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酒的嫖客给洪苗打来的那个电话,一旁的导演叫了两次开扬声器,这是全片让我最不舒服的一个地方。描述边缘人的影像或许可能成为沽名钓誉的工具,但那足以融冰的温热才是它存在的主要理由。 |
|
很好的一个片子。徐童说,红苗结了婚,刚刚生了一个女儿,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
《麦收》把注意力从“妓女”这个概念转移到了“人”身上。整体来说是部勇敢的电影。不担心女主角红苗以后会怎样面对曾经做过妓女,只是这个拍摄都向其父母保密,待电影公映那一天,这一切还能隐藏么?我比较担心她的父母,何况又年高病危。 还有一点,这是我目前见到的第一个描写5·12地震默哀情形的长 |
|
她是个性工作者,也是孝顺闺女。 |
|
奇怪的是中国只有在妓女身上才能看到一种对性的坦然。 |
|
徐童的镜头一直让我觉得不舒服,他和王兵式的藏匿、隐化镜头的方式截然相反,他往往在故事中,以朋友或私人的身份诱引话题,将阐述者某一时的态公之于屏幕,说实话这种窥私之欲和公共之语是不可转换的,这种艺术性的生活片段放大是不道德的,于算命者的夜谈是,于性工作者的记事也是。 |
|
被摄影机骗了的傻姑娘。 |
|
我对导演自身对于这些底层性工作者的真实看法呈疑,片中对人物介绍是“妓女”“鸭子”这种称呼,不过让我不适的是导演对着得知父亲病重的女儿问“有没有想过他会死”“万一他死了呢”这样的问题,然后拍下她哭出来的画面。 |
|
没看过徐童,你不算真的懂中国人的游民性格 |
|
徐童是想写一部和卖淫女有关的小说,和这个女孩成了朋友,后来很熟了之后,才答应让他拍的。这也是他能够拍到很多,拍得很真实的原因。放映现场有人问到是否给了这女孩好处,徐童说,我们是等价交换,我当然会给她好处。这多少让人有点不舒服。什么算是等价的?一点儿金钱和她在镜头前面交出的信任可以 |
|
那么多人卑微地负重活着,也在卑微的爱情里搀扶着过路,可似乎和我们自以为的普通人并无本质的区别。也许人活着本就是苦,过程虽不同,感受可能却是差不多的。而我也不再追究自己是不是错、该不该犯贱,也不想套路地生活。何必过得那样瞻前顾后,熬完通宵这一宿,再说吧。 |
|
姐妹儿们跨在工作台上像谈论庄稼一样比较嫖客的素质,不断和小姐煲电话的建筑小工用自己也不信的肉麻话排解寂寞,回家,又是麦收的季节。田里没有年轻人的身影。 |
|
看完《算命》追过来的 喜欢徐童纪录片里那种将生活最底层的原貌暴露在观众面前的态度 在看底层人物生活中酸甜苦辣时偶尔会有一种恐惧 那种恐惧源自于片子的真实 让你体会到那种无奈 心酸 麻木其实离自己很近 |
|
为什么那些女权主义者会抨击导演呢?他们从潜意识上就是站在高的位置上来看待这些性工作者。如果去除社会给予她们的身份,她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
|
世上的故事,说的人很淡然,一切也都不会变 |
|
好吧,各种野蛮生长 |
|
看到有人提到这部片子“侵权”的问题,想说几句。这个问题确实有讨论的必要,这涉及纪录片导演的伦理界线。但我想这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在摄影师、记者和一部分小说作者那里也会遇到),严格执行某种规范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每一句话,每一个镜头都要事先征得当事人的同意,那么纪录片是否还有可能拍摄?从另一个角度,我们或许也可以问,在人权面前,我们是否愿意牺牲掉一部分肖像权和隐私权?当然这个问题是漏洞百出的,很容易被攻击。但我想说,一个创作者从来都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好人”,一个优秀的创作者甚至不可能是一个“好人”。 |
|
有些人看不惯类似徐童导演的做法,认为这侵犯肖像权,隐私权之类,无端挑刺,在我看来,他们宁愿娱乐至死,也不想看到现实的残酷。比如非洲小孩旁边的秃鹫,河南艾滋,如果没人去拍,他们能看到悲剧正在上演吗?站在伪道德的高度,不伸援手就罢了,无耻指责拍摄者,这不是双重标准下的伪君子吗? |
|
说句实话,徐童能记录拍摄底层性工作者的这一想法很好,揭露社会陋习道德沦丧,但将里面人物名字住址公布,略失妥当,妓女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个体,也应该得到应有尊重,满足个人以及观众好奇欲肆意损害他人隐私,这种做法不是一个影像工作者应该做的。 |
|
导演的方式让人不舒服。 |
|
