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格罗真是在美国主旋律中找到了一条永远不会错的套路。整体很喜欢,真实感和戏剧化的平衡,营造紧张氛围,操纵观众情绪的熟练工。看trailer原本以为可以摆脱单视角叙事的沉疴,但是没有,仍是不那么典型的一部好莱坞大片而已。缺乏反思,好的坏的都归于个人,避而不谈历史与制度。一贯讨巧。 |
|
中段长达48分钟的旅馆审讯戏,比今年的任何一部恐怖片都让人不寒而栗...#感觉拍到后面,毕格罗阿姨就有点累了...# |
|
虽然知道是真实事件改编,但最后30分钟太影响观感了。它让一部本来凌厉得心跳爆表的事件电影沦为絮絮叨叨的历史课程。毕格罗毫无疑问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女性导演,前110分钟把纷繁的人物剧情驾驭得层次分明,心理强度真是比爷们还爷们。没有人、只有两种肤色的底特律! |
|
看似种族冲突题材,实际上内核仍然是讨论在极端状况下人的异化。面对这样一个真相早已遗失在历史中的事件,第三人称视角叙事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
|
叙事和摄影都很好,但是剧本有些问题,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化为个体和个案,然而最后没有讲整个事件的影响,缺少反思。不过依然是好电影,电影两个多小时却毫无尿点。 |
|
虎头蛇尾。开头展现暴乱的伪纪录呈现反而是全篇高潮,精彩激烈,以假乱真,在大背景中穿插引入了主线人物的设计也格外新颖。中段聚焦旅馆事件对于擅长营造紧张感的Bigelow反而显得中规中矩。结尾则过于仓促温吞,在开头大格局的期待下,电影后半程在力度和深度上感到严重脱节。 |
|
女孩百叶窗,yellow,逃出遇白人警察的反应,觉得节奏很好,结尾较弱 / 50年,一些事情一点没变 |
|
最震撼的难道不是片尾字幕+真人照片里面,男主选择一辈子待在教堂圣诗班吗?自断前程,把自己一辈子锁起来不接触白人,这得是经历了多大的恐怖折磨。看完电影和同是华人的男票交流,说的最多的是什么时候Asian能把这么多年受到的压迫摆到台面上来说一说。只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子弹、流血和斗殴…… |
|
凯瑟琳.毕格罗真是让人大失所望!她得奥斯卡的那点特色尽失,整电影更看不出她雷厉风行的风格。底特律事件50周年这样强大的故事和背景,居然被她拍成了一部仓皇一夜的惊悚片,完全丧失了这部电影应有的意义。 |
|
毕格罗一贯的毛病,有技术,没脑子,有场面和冲突,但完全没有温度和节奏感。影片以令人兴奋的大阵仗开场,结果缩小到一件案子,再缩小到一个人,出场人物虽多,却个个脸谱化,以配合影片的政治正确。可见技术并不能保证深度,手持摄影和新闻图片也堆砌不出艺术的真实。 |
|
在如此敏感时期,《底特律》来的不能更及时。50周年后,回过头来再看美国的警察暴力与种族问题,其实有太多没变。毕格罗不像斯通那样有自己的政治意图,新闻工作式的摆事实和纪实与前两部如出一辙。失望的是强烈紧张的气氛和各种特写盖过了对骚乱本身的解读,人物刻画与深度成了弱点。 |
|
多好的一个题材啊,拍成这个样子。无谓的展现一段又一段街头暴乱但是毫无目的。故事散乱。网飞如果把这个题材拍成剧会怎样剪裁? |
|
凯瑟琳·比格罗处理这类题材实在是得心应手,手持、纪实感,尤其是宾馆那一大场戏,都拍得紧张又有压迫感。不过最后是有点弱下来了,略有些可惜。 |
|
聊社会意义的话,毕格罗自然可以找到无数理由给她(作为一个白人,嗯)选择的这个令人极度不适却不属于任何在场者的视角正名,然而即使举双手支持这部电影的存在也没法否认同样的故事配得上比向观众强加恐惧更负责任的讲述方式啊……(大多数拍虚构的导演对自己摄影机在做什么真的想得太少… |
|
