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拍电影的拍了一群演电影的看电影的一部电影,很多人说它是实验性电影,我却认为这是一部极具教育意义且能引起女性共鸣的的爱情片,只是拍摄手法极具特色,这也是阿巴斯才能拍出的影片。我们始终看不见电影院屏幕上放映的画面,却被有声有色的旁白的语言所动情。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那个希林。 |
|
@小西天。《希林和考斯洛》要改编为电影,是标准大投资商业片。阿巴斯却有意走向标准操作的反面:本片是在阿巴斯自家客厅拍完的,一共动用了三把椅子。如果不算请到比诺什和一众伊朗一线女星的人脉成本,本片实现视觉内容的花费几可忽略不计。但当摄影机调转向观众(阿巴斯有意只捕捉女性观众的脸),把跌宕的悲剧爱情留在我们与她们间那不可见的银幕里时,未展现的希林公主故事反而完成了与观看电影的伊朗当代女性更丰富巧妙的互文。如果有意捕捉,能听到很多关于面容与注视的台词。裹着头巾的女人们坐在影院的黑暗中,竟如一面面举起的镜子。观看亦是窥镜自视。于是她们流下了注定的泪水。映后有沙丹与李洋的对谈。室外吹起了秋冬交接的凛冽夜雪。李洋说在如此雪天来看希林公主的,一定都是阿巴斯和电影的忠实粉丝。算不上,就如风雪,都是不期而遇。 |
|
阿巴斯也是实验片大师,银幕被抹去,观众成为主角,“看与被看”的倒转促成观看机制的完全暴露。一张张面孔,一扇扇心灵的窗。美女太多了,看时满脑子想着如何给《最强大脑》出题:某分某秒音轨对应的是哪位女演员?是《一次别离》女主、《推销员》女主、《帕特森》女主……还是朱丽叶比诺什?(影博伊朗影展) |
|
伊朗的女人们太美了连比诺什都比不上,当你想要去找她们看的电影是什么怎么那么好看就真是上了阿巴斯的当了,因为那些表情都是在导演的指导下演出来的,音轨是后期配的。类似实验艺术,在影院看就在想看这部的观众拍下来是什么样子,玩手机的诧异聊天的退场的,像我一样睡觉的,也比较有意思吧。影博。 |
|
空对黑幕谛听声,室内观影众生相。势容眉目形于色,一切影像皆想象。 |
|
她人的一颦一笑即是故事。你应该想象不到你竟会以这样的一个方式去“看”完一个故事。 |
|
如此想法,空前绝后。如此拍法,绝后空前。终于明白戈达尔为什么会说:电影止于阿巴斯。 |
|
我们看着屏幕里的观众,屏幕里的观众看着我们,中间理应存在的电影屏幕却消失了。只剩下声音,如同广播剧一般听完了90分钟的电影。其实看5分钟就能明白导演的意图,而强制看完整场电影,是去感受这不一样的体验。
电影中的观众也未曾真正看到《希林公主》,源头根本就是虚空,一切全靠脑补。完全可以把今天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表情拍下来,成为下一部《希林公主》,无限套层下去。
亚美尼亚公主希林和波斯王子霍斯路的爱情故事,有中译本《法尔哈德和希琳》。 |
|
这个…… 呃~~ -______-" |
|
“这场游戏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从展现故事到展现观看故事的观众 我们从大脑最熟悉的人类的面孔里能读到什么//而“‘观众’全是职业演员,在导演的指导下看着墙上的白纸演戏,在后期制作时才配上音轨上的对白和声效。” 镜头所呈现的永远只有一部分的真实//观众是完成电影作品的第三方参与者//套层结构 |
|
电影的对白音轨是后加的,演员的无实物表演。阿巴斯:首先你在看,而不是观看…没有导演,只有你自己,冷漠的表情更容易融入我们的电影…失望是另一种程度的满足…
所以其实导演还是介入的,且对眼睛的表演特别关注。
开头想到阿彼察邦的热带疾病,进入一个寓言。有熟悉的面孔,演员变成观众,同时还是演员,观众在看她们,同时和她们看同/不同的一部电影。最强情绪的部分只有音乐没有台词。电影不是在银幕上完成的。
嵌套的电影 :权力是暂时的,血缘是永续的…千年历史的波斯被征服,为什么你要反抗呢?狼和羊,猎物和猎手从同一口泉水中饮水…我们这一代毁掉了世界,就由你来重建吧…
阿巴斯说看电影可以睡觉,重要的是观众想象过这个电影。“《希林公主》 是我拍过的最人工、最不真实的电影,但也是最诚实、最真实的电影。” |
|
Kiarostami pousse à l'extrême le rapport son-image faisant recours à un dispositif radicalement ingénieux. Belle idée pour un court, hélas.. |