无视那些道德不道德的讨论吧。。。贴着拍,就像贴着写。。。
多年之后想修改下:大概还记得当年的纷争。主要是麦收的女主角之一,认为片子的拍摄和放映对她造成伤害,要求不要放映,其实这个要求完全合理。想起来纪录片界有一种观点,大概是电影无罪论,我不能同意。虽然作为电影放映员,和导演们喝出了感情。不管导演以何身份进入她们的生活环境,(无意对p客这个身份进行judge,但是这个身份,确实影响了性工作者对摄像机的态度,是存在权力关系的。至于导演后来如何尽力花钱捞唐小雁,那是另外一件事了。唐小雁的生命力很强悍,跟徐童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也可以说这是个“救风尘”的故事。毕竟婚姻不是什么值得追寻的事物,如果这是唐小雁想要的,那徐童这个行为也算完成了一点对摄像机原罪的救赎。只是麦收里的女孩子,就真的依然在尘埃里 |
|
徐童:没有什么比对人性的深切失望更让灵魂不安!本片希望给观众带来一些别人的经验。无论困境、命运如何,都是人的本性使然,试图改变却无所适从。一切只是无始无终的存在。 |
|
公共号推荐来看的,朝阳区的他她,是比快手更贴近生活。挺难看的,又不是娄烨,全部镜头都是贴人脸上拍特写是为什么。很多镜头和他们的人生一样,让人无聊想快进。就喜欢麦田和最后哭的那一段,希望女主一家都过得好。 |
|
不错。总有人得去揭开真相,至于放映等后续问题的处理我相信在女权主义的监管下会越来越好。 |
|
妓女不光是社会的弱势,还成了这个自诩“体贴社会、关注底层的导演”的摄影机下的受害者。导演拿着影片到处参加影展,不理睬妓女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
|
这个难评判了。如果不是纪录片会更舒服些但也许不会更好。 |
|
生活的真相是重口。 |
|
残忍地揭开温柔。 |
|
因为看算命后来得知三部曲,强迫症导致都看一下。就像猎奇一样,窥探“小姐”的生活。她们也恋爱,赡养老人,检查身体健康,甚至她们还找“少爷”。。。 |
|
所有的在线或者下载版本都少了18分钟左右,着实令我痛不欲生。好吧我承认,看一些所谓的真实的独立纪录片的初衷,说清高点叫认识,说正经点叫求知,说直接点就是窥私欲作怪而已。你情我愿的个事儿,而且也没大范围公映,圣母个毛线啊==还有个问题就在于,这,法律责任怎么搞? |
|
徐童纪录片里的女主角都活得很踏实真诚 |
|
無趣(與女權主義者之反感或電影工作者之反思無關) |
|
我们窥看的“田野访谈”,就是她们不得不面对的日复一日。【2017.02.20】 |
|
从特殊职业(性工作者)的生态圈中去还原“人”的真实和性格,纪录片聚焦人,那些被忽略被边缘被沉默的有血有肉的人。 |
|
忍不住会想,苗发现片子上映,是什么感觉。 |
|
“游民三部曲”之一,对素材的处理能力略显不足。不过,相比起里头的内容,这部纪录片牵涉的伦理道德问题应该更值得人们去讨论。 |
|
想不到豆瓣上的评论是这样的 |
|
建立在侵犯非当事人的隐私和人权的基础上进行的,踩在性工作者头上去拍摄,这样可以吗?!复旦的华人女性与视觉再现会议上已经讨论过了,感觉徐童导演有点流气和不把这当回事 |
|
。。。 |
|
看到里面有有个人说:别拍,拍了也得删了。所以搞了半天镜头还压那么低导演是偷拍的??? |
|
就相当于又看了下我们的节目~~这就是现实,有什么好争议的 |
|
不完整 68min |
|
影片很好,关键是应不应该被更多人看到的问题,从远处看,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就目前而言呢,不好说。但我可以肯定一点,辩论是不能启发民智的,各种主义恰是通过争吵的深入而越发牢固的。 |
|
最后二十分钟卡壳了没法看完,但总的来说无法认同这种带有明确叙事结构、剧情片倾向、角色有强烈诉说欲望的纪录片创作方法,作为拍摄者的徐童有点滥用权利。 |
|
开始三个妓女坐在一起讨论嫖客的画面还挺震惊的。苗性格挺豪爽的 |
|
炮房、夜宵和K房这三场戏,浓缩了一群小人物在这个大时代的浮沉。结合戏外的巨大争议,让这部电影同时具备了真实到露骨和荒诞到失语的二象性。 |
|
cctv式的访谈加偷拍,一部猎奇缺乏真诚的纪录片。果然饱受争议,因为影像背后看到了拍摄者始终猥亵的躲藏在镜头背后。 |
|
把成功建立在被拍摄者的痛苦之上 |
|
就像人类学田野研究,默默观察这个我们原本不熟悉的群体,听她们聊客人,看她们的生存空间。#20160729 |
|
徐童游民三部曲第一部,也是导演的第一部纪录片,其实蛮不专业的,尤其那句打开免提让人很厌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