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操!!!!我现在的住址就是霞哥生前住的地方!!旁白说出那串地址的瞬间我浑身都在抖,虽然楼不是一栋楼了(我现在住的楼是八十年代建的,位列Chinatown gentrification的积极加害者),但那种最近几个月第N次被历史的闪电劈中的震颤,哇哦。她开的餐厅的原址也在隔壁那条街。今天下午还谈到当初选房子时那个纯粹关于性价比的考量就这样在过去几个月里不断塑造着我的研究方向,还谈到Chinatown history-making/historiography,此刻我甚至感到说“塑造”都言轻,说历史研究的自我训练和试水也不足以描述这种serendipity。是学术的命运!是历史的亡魂在召唤我!是中国城的灵光在吸引我!时间!空间!酷儿和移民的电光石火!啊,我好快乐。 |
|
一部典型的学术型纪录片,导演用功之细,挖掘之深,制作之精,同类纪录罕有与之匹敌者。虽是学术型纪录片,却无学究气,娓娓道来,也可为一般观众接受。中国第一位女导演伍锦霞,知者甚少,该片是科普,也是对中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的补充。 |
|
霞哥和她的女人们!(那个年代的好莱坞和香港,一个西装长裤的女导演,一个女人们爱戴的女人,一个争相结交的饭店老板,一个一掷千金的赌徒) |
|
以垃圾堆撿來的一盒劇照開頭,看導演如何在史料極有限的情形下鋪陳論述,是滿有意思的。映後座談有陸生問在陸上映事,導演答曰某電影節曾說若刪除民國的旗就好…… |
|
……有声论文,而已 |
|
科普性较强的资料记录&剪接,在历史钩沉中追寻这位好莱坞首位华人女性导演不寻常的一生,这些强有力的标签结合众口交赞的口碑,虽仍只能简单勾勒其传奇形象,但已足够迷人;以《排华法案》的兴起&废弃与二战时局为背景,横向联系同期女星黄柳霜、导演桃乐茜·阿兹纳,形成一个超越时代的阵营。 |
|
资料翔实,脉络清晰,这位导演也是了不起。(巧的是啊,昨晚才看了《古巴花旦》,下好了电影,今天逛着书店就找到了《霞哥傳奇》) |
|
第一次听到伍锦霞这个名字。片中没有她的视频资料,只有口述回忆与被抢救的照片,但拼出的风姿已让人神往不已:二十出头做导演、梳利落短发“男仔童花头”、感情生活洒脱的同性恋者、纽约传奇餐馆总是笑着的老板、赌场上一掷千金的霞哥…传主之外,编导魏时煜也挖掘了与演员黄柳霜和导演桃乐茜·阿兹纳两位女性的命运作为比照。都为时代所误,为世人所遗忘,但无论是她们留下的影像还是制作者的叙述,都坦荡、平和 、从容。两个唏嘘的点:曾出演霞哥影片的小燕飞去世前几年接受访谈,说到旧日拍档只剩自己,“死剩种”了,说罢哈哈大笑;还有影片的结语:“在拍摄本片时我多次旅行,探索锦霞曾经拥有的时空,我经常需要面对种族、语言、文化和性别的限制,对于锦霞,这些限制似乎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她在跨越边界时,充满信心、绝无忧虑、不知畏难。 |
|
#SIFF 之前几次放映都错过,这次总算弥补了遗憾。选题非常有意义,大量翔实的事实论据塑造出一个多面立体的Esther Eng(有些资料编排稍显莫名),考史学术型纪录片拍得这么条理清晰、明白晓畅是专业素养的体现,而透露出的温柔优雅则让人折服于导演的女性视角和魅力。 |
|
从被遗忘的电影史中追溯伍锦霞,亚裔、女性、移民、导演,在那个还是男权至上和种族歧视的美国这四个标签所带来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伍锦霞恰恰在于打破常规,其与黄柳霜、黄宗霑、李小龙的故事,是电影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
|
