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一次在電影作品中看到不接受同志身份的黑人母親,看到她最後離去的背景還是蠻難過的,可這才是現實啊,我們都可能是那訓練中途就堅持不下去而退出的新兵。。。 |
|
又一部A24人工智能出品 |
|
其实拍的挺好,尤其佩服导演的勇气和坦诚,就是前半段过于阳刚,引起不适。虽然是在不问不说的年代,但主角依旧要饱受歧视和侮辱。片尾处导演个人及母亲相片一出,还是有点难过。当经历了所有的痛苦历练排挤打压,甚至冒着枪林弹雨活了下来,到最后拍了一部电影献给最爱的对方,而仅仅是为了得到她的认可,这样一份爱真的太沉重了。为什么要将最爱你的人推至门外,为什么?检阅日不仅仅是部队检阅训练成果的日子,更是孩子接受母亲检阅的日子,但很显然,他并没有通过母亲的“考核”。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可以检阅母亲的思维转变的话,那这个母亲显然也是“不过关”的。只是,到了那个时候,彼此对对方的检阅结果,真的还重要吗?如果亲情成为一种窒息的负担,那就试着松手吧,尽管那很难。 |
|
长官和妈妈可以考虑去女德训练营 |
|
这是什么家长啊,片尾还要向她致敬? |
|
关于那个压抑年代“不敢说 不能说 不要说” 的军队同性禁忌,A24选片真的毒辣啊,经典小切口、边缘角色、社会议题。 |
|
#NYFF60 关于男同性恋的演绎方式,眼睛很重要。 |
|
简单版的士兵突击,就是最常规的讲述社会边缘青年如何透过军营成长,但同时遭遇身份危机的故事。看起来导演受月光男孩的影响很大,不过坚持艺术风格的形式在好莱坞主导的美国市场还是值得嘉奖的。军营的部分拍得还不错,母子关系的部分比较扣分,从编排对白到造型以及表演都有点尤为刻意了。 |
|
#TIFF2022# What a spectacle of hypocrisy. 这真的是一场“完美”的America-centric, anti-abolitionist, homonationalist clown show. 明白这是导演自身经历的revisit,以及故事本身的personal weight,然而缺少自反性的后果就是最终仍在singing praises to the imperialist regime. 可惜了Jeremy Pope颇有突破性的演出。 |
|
8.0/10 #NYFF (补标) 纽约电影节真是敢选这样一部电影作为闭幕片。即便我不认可其中将少数性群体身份的自我救赎放置在军旅生活所呈现的男性气质/英雄主义和以“反恐”为目标的国家精神之中的这种行为,但依然承认这部影片的难得之处:作为基于导演自身创伤和私人经历改编的处女作,导演并未一味地沉溺在自我表达中,也未使用过度的情感宣泄,而是呈现了难得的克制,来完成了一部各方面水平都不错的剧情片,在这种意义上已实属难得。残酷的现实和出格的想象相互交织,并未喧宾夺主地取代叙事本身的节奏,虽然在此层面上也体现了其手法的传统,和对于更广阔观众群体的预期,缺乏更大胆的表达。但母亲部分的支线也并未被更改为令人宽慰的完美结局,而是保留着不可弥合的状态,足以体现导演的坦诚。 |
|
还是没有得到妈妈的爱~ |
|
儿子竭尽全力想得到妈妈的认可,而妈妈甚至拒绝承认他的身份,其实挺可怜的 |
|
男同性恋在军营中如处理性欲,确实是个问题,也很少文艺工作者直接不遮掩地讨论。 |
|
老套 |
|
中规中矩. |
|
i want a new 🚲 cant u just fvcking get me a new 🚲?!!!!!!!!! |
|
A24出品!同为弱势群体议题,黑人母亲对于儿子性向的激烈态度恰恰反映了更为真实的现状而非戏剧化的艺术加工。「大团圆」结局注定只是「电影剧本」而非那个时代的常规操作,作为黑人母亲对于孩子同志身份的不理解与不认同才是更符合人物性格的真实记录。个性压抑与军中霸凌是常态,「不问不说」年代里这就是个基本操作亦无任何奇怪之处。电影中铺报纸的一幕印象深刻,究竟源自何等的嫌弃才会触发母亲此种举动。不禁感叹人类的思想进步如此伟大才让那该死的荒谬一去不复返!! |
|
