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Egon Schiele: Tod und Mädchen (2016)

    最近更新: 2024-09-21 超清720P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 播放测试说明

      • 该测试由服务器自动执行,对每个线路下的第一个视频,使用2个国内和美国的代理节点分别进行一次播放测试
      • 线路运营方可能会对播放地址进行不定期的调整或修复,所以测试结果不是永久有效的
      • 对于海外网络,由于服务器只使用了美国的代理节点进行测试,所以并不能代表其他国家网络下的播放效果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9-21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280x720 时长:108.52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02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856x480 时长:109.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02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9-21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72 时长:97.01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02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72 时长:95.81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02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808 时长:109.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02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72 时长:95.81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02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854x1000 时长:95.9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02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9-21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856x480 时长:109.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02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280x720 时长:109.56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02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9-21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失败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测试时间:2024-09-21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72 时长:95.97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02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280x592 时长:96.5分钟 测试时间:2024-06-02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成功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856x480 时长:109.03分钟 测试时间:2024-09-21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280x536 时长:105.79分钟 测试时间:2024-09-21

      • 该线路首个视频已进行测试
        国内节点播放成功 美国节点播放失败 视频编码:h264 分辨率:1920x1072 时长:96.89分钟 测试时间:2024-07-06

      云播放的线路得分 有??人反馈
      线路速度
      0
      有无广告
      0
      视频画质
      0
    • 3D

      百度云盘 文件名未知_mp4高清下载
      文件名未知_mp4高清下载
      打开网盘链接 获取提取码

      1080P

      Egon Schiele Death and the Maiden 2016 1080p BluRay x264-BiPOLAR[7.65GB ] 详情
      Egon Schiele Death and the Maiden 2016 1080p BluRay x264-BiPOLAR[7.65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字幕1
      Egon.Schiele.Tod.und.Mädchen.2016.1080p.mkv 详情
      Egon.Schiele.Tod.und.Mädchen.2016.1080p.mkv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720P

      Egon Schiele Death and the Maiden 2016 720p BluRay x264-BiPOLAR[5.46GB ] 详情
      Egon Schiele Death and the Maiden 2016 720p BluRay x264-BiPOLAR[5.46GB ]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其他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Egon.Schiele.Tod.und.Maedchen.2016.BD1080P.X264.AAC.German.CHS.MF(5.3 GB)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Egon.Schiele.Tod.und.Maedchen.2016.BD1080P.X264.AAC.German.CHS.MF(5.3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Egon.Schiele.Tod.und.Maedchen.2016.BD720P.X264.AAC.German.CHS.MF(2.2 GB)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Egon.Schiele.Tod.und.Maedchen.2016.BD720P.X264.AAC.German.CHS.MF(2.2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小易甫字幕组出品《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奥地利2016)720P-CN.mp4(1.8 GB)
      小易甫字幕组出品《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奥地利2016)720P-CN.mp4(1.8 GB)
      复制链接 点击下载

    二十世纪初,埃贡•席勒是维也纳最受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生活与作品常受美丽女子及其所生活的行将末路的时代所驱动。其中两个女人对他产生持续影响——他的妹妹葛尔蒂是他的首位缪斯,而十七岁的瓦莉也逐渐成为其真爱,并在代表作《死神与少女》中留下永恒身影。席勒的极端绘画成为维也纳的丑闻,但诸如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等大胆的艺术家和艺术商却领略到其中的不寻常之处。然而,席勒也准备好翻越自己的痛苦,为艺术牺牲爱情与生命。(小易甫字幕组)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 豆瓣 7.2 IMDB 6.4 第03集
      Paula
      2016
      考驾照
      法国

