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南美小羊驼萌萌队加颗星吧。人可以到老都不需要走出“舒适区”的。为什么一定要去外面的世界?如果对一个人而言,群山,老伴加一群可爱的羊驼就已经是他的全世界。
补:刚刚写完Nikon和他父亲在佩特拉的荒山沙漠里过着离群索居的游牧生活的故事,其实故事的内核很简单,你眼里的极端生存条件--荒山,沙漠,盐碱地,不过是一些人祖祖辈辈扎根的地方。离开一方水土,便不再是那方人了。你眼中的处境艰难,却是他者的“舒适区”。No judgement. 更不要随意上帝视角滥用同情,爷爷死在最爱的土地上,有最爱的老伴相陪,他这一生挺简单,挺快乐的。 |
|
#Cannes22 NO.14 7/10
A film that return to one of the most traditional feature of westerns - emotional attachment with the land. Reminds me of The Lost City of Z (James Gray, 2016). |
|
#2022 Sundance# 世界剧情片单元大奖。慕名而来,也……太差了……除了羊驼调度很用心,或许有些风光拍得还不错,其他的简直是陈词滥调,说远的,《黄土地》早四十年都拍过了好哇,说近的,万玛才旦等藏地导演随便拍拍也比这个好啊(实话说,这要是个中国导演拍的,都进不了FIRST……)杀只羊驼办个葬礼就人类学了?就不说故事里面各种bug了……要是最后真变成一个玻利维亚《楢山节考》也行,但是这矛盾解决得也就太顺拐了吧。拿奖,无非也就是占了原住民和气候变化两大主题吧…… |
|
【HKIFF46】时间太紧差点要把这部放弃,没想到非常惊喜。画面漂亮得真是没话说,摄影极佳。爷爷愿意死在这片土地上,是固执吗?去城市里生活真的是最好的选择吗?未必 |
|
玻利维亚以“天空之镜”盐沼闻名,这也意味着在旱季这里是残酷的盐碱大地。玻利维亚也是美洲原住民最大的聚集地。清澈的天空,苍茫的高原,踱步的羊驼,艰苦的生存条件,坚守的原住民,让我想起西藏。虽然地处地球两端,原住民对土地的执念是共通的。片中穿插着的粗重呼吸声,混着艰苦和倔犟。这呼吸是爷爷的,也是全体原住民的,也是这片大地的。这部电影讲的内容就这么简单,但我在最后竟能理解了爷爷坚决不去医院要死在这片土地上的固执,也就够了。 |
|
玻利维亚版《隐X尘X》。原来这个国家不止有锂矿还有羊驼,不只有天空之境还有荒芜贫瘠。高原风情搭配镜像游移简洁而壮美,令人动容的克制与含蓄造就不凡的情感沉积。看得出导演对这片土地的深爱,无论豪迈放纵还是细节勾画均精准到位,相映生辉。爷爷的固执与坚守深沉而饱满,而结尾处奶奶与羊驼的远景亦更加令人动容。圣丹斯电影节果然宝藏不少,评审团大奖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情片,实至名归。 |
|
我们默默走出影院,仿佛参加了一场葬礼。 |
|
摄影不错,声效很赞,以老人沉重的呼吸贯穿始终,题材略老套,也并不欣赏这种硬汉老头,但当地的织物太太太好看了,从质地到配色都美得不行好想买(救命不是双11),以及羊驼超可爱! |
|
影片触发了很多主题,包含了好几个角度,看完有一丝淡淡的忧伤。what have we done? !😭(p.s.羊驼们太可爱) |
|
总体而言中规中矩,视听风格也不突出,男主趴在女主怀内、男主和安第斯秃鹫对视的场面让我印象深刻。故事表现当地人对土地、死亡的理解,对特别的宗教、习俗背景进行了简单交待。影片没有悬念,男主角的命运在开篇就已注定,两个因素激励我的兴致:看一场玻利维亚电影,在影院听到克丘亚语。 |
|