nyff媒体场。导演自传性质,黑人军旅同志题材,中规中矩,不难看。zzzq从来不应该单独开来成为减分项。导演从homeless,到参军,到导演作品获选纽约电影节闭幕片,戏里戏外都很励志。NYFF选了个名不见经传导演作品,压力不小,勇气可敬(据说closing night开始免费送票了) |
|
军队里除了发骚就是互扯头花吗?无语。 |
|
导演试图呼吁重塑一种正确的masculinity,却似乎陷入了toxic masculinity(而不只是军旅生活)那套“杀不死我的都让我更强大”式精神控制逻辑且不自知,剧作更是严重顺拐,这似乎不是单单一套“自传性”的说辞就可以抹过去的。
男主角演得很好。 |
|
故事本身是表达方式都很私人,但是选择了非常冒险的一种艺术美学追求,反而提高了不少的观赏性呢。男主演的真不错,比奥斯卡提的那五个都值得。 |
|
本來以為那個不可說不能說的年代是60-70年代,結果竟然是伊拉克戰爭後期2000年後,原來是自傳所以重點一直都是女子關係自己需要母親的認同,想去用一個最陽剛的身份海軍陸戰隊隊員去改變打動母親,但最後都是失敗 |
|
在檢閱日這一天,母親沒有通過檢閱,經歷再多痛苦,遭遇再多欺辱,兒子卻依然的不到母親的認可,僅僅因為他是同志,有些母愛只是謊言。一個同志,進入一個恐同最嚴重的環境,遭受的霸凌如同一部恐怖片,暴力、孤立甚至生命威脅,看的過程中我有著另一層恐懼,害怕結局會向社會達爾文主義坍塌,成為強者贏得尊重的倖存者偏差,那邊太可笑了,最終我的害怕落空了,他成功了,卻依然只能不問不說,他只有一部分幸存了下來,完整的他依舊被憎恨著。電影在母親的傷害中落幕,然而電影結束,導演和母親的照片相繼出現,伴隨著導演獻給母親的寄語,兒子卑微的愛與母親真實的傷害對比如此慘烈。 |
|
那个军官原来是 Looking 里面的理发师,那铁定是gay了 |
|
【3.0】以个人经历为蓝图投射残酷的现实,以平静克制的口吻控诉世事的践踏,窒息绝望的冷水扑不灭生的烈火,流浪失落的过往书写了不凡的传说,与世为敌也要做最勇猛的战士,不加修饰便是最赤裸的表达,通过检阅也没有赢得认可,当沉重的爱意过境,灼痛的伤痕依稀可见…… |
|
感觉这部电影的重心并不在反映美国部队“不问不说”的政策上,而在于刻画一个同志如何从无名小卒成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员,如何从四处漂泊到寻得归宿。亲情是一条无法割舍的纽带,承载着爱与安慰,但也承载着痛苦与折磨,最后母子的对话其实是彼此间的一种妥协。看到这是导演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拍的还是很惊讶,加一星吧。 |
|
非常典型的A24视听风格,作为一部处女作完成度很高。而影片本身既涉及黑人男同的身份认同,又相当肯定军旅生活的价值,在如今的政治环境下可谓是相当异类了 |
|
抛开导演自传,这电影基本就是拼凑和陈词滥调,有关陆战队新兵训练那些事花活我都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套进一个被亲妈嫌弃的gay身上也完全没什么新鲜的,且这片子拍得基本在直铺,没有任何重点,连流水账都谈不上,就浪费心情。 |
|
军队生活真的是我的噩梦。教官和士兵是咋搞上的?我错过了什么 我只看到了最初那一个眼神的交流?教官也是拔吊无情 喂了他一口奶就让他永远想念那个味道。军队感觉必出基啊 都是些身材健壮的男士 天天坦诚相待 除非是铁一般的直男了。谁能想到还有比陌生人还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母亲啊。巡逻发现自己战友都是打飞机这才是男人的本性啊 我怎么也想不通怎么会有人不会打飞机的.有一个很帅的士兵甲 教官说不喜欢他的声音 然后很骚的扣他的枪是什么意思 |
|
NYFF 闭幕 导演说这是我自己的故事 观影结束有人问你和妈妈在电影结束后的故事是什么啊 导演说 没有什么故事 她没几年后就过世了… 这场演员是穿的颜色最活泼且最有个性和stylish的! |
|
之前一直看Elegance bratton 的ballroom纪录片获得很多Inspo而知道他,没想到LFF居然有他的fiction。但属实可能因为是处女作,这部感觉都不是特别可圈可点,尤其是台词,可以再细腻再真实一点。看觉看着有点假/ BFI LFF @Southbank center 10/16/22 |