Kathryn Bigelow一贯的沉着冷静,比很多男导演还稳定,只是故事切口大,收得小,没反思事件本身一些深层次的背景,只是过程展示,态度还是略微暧昧,旅馆黑人被打是拿发令枪吓警察算自己作死,白人警察滥杀辜因为暴躁和嫉妒……所以,意思是大家都有责任?遗憾。恶警演得好,可以竞争奥斯最佳男配。 |
|
毕姐一如既往的冷峻犀利直指现实,可惜Mark Boal的本子这回稍弱了一点。第一幕在大格局控诉体制和小视角窥视角色命运的衔接上太过突兀生硬,第三幕主角又变成了歌手小哥、既不像群像戏又找不出主角... 好在和《刺杀本拉登》高潮一样张力十足第二幕给叙事重心飘忽不定的头尾1/3补分太多。 |
|
很硬,很冷,真正的主角是事件本身,只塑造人物的群像,缺少人物的情感力量,所以故事最后更加的冷冰冰。 |
|
本以为会全程展示当年底特律黑人骚乱的始末,可片子突然就转向了小旅馆中的一起案件。出人意料,也令人惊喜。这个选择是非常讨巧的,历史与制度上的问题避而不谈,只讲个人的善恶,力量一下子弱了很多。 |
|
看的好难受 毕格罗调度能力真牛 中段的旅馆戏愣是没觉得有多长 出一身冷汗 真是永远不知道人能有多恶了 Will Poulter是我2017男配最佳了 |
|
尽管创作投机,尽管剧作流水,但长达46分钟的旅馆戏,还是贡献了年度最惊心动魄的戏剧段落。没错,就是张柏芝《星语心愿》里唱的“心痛到无法呼吸”的感觉。 |
|
《拆弹部队》→《猎杀本·拉登》→《底特律》,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我对「凯瑟琳·毕格罗」的有口碑有质量的作品就是不来电。 |
|
4.5 论导演水平绝对持平《拆弹》和《本拉登》,全年数一数二的手持,观感甚至还稍高于前俩。但剧本尤其是切入点的选择则缺精巧,框架由大转小、人物众多,视角与之相背是狭窄的,也没深入挖掘体制背后,于是呈现出匠气的类似宣讲的效果(如果挑个小点的题目会更好吗?),被奥斯卡无视也在情理之中。 |
|
2.5 有个核心逻辑怎么也理解不了:众黑人小哥们为啥不愿意说一句这是误会呢 |
|
他拿起发令枪,向远处执勤的军人开了几空枪,人家正在防范狙击手...最后他被一个前来搜查的恶警不当射杀,后面似乎还引发在场的多人被杀...这种事,你说该怨谁呢——而且一哥始终不能原谅这些在场者的,这么大的事,怎么在场的就没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场误会,这哥们放的是空枪,大家伙儿都是无辜的呢 |
|
编剧想说啥?大家都有病,憋着发令枪这个秘密就是不说,不知道编剧是在侮辱自己智商还是观众智商 |
|
有短评说 "看似种族冲突题材,实际上内核仍然是讨论在极端状况下人的异化"(舌在足矣 2017-08-31),说的是对的。(而实际上种族问题的内核也绝不可能仅仅是种族本身)并不觉得冗长,但整体一般。汉娜·穆雷的俄亥俄口音不知道演得像不像。 |
|
宅邸的盤查戲非常精采,在一種混亂到近乎迷幻的節奏下,頻頻捕捉著被害/加害是如何作為一種身份、一種手段、還是兩者皆然的選擇,在這十幾個人之間即富戲劇性的高速切換高速發生,幾乎讓人忘了這場盤查的(虛構)謎底有多麼傻逼至極──不就是玩笑開過頭嗎?有什麼必要被殺被強姦也要守口如瓶的? |
|
对于毕格罗来说绝对是水准之下了。成于群像,败于只有群像,相比《出租车司机》的蠢直狠拍法算是对“时代性特定事件”的另一种题材浪费,虽然浪费得更高级(立体度、临场感、不回避复杂性等等),但只以个体创伤作结,对宏观历史因果不闻不问,如此以大博小,终究还是浪费了...遗憾。 |
|
法理面前从没有幸存,道义之下并没有无辜。递上热咖啡的保安,未曾想过会在审讯室里直接判为嫌疑人。打出信号弹的男人,并不知晓这一枪会将多少人生引向拐点。法庭上的证人被律师诘问得自相矛盾,旁听席里的陪审被证词摇摆得犹疑不止。背后的子弹、嫁祸的刺刀、投掷的石块,不过同一种东西,叫做祸心。 |
|
三星半 中段很赞 但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 为什么不说实话是同伴开了玩具枪??? |
|
