的观察 找寻自己的语言 这是诺奖对获奖作家看重的一方面 也是一个导演穷其一生要去寻找的 自己的视听语言 自己的创造
      • 画面是碎片,影像是存在的,质感是8mm的。已经不被影像所存在而吸引,就如同听老妪在那里喃喃自语一般听她说过去的故事,听她说过去人文的关怀,说她婚姻的不和,说她在货币通胀的时代随波逐流,说她的孩子们,说她的母亲,说她对历史唯物的见解。没什么不好的,看这种自传体的东西就像在听故事,能让人感悟就已经是了。画外音的影像而已,动容的。
      • 私影像里的家庭史,给时光以生命,给影像以感情。一个女人深情回望她的前半生:亲情淡漠,爱情消失,似乎她自己也不过是被时代的巨浪裹挟着前进罢了。但那些尘封已久的旧日影像又告诉她:我们爱过,没有忘记。
      • 影像基本出自前夫之手,但并不妨碍埃尔诺通过画外音对画面行使最终解释权。从头到尾的长句子昭示着文学写作属性,可以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埃尔诺的左翼立场(不仅是自己在国内的阶级,还包括法国在全世界的位置)、如何将个人生活(主要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假期旅行)和时代政治紧密贴合,以及如何在与自己立场完全相反的资产阶级生活中不自在地挣扎。所有一切都被超8忠实而不自洽地记录下来,直到物是人非,全都变为回忆。声音配得细致入微、真假难辨。
      • +
      • NYFF 私人影像没有必要承但任何失职的指责,只要看到想看的东西就好了。
      • 75戛纳导演双周,超8个人影像回忆。粗糙的超8相机记录了十年内的婚姻,孩子的成长,每年夏季的旅行。去往南美和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留下的影响,40年后回看已经沧海桑田。口述旁白并剪辑,特殊的回忆录。最后与丈夫离婚时,丈夫拿走摄像机,妻子获得孩子和已经拍摄的胶卷。
      • essay film真是作家的福地。家庭影像,私人记忆,与七八十年代历史交织在一起。reminiscence的意味十分强烈,以至于我们一直在等待作者说出那个结局。(以及黄金时代的欧洲人真好,买房度假)
      • 7.8 相关背景不了解,中间看睡着了。 那时候的人们才刚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吗?短短五十年,天气已经如此异常极端了。甚至,生态对人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不够新鲜、激进的话题了。 镜中内容:脸——轮廓——景。人与人,从好奇、熟悉,到疏远、死亡;人与阶级,从工人跃升资阶,屋内墙纸、古铜肌肤;人与世界,从左翼共产党、智利苏联毛,到流逝的历史、消失的国界。 家庭影像与历史变迁。个人如何表达世界?世界是个人的表达目的吗?会不会个人撬不起宏大?既必有偏颇,只能相信世界躲在每个个体的历史中。 「一本書不會像你希望或相信的那樣改變你的生活。」「在這些無聲的圖像中,身體在為自己說話。」而真正的生活,永遠在影像和文字之外。
      • 逃离资产阶级,第三世界环游记;家庭旅行 个人与时代的记忆、不复存在的过去留在了8mm胶片上
      • 72/100
      • Le Louxor. 电影的旁白是安妮·安尔诺朗读的。70年代,她仍在婚姻里,有两个孩子,教课。抽空写了三本书。第三本书出版以后,她与丈夫离婚了。丈夫离开时留下了他之前拍的所有录像带,安妮用这些录像带剪出了这部电影。
      • Publicis Cinémas香街电影节,开场前主持人说2h前收到消息Annie Ernaux确诊不能来了,我知道你们很失望,但是你们也不会现在就离开吧..呜呜我就是想来看作家的!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一边看一边感慨AE年轻的时候真的好美,小孩子好可爱,他们真的去了好多国家啊。最后的原话当然不记得了,大概就是前行的路上时不时回头看看过去悠悠岁月的光芒(我瞎编的)。看电影前翻了几页Les Années,感觉没太多关系,而且制片人也说是AE先写好了texte。当然最珍贵的还是女性视角和社会自传。哦说是12月院线上映。
      • 私人影像回忆录。政治记录出乎意料地占据了不少的篇幅。家庭影像也非常真挚。让我对这位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了初步的认知。
      • 3.7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