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癫痫患者不要看这部,片里有很多闪光场景。对鲍伊生平没太大兴趣的也不要看,因为一定程度上对他们来说这片是不明所以的。这片没有像其他纪录片那样循循善诱,这片没有很明显的章节,就像片名那样是以白日梦来走进鲍伊的精神世界,我知道这片不会所有人喜欢,但我喜欢。 |
|
这不是堆砌素材但no storytelling的纪录片,这更像是一部video essay…而且是一部把bowie当成一个文化icon而不是唱作人或者音乐偶像(就该这样)的超长博士答辩论文…在完全不加注释的情况下略显冗长也不奇怪(我嫌太短)。我建议一种更温和的服用方式,把这当成一封宝爷怀着心满意足的神情向世界告别的代笔遗书,然后选个特别的日子打开,撑到最后,听他亲口跟你say goodbye |
|
75Cannes第六部/自导自剪太牛逼/这样的风格只适合两个人:大卫鲍伊和亚历山大麦昆,看的时候一直想,如果他们是同龄人,一定可以不孤单/感到大卫鲍伊和我家那位有些像,约好以后同他一起看一遍/首映导演带儿时英语老师来,太浪漫 |
|
bowie,你是我唯一的姐 |
|
开场的时候觉得太闪有点无聊,但结尾callback的时候,又有些意犹未尽。他活成了我们所有人想要活成的样子,他关于因为生活太满意而不想写东西的那段,不就是“自古文章憎命达”的20世纪英文翻译吗?PS大尾巴鱼这么信星座吗?看完全程,不仅得知了他的上升和下降星座,还深感他真是个典型的摩羯工作狂。 |
|
MIFF 澳洲首映 一部从David本人视角看自己的印象派剪辑哲学电影 导演说他很早就想拍imax音乐电影并得到了非常多素材 但在自己突发心脏病之后才决定要拍成这样一部从David贯穿一生的对自我和生命意义探索出发的没有facts和其他人的电影 希望成为令观众从电影里能看到自己生活的他的legacy //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David一样具有那么多与生俱来的privilege和gifts,哪怕疏离人群、向内探索自己、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都有那么多人爱他、为他疯狂呢……🥹 |
|
B-roll剪辑典范🫡很多非Bowie片段都是从早期电影以及public archive里找的,有些我甚至还用过hhh纪录片很长看了三部片子晚上去看有点困到中间,但是结尾又很感动,closing credits的时候没忍住小声跟唱了starman和changes,最最后Bowie的一条语音结尾真的让人aww🥹总之是献给Bowie粉丝/滚人的礼物,半夜能看到如此炫酷的纪录片真的很幸运 |
|
David Bowie真的好酷哦,希望我也可以try everything & make everyday count. |
|
绝对是一整年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感动震撼快乐又嗨的观影体验;没点对david bowie本人的爱绝对剪不成这样;hallo spacebiy第二次响起来的时候真的是要爽死了,rock and roll suicide听得差点飙泪;充满了db本人的录音自述,尽管试图解释一些东西,但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观看过程不断心里默念太nm帅了;如果有机会,绝对不要错过在imax体验的机会,不出意外会是我的年度最佳;don't waste a second in life,life is fantastic |
|
Queerbaiting第一人 |
|
13th BJIFF 英皇4K IMAX 激光厅。我细细端详大银幕上每一帧的bowie,不敢眨眼,怕错过任何一丝美丽。此生看不到bowie的演唱会,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他看到他的演出,视听效果拉满,十分圆满。结束后我鼓掌鼓到停不下来,恨不得将手拍断,甚至引起第三轮的掌声。从开场第一个音出来,眼泪真的是止不住的往下流,全程忍着跟唱和欢呼,直到结尾之后,眼含热泪跟着唱完starman与changes。五星全部为了bowie,准确的说,bowie值得无限颗star。说不上来为什么会哭,散场后回家的路上,胸腔里涌动的情绪依然难以平复,甚至感受不到北京降温的寒意。唯一能确认的是,you are my only idol。 |
|
这片子适合把自己灌醉之后坐在imax前三排的位子躺着看完。 |
|
很喜欢前一个半小时,时不时有想哭的冲动,最欣赏的点是不像一般传记电影搞抓马博眼球,而是从始至终着力在音乐本身和相关的视觉效果呈现上。影院里抖腿很嗨还无意中选了震动座椅跟着我一起震一起嗨,喜欢他用溫柔的嗓音说人该如何自由的生活而艺术又为何物,喜欢他像天使一般轻轻嘲笑或无视访谈者的挑衅提问。第一次知道他的画也如此优秀有创造力。但世界巡回演唱会之后高潮就过去了,片尾尿急没等到他说goodbye 的彩蛋🥲导演一片私心加塞了起码几十部世界经典电影来跟观众说悄悄话 |