谢b站,果然看了邱导演的论文还是有点意义的,这里面的名字终于有那么一两个算听说过了。。人物本身确实非常有趣,发现的过程和相关的人也很有趣,还是挺值得一看的,适合自己发挥想象力。。发现导演是《古巴花旦》那个,不知道是不是资料太少太碎的缘故,缺点大概可以说都是拍出来没有题材本身有趣吧,一些旁白语速太慢有点像机器人还有断句错误,某些揣测略刻意,比如她可能确实是同性恋,但这么严肃把香港狗仔八卦作为依据反而削弱这个猜测的严肃性,还有关文清自传是不是有意不提曾经合作过的伍锦霞。。这种19世纪末出生的大导演在风起云涌大时代的人生经历中,可能单纯就是这种合作排不上号吧。。另外中文字幕有不太准确的地方,比如人家说拍了interesting movies,字幕是“好电影”。。 |
|
资料编纂片,扎实动人,处处能见巧思。音乐、结构都非常舒服,还用可爱的特效串联。用第一人称探寻的视角以及娓娓道来的口吻,细致耐心地讲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的故事。什么样的人拍什么样的电影,魏时煜的态度和目光太温柔了。被电影史忽略的角落,她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作为一个电影人,伍锦霞始终也没有以影像出现在电影里。在老照片里她总是阳光地笑着,是一生坚持做自己的女强人。一度想起中村高宽的《横滨玛莉》。 |
|
另一種視角的切入。 |
|
这部伍锦霞传记纪录片SIFF错失后即后悔不迭,等了足足五年终复得见。金山少年、银坛新秀、南华第一、金门女郎、海岛海岸、叶落纽约六章节,女导演追寻着女导演的足迹,带观众重见那些来自性别、语言、文化、国家、战争的重重考验,亦有来自同时代的黄柳霜、宋美龄、Dorothy Arzner等女性沉浮作衬,嗲。 |
|
条理清晰、叙述娓娓道来。英文片名里girls是复数,影片确实也包括了黄柳霜和Dorothy Arzner,颇显导演的视野。 |
|
看得出来制作者很努力了,但是能够获取的信息也就只有呈现出来的这些,所以更加庆幸有一部这样的纪录片拍出来,否则再晚一点,她的人生故事就几乎无法再获得一定程度的还原了。伍实在是一个被忽视了太久的传奇人物,看到最后被她灿烂的笑容深深地触动,虽然她人生故事的细节仍然模糊,但照片中的她仿佛是在说:“没关系的,记得我可以做到就好。” |
|
【上海电影节展映】关于美国华裔女导演伍锦霞的纪录片。伍锦霞作为上世纪30-50年代重要的华人女导演,却一直被电影史研究忽视。这次观影让我大开眼界。纪录片以年代为线索,从伍锦霞再发散到黄柳霜、阿兹纳、小燕飞、李小龙等影人。并谈到伍的女同倾向。采访到不少年过九旬的伍锦霞好友。颇为珍贵难得 |
|
一部关于“好莱坞第一位中国女导演”的视频论文,香港城市大学创媒系教授魏时煜的作品,几乎一个人完成纪录片制作的全程。即便该片缺少美学的思考和对戏剧技巧的运用,也依然完整,研究深入而娓娓道来,使我对片中人唏嘘和敬佩。一直想看今天终于看完,也算拓宽了自己阅片的边界。 |
|
感觉伍导一直在谈恋爱… |
|
不仅聚焦于伍锦霞个人,还可以视作一代华人电影人的集体记忆。近半个世纪后的走访,抢救性的口述回忆,弥足珍贵,特别是与一些熟悉名字的交集,令人感叹所有的故事其实都彼此相连。 |
|
虽然结构也不好黄柳霜很美但是并对剧情没有帮助,但是还是看哭了。 |
|
就内容,采访资料十分宝贵;就形式,倒是有些照本宣科的意味 |
|
从有限的资料照片出发挖掘出一段被遮蔽的历史:第一位在好莱坞发展的华裔女导演伍锦霞。很多有趣的细节(因为导演怕NG改拼写为ENG、霞哥、宝宝餐厅、李小龙baby演女婴、楚原剪辑《纽约唐人街碎尸案》)和回忆,几位男性导演在回忆录里对伍锦霞避而不谈太typical了。平行讲述了黄柳霜及好莱坞女导演Arzner,形成视角上的有趣映照。 |
|
伍锦霞很长时间消失在华语电影历史中,是否是直男权和性权利压迫的双重欺凌?与《古巴花旦》一样,魏时煜导演对于「消逝的有价值」所付出的理想主义式探寻令人动容,而依旧可以寻找到的「活的历史」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佳人再难得」。 |