      宝拉

      Paul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balmes 她被压抑被低估的一生终究逃不过命运齿轮的旋转。与她心灵相通的里尔克后来在《杜伊诺哀歌》中写的一段似乎可以当作她一生的注解:“我们只是路过万物,像一阵风吹过。万物对我们缄默,仿佛有一种默契,也许视我们半是耻辱,半是难以言喻的希望。”
      • 这片拍得还挺骚的 女主好棒 你少买几顶帽子不就有钱交房租了
      • 教科书一样的构图、镜头、配乐和细节。请国内各位X导们洗洗眼睛再来祸害我们谢谢。
      • 20170525,电影资料馆6排11。右手边的红衣长发姑娘,很像好久不见的一位朋友,可是没敢细看。本该问她一个问题的,然而终究没有,我啊,总是这样让自己失望。Pity.
      • 从婚姻危机到辗转巴黎,讲述德国表现主义女画家保拉•莫德松-贝克尔最后两年的生平,相较于她艺术创作的发展过程,更注重通过其反传统的生活方式探讨女性在职业自我决断与婚姻和自我实现的矛盾等现代普遍话题。服装和布景在把握历史氛围的前提下刻意强调现代属性,以自然风光衬托世纪之交的社会氛围
      • 我不适应女主演技,微表情什么的让我感觉轻微智障。。。。。
      • 你像看果实一样看你自己, 你将自己从衣服里取出, 将自己拿到镜前,让自己进入镜中, 一直进入你的凝望;巨大地停留在镜前, 不说“是我”,而说“这是”。——里尔克
      • 女主角实际上是一个神祗般的人物,是地母盖亚在尘世的化身,她对自己人生的期许是“画出三幅好画,生一个孩子”,领受、创造、孕育才是她生命的主题。背着十字画架也时刻提醒观众宝拉作为献祭者身份,这也是宝拉意识和潜意识中共同追求的。
      • 光脚怪鸡里尔克soulmate,艺术或生活或饭票或真爱,冰下模特红围巾,自画像上抹去的夫姓,从德国艺术村到巴黎,艳遇知己开眼狂欢,穷困潦倒偷罗丹颜料……傻乐开朗,画面太美,真好
      • 哦,里尔克。
      • 画面风景和调色美极了,服装也很美。一度让我沉迷。故事过多讲宝拉情感,很少刻画艺术提升影响。男性觉得宝拉自私,某种程度上我也自私但没有依附于别人,但宝拉的年代女人不得不依附于男人吧。单我觉得她丈夫是真的爱她。
      • 啊,还是爱极了那个追求光线和色彩的年代。
      • 传记电影永远是导演很难施展,却是演员的最爱。#宝拉的短暂人生告诉我们:1、女人要有一个情人才能真正懂得丈夫对自己的爱。2、爱艺术要钱,爱小孩要命。#
      • 影20218: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叙事有点乱,和史实有些不符。与里尔克有交集。但她不甘平庸勇敢创作。饰演得有些可爱。
      • 3.5 最艰难的是夹缝中求独立,最宝贵的是从未自我否定。
      • 1900年,德国北部的沃尔普斯韦德小镇
      • 宝拉女朋友说的没错啊 她的自由是建立在她丈夫给钱的基础上的 所以没理由标榜自由 感觉宝拉的画像高更 无论是题材还是技法都无法欣赏 沃尔普斯韦德和巴黎的河拍的特别好看
      • 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前一个德国女人想要成为画家要遭遇多少困难,毕竟要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 Jean Rondeau配乐(法国配乐出口德国了!)。电影的开头我以为她会跟里尔克(出场太仙)在一起结果是差点备胎的画家Otto Modersohn。艺术家哪个不穷过,但是有被真爱过的是多么幸运。
      • 勉强两分。前半段在1900年的画届环境上碎碎念了女性遭遇的性别歧视,但后半段成了孱弱男与自由女的离婚大战(男的太弱了婚内出轨也没带人捉奸),作为史上首位拥有独立艺术馆的女画家,片子对她的创作理念几无展示、探讨。技术人员和光影的搏斗并不成功,全片浓烈的调色很露怯。朋友圈的里尔克、卡弥尔
    • 豆瓣 8.7 IMDB 7.3 z-HD高清
      Frida
      2002
      剧情片
      美国