|
A. 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在戛纳的午夜场看这部片子。本来还怀疑呓语式的剪辑能否撑起这个片长,到后半段才意识到,这个如狂想发作般的形式或许正是对他思想的拟态,也是我最初爱他的理由:做一张空白的画布,任生活的混乱、破碎与不确定如油彩扑面而来,把自己变成流动不止的画。永远敏感,永远好奇,永远变化,永远的absolute beginner——大卫·鲍伊先生,你活过了我梦里的人生,千千万万种。 |
|
进场的时候工作人员喊 “做梦的这边走 做白日梦的这边走!” |
|
天不生鲍伊,万古如长夜。素材漫溢的华丽视听意识流。就算135分钟全是Live演唱也觉得值啊! |
|
导演真的爱他 |
|
实在是太适合电影节上看,塞了几十部经典电影的片段。虽然开头部分很美很嗨,我的祛魅警报狂响;反倒是他自述的人生下半场出乎意料的真诚。真正的艺术家了。羡慕他可以实践所想。此处再次复习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 |
|
IMAX版本确实有炸裂之感,声画剪辑密不透风地把观众全面包裹笼罩,超级巨星的风采迎面逼来,再也不可复制。迷影性的纪录片真得是国内创作中的空白,有点感慨像张国荣这种绝代风流,为何无人能为他拍出一部《月球时代白日梦》这样的电影?SIFF2023 永华 |
|
20230422 北京电影节 IMAX 观影。作为纪录片,我在 IMAX 影院看了一个 B 站粉丝混剪视频;作为观众,我度过了 135 分钟很嗨的时光。感谢北京电影节,这种电影只有在电影节上才能看到。 |
|
连纪录片都很宝爷 他真的好酷 |
|
难以想象不看IMAX是怎样。Moonage Daydream,多美的名字,最漫无天际,又无比工整。开头十分钟这基调几乎封神的,可惜最后太冗长了,光影音乐变成了糖衣炮弹,看了心累。导演想说的太多,以至于结尾没有有开头的十分之一惊艳。也是,歌手,画家,演员,generalist艺术家鲍伊一生,岂是两小时能拍完的,可能毕竟对他兴趣有限。最后,作为一个天性不羁的摇滚巨星,Bowie无疑生活在了一个好的年代。在粉丝经济,网络舆论主导的年代下,还能生产出真正的摇滚巨星吗? |
|
有版权就是能为所欲为。视觉听觉双重享受,极度glam和迷幻。一万次感叹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人啊!!并且,我觉得这次我向David Jones又走近了一些。p.s.原来上升是水瓶座啊。20230422北影节天街卢米埃大银幕重温 |
|
B站剪辑放到imax上的水平。对资深宝爷粉来说又难免浅薄,卖个情怀吧。坐到最后有Bowie跟你说句Goodbye |
|
导演的粉丝自嗨 作为听Bowie但又不够多的轻度粉 两个多小时的视听轰炸多少有些受不了 开头和结尾的创造力比中间更佳 作为纪录片似乎没有足够的信息量 更像是一场对Bowie的精神诠释 喜欢朋友的评价:羡慕DB能做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情 生前花里胡哨 死后还有人帮他继续花里胡哨 |
|
粉丝都觉得135分钟太长了…无节奏剪辑实在有点浪费素材。但是Bowie真是漂亮,百看不厌的好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蓝色的灯光在他落寞的脸上一闪一闪的镜头,在寺庙的日本佛像前穿着鲜红的纱衬衫舞蹈的样子,和他穿着灰褐色风衣在东京的天桥、扶梯上路过所有人,人群中那么耀眼和孤单😢 |
|
影片 02:02:45:「让我告诉你一件事,所有人,无论是谁,都希望他们能更感激人生。重要的是在人生中所做的事,不是拥有多少时间、但愿能做到的事。」 |
|
这么high适合蹦迪,但大家都正襟危坐看的很礼貌有点违和啊 |
|
1:Discover 才是创作的意义,而不是安全感,安全感护航的制作过程,就只是诞生工艺品而已。
2: Bowie 对于佛教的讨论很有意思。
3: Bowie 是极品的容器,对于万物捕捉极其敏感,转译能力顶级,无论对于绘画,影像,音乐,时尚,表演,话剧,就有精力和精准度经常转换媒介。
4: Bowie 在柏林时期的绘画比音乐更喜欢,自己早期不给外界看,疏离感以及表演给外界的错位。但后面和解,认为 entertainment 也可以,其实和 fine art 价值是一样的,因为触及广度更大?
5:糟糕的纪录片,是体验片,是experience 是15个MV的集合,IMAX 看才有意义。导演自己也说不是在追求 Narrative,而是 Hybrid non-fiction project.
