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精彩群戏,剧本很好,导演也出色,虽然规模不大,但角色塑造很高效,战争场面也拍得赞。虽然有点口眼歪斜的美宣部成分吧...在那个年代影片中出现正面的有色人种角色,加分。酷哥在这部里好像Fury里的爹,实际上我感觉Fury从这片好几个地方取经了>< |
|
《撒哈拉》中,被派出求援的美国大兵没有骑马而是驾了辆从德军手中缴获的吉普车,但导演柯达几乎原封不动的保留了原版中的特写表现手法:同样没有给出遗弃的汽车,直接就是沙地上的凌乱的人的足迹,旁边是随路丢弃的装备——从足迹深浅对比推断,先被扔掉的可能是步枪。……https://www.douban.com/note/81329760/ |
|
美军英雄的胜利是建立在多国战士牺牲的基础上的 |
|
太过于主旋律了,惊喜无多。全片就只有"Italians are not like Germans. Only the body wears the uniform, not the soul."这句台词才算得上亮点了吧。 |
|
苏丹黑人,南非白人,爱尔兰军医,投奔前线的法国人,德克萨斯机枪手,布鲁克林通信员。。。唯有美军坦克车长鲍嘉come from no place,他临时领导的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多国部队。鲍嘉的动员演说,美英中苏面面俱到,而无心恋战的意大利机械师在紧要关头面对死硬派纳粹,也来了一段慷慨陈词的反战反dc宣言——从兵员构成到演说台词,各方面显然都有仔细考虑,军宣、统战意识拉满,这毕竟是成片于战争年月的电影啊!而且这其中的诸多设计,现在看也未显生硬,这一版撒哈拉不应被简单视作年代样板戏,它更是一种类型样板,人物、情节、场面,后世很多片子里都能找到点影子,莫说《拯救大兵》这些,就是《七武士》也比它要晚上个十年。 |
|
有些对白和情节设计,明显有宣传痕迹,譬如讲二战局势,意大利人的投诚。 |
|
鲍嘉特的又一经典好片,故事精彩,小格局战场的战斗也毫不含糊,结尾的处理也很有黑色幽默,为了自由为了尊严~ |
|
一般让人激动的战争电影都有一个几乎相同的特征那就是以少胜多,此片是此种类型中的佼佼者。 |
|
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
|
很经典的战争电影,被多次翻牌的母本。战争有的时候就是让人看到个人的力量不再是微不足道,那个时候生命的价值就得到了提升。 |
|
正义的反法西斯联军和纳粹法西斯德军在撒哈拉沙漠为了一口干枯的水井作战。想想:两只军队为了一口干枯的水井兵戈相见、殊死搏斗。
|
|
SAS沒有出現,所以比不上澳大利亞版。 |
|
35mm@ Granrex. 典型好莱坞二战宣传片,目的先行,各种降智情节统归于剧情需要 |
|
有点无厘头…但是又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
|
那时候的电影才像电影嘛,没有过度的煽情,没有脱离主线的穿插,很尊重观众,创作者们很自爱。 |
|
战争和人类永恒的话题 |
|
整片没有一个女性,最爱这种电影。唯一的“her",是中士的爱车、名唤“露露比”的M3坦克;中士骑兵出身,“露露比”是一匹马的名字;脑残纳粹飞行员,天上飞得好好的,没事你惹乎她干啥?得瑟!二战中的意大利部队是个笑话,本片中的意大利战俘伙计不错。杂牌九人对精兵五百,缺人缺水缺弹药,战壕挖得给力,月光里闪耀的子弹真美丽,玩儿心理,吹牛逼:“(我是)自由法国下士罗瑞克斯,议会派的,我是唯一可以过来(跟德军少校你谈判)的,其他的在洗澡“。为自由而战,向为自由而战的英雄致敬。 |
|
关于自然关于人性关于战争关于永垂不朽。结局是blingbling的 |
|
战争是资源消耗之战,两军对垒,拼的不是武器装备精良,战士训练有素,而是谁占据生存之源,在沙漠中就是宝贵的水。盟军对待俘虏是保全生命的,虽然9人对阵900人,但德军缺水,在盟军剩下两人时,德军崩溃,用武器换生命。现代战争一样,打的就是经济,谁把底裤输掉,谁就是loser。 |
|
#Locarno 77 35mm
4
很有效的政宣 |
|
第一次get到鲍嘉,美国各时代的电影总能说明为什么美国是美国,因此直到90年代它都是强势文化输出国。 |
|