|
若说此前的电影都是人对镜的自恋凝视,那么“终止电影”的阿巴斯则在镜中窥人。观看机制不复存在,视点同化的过程被惊醒,电影本身成为缺席的缺席。真实电影拍的从来不是真实,他拾起夏日的尾巴,开始反思这场长达百年的梦。于此,五星和一星以外都不叫打分。 |
|
7.5/10。电影院里:银幕上在放电影《希林公主》,但我们无法直接看到这部电影。我们只能间接感觉到。具体来说,本片的影像由两部分组成:声音上,我们听到《希林公主》传出的各种声音,包括它的配乐、台词、音响等;画面上,我们看到坐在电影院的观众们(全是女性)的一张张面孔特写,这些特写可理解为她们看《希林公主》时的情绪反应。有趣的是,这些观众全是职业演员,她们脸上的表情并不是看《希林公主》的反应,而是在阿巴斯指导下看着一张白纸演戏,然后通过后期剪辑与《希林公主》发出的声音并置在一起。
影片通过库里肖夫效应和声画对位(声与画的异步极大)营造了一种更诗意更旋律化更丰富的情绪体验,但声与画的异步做的太狠,导致信息量不仅过于模糊而且严重过载,极大地削弱了影像的情绪力量。 |
|
「如果一个角色看见了某样东西,他对于所看见的事物的反应就足够了。它告诉了观众一切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我们并不总需要望向窗外,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
「《希林公主》是我拍过的最具人工性、最不真实的电影,也是最诚实、最真实的电影。」
「艺术需要欣赏神秘的东西。它推动创作者和观众两者的想象,把理性留在身后。」 |
|
电影史被“画面”主导得太久了,以至于几乎忘记了电影的本质是叙事而非“视觉”。阿巴斯的实验告诉我们,不借助画面,只依赖对白、配乐和声效的表现力足以完成一个完整的电影叙事,甚至还能玩倒叙,正如那句对白:“你的眼睛遮住了,那就好好利用你的耳朵,跟着我们的声音来”。甚至主体也可以不再是电影,而是观看电影的人,她们的观看同时也在被电影之外的观众所观看,由此构成了一组奇妙的嵌套。不存在的电影和现实存在的人可以共鸣,古典故事和当代境遇可以互文,戏里戏外同一哭,光影眼泪相缭乱,这般飞花摘叶皆可为剑的自如意态,难怪戈达尔说“电影止于阿巴斯”。 |
|
这种实验性片子坚持看完,好难好难!! |
|
电影没有界域,特写就是虚假的,画面是碎裂的,声音却将其统合在一起。电影语言是梦幻泡影,一场诞生以来就立足欺骗的符号系统,被阿巴斯证伪,这是阿巴斯终结论最重要的证据。阿巴斯是导演中的哲学家,观众则是活在赝品之中且怡然自乐。 |
|
7.纯粹拓展艺术边界,并多少带着些哲学思辨的实验性电影,这已经不是过去打破纪录片与故事片的界限这么简单了。从形式上看,虽然电影史上无论创作者还是学者,对于脸/面部的关注、研究或者通过其进行表达都不乏脍炙人口的例子,但像阿巴斯这种从始至终都在观看面部的还是第一次,此后便逐渐出现了相似形式的影片。而对于那个不存在放映则全由观众随着画外音音响自由想象,而不同的人脑中的蓝图既可以是一张白纸,也可以是整个世界。这不仅仅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看作为观众的演员,演员也完全有可能会在意白纸中的他者会如何看待自己。这是一段互看同时也是自看的过程,是一次通过银幕而达成了互为主客体的双方想象与感知力的互联。 |
|
纯电影也是剑走偏锋的野路子尝试,阿巴斯制造出一个奇妙的空间,一方面观众与电影中的观众面对面,另一方面又共同关注者虚拟银幕的剧情。一百多位伊朗女演员,一百多个不同的披巾,二百多双眼睛,平静、焦虑、会心一笑、流泪动容都被直观展现。结尾的歌唱着一切只是虚幻,正是电影的缘起和归宿 |
|
#8300. 2008威尼斯电影节展映。这片应该给主竞赛啊,给个戛纳主竞赛我觉得也没问题。世界电影史上仅此一次的观念艺术存在。阿巴斯用声画分立的元电影方式“虚构”了一部片中片[希林公主],一方面论证了“声音”是否可以建立完整的电影(当然是不能的);一方面又给予(女)观众极大的关照,讨论的是电影-影院的询唤机制,事实上还形成了一个伊朗女演员的数据库。虽说影片的观众靠读字幕其实也不太完全get到剧情,但就一部片中片而言,独白还是多了点,略美中不足。 |
|