|
妈妈没有认同反而marine接受了他,看着还行,但是没有触动我的点。 |
|
被淹没于大颁奖季和A24“乱打牌”之中的一部片子,质感很“素”,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拒绝对这个式样的故事做任何粉饰或是“禁忌”“温暖”等任何一个可能俗套(但会好看的)包装,而是利用它对窒息的军中文化与个人经历做检视;尽管不曾提供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收尾或是明显的观点,却足够展现角色(本人)所经历的成长和挣扎。Jeremy Pope和Gabrielle Union的对戏丰富了本身很单调的进程,从《好莱坞》《姿态》到这里,Jeremy在未来此早能等到一次属于自己的聚焦。 |
|
+.5 |
|
以为会淋,没想到还挺紧凑的~ |
|
在制造怪物的地方成为恋人,在剔除人性的地方寻找爱。而我个人的偏好是将这个故事呈现为更私人化的回忆录,而非面向大众的展演。 |
|
黑人,贫穷,单亲,基佬,论出身,他真的是烂透了,换成谁都会想“砍掉重练”算了。但他毅然决然去参加海军陆战队,被发现被歧视也咬牙坚持下去了。怎么能不服他呢?!电影很好,没有特意渲染什么也没有故意去感动谁,平铺直叙就是最好的故事。 |
|
没想到包场了。好像是头次看到电影里出现嫌脏让人垫纸坐这种生活细节。平铺直叙较保守没惊喜但倒也不差,另外选角颜值都很不错。/ 看了下幕后,原来直到母亲去世也没有母子和解,惆怅的现实。 |
|
特别简单的电影,把月光男孩拍成了士兵突击,把士兵突击拍成了月光男孩。种族、宗教信仰、性取向、阶层、地域,偏见就是用来打破的,赞。 |
|
面向不被接纳的少数群体的美利坚主旋律征兵宣传片,然而就这么一部片子还是成功“提醒”了我一遍几乎所有我不喜欢军队的原因,但由于是基于导演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多给几分尊重,果然做父母不用“检阅”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之一,电影前面部分真的看得人血压飙升,就算最后洗白美化了也改变不了那些事本身就是一种另类的歧视的事实。 |
|
收尾漂亮,没有得到母亲的认同但得到了thanks for your service与晚霞。参军可以是边缘群体逆袭的方式,这和取向、肤色、男子气概通通无关,只要你有义无反顾的信念,为自己或是他人。所以任何制服控的XP、对军中关系的YY都是荒诞且不严肃的。 |
|
中间军官和班长的态度转变拍得太“顺直男”,就没有什么推动,就是“变”,类似于顺直男那种前天两人还在打架,第二天就好哥们一起约女孩儿了。母子之间的情感纽带虽然是全片主线,但似乎太少了。自传果然非常私人。 |
|
被妈妈嫌弃,拒之门外的黑人男孩,加入海军陆战队,尽管遭到了战友们的排斥甚至是霸凌,还是走到了结业。母亲看到了希望,竟然赶来参加男孩的结业式。然而,在得知儿子的取向不会因参加了海军陆战队而改变,母亲仍旧选择了放弃和决裂。 |
|
非常痛苦的創作表達。他們試圖破壞的、毒害的,那層不問不說的同性身份是指望,是閃光,用以捱過日常。 |
|
演得很好,意淫和真实也呈现得不错 |
|
在当下政治正确大于一切的环境下,拒绝套路、煽情、以及任何一种明确的观点,正是此片的可贵之处。 |
|
1770。学会改变,用实力证明自己,同志当自强。同志努力成为了军人,也无法得到恐同母亲的认同。 |
|
是根据导演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吗? |
|
黑gay参军记。没啥意思。 |
|
至少他们能拍出来。这个母亲令人窒息,做为黑人,经历过被歧视的苦,16岁生育,同样也让儿子16岁开始独立。善良没有被传承,苦难却一个都不缺席。如何优秀都得不到她的爱,片尾还要献给她,算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