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篇小说改编,切口小,拍得朴实,俄国士兵和中亚士兵之间民族性差异的梗,互相影响互相和解,俄国士兵完成了哈萨克士兵的心愿。跳跃到柏林的结尾放在小说里挺有味道,拍出来就傻了。新俄罗斯电影的标题和海报,喜欢戴大帽子装大片,不知是不是要骗经费投资或被市场宣发给逼的。 |
|
明明片名应该是《哈萨克兄弟真厚道》 |
|
战斗民族的战争片还是很带感的 |
|
冲着9:00的《无间道》前来久违的中国电影博物馆,顺道买了13:30的IMAX巨幕厅的《速度与激情8》,两场电影之间刚好11:10的《通往柏林之路》也能赶上,于是也买票了,万万没想到《征服者佩尔》《善意的背叛》导演比利·奥古斯特也在同场观影?→中上水准的制作,可惜故事不够精彩,但观影经历有加分。3.5 |
|
一个小的事件串起一个个战争时刻,一路上的押送所见所闻无不揭示着战争的残酷、混乱、无序。人命根本不值钱,为了那份信仰,独自前去报道领死,却意外的活了下来,押送兵却在胜利前倒下了。活下来了的列兵却打到了柏林,人生无常啊。一切皆是命!活下来都是上帝开了眼或者叫奇迹! |
|
拍得平实普通,也挺流畅的。三星半。 |
|
战斗民族不学好莱坞以后反而更有感觉了 |
|
战斗民族拍自己的战斗史还挺有一套 |
|
苏军的许三多和成才 |
|
我以为讲述的是柏林战役呢,结果看到最后,这?讲的是啥?电视剧质感和土黄色,没有什么大场面,就是两个人,一个犯人,一个押送兵。不得不说,这种固执到底的性格太不讨喜,看着很不爽,不过电影是吧这个固执变成了一个“信念”,就是一种坚持吧,开头是战争刚开始,最后镜头就是苏军正进入柏林,或许就是坚持才能胜利的含义吧。
主角之一是哈萨克族人,对于在莫斯科附近的人就类似于野蛮人一样吧,毕竟主角曾向他表明自己是“苏联”人,不能这么对他。 |
|
拍的很真实,战争很残酷,荒谬,罪恶 |
|
被名字给唬住了,结果是一个小故事,有点列宁的卫兵那意思。质感就是电视片的感觉。 |
|
从不信任到结下生死情谊,然后天各一方。拽着竹筏回来,用祖父的表换靴子,打退狙击手,三角家书……最感人的场景是暂缓死刑后两人对着抽烟和最后报纸上的合影。战争中的情感与人性。 |
|
果然最后押送兵死了,唉,战争片啊战争片,最后报纸那幕其实我感觉还挺感人的吧 |
|
有点电视电影的味道,剧本格局和拍摄成本不大,但把小故事也拍得挺精彩。 |
|
双方的射击准头太差,丧失了看下去的欲望 |
|
小成本制作,编剧水平有限,但诚意在。一个个事件穿得有点刻意,技巧性不够,但没有刻意渲染和铺垫二人友谊萌生的过程,感情就是这样发生了,并不生硬,相反一点点越来越温暖,最后的墓碑和照片虽符号性很强,但作为观众并不介意,我也很想要这样的镜头,想与Ogarkov一起缅怀。Yora那个时候才22岁,好青涩,但已初露锋芒,演对手戏的铁憨憨的列兵Dzhurbaev长得不太像苏联人,但好感人。战争场面拍得,额……有点不太像战斗民族。 |
|
一部优秀的战争影片:在不长的篇幅里描述了两个不同种族、性格迥异、品格优秀、不畏生死的军人在战争中的兄弟情,可惜命运从来厚此薄彼,他们一个走向胜利,一个成为战争炮灰。 |
|
很好看的战争题材人文片 |
|
质感很差,电视剧一样。故事讲一个中尉向师部传达撤退命令,中途迷路,被判死缓,看着他的士兵见德军来了,带着他跑路,在某部队成功杀死敌军狙击手立功,总部判中尉无罪,后看押的战士死了,中尉继续战斗去了。 |
|
最后一幕强行点题。故事很好,张力不足…… |
|
过于平淡,却也恰到好处 |
|
拍出了战争中普遍的情感和人性,但没拍出我希望看到的两个主角身上民族性的碰撞 |
|
死刑犯与押送兵的故事,拍得很一般。但尤里·鲍里索夫好可爱啊! |
|
希望1917跟这部电影多学着点 |
|
悄悄地 悄悄地 悲伤忽然而至 |
|
以小见大的一个朴实的故事。哥萨克士兵和俄罗斯士兵的一段战友情。男主角从最初的青涩,到哥萨克士兵牺牲后的目光坚定,到最后的老练,很清晰地表达出来一个战士的成长。都说好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这个电影也是一样。观众会想,要是没有战争,他们在和平年代相遇,或许会成为一生的好友吧。 |
|
内敛隐忍,颇有苏联时代的水准 |
|
两个主人公的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是看点,但节奏太慢,信息量太少,不是传统毛熊电影风格的路数,倒是很有北欧电影那种性冷淡的调调…… |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955854/ |
|
俄式战争片中的小清新! |
|
电影名字比电影核心故事大了一个宇宙。 |
|
7.3分 |
|
成本很低,画面镜头却唯美,中间两个人斗嘴看起来觉得好鲜活两人,结果最后哨兵死了,他想寄给妈妈的信不知道最后寄出去没有,战争好残酷😭 |
|
战争中活下来真不容易 |
|
故事发展节奏不错,有许多非常小的细节,掌镜拍摄的是个老手。结尾收的有点太仓促,还没看够呢就完了。 |
|
审片。。。 |
|
没有宏达的战争场面,却紧扣人心,传达出的是人性和情感的伟大,为什么要拍战争片,正是为了讴歌和平的宝贵,以及人性的宝贵之处,冷门佳作。 |
|
打仗场面拍得跟军迷重演似的。 |
|
苏联许三多 |
|
2022.08.19-08.20 泸州 HOME
我也是被片名和海报骗进来的😂不过还是蛮好看的,战争中的一隅,躲过了明枪暗箭,迎接1945吧。 |
|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
|
两个人的友谊在突破敌人的包围的过程中越发浓厚,而他们本是敌人。一个要被处死,已经不抱希望,一个十分木讷,坚持要去军委会完成押送任务。影片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残忍,看的过程中常想,要是我就处在那枚炮弹落地的地方怎么办?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看战争电影的那种刺激感,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对社会和人性更深的认识。 |
|
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有80%没能活到战争后,命运算好了一切,在他们毕业那年的夏至日送给他们一场浩劫——设计着让他们去死
想象一下,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无名的将士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在柏林留下“我来自布列斯特”这句话。
何等惨烈,如何不悲哀? |
|
gay gay的,不过挺好公的 |
|
故事非常棒 |
|
换个名字会更好,“不高兴和没头脑” |
|
现在的战争片越来越趋向于个体的战争经历,而不是宏大的战争场面,这部应该说不大成本的片子,非常好的反映了个体、人性,在宏大的历史当中的地位,从小说传记当中,其实是占主导的。俄罗斯人有这样的传统 |
|
平淡 |
|
评分我是厚道的,片子也挺感人。但是好人哈萨克列兵为什么要做苏联体制的奴才?片名也误导性强。还不如叫《押解》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