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每看到老法的敏感细腻,自由博爱,就特稀饭。。。开篇普通人面对生死无助的恐怖有极强代入感。。。其实这戏特别容易搞成矫情造作的流俗,完美避开,厉害厉害厉害。。。话说服装老师省事了,全程女主基本没换衣服。。。 |
|
我们必须抵御命运的袭击。结尾互不相认,很好。 |
|
用空镜和近景来烘托气氛,渲染情绪,加之音乐抒情等等这些真的是很多女导演擅用的手法。实质上是戏剧冲突铺设成的片子,工具人有些多,有很多地方的处理过于克制,譬如男友,无法理解。全剧化看,片子算是很不错的,很厉害了。总体而言,导演完整的传达了自己的想法,完成度很高了,高到演员带着片子去了另外的高处。这个片子证实了那句话,演员是一切。女性化很法国的电影,情绪很私密,情感很丰沛,用很内心化细腻化结尾爱情化来处理这样一件事也算是法国人最会的。如果首映没见到导演可能更喜欢此片,本来看完片有种很多门开着的感觉,导演讲完,门一个个关上了。被翻译成巴黎记忆不大好,巴黎 重见更好一些,特别是就电影主题而言,女主想要重见一切,不是吗?还有豆瓣的简介是错的,但可能是最初的计划? |
|
大女主戏,就算Virginie Éfira不拿奖,音效也可以争一争。最打动我的是非法移民历经千惊万险来到巴黎,决不能死在这儿的坚定,然而影片最后这个人物没有进一步去讨论他的日常其实是落魄,还是也一样保持跟命运抗争的斗志,有点扁平,构造大女主戏导致损失一个有意思的人物。Alice Winocour有其一招鲜之处,但总是突然某一段莫名其妙。本片悬疑气氛、情感构造全靠传统手法闪转腾挪,音画不同步,镜头摇走再回来出现一个现实中不再存在的人物,放慢节奏镜头推拉音乐走起,有小米步枪打败大制作的洋枪洋炮的快感。但中途偏离到服务员跟澳大利亚人独白有点没必要,已经设定是大女主内心重现戏,群戏的其他支线人物直接沿主干发散就好,现在这样像要发展支线,前面没铺垫,没讲几句突然终止。Benoît Magimel戏里戏外口条模糊成这样,吸毒吸的? |
|
8/10.
女主是一起恐怖分子袭击案的幸存者,但她对袭击发生时的记忆已经消失殆尽,丢失记忆是创伤综合征的表现,可能也是大脑在自我保护。随着记忆一点点的回来,治愈才刚刚开始。
寻找记忆,寻找幸存者,过程不急不缓,风格柔和低调,还不忘表现法式浪漫,最后女主同幸存者伙伴的拥抱是全片最感人的地方。 |
|
维尔日妮演得好,但电影本身在视听和文本上都太老套了。同样拍PTSD,差the leftovers太远 |
|
经历过恐袭的女主,在震惊之余失去了记忆,在再一次路过遇袭的餐厅后,开始寻找自己失去的碎片。本是很吸引人的题材,但叙事太平,情绪表达也欠佳,整体显得冗长。戏剧冲突再强烈一些会更好一点。P.S. 这豆瓣简介谁写的,快改改吧。 |
|
剧本写得有些俗,台词只要稍微处理得用力一点就会变成《特别响,非常近》。不过威诺古尔把情感凝聚在最简单的牵手、拥抱之中,经由埃菲拉的表演传达出来,让观众变成与她一样温柔的倾听者,心甘情愿。 |
|
我们无法忘记至暗时刻陪在身旁,握住我们手给过温度与力量的人。当太阳再次升起,我们在失散的人群中用力回忆,拼命找寻,为的却是彻底告别,再也不见,因为想要活下去就要割裂掉过去的痛。 |
|
好强烈又细腻,很真实,喜欢。 |
|
艾菲拉演得极棒,故事非常流畅 |
|
更想看的是让埃菲拉的角色成为一个游荡在城市里的游魂,从阳台俯瞰,在街区穿行,利用那些看的动作去挖掘恐袭背后关于人的创伤和自我的真相。最后,才是抛弃声音,用眼睛相认。 |
|
略老土。 |
|
