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场面调度的痕迹犹如水声流淌,蜿蜒在转角时分;身体如被某种神力掌控,在空间内创造构建着另一种语言(联想到侯麦关于人物在空间内的运动态势论说)。章节结构的标注(对应时间的延展),月相的变化(对应情节的转弯),彩色/黑白的互切——“平行生活的场景”,需要与另三部(《决斗》《旋转木马》《幻爱钟情》)同步看待,大模块架构里的人物网依然是里维特所钟情的。奈瓦尔《火的女儿》赶紧安排上。 |
|
围绕文本而影像呈现极端化、戏中戏的不确定跳跃感,都呈现是非剧情非理性的作者电影本色,当形式的挑战超越电影的主题时,讨论也变成一种哲学诡辩。 |
|
在堡垒内部的戏份,摄影机跟随着演员的走位、肢体动作在有限的空间内部盘旋,建筑物内部的隔断(石柱、楼梯、窗口)自然地构成了场景的“边框”,在一个连续的段落中继续切分出不同的情绪单元。结尾处团灭的一场戏插入不少红色滤镜画面和16mm无声黑白镜头,这种不连续性反而强化了死亡的姿态。配乐三人组出现在镜头前,根据演员的反应即兴表演,音乐的停顿/开始与演员动作的停顿/发起相呼应,跟能剧十分相似。这是一个由女性统治的世界,你甚至可以感觉到在三个主要女性角色之间涌动着的情欲。 |
|
里维特电影中画面和音乐最精心的一次。外部戏剧及人物仍旧过于在场反而削弱了专注于身体戏剧/舞剧的张力和清晰度,像《决斗》那样多好。 |
|
7.3/10。女主历尽努力试图为被海盗团杀死的亲兄弟复仇并最终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干掉了海盗团老大。影片运用舒适的音响、高水平的摄影美术(往往有种很uncanny的精美)、丝滑优美的高水准运镜/场面调度等营造了优美而神秘的诗意气质,但本片有以下问题:表演模式比较紊乱(有时是他招牌式的神秘灵动,有时更接近类舞台剧式的夸张抓马);作为主情绪电影不该使用群像叙事(同质于《不散》),扣1分;叙事节奏很缓慢平淡,与影调中(主要是表演模式中)的轻盈感很错位,扣1分。 |
|
8.5。一开始对舞剧式的表演难以信任,但看了一个小时之后突然觉得这太美了!室内调度美轮美奂,摄影机如同漂浮在古堡中的鬼魅总能保持着恰当的滑动速率,一点点逼近文本中心分泌情绪的腺体,精确得就像调节游标卡尺钳住还在搏动的器官。 |
|
儿
不算太成功的尝试 |
|
一个注定要依次抵消的“局”,里维特将其演绎为行星之间的冲撞,演员身体或有形或无形的能量,在视与听中如宇宙颗粒般旋转、传递与击打。 |
|
里维特有非常清晰的艺术理念,在他的作品里对电影的各种元素做新的尝试,试图创造新的电影语言。 |
|
好美的电影……在我看过的十五部里维特里也是属于top tier的。但是,本片没有任何人的名字叫Noroît,片名翻译成了诺娃这是在搞笑吗?Noroît:(Marine) Direction nord-ouest. 短评里没一个人提出来 |
|
更加开阔、神秘的里维特,利用对峙的身体在空间中认为制造凝滞的片段和矛盾张力,我女杰拉丁充满疯感和活力、戏剧刻薄的脸非常适合里维特。 |
|
MUBI Live 正在直播... 电影也可以多个 [在看 ] 的选项了 |
|
光与声都如此纪实,然而用了戏剧的表达方式,并一幕幕地展开。神话般的复仇故事,不断重复的英语独白,鲜艳的衣着与血海深仇,片尾弱化的格斗。在这个系列里,相比叙述一个故事,里维特则突出了内心角力。 |
|
迷人。《决斗》中的月亮女神与太阳女神的决斗,《旋转木马》中的音乐三人组。月亮女神用默片划出她的界域,太阳女神则用血红的滤镜,彗星在二者之间周旋,偶然性地被捕获。戏剧动作的张力。 |
|
反戏剧,行动至上,乖张的仪式,激进派,形式感美轮美奂到可以容忍逻辑丧失,对迪欧尼索斯的浓浓爱意,据说是在讲复仇,不用管。69年的电影语言重塑,用虚构去解释虚构的合理性,决斗被表演出来,嗯。城堡内母系氏族公社里的角力?男性被削弱。人与人之间的能量传递转化着。你要找的东西不在堡垒里。你想要钻石和珠宝,而我给你太阳。有原始自毁冲动的人被太阳燃烧殆尽,满足地死去。很有观赏性。 |
|
第一个镜头,从海浪摇过礁石,古堡后正好是一轮太阳,然后摇到诺娃。舞台上的电影,就像是《out 1》里的剧目正式上演,演员们穿上了戏服,用上了可以用的道具,即使是中世纪的古堡也有机关枪,大家如正剧般不怒自威。摄影机与这些人隔着舞台的风暴,凝聚起对方的张力,一种濒临决斗的张力。所有属于戏剧的假象都展示在银幕前,而人物却更加强烈,就像海盗们荡着吊绳,故事的日常就是危险的游戏,舞台一侧的乐手们也是演员,他们表演命运诡谲的意思。就像以瞳孔直对天上月轮,正在上演的情节,对着其中的戏中戏,“今夜我有两条命。” |
|
很难想出比Rivette更适合描绘这样一个虚构的母系社会的导演了:舞台化/象征意义的表演,色彩切换,用舞蹈编织一场混乱的复仇狂欢 |
|
鼓捣形式什么的真没意思 |
|
里维特的电影从来都是暗流涌动 有欢乐的有险恶的 通性是都是神秘的 政治的 这部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比out 还淋漓尽致 这部还加入了好多东方史实的架势 戏诸侯 荆轲刺秦的感觉 |