阿巴斯:“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本质的话,它来自于观众……我做的只是从素材中选取瞬间,以某种方式反映音轨。”阿恩海姆:“对现实进行艺术的或科学的描绘时,其最后形式通常在更大程度上是决定于所使用的手段(亦即物质)的特性,而不是素材本身。”制造空白,艺术通过限制达成——这也同样是电影成像原理及电影本质的隐喻——并非是视觉暂留,而是似动效应,才是电影成像的根本原因,电影在观众的头脑中完成,而非银幕。
其次是阿巴斯调教演员的手段,黑泽明曾专门请教:如果你想演员给出某个情绪反应,那么你就应该真实创造出能让演员产生反应的情境。在《何处》中是把照片撕了,在《Ten》里是真的让母亲送他儿子去游泳池,在《希林》里是扫落器皿制造声响产生惊吓(戏剧性反应)。 |
|
这部片让我想起高中那会晚自习偷看暗恋对象戴着耳塞用手机看电影的事,她拿着书挡着手机单手掩着耳机线假装撑脑袋看书,我在她对面暗自欣赏她专注的脸,不一会她就捂着嘴小声地啜泣起来,我心想这是什么电影呀?这么感动,一定是触到伤心事了吧?一边脑补她初中或童年可能遭受的受伤往事,一边在我心中塑造出一个感性脆弱的女神形象,即替她揪心同时又体验到一种“悲剧”的美感。晚自习下课,我拿着包纸巾凑上去打听在看什么电影这么感人哭成这样,才被告知不过又是一部时兴的催泪韩剧罢了… |
|
阿巴斯調動了所有的電影元素構造了一部與電影本身無關的電影,繼續探討著電影的無限可能,并模糊了真實與虛構的界限。影片中的對視與影片外的對視,有如莊生夢蝶一樣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PS:參看夏因的Where Is My Romeo,只是阿巴斯這部更加豐富。 |
|
要不要这样啊 各种昏昏欲睡 各种面无表情 各种会心微笑 各种纠结 各种哭 是不是我看片也这个状态 跳着看完 无法理解 无法欣赏 |
|
超越时代的杰作!差点儿错过;盯着一部电影,看完了另一部电影。它太完美,既是一个理念、一种风格,也是一篇评论,它是阿巴斯本身,一如希区柯克和[迷魂记],塔氏和[牺牲],塔蒂和[玩乐时光];“男人因爱受暖,女人为爱灼伤”;p.s.惊喜连连:[一次别离]女主,[樱桃的滋味]男主,比诺什(额)…… |
|
太大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
我们像是听了一场广播剧。约97分钟。说是极其先锋的实验电影,而银幕上的镜头(女性观众的脸)和银幕下我们现场观众的观影,才一起完成了这场行为艺术!自己看自己。而在了解了真实的拍摄场景后,才恍然我们都受骗了!后期剪辑和声音真的太重要了!!《希林公主》也并没有这样一部影片,只有传说。阿巴斯真是一位很喜欢探索的浪漫内敛的人。看电影的人/观众最美。就是故事传说本身没太懂。波斯女性真好看,总整理头巾,好几次流泪,居然还有比诺什的几个镜头。阿巴斯作品回顾展。映后,北京大学李洋与沙丹“诗意长流:阿巴斯的电影艺术”对谈,李说《伍》有剧情戏剧性,葛格说全聚德,影评人就是这么混社会的哈哈哈!鸭子走路的声音是设计出来的。来时中雨降温,散场时竟迎来今冬第一场雪。这一天三场,银杏叶落、雨、雪。资料馆1号厅约5成满。 |
|
这次阿巴斯够前卫的。就像贾曼的《蓝》,故事画面从来没出现,只有画外音。从头到尾拍的都只是影院里看电影的比诺什和伊朗妇女的面部表情,根据情节她们呈现丰富的表演。四星半。 |
|
电影其实并不存在,我觉得这是一种欺骗。但眼神的捕捉很到位,四星 |
|
阿巴斯说导演应与观众一起完成未完成的电影。 “银幕上看到的不是鲜活的,在观众与银幕之间发生的才是鲜活的。”一如戈达尔提供的注脚。 |
|
每个人都看过一部完整的电影,但有人看过看一部完整电影时观众的反应吗?没有!那本片就是了。利用画外空间讲故事的极致范例,颇具实验性质,打破电影艺术的第四堵墙——看电影的你其实正在被电影里的人看,你们互为彼此的观众,而真正的希林公主的电影画面,其实无形的存在于你和电影中的观众之间,而它即使不出现,但你也照样理解剧情,也会自动脑补画面,完成观影的过程。这很像小说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它是无穷大的空白,也是无穷大的想象。 |
|
在黑暗中无人掩面,不仅被电影光照亮,也被全神贯注的目光照亮。与其说在看电影,不如说在“演”电影。只是,这部电影毫无孔隙,看到后来也不再留意她们不同之处。 |
|
创意片。剧情和画面以“画外空间”存在,将镜头对准观看影片的观众(给特写)。处于前景的都是女人,剧情也是围绕一个女人。女人因为女人的故事而悲喜交加。 |
|
果真很多波斯女人。 |
|