剧情紧凑到没有一处多余的地方,战争的残酷、无情、无常得到了充分的渲染,除了亨弗莱·鲍嘉饰演的主角极为出彩以外,其他配角人物不遑多让,不论是嘴巴做饭的法国佬还是勇敢又痴情的黑人,都让人印象深刻。 |
|
二战北非战场版“七武士”。美英法德意苏丹,同盟国轴心国快凑齐了,中日在褒嘉台词中出现:“中国为什么在日本进攻时能后撤数百里,就是为了消耗敌人,等待狠狠反击的时机” |
|
《孤城虎将》《撒哈拉》“水、水、水“,撒哈拉沙漠遭遇战,二战期间带着热气的二战片。苏丹黑人,南非白人,爱尔兰军医,投奔前线的法国人,德克萨斯机枪手,布鲁克林通信员……唯有美军坦克车长鲍嘉come from no place,他临时领导的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多国部队。 |
|
德国军队以优势兵力和装备解决这个美英法意临时杂牌小分队,是分分钟的事吧。。。即使开始上当,后面交火后应该可以很快判断出来对方的实力,边打边去抢水源也是可以的。所以剧情是否牵强了?当然影片着力刻画的是有勇有谋的联合小分队对战德军、以少胜多的坚定信念、顽强精神。展示战争中对于人性的考验,也是一个亮点。 |
|
经典战争电影。 |
|
对自由的憧憬与向往可以武装一个人身体与灵魂。特别精彩的群戏 有血有肉十分丰富的人物性格。亨弗莱·鲍嘉魅力值爆表。 |
|
==1==简装D5 老光驱不行啦 |
|
估计要不是鲍嘉的话,大概率不会看这么一部集体英雄主义的战争片。有意思的对白让惨烈的弥漫着死亡气息的战争场景平添了几分生的色彩,跟狙击手里的士兵唱家乡小调有几分相似。
PS: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大兵在战壕里吹响的口琴旋律是《Oh, Susanna》,多少乡愁尽在不言中。这个旋律传到中国之后被填词成了荒诞不经的“苏三不要哭”,前些年又摇身一变成了蜜雪冰城甜蜜蜜 |
|
夺井记。可是,就是喜欢不起来鲍嘉..... |
|
没有刻意煽情这点十分难得,鲍嘉说到世界各地反法西斯战争的事例时提到的是中国长征倒是感动到了我 |
|
已看,需下载。
|
|
影片给我们的启示:战争本质上就是对资源的掠夺,所幸的是人性并未完全泯灭。 |
|
http://www.tudou.com/albumplay/m5q9EzS1fMU.html |
|
好!拍的太好了! |
|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 还是看英德语版本能帮助理解2016 01 18 没想到是战时拍摄的电影 熟悉的Lee坦克 德军钢盔是一战款式 |
|
1943年的真实世界之中,北非战火炽热,而美国影视业却怀着艺术和希望的笔法来描摹那残酷,战局的结果如何,倒也在于其次了。 |
|
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乐观主义,童年回忆,我还是喜欢你的香烟。 |
|
中规中矩的摄影(看得出剪辑的痕迹),出色的是大中有小的叙事和优秀的人物设计,以及贯彻至终的主题。PS:人物出画击打的镜头是个亮点。 |
|
片尾把德国人渴疯了投降的场景真喜感 |
|
鲍嘉的英雄专场,强大的主角光环,9:500的胜利奇迹,表现卑劣的德国军人,除此之外每个人都为了活命而奉献生命,还不忘讽刺一下背叛与种族歧视。骗敌人投降那一段,真是机智的很,虽然没起到什么作用。从头至尾,都让人有一种含沙在喉的干涩。 |
|
9对900的胜利!!! |
|
还蛮好看的……前面砍掉点就更好了…… |
|
鲍嘉一看就100个心眼样子。美军怎么看都像兵油子,德军飞行员倒是又帅又拽可惜道不同不相与谋 |
|
上一秒还在互相鼓励绝不说死字,下一秒就被一炮轰平。十人阻击500,人的生命如芦苇般脆弱,人的精神如沙漠般广阔永恒 |
|
20200406 收集
20200727 也是抗战神剧,九个人俘虏几百人,但还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
|
我爸推荐的电影,他对那黑人舔手的片段赞不绝口,他也提到电影里关键的两个要素,一个是人性,一个是细节 |
|
超有意思的喜劇二戰宣傳片。。。結尾特逗 |
|
八错,八错~ |
|
没水,只能渴死在荒漠中。补标多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