      弗里达

      Frida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同病:我生命中的两次事故,一个是车祸,另一个是认识了你。
      • 我在想如果没有与那么多传奇人物的纠葛,有谁会记得并喜爱这个女人?这片完全看打酱油的大牌,诺顿的小洛克菲勒,拉什的托洛茨基
      • 弗里达就是最艳红的那朵花,根部可以被捣毁,但那种由衷的原初的绚烂,可以盛放到极致。那么多那么大的苦难与孤绝,全被她别出心裁地封印在画作上。她是凌然于时代的存在,对画画,对生活,对美,对爱,念念不忘,又云淡风轻。电影把那种繁花怒放的形态与过渡表现得极好,每个演员都如此有神。
      • 非常拉美式的人生,想起马尔克斯,略萨和科塔萨尔,风格诡谲,情绪激烈。弗里达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女儿,非虚构的拉美大陆都在她眼睛上。
    • 豆瓣 7.6 IMDB 6.1 HD中字
      Cézanne et moi
      2016
      剧情片
      法国

      我与塞尚

      Cézanne et moi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画布上真爱远高于现实,台阶上窒息着局外亲人;雨夜食鸟,户外蒸腾,没有指针的钟敌不过“曾经的伟大”,却终究捕捉到了空气晃动的形状。还不错
      • 两只吉约姆。
      • 用没必要的形式操作来掩盖情节的缺失,加上各种繁复冗杂的呈现,让表达完全失去了力量,最后的情感微弱到需要自己脑补才能感受得到。
      • 最印象深刻的一段:塞尚愤怒地对左拉吼---“你他妈好残忍啊,写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还说我不举!
    • 豆瓣 7.6 IMDB 5.9 HD中字
      Шагал-Малевич
      2013
      剧情片
      俄罗斯