12th北影节No.16。三星半。因为对遥远的大陆好奇买票来看,唯一一场还有映后活动,厅也没坐满。老父亲暴躁执拗地拒绝进城拒绝看病,除了对“土地”的依恋,更多是内心的焦虑,对丧失生存能力要向儿子“乞讨”的恐惧、失去了自我独立尊严的恐惧,对“我因何而成为我”的价值迷茫。留在这里,至少他还能每日放羊驼,纺线,种土豆,捡一块好看的石头送给老伴,依躺在她的腿上憨笑,和秃鹫对视,想象自己死后会在湖边穿越灵魂之线。认同映后导演说最终是老奶奶自己做了决定,因为进城她会一无所有。并不简单是现代文明城市化进程中“人地矛盾”,也呈现了“人与环境”的根本存在性问题,像纪录片更像寓言。最终老人将自己献祭给了天地,于是大雨降临。梳小花辫的羊驼太可爱了!! |
|
整部影片就像高原上的風,自然地流動,裹挾著沙石迷了你的眼睛,讓人不自覺落淚。
影片用荒原和藍天相接的極簡主義構圖呈現人類生存的背景——自由、遼闊。與人類共存的還有羊駝和禿鷲,它們和人相伴,在高原過著自然、與世隔絕的生活。
然而正因為和自然共存,命運也被系在了一起。氣候巨變,高原幹旱,土地裂出巨大的口子,維爾吉尼奧一家取水困難,他自己喉嚨幹渴,咳嗽不止。駱駝耐不住終日高溫,也開始不適。
人和駱駝一樣,受到大自然的饋贈,也同樣面對著大自然的考驗。而這種講述方式,擺脫了民族誌浪漫化的俗套,更像是一首起伏有致的挽歌。讓人感知這里的傳統生活,帶給了人類切身的痛苦,在最後的家園和文化中生活,是如此艱難。 |
|
简单故事,极少人物,极简对话,除了一首歌外别无配乐。不过这正好契合安第斯高原荒僻小村的环境,电影表现得很有张力。放牧羊驼为生的老夫妻,荒原中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因孙子到来而有些微变化。已近一年未下雨,干旱逼走许多村民。留下坚守传统,还是跟孙子去镇上生活?这成为矛盾焦点。三个人物表演都不错。 |
|
7.0/10 分。2025.03.11,初看,FRA法版蓝光。时长01:27:55。。。难以评价的片子。。。无处可去却又不愿离开。吾心安处是故乡。。。羊驼头上扎了红毛线带子后好可爱。。。 |
|
乌拉圭的景和民族音乐蛮好的,故事简单,片子短,比较平淡,映后导演表达的也是对当地干旱的关注和对当地人死亡的接受。btw朝阳万达影城的椅子很舒服 |
|
水是生命之源。 |
|
导演还是会图方便的用一个或一组镜头,将人物的心境转变一下子就扭过来。除此之外的,演员的选择尤其好,特别电影是非常直观的用镜头,将人物与土地的关系,以相呼应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而演员的状态是可以完全融入其中,以至于当爷爷这个角色呈现出那种完全固执的状态时,回想起那片土地,这种固执是可以被接受的。片尾迟来的雨,也像是一种讽刺,或者是必然的无奈。导演通过镜头的表达有些过于直接,导致电影的节奏并不统一。 |
|
他的倔强源于和那片土地根深蒂固的链接,你可以说他是自作自受,但这何尝不是一种不妥协的英勇就义?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其实这些要表达的东西并不新鲜,但因为发生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还是会让人有新的感触。 |
|
7.5分,贫瘠之地却把摄影用到了极致,特别是开头奶奶梳理头发,爷爷在镜子里出现,看傻我了,爷爷画面偏小,禁锢在框中框中,也暗示了爷爷的命运。最后将秃鹰的死亡与爷爷做了对照,也展现了爷爷如秃鹰一般孤傲的性格。
爷爷宁死也不愿去城市,在我们看来是执拗的,是不通人情的,但他一生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他是快乐的,而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 |
|