真实而绝望。毕格罗让观众和主角一起,在一个普通的黑人兼职保安视角下看底特律旅馆的警察暴力事件。近几年很多种族冲突主题的电影,它们无一例外地给人希望,就算法律操蛋,光明不灭。而这部真是黑暗,是目睹了一切却无法做出任何改变的绝望,看完我只想和主角一样抱着恐惧和自责在路边干呕不止... |
|
单纯的无聊 |
|
从整个城市的骚乱,到绝望到底的个体悲剧,导演格局伸缩自如,视角灵活丰富,像寓言,却是黑人悲痛史的真实缩影。他再也走不出那一夜的底特律,那是他的肤色带给他的,永世不能驱散的恐惧。 |
|
A / 一方面镜头调度极度逼近敦刻尔克式的感官真实;另一方面又不断告诫观众平坦的现实本身也是政治性的,一切个体的行为都将成为社会性的隐喻。无处不在的权力关系从银幕背后逐渐走到观众面前,在法庭戏达到巅峰,戏剧性与现实感取得几近完满的平衡。批判猛烈而不失审慎,一出真正的Get Out 。 |
|
略失望,稳妥的三幕剧形式,一以贯之的手持镜头,雷厉风行的第一幕和触目惊心的第二幕基本没大问题;导演试图用个案还原整个历史事件的勇气可嘉,但因为视角过于贴近个体,(选择性)忽视了背后的政治、社会、历史等大背景,且并没有显示出作为剧情片相较于纪录片的优势,因而构成了第三幕的疲软无力。 |
|
Only God Forgives |
|
1.悲伤、愤怒和绝望;2.导演功力了得,每场戏都切入骨髓的锐利。阿尔及尔旅馆审讯段落,毛骨悚然。 |
|
感觉一般不是很喜欢 |
|
低端人口看好了,不接受果家的清理,就准备接受果家的铁拳 |
|
事实再度证明毕格罗依然懂得在政治敏感与政治正确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因此惊心动魄的《底特律》最终围剿的不是体制,而是个体。事实上美国的种族问题根本与种族无关,它是赤裸的权利冲突。影片在凌厉的第二幕极具震慑力的传达了这一永恒困境,而完全可以剪掉的最后仪式性审判几乎就是平衡全局的砝码。 |
|
今年目前看过的最佳候选。毕格罗导演真是比众多男导演还狠,揭开历史的疮疤,直面悲剧,震撼虐心。开头用油画交代背景,凌厉惊艳。新闻纪实般的镜头穿插史实资料展现事件群像,太真实。聚焦旅馆谋杀案处处戳心,结局唏嘘悲凉,放到现在依然应景。所有演员表演都太精彩,不少年轻演员都是生涯突破表演! |
|
暴力的症结在于,我们从未暴力过,我们一直都太忍气吞声。
送给这个凛冽的寒冬中,忍气吞声,被迫离开,前途未卜的老乡们。
送给这一年,见识了太多“魔幻现实”,忍气吞声,同样前途未卜的我们。 |
|
为这部电影提前看了十三部电影做铺垫,期望过高,非常失望,叙事因该参考上帝之城 |
|
拆弹部队的成功不是因为伪纪录片风格的滥用,而是源于人物和故事的塑造。 |
|
毕格罗用“妓女女权”,啪啪打脸迪斯尼圣母女权。 |
|
70年代打砸抢暴乱背景下,一夜警察暴行实录:肉体精神虐待,假死用刑拷问,踢皮球不作为的沉默帮凶,无法再唱出来的歌。前面交代背景感觉还蛮难得客观的,但具体到中心事件和最后唱诗班收尾,可能是切入点问题,似乎残酷有余而真实不足,却也符合导演风格 |
|
对于观众来讲,中段那场旅馆戏简直是一场漫长的心理折磨,完全可以代入那种暴力下的恐惧和愤怒,而最绝望的是,你什么也做不到,但这种事情是不是今时今日就不会再发生了呢? |
|
毕格罗阿姨的又一部水准之作,相对于之前两部作品的冷静,本片更加注重氛围的营造和矛盾冲突的渲染,叙事视角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以一个个体惨剧带出整个时代的创伤,不论是故事的代入感还是震撼力都是极强的。 |
|
可惜生不逢时。到底主角是谁呢?中间的拷问时间有点久了。一个大概不会去的城市吧。 |
|
你可以根据史实讲虚构故事,或者拍纪录片正视残存的史实,但导演以艺术创作为掩护炫技出个四不像。逼真手法勾出观众信任,但不完整的戏剧化重现又造成关键的认知障碍,更别提各种细节特写、选择性展示以及安排一张怪脸给一号匪警实现的情感操纵。在这场骚乱里她是三权合一。铭记历史有其他更好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