      夏加尔与马列维奇

      Шагал-Малевич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重点不是文艺vs现实/超现实vs至上,而是一群有癖/痴的人怎样在洪流中守护心中的净土。说到底,对alive的love是想象、创造的源泉,是上天遁地的隐形衣。马洛维奇拥抱无限,夏加尔带走故乡,从此宇宙都给你,天空任我飞。偶听邻座说是不是自杀了?哈哈,魔幻没白费,某种意义上就是死亡,往后都是来生。1-rCA37SiP3nqFlOns23uog生肉0wqg
      • #釜山国际电影节# 81岁的俄罗斯大导Alexander Mitta时隔多年后的新作。故事以夏加尔从巴黎返回故乡的十月革命期间为背景,超现实主义和最近超红的马列维奇的先锋派至上主义间的冲突也有涉及。结尾是超现实的。
      • 现实超现实 浪漫超浪漫 战争毁艺术 但造艺术家
      • 161225.。油画质感的画面很美 童话般的蒙太奇效果也妙 两位传奇画家 一个天上的天使心 一个地上的帝王气 --两个人间的艺术标本 而 俄国片尾曲也柔轻的美丽!:)。。
      • 偏心的四星,影片的色彩运用太有趣了,与夏加尔、马列维奇两人的画作珠璧交辉,色彩饱和度和色相也随剧情的悲喜而随时转换,彩虹般的甜美色彩虽容易削弱俄国社会动荡的背景,但艺术家的天真与坚守仍不失为独特的视角;俩画家的理念与交情看片名理当认为是重点,实际上三角关系却着墨过多,是为不足
      • 把马列维奇拍成一个偏执愚蠢的小丑,一开口说些早已是常识的艺术观念,就引来全场哄笑。我觉得导演本意也并非如此,只不过他典型人物典型冲突的老套手法,加上中国观众们本来对现代艺术家的前理解,让这场电影造成了对夏加尔和马列维奇最庸俗的理解和最谬以千里的交流
      • Шагал-Малевич(俄罗斯,2013):无可避免的历史,政治的相互残杀呈现出的是人性的黑暗。全片画面抒情,充满诗意,将画家夏加尔和马列维奇的生活与画作富于想象力地交织融合。影片色调极美,配乐也很赞。特效制作非常精彩。俄罗斯画家之一~超现实主义梦幻风格.夏加尔
      • 导演的理解是夏加尔飞在天上,马列维奇扎在地上,也是走心啊
      • 导演是霍建起+滕文骥,并见识了一对团结紧张、认认真真来屏摄的男女。
      • 影片的结尾真是美好得令我似在梦中,虽然电影的风格很抽离,但现实与历史与夏加尔与马列维奇的画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漫步在立体的美术馆里,这感觉真是不可说。
      • 拍这种题材的电影,还是应该多看看文献啊。感觉导演对两位画家的理解,基本没有超出常识的范畴……
      • 每个场景都像油画,我的俄罗斯情结哟。夏加尔的浪漫轻灵,马列维奇的大胆独特,都体现的很好。
      • 最讽刺的一幕是马列维奇和学生们制作革命海报的第二天上午,他们的作品被长官首肯之时,内心所涌动的那种悲哀。艺术明明是自成一体的,仅仅被艺术自身所证明的世界,却需要去获得政治的认可,像饿狗一样乞怜。抽象艺术明明具有先锋性,却恰恰可以去共鸣一种战争的热血,从而触发其具有的广告效应的机关,被长官所认可。夏加尔发小的爱情明明也是诚挚了,这种不被接纳的爱情最后却化作伤及画家与军官自己的一把利刃,一颗子弹。一座被艺术所改造与保护的村庄居民,又轻易被流言所煽动,去毁灭艺术。艺术内部的派系风格之争,同样将一所艺术学校的创办者,推向艺术的断头台,艺术所应做的份内之事,却掺和了血腥与残暴。电影是真的美,却真的是一部讽刺之诗,让人不得不去反省,艺术永远不是抬举太高了,永远是太不被关照了。
      • 永远无法讨厌俄罗斯人←限定文艺领域,天真狂热神性魔性的混合物无限近似于对人类童年心思沉重而绝对理想化的构想,标题两位的塑造稍嫌符号化,其他角色反而人性充沛;无数次想截屏;做艺术家的媳妇真的太不容易了,请每一个艺术家务必珍惜你的配偶,没找到的也要提高自我修养莫要太作。
      • 一个把爱融入到美里,用美表达爱的人。
      • 比起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想法比较喜欢电影呈现的风格。瑙姆的塑造更有趣。
      • 结尾真艺术
      • 一个天使心,一个帝王气
      • 拍得很梦幻
      • 表现得不错
    • 豆瓣 8.1 IMDB 6.5 HD中字
      Caravaggio
      1986
      恐怖片
      英国