|
与其说是「探索型电影」(电影/实验电影),毋宁说是「电影化探索」(非电影),影像更像是服务于声音和表演的工具,那些月的标识、大远景的插入,似乎都在限制结构,因而无论单个段落中的人物情感多么充沛视听感受多么新颖,整体仍然缺乏流动性。从里维特的初衷来看,撇开系列其他三部单一评价此片,其是否可行实令人困惑 // 第一部里维特,也许观看更多会彻底推翻既有观点 |
|
里维特的电影,很美啊,舒适的色调和镜头,故事还波澜不惊,看下来可以是一种享受,但后半段太过于意识流,导致结尾的决斗莫名突兀,收尾还真就直接黑屏啊,甚至不弄个渐隐,还真就是里维特拍舒服了 |
|
🎫第1200部:Stab your sword at the barrier that is not freedom. 待重看 |
|
18 SEP 2016 (3+) |
|
镜头确实不错,但是这群女人哇哇大叫每次都让我手足无措,不是很理解这种演绎风格。不过服装挺好看的。 |
|
内容上与《决斗》是一脉的,形式上很实验,很像日本那些戏剧化尝试的电影,如《怪谈》《黑猫》这种? |
|
MUBI\不断强调在场的音乐直接与月相相连,戏剧和舞蹈都被还原为酒神的狂欢;在月相的主宰下,人物的动作被剥夺了实感(刀划过喉咙有血却没有伤口),动与静之间不断交替,一切都成为命运的注视下排演的悲剧。 |
|
迷楼回首波飘动,慢月凶机上春惊
律中鬼神如泡妹,三山秋毫飐平行 |
|
尾声的醉态舞会(伪装-复仇)估计是最贴近观众认知的一幕 体态痉挛 集团落幕 紧贴十三人故事 可能这就是out1里的即兴剧的最终形态 |
|
冒险游戏的生成。 |
|
3.5/5。依旧是里维特镜头下的顶级美学,戏剧与现实之间的交织。结尾处的黑白—红色—彩色的替换。月亮轮转,故事启合。“来吧,今晚我有两条命!”“那我就杀死你两次”。音乐也铺的很满。 |
|
雅克·里维特特辑。困死了。 |
|
至70s的《平行生活場景》里維特完成了从配樂到環境音再到現場音樂即興的革命。甚至可以感受到聲音和一切舞臺動作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這如同此前的即興表演向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的張力敞開
極佳的一幕:下沉式戲劇表演串連起前後無數次面具扮裝:對Shane屍體的扮裝,Regina之死和對其死亡的表演,Erika對Morag的扮裝,Morag對Regina的扮裝…Morag和Erika所參與并代表的,其實是虛構的遊戲(對表演的表演,無限接近純粹的虛構),而以嚴肅以「真實」為前提對待它的(Giulia, Regina)則難逃驚恐甚至死亡
也是對里維特式「虛構」的元敘事:並不以高度仿真、而是以對虛構本身的承認來呈現之。里維特post-68的fiction時期,這種對虛構帶著距離的呈現形式,何嘗不是直指現實的革命? |
|
过于实验 形成我脑中框架的一个新节点 片子的韵律就像是能剧一样。 |
|
画面怪异且美,服装怪异且美,音乐即兴且美且新奇,舞台感强,抽离感和实验性强,特效呵呵哒。 |
|
第一部里维特。恰好看到链接就看了,完全没看懂,看了两小时美女,如此而已。 |
|
戏剧姿态的表达方式,夸张、失真、虚幻而血腥地演绎复仇母题。。。场面调度精彩,服装道具诡异美艳,大量的具有象征意义和寓意的程式化表演,爱恨情仇一次次被撕裂、放大、展览。 |
|
里维特才是新浪潮里最特别的。 |
|
自以为是 |
|
剥削戏剧张力,注重人物行为 |
|
哈哈哈哈哈一部很不一样的里维特,刚好也是没那么喜欢的一部里维特 |
|
不管你有多反感里维特这些隔断的无法自圆其说的剧情,他电影里视觉上的观感,有着一种高超的艺术直觉支撑,说土点,就是迷人,这部和决斗多少有点类似,五月风暴的遗民,一部分穷的搞革命,有钱的在这里搞邪教 |
|
感觉里维特在探讨某种身体机器的概念,在情景,角色的转换下,言语归于沉默身体交给纯然的遭遇。即使粗略地将故事概述为隐秘的复仇,依然在任意场景生产出新的褶皱重新消匿于明月的盈缺中(395) |
|
生者与亡者的界限不明,幻象与现实处于同等境地,于是亡者复生,“今夜我有两条命”。在《决斗》中,Leni和Viva约定"Beneath the Tree of the North-west Winds, I will wait for you",共享的世界观此刻出现在布列塔尼。身体的运动塑造了新的规则。日月之光也随心灵的变化转圜。削减了标识情节的台词,理所应当风、鸟鸣、乐声、浪潮、光线、旋舞、碰撞成为真正的主角。 |
|
(与导演意图无关)海盗/山贼的娱乐性存在,自娱与娱人(社会),无的在场与存在意义,复仇的传统目标设定是“有”的偏见。 |
|
完全放弃电影逻辑而转向文本、表演以及戏剧的实验,待重看 |
|
アルテリオシネマ观影 雅克里维特电影节特别放映 |
|
【3.0】 |
|
Mise-en-scène: cinéma au coude |
|
摄影机的运动和配乐起伏都随人物情感和气氛流动而移动 |
|
2016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