借由一起恐袭事件探索创伤记忆对人的影响和间中过程的数个阶段,先会惊慌与失去记忆,其次会极力否认,还会有种种错觉来打破自己曾经的感知;从开片直接的场面交代后,就让人始终想知道“Mia”发生了什么,算提供了很足的粘连力。同时延续《比邻星》对于女性角色的情绪写照,连同Virginie Efira的演绎,都让它依然充满独有的力量;不过后半段插入更多感情视角就立刻陷于俗套,也多少有些破坏了这个看似宏大并且可以行得更远的前提。[简介里面竟然还保留了立项期间Nicole的传言,其实还挺遗憾没能发生的] |
|
看的深夜场,有一段睡着了。整体很棒,后半程差点意思,另外这个丈夫设定没啥用,格里高利怎么老是这种工具人角色 |
|
法国电影什么时候能别那么悬浮,接地气一点,我或许会给好评。
法语真的好难听啊!!! |
|
叙事很稳 情节 画面和演绎都展现得低沉而细腻 让一个共同经历的灾难 与幸存者们一面找寻一面自我疗伤的过程 也变得很有张力. 播音室 餐馆 生日歌后枪击案 创伤记忆 盘旋的思绪. 幸存者们 一个无法应答的指责 构筑回忆 忍受不了的格局 医院阳台的对话 吃剩的酸奶 一个人的公寓 记忆拼图 找寻纹身厨师 一个无法回应思念的告白 一次对自己的澄清 睡莲明信片 一次倾诉与无法道别 深呼吸的安慰 蓝字笔记本 重访病房 未能朗读的诗集 恋人间的矛盾 向一位厨师打听 公寓留号码 在十字路回想 地铁车厢 睡莲展厅的哭泣 聚会与婚礼 埃菲尔铁塔 拥抱和握手 |
|
好深刻的浪漫,害怕! |
|
Se serrant la main l’un l’autre, on s’est rendus compte que l’on était encore vivants. |
|
埃菲拉的演技还是那么的出色。此番真的是地表最强眼神戏之一。观赏她足足100分钟的高水准“眼技”输出真的是一种享受。尤其是她公交上凝望每一个乘客的那个眼神,全是是经受过生死考验后洗练出来的动人目光,满是悲悯,但又比那还要复杂。片子本身可能相对来说没有那么丰富,较多使用的技法还是记忆闪回,然后几段他者的独白突然插入缺乏衔接逻辑,略生硬,较为遗憾。但仍不失为一部标准的伤痕电影。 |
|
法国人还是挺坚强的 经历了那么多次恐怖袭击 从trauma中活过来 |
|
57/100 寻找创伤记忆的流水账,文本上的可挖掘性与干涩的影像是不匹配的。如果是美剧,在“可看性”上一定会高出几个台阶。埃菲拉的表演几乎撑起了电影无趣的段落。 |
|
看标题以为是浪漫的巴黎故事,实际上非常非常沉重,建议做好心理建设再走进影院,attentat那一幕直接吓哭,那种在极度恐惧之下的无助和无力。活下来的人试图重构当时的至暗时刻,找寻彼此扶持的同伴,结尾我哭的更加用力,但同时我也在想,感动不是这部电影的目的,拍摄这种题材究竟想表达什么?记住历史吗然后希望类似的事件不要重演,但是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阻止呢我不知道,无声的那几秒显得无比漫长也无比令人难过。ps 本片里女主的职业也是翻译。 |
|
Une minute de trop à la fin. |
|
事发前一小时我路过了那里;隔日PJ说太悲伤而取消了我们提前一周在那附近预定的餐厅;我去那里拍下了弹孔的玻璃窗发给国内的媒体;和喋喋不休的Chrisitan吵了一架;地铁里人流依旧,大街上不知谁在谈起,像昆德拉写的“这些事时不时在法国会发生”。竟然已经过去7年了…… |
|
相对《十一月》来说,是作为国家暴力机关的角度来还原2015年巴黎恐袭的,而这部则是从幸存的受害者角度来描写的!
值得注意的是,被袭击的餐厅有幸存的厨师,因为其非法移民的身份,警方当时就没管他们!
CANAL+/France3/France Télévisions联合制作,103分钟版本!