      卡拉瓦乔

      Caravaggio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很小的时候读希腊神话,彩页上第一次见到卡拉瓦乔的酒神,大惊艳。 典型的Derek Jarman,诗意的旁白,用色饱满,Tilda阿姨从提香的画中走来。还有他永远无从摆脱的蓝色,blue sky blue lust blue doubt blue delphinium.
      • 不消受得了Jarman 刻意的艺术痕迹过重 把电影拍成精美艺术品反而变得廉价 换句话说就是装X
      • 我心目中的卡拉瓦喬不該這麼正經這麼君子和苦大仇深的瘋癲,酒神式的瘋狂該是輕盈一些的。垂死時拼勁最後的力氣拒絕十字架的庇佑,還是那把銘刻no hope no fear的刀更合他心意,這是最打動人的段落
      • 很先锋性的实验电影。德里克·贾曼移除了诗歌、绘画与电影的体裁屏障,将狂乱复杂的感情讲述得诗意喷薄,阴柔与阳刚泾渭分明的审美很合我胃口。比起去年的“透纳先生”显然是更胜一筹~
      • 影片恰如蒂尔达斯文顿那张脸,摩登与古典并存,导演拍的是卡拉瓦乔,却仿佛预言着自己的生与死,每一帧都如油画般惊心动魄,实在美不胜收,豆叔又没逃脱必死魔咒,心疼
      • #SIFF#重看,4.5;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不仅献身于力与美;镜头质感如油画,光影美妙无比,艺术与生命的较量,肉身泛着血色的光泽,唯有死亡才有资格宣判定局;旁白满分。
      • 86年的片子。17世纪的卡拉瓦乔。爵士乐。地球仪。计算器。摩托车。杂志。摇滚乐。西装保镖。马拉之死与打字机。文艺复兴的毒药。痛苦的时尚。有时候看似不相容的组合会成就最完美的事物。
      • 卡拉瓦喬的繪畫與故事融合完美,不過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傳記片,新舊時代背景的混搭,這也許會在考究控嚴重扣分的部分,但是弱化了時代背景反而給人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古典之美與現代表達之間架起了橋樑。現在無比女王的Tilda Swinton,曾經也有那麼少女的感覺。#SIFF2017#
      • Too narcissistic yet how truly artistic... The film is a perfect homage of Caravaggio's paintings, perfect use of chiaroscuro, exuberant colors and of course sexual innuendos
      • 不是英语对白会更好,看时联想到了让·科克托的《诗人之血》。和画家有关的死是美的。
      • 影城一厅看4K修复版,感觉自然惊艳,每个画幅几乎就是一张油画,再加上贾曼的一些后现代小动作:场景摩托,轿车和计算器...可我怎么还是偷偷地抽空打了几个小盹,难不成8点半开映太早,木有睡够~~~
      • 为什么我看到卡拉瓦乔杀掉豆子叔的时候想的是他三观好正,哈哈哈哈。豆子叔年轻时候的美貌震撼了我,电影画面跟油画一样,大屏幕看起来冲击力十足。剧情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表现形式和随之的艺术魅力。时不时穿越时空的镜头,就告诉我们不要在意意大利人讲纯正口音的英文了(喂
      • 依旧是贾曼非常随性的布景和情节,加入了许多跨时代的物品,让故事的时间有穿透性。不过如果对卡拉瓦乔的平时没什么了解的话,可能看起来就会有点蒙。贾曼把卡拉瓦乔的罪行和性爱进行了一次性转变、升华,有宗教的意味。
      • 典型的英式仪式感影像美学,色彩到构图高度还原文艺复兴气质,对于油画的影像搬演。说是传记片,更多是通过颉取生活片段完成贾曼对于卡拉瓦乔的个人化解读:性、原罪与艺术关系的重新审视。大量集中于展现内在与人物关系纠葛,对于社会背景处理并不深入。人物挖掘角度颇有新鲜感,总体感觉停留于猎奇。
      • 在电影能感觉到各种绘画发展的过程,Carabaggio似是一个变革者,但又和以前的作品有种疯狂的联系...
      • 残破的现实,油画的质地。看到结尾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吸血鬼的电影,装载在意大利旧事的面具之下。
      • 加曼也是喜爱的导演之一。 男性美终于可以消除权力的阴影,直接坦呈
      • 清教徒式的完美主義者,酒神式的表達方式,古典而先鋒又嗜血的手筆.看到第n部Jarman才嗅到他的自戀(我就是法斯賓德那爛片級別的了==||),我不會避諱承認Jarman從沒看懂,但就是盲目崇拜式的著迷."刹那含永劫"的慢鏡頭每一秒都如宗教儀式般神聖而不容錯過.(關於宗教的沒看懂)
      • 年轻的sean bean像罗马市委书记Totti @SIFF
      • 诗歌、油画与电影的完美融合。1.贾曼不仅还原了卡拉瓦乔的多幅名画(并反复呈现雕塑般的模特与作画过程),更在布光、调色与摄影质感上尽全力契合于卡拉瓦乔的作品风格,每一帧都令人沉醉。2.双线交叉叙事:弥留之际的画家与卡拉瓦乔由成名到痛失两爱人的人生历程。诗性旁白充满哲思,饱含情感。3.独属于贾曼的修辞策略:在高度贴近原画与历史场景之余,大胆置入几件不合时代的现代物件,如计算器、摩托车、电灯&彩灯、香烟与打字机(顺带cosplay大卫的[马拉之死]),既产生间离效果,又彰显出一种超越具体年代的永恒性。4.虚构了卡拉瓦乔、拉努奇奥与莱娜间相互爱恋的三角关系,这亦是贾曼的私人印迹。5.墓穴里的狂欢&两次杀戮,透现出爱与死的合一。6.死亡与哀悼的结尾至为动人,伴着圣乐,童年与中年的画家相拥。7.星星是穷人的钻石。(9.5/10)
    • 豆瓣 8.7 IMDB 7.6 HD中字
      Նռան գույնը
      1969
      剧情片
      苏联