|
音乐和色彩,剪接的完美配合,怀旧的萨克斯,动画在故事叙述中的串联作用自然清新,比贾科长《世界》中的和谐多了 |
|
才过了八九十年而已,第一位华裔女导演(也是个帅T)的人生和作品就险些被湮没在历史中了……从伍锦霞的故事出发描述华裔美国移民史与电影史的交叉点,整个观影过程充满惊奇,像侦探小说一样有着抽丝剥茧的体验。 |
|
上海国际电影节。见到导演。 |
|
看了豆瓣截图才确认刚才是放映事故,我说这个片子怎么色调这么怪呢,类似滤镜里的阿宝色,全部曝光过度的感觉,有时连人脸都看不清,简直毁片毁眼。挺好的片子,很多的素材,真是可惜了,北京女性影展蓬蒿剧场。 |
|
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也是一种先驱,完成就很有意义吧。 |
|
伍锦霞真是太帅了,太帅了,不愧是霞哥 |
|
配合图书《灿若锦霞》更立体了,学术研究式的纪录方式,史料详尽又有相关人的口述实录,但丝毫没有乏味枯燥,辗转多地拍摄,香港、旧金山、夏威夷....无论当下还是过去,镜头下都特别生动,纪录片流畅地展现了霞姐精彩的一生,一度重塑了那个时代!同时,海外华人的游子心境、华人第一位女导演标新立异的女权追求、甚至导演本人对历史的怅惘,都在纪录片中有所表达,人文性与观赏性俱佳。 |
|
非常有意思的一部纪录片,还运用动画叙事。魏说:“我常常感到每拍一部纪录片就好像又读了一个博士,因为我借着拍纪录片的契机,比较有系统地去开展研究,研读美籍华人的历史、女导演的历史以及在美华人的性别境遇等。” |
|
感觉是个非常有魅力的人物 什么时候拍个传记电影就好了。资料翔实 音乐加分。PS哈哈原来李小龙的银幕首秀是在《金门女》里面扮演一个女婴 PPS黄柳霜好美 |
|
伍锦霞作为华人第一位在好莱坞拍摄的女导演,本身的传奇性和娱乐性使这部关于女性主义的纪录片具有看点,可看的人还是很少... |
|
比较难得的是伍的经历和导演的表达没有女权的悲情,一个女性在男性主导的产业获得尊重,是她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功。她的妹妹也好美好平和。那个时代的女性在镜头前都很有力量。最后披露她适度成瘾真是画龙点睛——她的压力。让我想起纲手大人!都是豪赌的女人。 |
|
珍贵的早期电影人研究传记,还原出中国最早的女导演伍锦霞的一生。1935年导演首作《心恨》的摄影师里黄宗霑参与。早期在好莱坞经历,讲述时和黄柳霜并置,发展出被国内接受或排斥的不同道路。黄柳霜曾在1936年到上海,被拍到和胡蝶同框。伍锦霞也是那年到香港,连续执导多部粤语片,其中有和胡鹏合作导演。
41年返回旧金山,执导《金门女》里面有尚在襁褓的李小龙演女婴。61年最后一部电影《唐人街碎尸案》的编剧又挂名楚原(实际只做了剪辑)。在美国最后二十多年在唐人街开办著名的餐馆,成为华人影人到纽约的知名地标,甚至出现在麦当娜的第一部唱片封面。合影里能认出的有石慧、林黛,还有更多不认识的粤剧演员。她的一生勾连起另一角度的早期电影史。
首位华人女导演是黄女娣,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是谢采贞,算下来伍锦霞是第三位华人女导演。 |
|
影史遗珠,几乎要被历史遗忘的华人第一女导演,因为一堆当作垃圾扔掉的照片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导演通过在世无多的亲友的访谈和杂志小报上的只言片语拼凑出了伍锦霞的一生,另外借由黄柳霜和Dorothy Arzner的经历,展示出了三四十年代好莱坞女性电影工作者的生存境况,亲朋好友口中的霞哥都是面带微笑,古道热肠的,但可以想象,华人和女性这两个身份标签就能让他在好莱坞举步维艰,再加上富有争议的性取向,能够玩转香港好莱坞,最后落叶纽约,足见伍锦霞是一个真正的斗士。 |