无评分,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不宜观看,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如需观看须满12岁最低观看年龄门槛,12岁以下儿童禁止观看,满12岁、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 |
|
叙事视角跟随共同记忆的流动一起自由变幻,那种迟缓的婉转感被镶嵌在巴黎城市空间里,十足迷人。但其实结尾落点太“实在”了,是够抚慰人心,而又失了灵气。 |
|
几处地方都挺打动我的,“寻找记忆”的主线拍得很克制。Virginie Efira演技这几年越来越好了。Benoît Magimel怎么变成这个鬼样子了!? |
|
不管是离开还是相遇,送走旧人还是迎接新人,她都处理得很好,她的美稳定、坚韧、强大。她和未婚夫说,你当天晚上去医院不是因为急救吧,男的承认了,他们分开了。她和他的相遇,对视,就一个眼神,明白了他爱上了她,他们之间会有故事,这是爱情。
关于创伤,失去,厄难中幸存,厄难后重建新生,拍得绵柔,细腻,无声。
|
|
我是很喜欢这种演员带动故事的电影,故事本身并不算出彩,但演员推进了情节,让你不觉得沉闷和无趣。女主角凭借这部戏终于拿下了法国影后,足见演技的备受肯定。其实这种恐袭的戏挺不好拍的,过一点就刻意了,少一点又不够力度,女导演避重就轻的把着力点放进一个女人的视角,巴黎之所以让人着迷,是人和爱的原因。大环境缺少了爱,可人们都在寻找那个握紧的手。 |
|
骑机车能翻俄语不婚不育有阅历的女人真TM帅! |
|
2.5 / 近乎流水账的创伤追忆。摄影机和人物状态之间有着巨大的裂痕:每次人物试图将寻觅的轨迹拖得更沉重更绵长,叙事的摄影机便会忙不迭把她所缺失的拼图补上。因而过往的每一个团块都显得那么稳固而机械,并不给人物的情绪提供更深邃的空间。感动仅仅来自于超然于寻踪定式之外破碎的身体。 |
|
前半剧情还好,后半就流入俗套了,和“难友”缠绵,与“非移”同情,好似要把枪击与某种因素联系起来,但又欲言又止。 |
|
一定要找到他,但不一定跟他睡 |
|
喜欢 |
|
4 |
|
真诚的,真挚的,丝丝入扣地刺痛内心的每一寸。威诺古尔找到了最适合她的表达,女性导演的胜利。俄语机车皮衣姐Virginie太棒了,这部演技目前私心仅次于西比勒,凯撒影后拿的漂亮~🦉 |
|
维尔日妮撑起了不止半边天 |
|
两星半//仿佛看了个法版索菲娅科波拉 |
|
导演在《比邻星》之后祭出的又一波情感炸弹,她用打碎的时间线展示出恐怖袭击对个体的精神摧残,却又在让人无法呼吸的绝望中给予观众重获新生的希望。当生命中从天而降的灾难突然降临,我们终会捡拾起破碎的记忆,奋力拼凑出继续前行的道路,在绝境中摇摇晃晃地找到那道属于我们的微光。维尔日妮·埃菲拉再次贡献出无懈可击的表演,让我哑口无言。 |
|
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恐怖袭击会发生?在心理学上它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意义?……
大概是为了让冲突的个体减少冲突,让陌生的人们更加会彼此突破隔阂,紧握双手,了解生命的厚度与爱吧。(尽管这么说起来有点吊轨,毕竟,恐袭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调和的冲突的「调和」体现。) |
|
巴黎恐袭创伤记忆 |
|
3- |
|
题材很好,拍出来的不够满意。某一个极端时刻人与人最赤裸真诚的情感,女主角对自己失去的记忆的找寻,活着的人对自己活着的一种愧疚。世界在塌缩人和人越来越遥远。 |
|
恐怖袭击幸存者的故事 埃菲拉的表演非常出色 |
|
有意模糊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边界,呈现出影后也救不了的“平”。 |
|
5/10 |
|
《巴黎记忆》经历过恐袭的女主,在震惊之余失去了记忆,在再一次路过遇袭的餐厅后,开始寻找自己失去的碎片。本是很吸引人的题材,但叙事太平,情绪表达也欠佳,故事冗长乏味。 |
|
当你遭遇恐袭事件后还会爱巴黎吗?由幸存者带领我们再次进入这个城市,去看那里的人,感受那里的气味,穿越在不同的地点,抵达不同的回忆和生活。电影没有深入或介绍恐袭的背景,也不屑用伦理的大斧头造成相互的批评指责,没有这些层次却依然能打动人心。我们相聚,我们还活着,我们当然也爱巴黎。 |
|
这是一种我不敢想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