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用了些许《发条橙》的设定,讲述了近未来的时代背景下,两个不合时宜者试图融入群体却惨遭失败的悲催经历,虽然没有后来那些清奇的脑洞加持,但是电影还是自然地流露出杜飞异质的怪咖属性。所有的人物都是愚蠢和固执的集合体,而他们的固不可彻也必然会倒向难以收拾的结局,杜飞用这些看似丑角的人物嘲讽着人性的虚伪和时尚的肤浅,无论在艺术还是生活中,同流者都是可鄙的。 |
|
屎
像老钟青年装货导演拍的 |
|
正如本片所现的矛盾观感,一边是完全独特的冷幽默和充分的反电影设置,另一边是空洞的情节和处处可见的对其他电影的仿制,凝练而肤浅的美式表象与尴尬的法式表达,创造了一种以不协调为目的喜剧形式,你永远不知道情节将走向何处,也不知道主题志在何方,这些都成为导演日后具有极强作者性的超现实主义惯用手段 |
|
+3//。。 |
|
神经病!恶搞美国校园喜剧甚至还带一点《发条橙》的感觉,警车总能在“证据确凿”的时刻掐点出现,笑死! |
|
杜皮约最好之一。 |
|
物以类聚?不高兴看第二遍去知道它在说的啥... |
|
到最后都没看懂“牛排”是什么意思。杜皮约从出道开始就致力于刻画一些比较疯癫的幽默,但此时的他还不忘用戏谑的方式提出社会问题,诸如校园霸凌、坐牢、整容等都是一些跟现实勾连比较密切的痛点,喜剧效果也产生于小人物对现实的观照之上。小帮派即是大社会的象征,想融入其中,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得放下自我身份,按照他人的规则做事。Blaise可以用不极端的方式去践行极端的犯罪得到拉皮的钱,绑架儿童没有绑匪的规矩,女孩的母亲毫不抗拒,甚至还差点让他收获爱情。种种对犯罪的解构性举措,可能也是导演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幻想的一面。 |
|
7.7;senseless at all |
|
给点钱做拉皮吧 |
|
Alors pourquoi ce nom? |
|
# Solaris 2007
【C】杜皮约的首作,还是更贴近传统的法式荒诞喜剧风格,没有超现实元素的设计,走向足够轻松。但对于现代人“群体性”的讽刺,不论是概念还是所选取的背景(美式男高帮派)都不算新鲜。 |
|
假发机枪夕阳单车,牛奶阿飞禁止吸烟,轮椅绑架钢琴拉皮,云朵电锯林中岔路……法国昆汀的第一部片子还是正经有余不太够飞啊 |
|
为什么给5颗星呢?我也不知道. chivers! |
|
3 |
|
83.4 |
|
他第一部就这么神经病啊。我觉得设计得好玩的一点是入院后的录像带,用媒介来展现个体的独特性。被绷带缠绕的脸则是反面,象征着被群体同化。 |
|
比第一部《非电影》长了一倍,但剧情却更没意思。如果说第一部《非电影》在我将要失去兴趣的时候喊出“哪里有电影”,算是挽救了前面的无聊,那这一部八十分钟从头到尾可以说毫无惊喜,满篇都是无趣的故作荒诞。 |
|
哈哈哈,值得一笑! |
|
电影里随处可见的裹着绷带的整容男女,像是雅克塔蒂电影中在现代城市中迷失的人们。电影原来是在大农村法语区拍摄的,看过一篇采访说DJ导演很喜欢Montreal秋日的光影。电影里的Chivers gang(其中2个帮派成员是法国电子音乐人扮演)据说来自柯南伯格的Shivers(也是在Montreal拍摄)和库布里克的发条橙 |
|
6.4分左右。
有点布努埃尔的味道,不经意的衔接剧情,意料之外的发展,但本片稍微平庸,感觉杜皮约没有放开。 |
|
《牛排》假发、机枪、夕阳映警车,精神病院,绑带整容,轮椅绑架、钢琴拉皮,云朵电锯、林中岔路……法国昆汀的处女作这么正经啊 |
|
有股子拽劲和酷劲,但缺少了疯劲。这哥俩的命运就好比是个圈,你失掉的那几年,我这边就又补回来了,光头哥看似一直在模仿,但却终究逃不过这轮回,真可谓是有福不让你同享但有难不得不同当啊。 |
|
我在给他吹箫呢 |
|
6/10。第一个镜头就荒谬到令人费解:一名士兵在合成的背景前,沿着乡村公路驾车行驶,他的假发被吹走,然后滑着滑板的朗齐(特写踏着地板发光的靴子)登场,在翻车现场顺走了士兵的冲锋枪,杀死了欺负他的校霸,接着朋友埃里克拿过他的枪玩耍时,在壮丽的日落画面中被警车围住,让人目瞪口呆的剧情被紧密剪辑在数分钟内,它既有法国军队喜剧又有恶搞电影的影子。最精彩的一场车内对话中,朗齐开车去接精神病院出来的埃里克,他被绷带包裹的整容的脸被压缩在后景,冷场的笑话和严肃的画面凸显了不安,当埃里克回到空荡荡的家里读母亲的告别信,入夜独自待在床垫上,像小孩般吵着谁来给他洗澡、睡不着时,离奇的事件继续堆叠:有一个爱喝牛奶的大学红衣团体,玩着用棒球击打腹部的蠢游戏;有女孩被绑架的女士,想和偷车偷娃的埃里克亲热;一切都无法定义。 |