阿巴斯不是在拍电影,他是在玩电影,形式大于内容,让伊朗的众多职业女演员甚至朱丽叶·比诺什充当空白的观众,共同欣赏一部莫须有的电影,一部希林公主与波斯王子霍斯罗夫的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捕捉她们细微的神态,让泪水匹配悲剧的发展。 |
|
看过阿巴斯的10 on ten的话会对此片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台词和画面割裂、电影和观众割裂,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片子本身非常实验,但我绝对不会说这是一部我喜欢的阿巴斯的作品,甚至我觉得这算不上是一部电影作品。 |
|
银幕外真正的观众和银幕内虚假的观众都在做同一件事:猜测和想象旁白中说的故事并做出真实又虚假的反应。只不过真实的观众多了一些bonus,就是在脑中猜想剧情的同事可以像观看动物一样随便消遣一下那些女性演员刻意做出的表情。对于我这种普通观众来说,旁白的故事真的要比这些“观众”的表情有趣得多。这是阿巴斯的一次无所谓的实验,事实证明了一个每个人早就知道的真相:哪里有故事,观众就去哪里。当然这其中可能还有些和文本无甚关系的政治隐喻,影射着穆斯林女性的面纱:女性被剥夺的被观看的权利,只有声音能被听见;所以作为抗议这部电影强行让我们观看了一个半小时的伊朗女性。但,这又如何呢? |
|
我!操!又特么开拓视野了! |
|
一个好的电影魔术师,也一定是一个好的欺骗大师(欺骗在这里是个褒义词)。阿巴斯的作品多以纪实的属性著称,但只要读过他的自述,就明白他的创作充满了处心积虑的设计,同时欺骗了演员和观众。但当你全然了解了魔术的奥秘,还会为它感到惊奇吗?至少《希林公主》在我看来不是一个成功的声画实验,还停留在艺术观念的层面。——电影并不存在,是反射器在模拟光影闪烁;演员们只是在注视一张白纸,被要求即兴表演5分钟的“观看”(回忆一个私人事件),“但眼泪无法停下”,然后导演把这些片段与演出音轨贴合。音效固然能部分放大想象空间,但广播剧式的质感无法让人沉浸其中;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只是被机械地呈现,那么银幕上每一个希林公主,如何体认自身的存在呢?影像没能真正蜕变为镜像,我们就无法与自己对视。倒不如蔡明亮《你的脸》来得纯粹。 |
|
阿巴斯这部电影带着极强的男权主义和性暗示汹涌袭来 |
|
可能再过20年才能到这境界?不过伊朗女的真好看啊真好看。。。 |
|
真够实验性的片子,全片只有一个场景一个未曾改变的长镜头 |
|
!。一直以为,一个人的脸就可以是人的全部。片子里观众的表情就是我们在观看电影时体验到的神秘时刻,被阿巴斯真切地记录下来。看与被看,阿巴斯树立起一面镜子终结了电影。“观众全是职业演员,在导演的指导下看着墙上的白纸演戏”,阿巴斯比我所想的走得更远。 |
|
献给所有影迷,也是献给所有女性们的礼物。电影如此美好,热爱电影的我们多么幸福。一次性可以仔细端详这么多伊朗女人们,哦,还有朱丽叶·比诺什,的脸,太幸福了。我也试着记录了下自己在看这部电影时的脸,完全不美。汗颜。 |
|
这恐怕至今为止我看过最先锋的作品了!用文艺青年的话来说,就是很小众!用大众的话来说就是非主流!
艺术家确实要有创意要有个性,不能人云亦云,谁能想到拍摄一部这样的影片。当我知道这些女演员都是对着白纸拍摄的时候更是肃然起敬,这表演功力!
|
|
所有人在电影的光影里重生了一次 |
|
监视观众有意思吗?再次拆解,彻底的声画分离。无法沉浸于故事的讲述、声音的世界和幻想中的画面,也无法全神审视面孔、女性的面孔和共情的眼泪。此间并无真正的观看却又是处处观看。于是电影/Shirin在哪里?她在黝黑的瞳仁最深邃之处发出微弱的亮光。 |
|
a film with the daring of a video art, or a video art with the poetry of a romantic narration. Remind me of The Artist is Present. |
|
对我来说,如果这是一部20分钟的短片,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作为90分钟的长片,实在没能集中精神发挥想象力……
好吧,如果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讲,加一星,或者如果对白能更少一些…… |