|
老师的作品必须赞 |
|
还蛮不错的纪录片,应该算是根据能有的资料比较完整呈现了女导演伍锦霞的故事。只是可惜故人大部分都消亡,女性导演史料也比较少吧。
意外还能看到李小龙饰演女婴 |
|
坐在魏導演旁邊看完了這部紀錄片,關於一個很陌生的人物,好萊塢第一位中國女導演,伍錦霞,她還是一位女同。在70年前,她是怎麼跨越這麼多無形的界限,成為電影導演的呢?她好似不費吹灰之力。 |
|
好莱坞第一华人女导演,在政治正确的地理板块偏移中浮现出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于是一切历史人物都是当代人物了。有意思的是,伍锦霞与那个欧洲女导演相似的西装男士造型以及豪赌习惯、"霞哥"称谓似乎在说明其在性别、种族界限间的穿行是靠"花木兰"身份实现的。一个女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当她伪装成男人,被认作男人的时候。 |
|
更像是什么专题科教片,作为纪录片而言它的花样形式实在是有点喧宾夺主了。 |
|
全程由照片和旁述记录的鲜为人知华人第一女导演。魏导在无米之炊中不仅勾勒出霞哥的生平和风骨还借人物轨迹还原了风云动荡的时代风貌。两位华人女导穿越世纪的艰难对话,映衬出种族和性别的鸿沟从未削减,因此这部传记值得被传播和铭刻。1/6的配乐预算物超所值,使影片有了时代的触感和情感的温度。 |
|
☆:4
一幅全景的尝试:不仅钩沉关于“霞哥”的种种史料,更试图以点带面重新赋予女性电影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之中更是加入了些许性/性别研究的视角,比较大胆。(光是回到那个历史场景就足够满足我的好奇心了(泪)) |
|
好像专题片的形式哈哈哈 内容超有意义的 用黄柳霜作为引入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影评人入手就是从电影学者入手 魏老师不亏是电影学人出身 整一篇研究论文啊!感觉如果再继续把这个影像题材做下去 肯定会有更多角度 谢谢你带给我们伍锦霞的灿烂人生 不得不说 她本人除开才华外 时运也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
|
导演还是挺用心的,用照片、动画、采访、电影片段的结合很好地降低了学术型纪录片所带来枯燥感,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史料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唯一不足的是,虽然纪录片以伍锦屏的生平为主线,并分章节展现她的人生经历,但纪录片在内容的剪辑上经常跳脱出这一主线,游离到其他话题上。不过这也使得纪录片能够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某个时代电影人的“众生相”,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
|
论文。 |
|
选材很棒 重新挖掘被忽视的女性导演 只是导演的叙事、剪辑和采访太差 将与Esther关系不大的东西都放进片子里 喧宾夺主 对Esther本人的个人生活、身份认同和电影事业也只是蜻蜓点水 期待了这么久的片子真的太失望了 |
|
作为学生,不好评说。 |
|
1、寻找伍锦霞,遗忘在电影史角落的一颗昨日之星;2、第一位海外华人女导演,连上第一位好莱坞华人女明星黄柳霜,是当时电影跨区域跨种族尝试的第一步;3、李小龙周岁亮相《金门女》,是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