6:主流里 Bowie 是性别流动性的很好展现
7:导演从想法到成片7年 respect |
|
One Man's Journey. Grand and Epic. |
|
David Bowie还挺可爱的,但这部片子充满了粉丝凝视和很多yy,以致于显得有些自恋,不知道David有没有审过。前半个小时太凌乱了,看困无数次,后面好点点,但真的很讨厌重复的镜头和其他元素的堆积。觉得是部很私人审美的片子。 |
|
超越音乐、电影或任何一个媒介,Bowie所想所达的超维度呈现,时而亲近的像邻家大哥,时而缥缈如外星系的红外光波,就连掩盖真我的回答也坦诚到傻憨的程度,所以在启迪内省的同时,也让人看到自己。导演一定是被Bowie附体了,否则不可能做出如此片如其人的鬼作。 top 2022 |
|
素材多真任性,这导演 does not how to make choices |
|
是梦也是影迷狂欢,更像被导演引领着参观一个绚烂的人生游乐场,不经意间还会发现一些受用的人生哲学 |
|
5. 北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 也是第一次看激光IMAX.不过说回影片本身 作为纪录片实在是太意识流了 完全没有讲一件事情 而是如同行为艺术本身存在的 看完了丝毫不知道讲了什么.其次剪辑有些太混乱 而且无法忍受电影级别的纪录片重复用素材.最后音乐铺的太满了 看完脑瓜子嗡嗡的.很容易困 我看左边的女生和右边的男生都睡着了 我也忍不住睡了四五次…还是第一次电影院睡着… |
|
大卫·鲍伊是生活在另一个平行宇宙的人。在这个super star宇宙里,每个人都雌雄同体、多面手,人人同时喜欢尼采和萨满文化,人人同时超自然又赛博朋克,人人滥交又保持忠贞,人人都不惧死亡不惧时间,过着一种时刻处于未知而冒险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喜欢的人;而乱入于这个宇宙的像大卫·鲍伊的这些super star所做的一切努力一切创作一切艺术表达都是带我们这些生活于庸俗宇宙、过着乏味生活的normal people体会我们在另一个super star宇宙的super star生活 |
|
如此丰富的素材,竟然剪得如此稀碎,除了按时间线顺序陈述创作生涯外,没有剪出清晰而有力的主线(插入很多经典电影除了报菜名让影迷迅速脑海风暴无甚意义),照常理来说这是多么传奇的人物啊——光芒万丈的超级巨星,才华横溢的艺术通才,魅力四射天马行空又勤勉奋进,但除了用视觉冲击来表现“戏剧性”之外,素材组织并未提供更多信息,真是可惜啊可惜,光有粉丝心态的仰慕是不够的。结尾尤其冗长,看得很心累,不过听到bowie跟我们说再见很是感慨了。 |
|
自恋的直白男导演拍出自恋的纪录片,调音太响,根本就是看了一场演唱会 |
|
超前点映加导演Q&A版,一方面感谢导演没有找别人来演Bowie,一方面觉得剪辑艺术难以被正常观众欣赏。 |
|
IMAX看着可真太美丽了,最后credit放了我最爱的changes |
|
4- 算是认真的一部音乐传记,op迷幻打底至ed一骑绝尘很完美一轮圆月。就是中间碎了些,Bowie一些重要访谈或观点也未见cp也只讲末章,更多偏颜粉乐粉向,但其迷人处实大于此。IMAX效果该不错。 |
|
非地球的绚丽奇观 为何会在一个地球人身上看到宇宙尽头 语言是多么苍白 图像是多么苍白(中途突然想 鲍伊应该会喜欢memoria (真百万剪辑 把近年来的音乐传记片各个吊打 不知是该归功剪辑还是鲍伊本身 (恍惚竟觉得是看了一版鲍伊主演的天鹅绒金矿 又一个恍惚觉得他还在世 我猜海因斯看那段健康发言白眼上天并决心魔改 垃圾闪光的年代随鲍伊西装笔挺开始黯淡 |
|
#BJIFF2023# 希望大家都能避雷ume华星二号厅,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差的imax体验了!剪辑看得我差点没睡过去,全靠鲍爷的颜和歌撑下来...充分体会到拥有马丁爷爷这种又懂摇滚又和各位爷爷们老熟人又特别会拍电影的导演有多么重要了... |
|
4.0 迷幻宣言而非纪录电影。在意识流剪辑带来的短暂新鲜感过后,便发现魅力完全来自Bowie本人,稀碎的二手影像仅仅是填充工具。最大价值是把这些资料搬上了IMAX银幕(即使在此地看不到。 |
|
剪辑挺酷的,可是还是自嗨,表现出来的bowie已经不是bowie本人了,不过bowie或许也从来没有做过bowie本人。 |
|
无脑五星 只有这种色彩 饱和度拉满 才配得上他 “David Bowie, a generalist.” |
|
真是英俊的绚丽的一代巨星。有许多珍贵的历史素材。但前三分之二剪得未免有些拖沓,imax看720p也糊得太清楚。有几场的素材被反复使用,没有talking heads的片子果然更难引人入胜。后半小时反而迸发出了一种能量。有那么几分钟被视听的波浪淹没。可惜那股劲儿并不足以支撑过全场。credits最后的录音挺可爱的。 |
|
和taking head式纪录片相反的另一种极端,像是粉丝向的剪辑视频。如果本来对David Bowie了解不多(比如我),两个多小时的炫技碎片拼接太容易让人看走神了。 |
|
看到附近观众欲摇又止的头,真心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在livehouse做放映啊!希望北影节筹备组看一下这条建议。 |
|
花里胡哨的艺术片,闪瞎了眼~。 3.5 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