      石榴的颜色

      Նռան գույնը
    • 豆瓣网友的评价
      • 修复版用“美如画”形容真是一点都不过分,太漂亮了!(感谢老马丁!)这部电影真正让人感到电影是作为一种语言而独立存在,有自己独有的表达维度,因为这部电影是没办法用讲的来描述的,只能通过观看来体验。。。记不记得第一次读到让自己无言的诗是什么感觉?看完本片,就是这个感觉
      • 为了体现出诗人的一生及其作品,导演做了5点尝试来进行宗教画式画面统一:1人物面部不显露表情;2入镜人物及焦点物品不重叠;3服装及配套动作象征化.还原宗教画中人物形象;4颜色调配鲜艳醒目,凸显主体.配色对应文艺复兴前大部分教堂宗教版画;5场景古老化及祭坛化.效果即是本片,勿陷入苦思
      • 把电影某方面质素推到极致,但又不让人觉得乏味,一般我都会列入到创作的灵感百科全书序列里。
      • 极端形式主义诗电影&真·不明觉厉·烧脑片,恍如一场盛大而神秘的祭祀仪式。平面化影像,静态封闭式构图,跳切与动作重复,仅少量旁白与吟诵+声画错位+木偶式演员似布列松,倾倒美学同老塔。| 浸红,晾书,染布;乳房,螺壳与牛奶;爱的蜡之城堡面对炽热火焰;夜莺和鸟笼;诗人会死,缪斯永生。(8.5/10)
      • 也只有豆瓣er能打出8.7了....
      • 石榴的颜色,就是血的颜色,它带着利刃的创痛。
      • 几乎无法用语言去表达对本片的观感,帕拉杰诺夫试图用一种静态的影像去表达诗人的异想世界,诗的语言和影像的语言契合互补着达成一种至高的美的享受。宗教和民族性的文化氛围在帕拉杰诺夫的影像世界是如此强烈,帕拉杰诺夫是属于天才之列的导演能把绘画、音乐以及多种艺术融合为一体构建出高度风格浓缩的影像世界。对于语言的转换无疑是一件难事,诗歌的精髓更是不可被翻译,而电影中则用独特的方式重现了诺瓦诗句所描绘的景像,把诗人的的一生虚渺的缝合起来。电影的每一个物件的摆放都是富有隐喻和充满视觉的冲击,这样的一部电影很难去完全理解,但正是这样独特的民族性和对诗意的膜拜从而使电影成为一次跨文化的对话和个人心灵的朝圣之旅。联想导演命运多舛的一生,不得不感叹天才往往都是在苦难中孤独的看着自己的才华燃烧殆尽,前苏联电影的荣光。
      • 总算看完了。我想这只是一首诗,不是其他。
      • 神作!看完之后,随意的选择一个时间点切入,仍旧像是第一次观看,仿佛刚看过的电影已经是落满尘埃的回忆。丝毫不能理解里面各种意象和隐喻,但是深刻的知道这是一种类型的极致,一个情怀的极致。
      • 诗歌的视觉重组,GIF电影,热门微博,看不懂都说美,像美术学院毕业作业,想仿照这个形式很容易,十首诗配十个画面,可以是油画,也可以是装置艺术,故弄玄虚即可。时尚大片最适合用这种形式。
      • 其实调整好心态以后,还是可以耐心看完的,毕竟画面确实存在着较强的形式美感,如果配合葛颖副教授的解读来看的话效果更佳,但我非常好奇葛颖这些解读是完全他自己的理解还是哪里看来的,他如何有信心确保自己的解读是准确的?诗电影作为一极为特殊的电影类型还是极富其美学意义的,即便它如何晦涩。这里再顺便补充一下本片的背景知识:①本片和《八部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并列为三部世界上最难懂的电影②本片也叫《萨雅·诺瓦》,因为表现是这位吟游诗人的生平③电影现在的删减版本和片名由来自于导演的老师尤特凯维奇④导演在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时期都坐过牢⑤本片在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过⑥导演和塔可夫斯基惺惺相惜,《吟游诗人》即为致敬老塔的作品⑦1990年导演逝世于亚美尼亚首都,被授予乌克兰和亚美尼亚人民艺术家称号。