坚守土地的老头子们要守的可不是什么文化传统祖先遗产,而是父权制赋予他们的权力优势,因为他们已经被旧传统惯得又自私又虚荣,没意愿也没本事在任何其他生活方式中给自己挣得一分尊严。老头越早死,老太太越早解脱,可以和儿孙团圆过几天好日子,这是在全世界各个地区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都早已被证实了的真相,老太太其实应该早就烦死这个暴戾的老头子了,哪来那些温情,玻利维亚小导演的这个矫情犯得有点儿过时了……也就为羊驼多给一颗星吧。 |
|
作为电影拍摄得平常,给的信息太少。正如所有这类型片,年轻人说离开,一切就会变得简单,老人情愿守在这儿死。土地上步履不停地求索让他活着,前往别处对他太难想象了。很大的价值和感染力来自从未见过的玻利维亚高地,天空如镜,没有雨露润泽,山上连冰也不剩下了,秃鹫和爷爷一样在等待死亡 |
|
没看到什么新东西。羊驼表现最佳。(ICA Cinema 1) |
|
电影节系的片子,可看性跟艺术性都比较一般,主题表达上也没看到多么新的东西。 |
|
【玻利维亚】没有足够多的戏剧来支撑这个故事变得更加“好看”或者不同,但沉重的咳嗽、对水源的渴求、崇敬的仪式与这片无尽的干涸足够组成一幅生动的图景。对家园、对未来、对地球、对环境,片中角色的经历最终组成一个宣言,敲打着观众的心,并“不允许”大家在完成之后就彻底遗忘这里。 |
|
3.5分。故事很简单,平静有力,一场关于家园、土地以及老人凋零的挽歌,有人选择了离开,有人选择了坚守。影像很有魅力,带着粉红色条条的羊驼也好可爱。 |
|
#9thSRIFF No.9 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去年所看的两部大陆影片——《隐入尘烟》和《尘默呼吸》,但除了表现第三世界景观化的农村和呼吸上的病症外,本片还着重强调一种权威性的拥有的权力,不管是拥有默认的爱、土地的认同,还是拥有拒绝儿子的傲慢、作为一家之大的威严,这一切都看似不容置喙。当孙子和更强烈的症候到来之际,其所坚持的其实远超父权制所要求的,反而是一种独属于第三世界人民的对“此在”的归属,这种“此在”正如海德格尔所定义的一样——不是指向其作为xx的存在,而是一种“期望”和“理解”生命、“把握”和“通达”人生所构成的存在本身。 |
|
拍的不差,就是很老套,人与土地永远是这样的故事。乡村,老人,动物,父子,啊…………影展片标配 |
|
因为座椅难受腰疼前半场不是没有走神过,但后面一动不动屏住呼吸看完,结局时眼泪流进口罩里。谢谢片尾曲时剧场没有迫不及待开灯,谢谢没有人起身离开,所有人一起静静地坐着,像一起静静坐着看这部又慢又闷的电影。直到放完全部灯光亮起,谢谢北影节,我想。 |
|
南美的荒漠,个人的家园,曾经也有一种想法,即使不好的环境,但不代表可以离得开 |
|
我们的家园,尘土。 6/10 |
|
64/100 拍得实在太闷了,一切都是自然的、真实的、干干的。。。 |
|
对生命的诠释。是无奈! |
|
再好的摄影师也拯救不了导演贫瘠的影像创造力。 |
|
沉静而深邃的玻利维亚乡村叙事诗 |
|
风景挺美,故事老生常谈,矛盾解决得也不具有说服力 |
|
画面延续了彩塑男孩那些优点 - 高饱和度、隐忍的生活态度、自然和人文的结合,但是没有一个好的内核故事,男子气概自我陶醉的主线很难让人打动 |
|
12th BJIFF No.16@万达CBD。虽是虚构,却因提炼的是典型的传统-现代的城乡与代际对立模型,以及对南玻利维亚高原住民生活方式的表现而具有纪录品质。映后导演说,女主角西萨的名字有“永恒”和“回归”之意。她的丈夫想要让她留在荒原,她的孙子希望她迁入城市。但她有她自己的决定。羊驼特好看。 |
|
很少看到玻利维亚的电影。老头过于偏执,导致无法感动。 |
|
沉静版的隐入尘烟?极简的情节人物和对白。朴素的视听语言,在一片静默中,就显得影像画面(摄影)尤其突出。沉默的坚守,倔强的诗意。 |