|
从处女作开始,就可看出杜皮约深受周星驰和美国电影的影响,开场一幕类似于《逃学威龙》,而外景、建筑和服饰是较为典型的美国风(实际上影片据说在加拿大拍摄)。对整容文化和随波逐流的无脑从众行为有鲜明的讽刺态度,其核心主题与之后的《错》《恶警蛋碎》一样,都是在反思存在主义危机。充沛的喜剧效果源于导演怪诞的幽默感,全面渗透至台词和情节设计里,最出挑的莫过于对《发条橙》的直白致敬,而帮派名字则来源于柯南伯格的《毛骨悚然》Shivers。 |
|
充满「致敬」的处女作小品。 |
|
(3+)看的第一部杜皮约,果然叫昆汀的都是鬼才啊,个人在社会无法独立生存便不惜一切加入群体。 |
|
还挺有趣的 很适合这个世纪的国人看看 |
|
牛奶帮! 适合我 ! |
|
老电影,不太好看 |
|
2014年就想看的Quentin·Dupieux的早期作品在10年后(2024年)终于看到了,非常冗长,绑架这段和最后这段有点搞笑,Blaise的悲剧在于他一直渴望被认同,然而他其实在女性中(那个富婆妈妈一眼爱上了他)很受欢迎,他根本不需要整容也不需要搞基!他要的只是像那个帮派头领的自信,他就可以成为别人敬仰的人。外挂的字幕设置需要-5秒,不然会延迟5秒。 |
|
6.4/10,还没有起飞,但已经足够搞笑了。更搞笑的是,去年有一个“西格玛男人”的烂梗,结果杜皮约早在07年的这部电影里就使用并且调侃了类似的现象,实在是有些超前了。 |
|
Chivers就像是个「校园霸凌受害者互助会」,一群即使成年也走不出被霸凌阴影的人,他们聚在一起,不烟不酒喝牛奶,用最干净单纯的方式建立起能够保护自己的“帮派”,但硬装坚强完美的外表下,他们依然是遇到恶茬儿只会转头回避立刻下跪道歉的可怜孩子,就像任人切割的牛排。被霸凌的人都有用完美主义惩罚自己的癖好,都有着对身体疼痛的迷恋,都有着对施暴者强势模样的病态崇拜,所以当霸凌者不再屑于对他们施暴,他们就用整个人生寻找那种感觉,整容、自残、抱着希望的自我毁灭,因为他们习惯了那种人生,常年被关在精神病院的那种人生,Chivers的名字并不是为了震慑他人,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也难怪George如此想紧抓这个团体,我也是。掺上个人情感,这是我最爱的一部杜皮约。详见影评。 |
|
无厘头,喜欢 |
|
21/5/22 |
|
杜皮约在处女作中便成功用纯粹的Nonesense压制住了同样强势的Eric & Ramzy……
可以改名“错乱的一代”。 |
|
结尾给它拉回一星,人不一定非要选择一边啊! |
|
-. |
|
总是有很多流行歌曲 |
|
听说Quentin Dupieux今年有新作,赶紧把剩下这部补完,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字幕,当然他的片子看生肉大概也能get到他想表达什么,反正就是用日常中各种wrong表现荒诞。这部拍得太敷衍了吧,所以那几个喝牛奶的沙雕是致敬发条橙吗? |
|
不知道牛扒在哪裏,想不到那年導演已經如此討厭吸煙。答對了就要打的計數球,不像棉花的雲,莫名其妙的整容。那年還是太拘謹,後來更放飛了。 |
|
一部“错位”来制造喜剧效果的电影:地点的错位(加拿大、美国与法国拍摄风格融合),时代的错位(7年就能与世界完全脱节——接不上笑话也接不上现实),人物的错位(从被恶棍欺负到加入另一恶棍团队,从厌恶朋友的变化到也加入团队),甚至可以是片名的错位。7年的时间之隔下来,自己还是不会洗澡的小孩,而朋友已加入趋同性团体“Chivers”(柯南伯格《毛骨悚然》片名),甚至为达到同一性而整容去除个体性(身边人也都是如此),但这个团队居然下令不许吸烟(如《吸烟致咳》)——作为人物关系的转折,导向不可弥合的悲惨结局,只是杜皮约可以全程让观众笑不可遏! |
|
rutraker |
|
荒诞 |
|
昆汀·杜皮约的长片处女作,谈不上特别喜欢,但观感挺不错的。 |
|
《关于我是如何跟上潮流成为发条橙帮派的一员这件事》,还是杜飞一贯的的以小见大、荒诞寓言 |
|
专门恶搞库布里克,丧心病狂! |
|
周星驰混搭库布里克,画风竟能如此和谐 |
|
被埋没的法式荒诞幽默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