      • 【原名萨雅·诺瓦/9.0】用如诗般的柔情描述了一场关于“政治吟唱”的梦。在《石榴的颜色》中,帕拉杰诺夫冷漠地呈现了一个制度上的现实:在这看似自由的王国里,每个人各司其职,勤勤恳恳,却可悲地缺少了激情。政治暗喻浓郁(难怪68年政府审查被禁播改名)内容和画面都有着浓郁苏联诗电影的美。
      • 石榴的颜色也是血液的颜色,帕拉杰诺夫对童年的回望,那些美好的日子,徜徉于书本的日子,青年时代的爱情冒险跌入世俗权力的无奈,老年自我流放寻回内心宁静,其中的装置艺术和象征布景是对现实艺术的反叛也是对苦难岁月的控诉,和帕索里尼一样,帕拉杰诺夫的世界也是一场重返童年的冒险
      • 中途隱約能感覺到影喻亞美尼亞宗教史 累心 同樣是為詩電影 老塔流出的是奶 帕爺流出的是血呢。象徵術式華麗至此 令我明白為何會有嘴巴或眼睛長到手上的這種錯位符號:恰恰是源初的雙性同體的靈魂 導致單一個體承受不起欠缺的感受 但能量又往往轉化到了必須不能直接達意的雙重壓抑的詩學文體中。
      • "He is like a god to me, a god of the aesthetic, master of style, one who created the pathology of an epoch." -----Pasolini
      • 美·不明觉厉
      • 平静凝固抽象 静物画 宗教画 仪式感 石榴 爱 痛苦 血都是一个红颜色 遁入空门没有前途不如大胆向爱 也不是所有诗人都注定孤独 哦也 女主第二件灰羽毛衣服好美
      • 亚美尼亚的音乐、美术、民俗等在影片充满仪式感与形式感的氛围下体现,片子本身晦涩难懂,或许根本也无太多特殊隐喻。 单独每个画面都可以成为色彩绚烂的油画。
      • 造物主级别电影,我看懵了~塔氏影迷可以换换口味
      • #CC#不啻于中世纪亚美尼亚吟游诗人的精神境地,亦如“服饰、民俗、教育、手工业、 建筑、音乐、纺织、宗教活动等”唯美又古典地“博物馆陈列般的视觉展示”,其扁平的空间感又承袭了波斯细密画的样式。而在运用拱形建筑构成的“画框”里,表现着这苍老而疲惫的大地上留存的色彩与芬芳。 “话语在唇间、在书本里出现,如同石榴破裂,石榴籽散落风中的道路。 ”如أدونيس写的。行吟诗人的诗作多为助兴弹奏鲁特琴,有一段诗人举着象征物的段落:书本(知识结构)、谷子倒在另一碗里(生与死轮回)、泥土和养育我们的食物(乡愁与童年)、白公鸡与权杖(宗教祭祀)、士兵头骨(他死于波斯军团对第比利斯的屠城)、蜡烛与白玫瑰(爱的美与易逝、因与公主相爱而遭放逐)、孔雀和海螺(美与后世的回响),他戴面纱的情人即是他自己扮演的。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5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