|
如何消减超远景别本身自带的国家地理式美图效应是一大难题,隐入尘烟就没有处理好,故事与人物的状态能否以更实在、更纪录的而非网红化的方式呈现取决于如何剪辑与运用这种构图。本片似乎是求助于镜头的姿态,除去一些眼线剪辑和跟拍动物的运动,片子所描述的贫瘠与静止从故事里的大地溢出,凝固在固定机位与极少摇动的镜头风格中。通过这种风格,导演试图打碎国家地理式的大构图。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与主干剧情之间的冲突,一种男女主角无心驻足留恋的自然风光(包括IG风早餐构图)被不断塞入。这种商品化的段落没能跳出对立,本可以在老人和秃鹫的互相对视里完成对写实和网红美学的双重超越也没有发生,结果也是令人失望的。扎着桃红色小花的羊驼比较可爱 |
|
3星,典型的南美片,色彩浓艳加慢慢悠悠的节奏, 细腻的拍摄贴近生活的故事观感还算不错。 |
|
寡淡如水呀……作为一部艺术片来说也沉闷了点 |
|
三星半。像片名一样养生,景色自然不错,节奏自然缓慢,羊驼和安静生活的人们 |
|
感觉就是抄李惠珺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
|
7分。从旁观者的角度,理解了这种坚守。因为土地贫瘠,滴雨不下,玻利维亚的山区变得非常不适宜人类生存。山区的下一代几乎都走了,去城里生活了,只有老一辈还在坚守。孙子从城里回山里来看望爷爷奶奶,爷爷身体越来越差,孙子希望他们去城里居住。可是爷爷不愿意,山区只是干旱而已,城里则会让人身心不适。他宁愿做濒死的秃鹫,快要死去时,就从悬崖跳下,不再振翅挣扎。于是爷爷拒绝了回城,拒绝了医治,就那么死去。只要还有人坚守,那么这片生养他们的家园就还是家园,这也是奶奶决定独自留下的原因。别处再好,但不是家。神奇的是儿子这一关键角色的缺席。 |
|
秃鹫不能飞时,会选择跳涯自尽,只有人类不能动时,会想着苟延残喘。科技让人双脚离地,获得飞翔的能力,甚至永生。可是土地无法永续,干涸是发展的代价,被抛弃的顽固乡民,渐渐消失的人类家园。#2022金鸡补遗# |
|
大概就是乌尤尼最空旷贫瘠的部分吧,个人旅行中第一次直面他人死亡的地点附近(不展开了)。电影本身有点“隐入尘烟”的意思,下的心思却远不如我们对土地的描述,而是直接不加美学修饰的呈现荒芜和死去的状态。 |
|
奶奶想和爷爷一起进城生活,可固执的爷爷抗拒任何让他离开这片土地的想法,即使孙子如何劝说也没用。这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虽然他目前还没大毛病,可自以为铁板一块百病不侵,不问医不吃药,不舒服就自行闭关三天……咳……而且,这只是他固执一个方面而已。电影里,奶奶最后接过了爷爷的羊驼群,继续陪着爷爷,独自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艰难地生存。你可以说是生命的伟大,也可以说是情感的真挚。爷爷眷恋的是土地,奶奶眷恋的是爷爷。作为晚辈,除了经常去看看他们陪陪他们,还能做点什么? |
|
我猜很多人很吃这口,日益干涸的荒滩,不愿意离开的老人,坦然于死神的降临,包含了对家庭跟故土的爱,这样一种既贫困又丰富的孤寂人生。观者从电影能够赋予的印象中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是让人着迷与真实系风格的原因。但我觉得抛开这些附魅,人就是这样的固执守旧,不愿意离开,因为荒滩是他们所有的记忆跟生活构成。在城里的老人,没有任何自我的价值,彻彻底底沦为子女的附属品,丧失了所谓的活着的尊严。当然,过于解构也就失去了许多美感。 |
|
越来越没耐心看闷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